宗祠文化起源於北方,為什麼南方的祠堂比北方多

時間 2021-07-20 17:11:17

1樓:我姓空山

宗祠文化起源於北方,為什麼南方的祠堂比北方多?

我們常常可以在一些影視劇裡面看到,一些大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裡面擺放著很多的牌位,這些牌位都是家族當中已經死去的人們,而這樣的大家族很多也都是當時的名門望族,流傳時間很長,名聲很高。不過「祠堂」這種地方,在現代社會來說其實並不多見,而且大部分都在南方,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南方的祠堂要比北方更多呢?

咱們都知道,歷史上咱們華夏中心長期是在北方,所以宗祠文化實際上是起源於北方。

像著名的山西洪洞大槐樹,那是許多家族姓氏的根祖之地啊!

當然,隨著歷史的發展,現在南方的,特別是在嶺南地區,其宗祠文化氛圍確實要比北方來得厚重。前段時間熱播的《破冰行動》,裡面的塔寨便是一個很好的體現。林氏宗族的制度,在村子裡,有時甚至凌駕於法律,其影響可見一斑。

作為發源地的北方之所以不如南方,那是主要還是因為戰亂的關係。北方戰亂比較多,受到涉及的宗祠自然也就比較多。

打仗的時候,大家都忙著打仗,百姓連最為起碼的溫飽都顧不上了,又怎麼會有多餘的精力去維持宗祠的完整,而且北方打仗讓很多人逃難到了別的地方,北方宗祠自然也就荒廢了。

特別是像三國亂世、五胡亂華、安史之亂這些動輒死傷數千萬的亂世,北方可以說是慘不忍睹。千里白骨,不少家族直接一個人都不剩了,哪還有什麼宗祠?南方就不同了,古代的南方並不是政治中心,而且農業方面也經營得相當不錯,在沒有戰亂的年代,百姓有吃的有住的,宗祠自然也就一代一代地延續了下來。

當然了,南方宗祠之所以比較多,大部分都是北方人南遷之後,在當地開枝散葉之後才有的。前面說了,戰亂時代,千里白骨,不少大家族,都選擇南遷。像兩晉時期的永嘉南渡;兩宋時期的建炎南渡。

家族遷移,宗祠自然也就跟著遷移了。

此外,歷史上的各個朝代都在大力開發南方,其中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移民。許多北方人就是因為移民,來到了南方,建立起了新的家族。

那個時候北方人初來乍到,相對比較弱小,所以就不斷地建宗祠來鞏固家族的存在感。

而且有時候可能是一個家族的人分別去往不同的地方,她們都會建立新的宗祠,如此一來,這個宗祠就多了。

相較而言,北方那些大家族,成千上百年世代祖居於此,宗祠也比較固定,所以在數量要少於南方。但是就歷史而言,往往要比南方宗祠來的長久。像晉祠、孔廟,這些都是非常著名的。

最後除了前面說的戰亂問題,還有經濟條件方面的因素。從建宗祠,到維護宗祠,都是需要用到錢的。前面我們也說了,北方人口多,可是土地相對而言就分配得少了,在耕地比較缺乏的情況之下,糧食收入自然也就保證不了年年豐收了。

在古代的農耕時期,家族沒有富裕起來,宗祠的維護自然就受到了影響。

南方可就不一樣了,不管是耕地的面積分配,還是南方氣候條件,都是非常有利糧食收成的。有多餘的財力去維護宗祠的完整性,這是北方當時很難做得到的。

2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原因是衣冠南渡,南方傳統文化保留較多,北方受少數民族遊牧文化影響較深。

三國統一於晉,五胡亂華,中原士族紛紛渡江南下,北方僅留貧民階層,胡人通知北方,文化胡化嚴重。

唐朝末年,五代十國,元朝蒙古族、清朝滿族統治,其統治中心都在北方,南方古為蠻夷之地,相對而言文化保留得比較完整。

古代,北方是中國政治文化中心,受朝代更替、胡人文化影響較深。實際上,現代北方所謂傳統文化是融合文化,南方可能更接近漢民族傳統。

祠堂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標誌,也是如此。北方只有一個形式和概念,以前的祠堂基本摧毀不見,現在的都是重建的,數量自然也少;南方如潮汕地區還保留不少古老的祠堂,每個氏族都有祠堂,傳承未斷,數量自然也多。

3樓:書禕

這是因為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以後,南方的人做生意的比較多,他們賺到了錢,就對這方面比較著迷介懷,衣錦還鄉後,也想回報家鄉人,讓自己在家鄉人面前,父老鄉親面前光宗耀祖下。

4樓:田小田

因為從古到今北方發生了戰亂比較多,北方人已經無暇顧及這些了。

5樓:姑娘姑娘我的愛

因為南方更加信這些東西,北方以前比較貧窮所以後來就不興這個。

6樓:鮑慧賢

因為南方人相信迷信的人特別多。

7樓:伯穎然

應該是一種效仿吧,希望這種好的文化可以得到傳揚

8樓:說自己你試試

北方平原人員流動比較快。

9樓:

死的人比較多還有一個可能就是那邊有什麼信仰

10樓:

因為南方人比較懷念祖先。

11樓:斜陽紫煙

主要是北方多戰亂,古代戰爭區域主要集中在中原及北方地區,這些戰爭的結果,使地區的人口流離失所。自然顧不了什麼宗祠,加上戰爭本身的破壞損毀。自然就比較小了。

南方,特別是兩廣地區,少有戰爭波及,加上南方多山,外敵入侵不易。所以宗族文化得以更多的儲存。

前幾年本人去某省參加家族聚會。一大家族人居然對著一根不足尺高的水泥樁拜祖。就可以想見那是什麼情形了。

北方很少看見祠堂,為什麼南方那邊幾乎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祠堂?

12樓:鯊魚辣椒

作為一個北方人,真的很少見到祠堂,我們家族從我姥姥輩到我的子侄輩,也有上百人了,記得聽老一輩人說,以前家族有一個族譜,後來也就不知所蹤了。北方少祠堂,南方遍地見,這種現象的背後其實有著複雜的歷史原因。

從祠堂的分佈來看,我國的祠堂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西、湖南、安徽、廣東、福建等幾個省,北方的黃河流域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而祠堂作為儒家文化的產物,理論上北方應該更多,為什麼會出現南多北少的現象呢?

首先,看經濟。南方現在保留的祠堂,大部分建成於明清時期,極少有歷經千年的祠堂,研究歷史的人都知道,自南宋開始,我國的經濟中心開始由北向南轉移,經過近七百多年的發展演變,我國的經濟中心在南方得以確立,先後出現了著名的徽商、浙商、粵商,而祠堂的建設、修繕和保護是一個宗族綜合經濟實力的體現,尤其是宗族中不斷出現的**、富商對於保護祠堂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南方更具有建立、儲存和修繕巨集大而眾多的宗族祠堂的實力,而北方有一個著名的祠堂——晉祠,這座上千年曆史的祠堂能完整儲存下來與晉商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絡。

其次,看環境。祠堂修起來容易,立得住就很難了,我國北方作為政治中心,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天災人禍數不勝數,其他不說,就黃河的定期氾濫就導致北方人口不斷遷徙,《清史稿·河渠志》記載,康熙十五年(2023年),「黃、淮並漲,奔騰四潰,河倒灌洪澤湖,高堰不能支,決口三十四。漕堤崩潰,共決三百餘丈。

」大水過後,赤地千里、餓殍遍野,往往伴隨而來的就是舉家逃荒,把家安在獨輪車上,天災人禍的夾擊,徹底滅絕了北方人的祠堂觀念。

北方農民起義不斷,頻繁的戰爭,以及戰爭之後的饑荒和疾病,進一步加劇了人口的流動,很難有連續幾代、十幾代的家族安穩的生活在一個地方,山東人闖關東、山西人走西口都是人口大變遷的結果,契丹、女真、突厥、匈奴,這些凶悍的少數民族對內地的襲擾一直不斷,在這種情況下,生存才是北方人的第一需要,祠堂自然也就不受重視了。

第三,看政治。躲過歷次兵災、火災、水災的祠堂卻躲不過難治性災難,文|革|期間,祠堂成了「四|舊」的代表性符號,北方更接近政治中心,受到的衝擊更為明顯,僅存的一些祠堂破壞程度遠勝於南方,而同一時期的南方,祠堂雖然受到一定的衝擊,但是由於南方人普遍存在的宗族意識,對祠堂有著天生的敬畏之心,所以,還是想盡一切辦法儲存了下來,例如皖南贛北的有些祠堂,當地革|委|會就把食堂設在裡面,巧妙的躲過了一劫。

雖然北方祠堂少,但是並不代筆北方人宗族意識的徹底消失了,北方人無論走到**都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先,例如在電影《一九四二》裡,長工逃荒出發前,特意交代兒子一定要把祖宗牌位帶上。雖然南方祠堂多又多,但是北方有兩個祠堂絕對是碾壓一切,北京的太廟和山東曲阜的孔廟,路過的朋友一定去看看。

13樓:雜談鮮事

祠堂是非常重要的宗族文化的一種體現,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南方和北方都是喜歡修建祠堂的,雖然說修正的制式以及規模存在一定的差異,只不過歷史上北方的經濟並不是特別發達,所以說修建祠堂的數量相對來說比較少。

14樓:小貓娛樂咖

這個其實很容易理解,主要是南北方的文化差異造成的,南方的人崇尚儒家文化,比較喜歡修建祠堂,但是北方的人因為靠近邊疆地帶,所以一般不喜歡拘泥於祠堂這種形式上的東西。這個就好像是北方人喜歡吃麵食,但是南方人卻喜歡吃米飯是一個道理,因為地理位置和所受到的文化教育的不同,才會讓南北方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每個人居住的環境不同,由此所形成的習慣喜好也是有很大的差異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大概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在北方因為經常會碰見戰亂的原因,所以北方的人民經常會流離失所,想要長久的在一個地方定居還是很難的,而且一旦有戰亂,連自己的家人都有可能會走散,更不要說修建一個祠堂了。

而南方則有所不同,南方因為比較靠近中心的原因,戰亂一般不會牽連到南方,所以南方的家庭一般都是很完整的,這也間接的為修建祠堂提供了一定的基礎條件。南方人民在一個地方定居久了,家族的人丁就興旺起來了,後面想要修建一個屬於自己家族的祠堂也就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了。

除了戰亂的原因之外,南方人民跟北方人民的性格上面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南方人比較崇尚文化,而北方的百姓則更加的豪爽,不拘泥於形式。這就好像是朝廷裡的文官和武官的區別一樣。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才造成了在南方可以看到很多祠堂,但是在北方卻很少看見。

15樓:笙笙橙

南方現在保留的祠堂,大部分建成於明清時期

16樓:崛起的男神

但是在我們北方地區,尤其是東北,根本沒有這種情況,連這種祖宗祠堂都見不到,其實最簡單的原因就是在北方地區,沒有歷史文化。

17樓:匿名使用者

大部分建成於明清時期,極少有歷經千年的祠堂,研究歷史的人都知道,自南宋開始,

18樓:apdshop潮牌工作室

可能這就是文化之間的差異吧,他們那邊一直存在很長時間了

19樓:飛翔的鯤

「黃、淮並漲,奔騰四潰,河倒灌洪澤湖,高堰不能支,決口三十四。漕堤崩潰,共決三百餘丈。

20樓:吹氣球小男孩

尤其是東北,根本沒有這種情況,連這種祖宗祠堂都見不到,其實最簡單的原因就是在北方地區

21樓:匿名使用者

連這種祖宗祠堂都見不到,其實最簡單的原因就是在北方地區,沒有歷史文化。

茶樹起源於何時,茶的文化起源於什麼時候

茶樹起源於何時?必是遠遠早於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歷史學家無從考證的問題,最後由植物學家解決了。他們按植物分類學方法來追根溯源,經一系列分析研究,認為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曆史了。茶樹原產於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只是在1824年之後,印度發現有野生茶樹,國外學者...

中國茶文化的起源,中國茶文化起源於什麼時候?

蘭曦雪唯一 唐.陸羽 茶經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 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 提神醒腦,以...

朱姓的最早起源於什麼地方,油畫最早起源於什麼地方?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碼事。氏是從姓那兒派生出來。從漢代開始,姓氏混而為一。現代我們中國人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考其來歷,大致可分為12種類別 以姓為氏。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誌符號而產生,其後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為氏。母權制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 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