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中王羲之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時間 2021-07-25 19:23:52

1樓:半月之空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後由「是日也」領起描寫遊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本文第

一、二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素淡雅緻,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都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慾望,「欣於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最後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

第三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裡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新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造。

第四自然段: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轉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後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總結全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後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2樓:

《蘭亭集序》充分表達了王羲之無 意仕途、優遊山水的性格。

王羲之的《蘭亭序》究竟想表達什麼意思

3樓:夢裡心落

思想:文章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闡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觀點,批評了士大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顯然是有感而作,緣情而發。

參加蘭亭集會的是當時社會上的名流,他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們思想消極,行動無為,就像浮萍之於海水,隨波盪漾,飄到**就是**。對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評。

生和死是兩碼事,不能等同起來。生有各種各樣的生,有的人活得窩窩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種各樣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無聞,有的人死得轟轟烈烈。正如作者所說的: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作者這樣寫,表明了他對生死問題的看重,他是想以此來啟發那些思想糊塗的所謂名士,不要讓生命輕易地從自己的身邊悄悄逝去。

背景: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農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與名流高士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舉行風雅集會。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抄錄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即《蘭亭集序》。

賞析:文中描繪了蘭亭的景緻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感嘆。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盪,再由激盪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才成為名篇佳作。

4樓:黛妮

一、王羲之的《蘭亭序》究竟想表達的意思是——

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

其一,事物有生就有滅,有樂就有悲;

其二,事物由生到滅,由樂到悲,其時間很短暫,倏忽之間,正如白駒之過隙;

其三,生命之長短之存滅,不是主觀所能左右的,它取決於自然的造化:其四,批評當時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的思想。

二、附原文如下:

蘭亭序東晉.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三、人物簡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今屬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王曦之的蘭亭集序這篇文章作者要表達的感悟是什麼

5樓:春秋化雨

王羲之以特選的鼠須筆和蠶繭紙,首先寫聚會盛況,描述環境——「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之後筆鋒突變,格調轉為悲傷,寫人生短暫,然而他並不宣揚「人生無常」、「及時行樂」,而是斥了莊子的「一死生、齊彭殤」的論調。通篇語言流暢,不勉強藻飾、通俗自然,結合駢句、駢散,靈活自如,堪稱歷代名篇。

作為書法作品,《蘭亭集序》歷來被認為是經典傑作,有「行書第一」之稱。其書法飄逸流暢,如行雲流水而又筆力雄健。

唐太宗得到真跡,即令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歐陽詢等臨摹翻刻,分賜皇子、近臣,世稱「唐人摹本」。王書原本據傳已被唐太宗作為殉葬品,宋朝陸游在古詩《跋馮氏蘭亭》中因此感慨道:「繭紙藏昭陵,千載不復見。

此本得其骨,殊勝蘭亭面。」但唐太宗昭陵曾於五代時被溫韜所盜,而被盜物品名單中並沒有《蘭亭集序》,因此一般相信《蘭亭集序》現存於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中。

今存的摹本以「神龍本」最為著名,該帖共28行,324字,章法、結構、筆法都頗得原本神韻,被認為是最好的摹本。另外,石刻首推「定武本」,傳唐歐陽詢據右軍真跡臨摹上石,北宋亡,石亦散失不傳,僅有宋拓本傳世。

蘭亭集序是什麼,蘭亭集序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哈 姆 太 郎 中國書法第一帖 蘭亭序 是東晉右軍將軍王羲之51歲時的得意之筆,記述了他與當朝眾多達官顯貴 文人墨客雅集蘭亭 修稧事也的壯觀景象,抒發了他對人之生死 修短隨化的感嘆。崇山峻嶺之下,茂林修竹之邊,乘帶酒意,揮毫潑墨,為眾人詩賦草成序文,文章清新優美,書法遒健飄逸。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宋...

怎樣理解王羲之《蘭亭集序》的生死觀

裡面關於生死觀的兩句是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晉人的生死觀。作為一篇書序,本文是極其特殊的,作者在完成了一般所必要的 交代 後,獨出機杼地作了借題發揮,道出了俯仰一世之間的人生感懷。在本文中,這一點的闡發是最為重要的,它也是文章論述的主旨所在。錢鍾書說過 目光放遠,萬事且悲。蘭亭集序 中一...

蘭亭集序的背誦的部分,《蘭亭集序》第四段中,要求背誦的重點句

天天上向 蘭亭集序 晉 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