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中地數媒
(一)侵入活動階段和巖性組合
本研究區中生代岩漿活動十分強烈而且頻繁,侵入岩分佈範圍極為廣泛,出露總面積約12×104km2,其中在華夏陸塊內,廣東省出露面積6×104km2,福建省約3.5×104km2,浙江省約4600km2,大致由南而北侵入岩出露面積漸小,與火山岩覆蓋面積漸大相一致。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南京大學地質系、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以及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安徽等省區調隊對本區不同時代花崗岩類作了系統總結。這些研究多數把燕山期侵入岩分為早、晚兩期(表4-3)。把侵入最新地層為中、上侏羅統,形成於早白堊世之前的巖體歸於燕山早期侵入岩,而侵入最新地層為白堊系,形成於第三紀之前的巖體歸於燕山晚期侵入岩,其時限在j3與k1之間,即約為137ma(或135ma),整個燕山期又分為5階段侵入活動。
事實上,在整個燕山旋迴的1億多年時間內,地殼運動頻繁,明顯的地殼運動也不只5次,而每一次(幕)相隔的時間很短,一般20ma,這對於各階段侵入岩來說無疑存在過渡關係,各階段之間很難找到直接的地質證據,其年齡上限也很難控制。
表4-3 不同單位對本區中生代花崗岩階段劃分和同位素年齡(ma)界線比較表
如果將侵入活動與火山活動旋迴和沉積建造的關係結合起來研究,本研究區燕山運動可分為早、中和晚3期。早期燕山運動發生在中或中晚侏羅世,在本區表現為中生代大規模火山活動的下火山岩系與下伏地層(包括早侏羅世煤系)的明顯不整合,此時的侵入活動早於大規模的下火山岩系。中期燕山運動發生在晚侏羅世與早白堊世之間,本區上火山岩系與下火山岩系的不整合即為該期運動造成的。
晚期燕山運動發生在早白堊世與晚白堊世至古近紀之間,表現為本區南雄群、衢江群、石牛山群、雙廟山群與白堊系紅層的不整合。
鑑於以上分析,本次研究將燕山期侵入岩三分,並稱期為侵入岩套,「套」包含如下概念:強調侵入活動與火山活動旋迴的時序對應關係,侵入岩套或早於大規模火山活動,或與火山活動相伴隨並略滯後,一套侵入岩可以由幾種岩石組合或幾種成因型別所組成,其中包括了與火山岩有親緣性和不具親緣性的所有岩石型別。第一套侵入岩大致相當燕山早期第一和第二階段;第二套侵入岩大致相當於燕山早期第三階段;第三套侵入岩大致相當於燕山晚期第
四、五階段。
根據巖體的區域地質分佈、與圍巖火山岩的關係、同位素年齡以及區域岩石學特徵的綜合對比,將華夏陸塊內武夷區帶和浙閩粵濱海區中183個複式巖體作了具體劃分,並與4個火山活動旋迴對應,火山活動與侵入活動的時序關係和岩石組合見表4-4,結合揚子陸塊內中下揚子區帶和南揚子區帶的岩漿活動特點,將本研究區中生代火山-侵入與構造演化的關係綜合於表4-5。
(二)各區帶侵入岩的成因型別
表4-4 不同區帶中生代侵入岩與火山岩時序關係表
表4-5 中國東南大陸中生代火山-侵入岩與構造演化
鑑於上述認識,考慮到本文所討論的大都是岩漿成因的與火山活動有成因聯絡的侵入岩,不同岩漿岩區帶侵入岩的差異基本反映了基底源巖建造的差異,不同地帶內獲得的花崗岩類地球化學引數,是基底源巖型別對花崗岩在礦物化學、岩石化學、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穩定同位素組成方面的影響的結果。沿襲國內外學者都已熟悉的sima的成因分類,增加i-s的過渡型別區分出一些不同的型別,作為中國東南大陸廣大地質背景內的研究基礎,聯絡實際地質情況判別花崗岩的構造環境。本文所指的s型花崗岩類以再迴圈地殼物質為主要**,僅有少量上地幔物質參與;i型花崗岩類以上地幔或原生地殼物質為主要**(不一定完全直接來自地幔),有少部分再迴圈地殼物質參與;a型花崗岩則指本地區中生代岩漿活動最晚期在擴張裂解環境下形成偏鹼性的花崗岩類,具有獨特的構造意義,其源巖是底侵墊托地殼中經歷了部分熔融事件的變質基性火成岩,如浙閩粵濱海區帶,也可以是經歷交代作用的富集。
本區不同成因型別侵入岩分佈及其主要地球化學特徵見表4-6。需要強調說明的是,即使是歸屬同一成因型別的侵入岩,由於源巖建造的差異其地球化學特徵引數也有較大差異,表中分別列出。
(三)不同型別包體的空間分佈
本區ⅰ型侵入雜巖中廣泛分佈細粒暗色岩石包體。最大直徑可達400cm(青田巖體),小者<4cm,一般10~20cm,總體來說<4cm的包體佔多數,絕大部分呈橢球形、卵圓形、液滴狀,也有呈不規則的楞角狀,或呈長約10m,寬約2~3m的脈狀,區域性被花崗質岩石切割成塊斷狀的岩石包體(寧德巖體)。包體可分散存在,也可成群出露,包體密度高者可達10個/m2(長泰花崗閃長巖體)。
表4-6 中生代侵入岩成因型別的主要特徵
包體與寄主岩石之間接觸界線一般都很清晰,也有呈彌散狀的過渡關係,寄主岩石也可切割暗色包體。在同一巖體中,暗色包體總是比較集中地分佈在sio2含量較低的相帶中,因此可以分佈在巖體內部(如青田、丹陽等巖體),也可以分佈在巖體的邊緣(如銅官山、饅頭山、山頭鄭等巖體),包體的顏色一般都比寄主岩石深,呈灰黑色、灰色,細粒結構,粒徑0.5~1mm居多,任何一類岩石中的包體都比寄主岩石粒度細,有時可見冷凝邊。
包體成分主要為閃長質和石英閃長質,礦物組合與寄主岩石相同,但含有較多輝石、角閃石、斜長石和副礦物。包體中黑雲母為鎂質-鐵質黑雲母(mf=0.26~0.
63)。鈣質閃石類的角閃石呈細長柱狀,形態完好。副礦物組合為磁鐵礦-榍石-磷灰石型,與寄主巖類相似。
副礦物中最為突出的是具快速冷卻的針狀磷灰石,長寬比高達40:1,一般20:1~30:
1,而寄主岩石中磷灰石長寬比<5:1。包體的特徵結構是「間粒」和嵌晶結構,斜長石晶體格架內充填有輝石、石英等,或是他形石英和鹼性長石包裹較小斜長石、角閃石等,表明石英和鹼性長石是後進入包體中的,這種現象在包體與寄主岩石接觸界線附近更為明顯。
表4-7 包體岩石化學成分特徵表
注:1.「*」者為包體的寄主岩石;2.
lree′為la、ce、nd、sm、eu5個元素的和,hree′為gd、dy、er、yb、y5個元素的和,∑ree,為上述10個元素的總和。
與寄主岩石相比,包體的sio2、k2o含量低,而feo、mgo、cao、na2o、p2o5、cr、ni、co、v、sc、zr、ga含量高。由於包體中富集大量富含稀土的副礦物和f、cl流體,包體的稀土總量都高於寄主岩石,並具弱負eu異常。包體的微量元素分佈型式和稀土元素球粒隕石標準化曲線與寄主岩石的同類曲線十分相似,兩者具有同源特徵,見表4-7。
對於i型侵入岩中暗色微粒岩石包體的成因,有以下幾種觀點:①源巖部分熔融後的暗色殘留體(white等,1977;griffin等,1978;楊超群,1988;陳國能,1988;陶維鬆,1987);②岩漿房底部富鐵鎂礦物堆積體,在後來岩漿上升侵位時攜帶上來而形成暗色包體(palm,1957);③基性岩漿和原始酸性岩漿不完全混合而形成(cantagrel等,1982;reid,1957;f.bussy,1987;brown,1986);④主巖體冷凝形成的邊緣相破碎後被包在脈動岩漿中(dider,1982;汪建明,1988)。
a.早期結晶礦物的堆積體:如漳州巖體的輝長蘇長巖中直徑為0.
5~3cm的灰黑色橢球形包體,包體中呈粒狀的輝石晶形與寄主岩石中的相似。銅官山東石門小巖體中,主體岩石輝石為含閃長巖,包體中角閃石具堆晶結構,主要由棕色或綠色角閃石及黑雲母組成,間隙礦物為斜長石。其他有榍石和金屬礦物。
b.析離體:主要指產在分異程度較高的a型花崗岩中的淺色石英閃長質包體,具花崗結構、嵌晶結構。
是a型花崗質岩漿的同源包體,較早結晶的斜長石、少量黑雲母和富稀土元素的副礦物,隨同富lree、eu等元素的f、cl流體一起析出,使得熔體中這類元素更虧損。
c.冷凝形成的巖體邊緣相碎塊(自碎包體):主要分佈於風化剝蝕程度較弱的巖體邊緣相,與寄主岩石有較清晰的界線,這類包體是岩漿侵位過程中,巖體邊緣冷卻較快,而內部仍處於高溫熔融態,由於岩漿脈動上侵擠碎了侵入體邊緣相富鐵鎂礦物岩石,這些碎塊與岩漿發生不完全反應,出現重熔現象,形成細粒、富針狀磷灰石快速冷卻結晶特徵的自碎包體。
如見於銅官山石英閃長巖中的閃長質包體主要由綠色角閃石、中長石(an=37.5%±)組成,次為鹼性長石、微量石英。角閃石呈束狀或放射狀。
副礦物有針狀磷灰石、榍石及金屬礦物。其中以迅速冷卻的針狀磷灰石最為特徵。此外,具似斑狀結構和嵌晶結構的斑狀閃長質包體,鈣長石和他形鹼性長石晶體中包嵌有大量斜長石、角閃石、磁鐵礦、針柱狀磷灰石和少量黑雲母等早期結晶礦物,與暗色閃長質包體相比,其成分更接近於主體岩石。
d.兩種岩漿混合包體(淬冷包體):這類包體與寄主岩石成分上相差懸殊,大部分集中分佈在巖體內部而不是邊緣相中,具有典型的火成結構,成分也都位於岩漿岩成分範圍內,所以不是基底變質岩的殘留體,也不是岩漿早期結晶的冷凝邊緣相或圍巖碎塊(巖體圍巖都是上、下火山岩系的流紋英安質—流紋質火山岩),包體具微粒結構和冷凝邊,說明閃長巖和石英閃長質包體不是早期結晶相在岩漿房底部的堆積體。
包體的微細粒結構、針狀磷灰石、冷凝邊現象,說明它們是快速冷凝的淬冷包體。包體呈塑變形態,並出現石英、鹼性長石等來自寄主岩石的礦物,說明它們可能是兩種岩漿不均勻混合的結果。在混合得比較均勻的部分,包體的化學成分、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都介於包體與寄主岩石之間,這類包體已作為i型侵入雜巖的一個特徵,兩種岩漿混合可以對這類微粒包體的許多特徵作出比較合理的解釋。
在閩東寧德黑雲母花崗岩中出現同期基性岩脈,侵入到尚未完全結晶的花崗岩脈中,斷續延長,被花崗岩分割和部分混合。j.dider(1982)指出:
「同期岩脈是在花崗岩體尚未最後固結時定位於花崗岩中的,或者是由於花崗岩中有一個尚可活動的內部帶,它可以使岩脈破碎;或者是由於岩脈本身使得花崗岩中一個還是鬆散地粘著的結晶區重新活動使岩脈破碎而形成包體」。
中生代的古氣候
你好,這東西。沒人會 如果真會 早就成為百萬富翁了。樓主真要買,就權當是獻愛心吧。每天都買相同的號碼,哪一天善有善報,就讓你買中了。ps 這東西號碼一般不會連續幾天重複,因此,你今天的號碼最好不要和昨天的中獎號碼太相似。中國福利彩票2018021期開獎結果。日照的海產養bai殖業還沒有那麼的發達,d...
中生代恐龍滅絕的證據
有證據表明,恐龍生活的中生代二氧化碳的濃度很高,而其後的新生代二氧化碳的濃度卻較低。這種大氣成分的變化是否與恐龍滅絕有關呢?眾所周知,每種生物都需要在適當的環境裡才能夠正常地生活,環境的變化常常能夠導致一個物種的興衰。當環境有利於這一物種時,它就會興旺發展 反之,則會衰落甚至絕滅。環境因素包括溫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