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但是你可以考慮把李作為名字的一部分,這時可以的,比如說叫張李明。
對不起,我又看了一下,居然是可以的。
《條例》考慮到我國姓名所用字數中單姓的通常為2至3個漢字、複姓或者採用父母雙方姓氏的多為3至4個漢字
《條例》規定:姓名不得含有下列內容:1.
損害國家或者民族尊嚴的;2.違背民族良俗的;3.容易引起公眾不良反應或者誤解的。
《條例》規定:姓名不得使用或者含有下列文字、字母、數字、符號:1.
已簡化的繁體字;2.已淘汰的異體字,但姓氏中的異體字除外;3.自造字;4.
外國文字;5.漢語拼音字母;6.阿拉伯數字;7.
符號;8.其他超出規範的漢字和少數民族文字範圍以外的字樣。考慮到我國姓名所用字數中單姓的通常為2至3個漢字、複姓或者採用父母雙方姓氏的多為3至4個漢字,
《條例》規定:除使用民族文字或者書寫、譯寫漢字的以外,姓名用字應當在2個漢字以上、6個漢字以下。
2樓:匿名使用者
合法但不合理---不會給你報上戶口。因為在大陸沒有張李這個複姓。而且和葬禮讀音相同。
3樓:翩翩邪少
對畢竟取姓名是一個人的自由只要不違反國家規定就行
4樓:匿名使用者
完全合法,一點問題都沒有。別管樓上什麼葬禮婚禮的胡說八道,法無禁止都是你的自由空間。只是別去民政局,你以為是結婚登記呀?找派出所片兒警即可。
李的複姓
5樓:匿名使用者
李姓**有三
一、為出自嬴姓,系皋陶之後
相傳遠古時,帝顓頊高陽氏生有兒子大業,大業生子女華,女華再生子皋陶,傳說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東夷族首領少吳氏的曾孫,生於曲阜(今屬山東省),曾繼任東夷族的首領,因曲阜為偃地,所以被賜為偃姓。父系氏族社會後期,堯為部落聯盟領袖,曾選拔皋陶幫助治理天下;舜繼堯為部落聯盟領袖後,任命皋陶為大理。大理也叫做「士」,是古時掌管刑獄的官,後來又稱為理官。
皋陶以善理刑獄著稱於世,曾制定墨、劓、剩、宮、大辟5種刑罰,根據犯罪者所犯罪行的性質、情節等進行公平處理,使天下人信服,因而安定了社會秩序。禹繼舜為部落聯盟領袖後,認為皋陶最賢能,準備讓皋陶做自己的繼承人,可是還未來得及禪讓,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的子孫,世襲大理之職,到了商代,便以官職命名本族姓氏,稱為理氏。為什麼稱為氏而不稱為姓呢?原來先秦時的姓與氏,既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姓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時期,與先民們的圖騰崇拜有關。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以為每個氏族都與某種動物、植物有某種血緣關係,往往以此作為本氏族的名稱,即氏族的徽號,這就是圖騰。「圖騰」系印第安語,意為「他的親族」。
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明確指出:「圖騰一詞表示氏族的標誌和符號。」有些圖騰,後來轉化為人的姓。
由於那時的子女只知道母親而不知父親是誰,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的氏族稱號,也就是說,一個氏族名下的成員都出自一個母系祖先。「姓」字最早的形體是由「人」和「生」組成,意思是人所生,因生而為姓;後來變為由「女」與「生」組成,意思是女子所生為姓,生而有姓。因此,中國早期的許多古姓,如姬、姒、媯、姜、嬴等,都帶有「女」字。
氏起源於父系氏族社會,是姓衍生的分支,為古代貴族標誌宗族系統的稱號,也就是說,只有貴族才能稱氏。姓是決定能不能通婚的依據——同姓不能結婚,氏是用來區別貴賤的。戰國時期,隨著奴隸制宗法制度的崩潰,姓與氏已無什麼區別,姓氏成為表明個人及所生家族的符號。
從此以後,或說姓,或說氏,或兼說姓氏,都是一個意思,即實際是專指姓。
商朝末年,紂王暴虐無道,沉湎女色,使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後裔有個叫理徵的人,出於一片忠心,直爽地說出紂王的錯誤,勸他改正,結果惹惱了紂王而被殺害。理徵的妻子契和氏聽到訊息後,便帶著年幼的兒子利貞外出逃難。
契和氏本是陳國(今河南省淮陽)人,想逃回孃家,又怕連累孃家人,於是便往豫西逃,當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經居住過而後已經荒廢了的地方)時,母子二人飢餓難忍,疲憊不堪,尤其是小利貞,餓得奄奄一息。可是,這一帶荒無人煙,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發現附近的樹上結有一些「木子」,於是便採下來吃。
就這樣,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後,他們又到豫東,在離淮陽不太遠的苦縣(治所在今河南鹿邑縣東)安家落戶。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時也為了躲避紂王的追緝,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緣故,自利貞開始改理氏為李氏。
二、為出自他族改姓
三國時,諸葛亮平哀勞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
北魏鮮卑族有複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唐李思摩,突厥頡利(東突厥)族人,原名阿史那思摩,其酋長稱頡利可汗,名咄苾。頡利曾屢次擾唐,咄苾與思摩於貞觀四年(630年)擾唐時被唐將俘獲並送往長安(今西安市)。唐太宗李世民認為思摩忠誠可嘉,於是賜為李氏,令他統領頡利舊部駐守河南之地。
李突地稽靺鞨(分佈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龍江中下游)酋長,唐朝初建時即來唐朝貢,後曾擊敗進攻幽州的突厥兵,於貞觀初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任為右衛將軍,賜為李氏。李嘉慶 蛛鞘族人,本姓茹,名常,徙幽州,為朔方部將,以戰功被賜姓李,更名嘉慶。其子李懷光,唐德宗時被封為都虞侯。
李國昌本為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長朱邪執宜之子。唐懿宗鹹通十年(869年)任太原行營招討等職,因隨從康承訓擊敗龐勳起義軍有功,升為單于大都護、振武軍節度使,被賜姓李名國昌。
回族李姓:7世紀以來,少數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來中國並定居;13世紀以來,又有一部分中亞細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遷入中國,他們在與漢、維吾爾、蒙古族相處的過程中形成回族,又稱「回回」。回族散佈面廣,主要與漢族雜居,以西北地區及河南、河北、山東、雲南、安徽、遼寧、北京等省、市分佈較多,2023年統計約有721.
9萬人。李姓在回族中所佔比例較高,有些直接來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詞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來中國後留居梓州(今四川省三臺)。
苗族李姓:苗族居住在南方,半數以上在貴州,其餘分佈於湖南、雲南、廣西、四川、廣東、湖北等省,與其他兄弟民族大雜居,小聚居,2023年統計約有503萬人。李姓在苗族中佔有一定的比例,在黔西威寧地區的苗族中為大姓之一。
漢姓李,苗姓為「孟恩路」,這是他們實行「子父連名制」的一種特殊寫法。苗族中的李姓,有些是民族融合的產物,有的已與李姓的原義無關。例如,清朝咸豐、同治年間由張秀眉領導的貴州苗民起義中有個起義軍將領叫李洪基,但他並不姓李,「李」系他的苗語名字「擬」的訛寫,而「擬」在苗語中意為水牯牛,「洪基」為「彎角」之意,故「李洪基」即「彎角水牯牛」。
據有關學者考證,清代官府在登記戶籍冊時,用同音的漢姓代替男性戶主的單舌苗名,因而形成了苗族漢姓。苗族中的一些李姓,就是這樣產生的。
壯族李姓:壯族系由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成,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2023年統計約有1337.8萬人,90%以上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少部分居住在雲南、廣東等省。
李姓在壯族中人數較多,曾出過一些有影響的人物,如太平天國著名將領李開芳、李錦貴、李文彩等,均為壯族李姓人。
瑤族李姓:瑤族主要由古代「長沙武陵蠻」的一部分發展而成。2023年統計約有140萬人,分佈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5省區的山區,其中廣西瑤族人數約佔總數的70冤強。
李姓為瑤族主要姓氏之一,在瑤族原有12姓中居於第五位。瑤族李姓根據血緣遠近,分有若干「房」;各房都有稱呼,輩分稱謂有「本頭」、「巴比」、「九古」等。瑤族李姓具有反抗封建壓迫的精神,清代有廣東八排瑤民反清首領李英,還:
有湖南瑤民起義首領李元發。
白族李姓:白族自稱「白子」、「白尼」,主要聚居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並散居於雲南省碧江、元江、昆明、昭通及貴州省畢節等地,2023年統計約有113.1萬人。
唐代史學家杜佑,曾任嶺南節度使,熟悉南方少數民族情況,他所寫的《通典》中記載有白族的姓氏:「其地有數十部落……有數十姓,以楊、李、趙、董為名家,各據山川,不相役屬。」從中可以看出李姓是白族中的大姓,至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再往前追溯,三國時蜀相諸葛亮在賜給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以張姓時,又賜各酋長楊、李、趙等姓。這又說明1700多年前雲南白族已有李姓。三國以後,有不少李姓漢人徙居雲南,久而久之,與白族融合在了一起,如唐朝貞觀年間的「西洱河蠻」中的楊、李、趙等姓,都自稱本來是漢人。
難怪有人說雲南的李姓不容易分清誰是漢族還是白族。在歷史上,白族李姓曾湧現出一些比較著名的人物,如宋代大理國有大臣李紫琮,明代有文學家、史學家李元陽,清代有學者李倬雲、李根雲、李崇階等。現在,李姓仍為白族四大姓之一。
畲族李姓:畲,意為燒榛種田,即在播種之前將田中的草木燒去,以灰作肥料。畲族即因從事畲耕(即刀耕火種)而得名,他們自稱「畲民」或「山客」,2023年統計約有36.
8萬人,分佈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5省60多個縣(市)的部分山區,以福建、浙江兩省為最多。他們通用漢語,主要從事農業,長期和漢族人民雜居,關係十分密切。福建霞浦縣畲族族譜中記有「唐光啟二年(886年),盤、藍、雷、鍾、李有三百六十餘丁口,從閩王王審知為鄉道官,由海來閩」,這說明唐朝末年福建有畲族李姓。
元末有福建農民起義首領李志甫,據說就是畲族人。
猶太人中的李姓
猶太人古稱「希伯來人」,公元前13世紀曾在巴勒斯坦居住,用希伯來語(屬閃含語系閃語族),公元前11世紀建立以色列王國,創猶太教。公元1至2世紀羅馬帝國統治期間,絕大部分被趕出住地,其中散入歐洲的受到****,或與當地民族結合。猶太進入中國,約始於唐代;有較多的人來中國,是在北宋中葉。
北宋時進入中國的這一批猶太人,其先祖在公元前2世紀 70年代離開猶太本土,流徙到印度的孟買地區,在那裡定居了1100多年之後,於 11世紀中葉或後葉,又循海道向東推進,到達了中國。他們來到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向皇帝殷勤致意,並進貢西洋布。皇帝接受了他們的貢品,同意他們「留遺汴梁」。
於是,這一支猶太人就在開封定居下來,並分別取了漢人的姓。與此同時,還有一些猶太人散居於洛陽、北京、南京、杭州、寧波、泉州等地,但人數最多是住在開封的猶太人。住在開封的這一支猶太人移民,以李姓為首,共有李、俺、艾、高、穆、趙、金、周、張、石、黃、聶、金、張、左、白等 17姓,其中兩李、兩金、兩張為「同姓不同家」。
金世宗大定三年(2023年)他們在開封上市子東南(今南教經衚衕)購置土地,建築寺院,取「清者精一無二,真者正而無邪」之意,名為清真寺,通稱禮拜寺,作為開封猶太人宗教活動的中心。這所寺院,是中國歷史上建立最早、儲存時間最長、最為著名的中國猶太人的禮拜寺。到了明代,開封猶太人進入鼎盛時期,教徒發展到500餘戶,約4000餘人。
崇禎十五年(2023年)九月,明軍掘黃河堤放水淹李自成起義軍,使開封淪為澤國,開封猶太人逃亡各地,直到清康熙元年(2023年)重建開封城時,倖存的猶太人才隨同漢、回民返回開封,後又在寺院舊址上重建了清真寺。
清初,開封猶太人有李、艾、趙、張、高、金、石7大姓,李姓仍居首位。現在,開封猶太人尚有4姓,仍有李姓,他們已完全接受了中國文化。
三、賜姓改姓
封建社會的賜姓,是最高統治者出於自己的意志,將別人已有的姓抹掉,換成另一個姓;因皇帝的姓最為尊貴,稱為「國姓」,所以,皇帝賜給臣屬的姓大都是自己的姓。皇帝賜姓,往往出於褒賞、恩惠、籠絡,目的是鞏固自己的統治;對被賜姓者來說,則是一種莫大的榮譽,會使全家全族感到無尚榮耀。唐朝皇帝賜姓之風,盛於以前諮朝,自開國皇帝李淵開始,至末期的昭宗李曄,一直綿延不斷。
李勤(594-669),本姓徐,名世勳,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省東明東南)人。家富有,初從翟讓起義,參加瓦崗軍,因功封東海郡公,瓦崗軍失敗後降唐,被唐高祖李淵任為右武侯大將軍,封曹國公,賜姓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諱,單名績。
李粲,滑州人,本姓丙,在隋朝任屯衛大將軍,唐高祖李淵入關後,率眾歸唐,被授宗正卿,封應國公,賜姓李。
李子和,蒲城人,本姓郭,原在隋朝做官,曾以罪徙榆林,唐高祖武德初年獻款,被任為靈州總管,後又跟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劉黑闥起義,因有功,被賜姓李,封夷國公。
李抱玉,河西人,本姓安,唐高祖時功臣安興貴的後裔,原名重璋,善騎射。唐玄宗李隆基以其戰河西有功,為他改名抱玉。安祿山叛亂時,安抱玉鎮守南陽,上書朝廷,說恥與逆臣安祿山同宗,要求改姓,於是唐玄宗賜他姓李。
李忠臣,薊人,本姓董,名秦,少年時從軍,憨直不通書,但努力奮鬥,因有戰功,被唐肅宗李亨賜姓李,賜名忠臣。
李國臣,河西人,本姓安,膂力過人,積功升任雲麾大將軍,被唐肅宗李亨賜姓李。
李寶臣,奚族人,原為范陽守將張鎖高的養子,名忠志,字為輔,為安祿山、史思明的部屬,隨安、史叛唐。761年,史思明死,他獻恆、趙、深、定、易5州,唐代宗李豫升他為禮部尚書,賜姓李,賜名寶忠,封趙國公。
李光進,其祖先為河曲(今青海省東南境黃河曲流處)羌族,姓阿跌氏,唐朝貞觀中期內屬,以其地為雞田州,光進隨從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收復兩京有功,於大曆年間被唐代宗李豫賜姓李。
李元諒,安息人,本姓安,少為宦官駱奉仙所養,冒姓駱,名元光,勇敢有謀略,唐德宗時與李晟收京師,貞元年間因守備有方,避免了一次與吐蕃的戰爭,被賜姓李,賜名元諒。
李全略,本姓王,名日簡,以功累官橫海軍節度使、滄德棣州觀察使,被唐穆宗李恆賜姓李,賜名全略。
李茂勳,回鶻(即回紇)族阿布思後裔,降唐後,受到兵部尚書張仲武的重用,後因積功較多,被唐宣宗李忱賜姓李名茂勳。
張氏以前的複姓是什麼
張氏以前沒有複姓。張氏源流 一 源於姬姓 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這一支張姓以青陽 即清陽,在今河北清河縣東面 為發源地,是為清河張氏。民間有 天下張姓出清河 的說法。二 源於改姓而來 1.出自聶姓。三國魏將張遼原姓聶,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張姓,其子嗣便以張為姓。2.出自賜姓。世居雲南...
「宇文」複姓的來歷,宇文是複姓嗎
聽風之小豬 宇文有兩種 宇文 複姓的來歷 1.源於匈奴族,出自魏 晉時期遼東匈奴南單于之後,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魏 晉兩朝時期,北方鮮卑民族中有一宇文氏部落,原來是漢朝時期南匈奴的一個分支,在東漢晚期至三國初期形成一個部落群體,族人自稱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歷史上記載宇文部最早起源的是史籍 周書 其中稱...
「奧敦」是複姓嗎,中國有多少個複姓?
奧敦 姓 奧敦 拼音 o t n,注音 粵拼 ou3tyun4,音同 澳豚 為漢字複姓,源自肅慎族奧敦 又作奧屯 部落,後併入女真族,世居鄂通,其族人以部落為氏。後人漢化改曹姓 鄂姓,也有後人簡化為奧姓,現在奧敦姓已沒有在使用。人物奧敦醜和尚 金朝將領。奧敦世英 金朝淄州 今山東省淄博 世襲剌史,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