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t阿毛
《論語》中反映的是孔子的主要思想「仁」,即忠恕之道。當然還有「禮」和「德」。
《孟子》體現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學說。(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
2樓:匿名使用者
論語是仁心仁術,仁者無敵
孟子傳乘發揚光大
論是巨集觀,是基礎,是根
孟是微觀,是方法,是樹枝
從漢朝的董到明的朱,極左
到了五四到改革開放前,極右
現在世界發展變化,好多事情已經發展到人類不能掌控的地步,又開始熱捧孔孟,其實沒必要,他畢竟有時代性,侷限性,現在社會好的思想很多,只是人們不學好,孔孟就是時間早,還是那句話,瓦特不發明蒸汽機,也許你們老師會發明,他們參悟的早而已,現在好多人都說自己是孔子孟子的什麼這個孫那個孫,人到了這種境界社會發展到了這種程度,想學一兩本書改回來可能性不大,當然還是希望好吧,希望和諧
3樓:_仙劍永恆
《論語》:「仁」、「禮」。
《孟子》: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
4樓:
《論語》.《孟子》分別體現了孔子.孟子的德治和仁政思想
5樓:深藍色
論語:「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孟子:仁政 王道。
《孟子》和《孔子》的思想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6樓:奮發圖強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截然相反。
孔子主張: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兄為弟綱。也就是說,君王可以隨意處置臣子,父親可以隨便處置子女,丈夫可以隨便處置妻子,哥哥可以隨便處置弟弟。
孟子主張: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也就是說:
老百姓是最重要的,有民才有國;因此國家僅次於民。君王是可有可無的。只要人民願意,隨時可以立別的皇帝。
自古皇帝輪流做,明年到誰家,就看誰能得民心。
因此說,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是截然相反的。
7樓:可愛的zzz聖
他們的政治思 想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主張「仁」的思想,但由於他們身份背景以及所處時期的不同,其具 體的政治思想觀念也存在著一些不同點。但是從主流方面講是在本質上的一致性。
雖然孔子開創了儒家學派,但是孔子以後儒家發生了分化。儒家想著不同方面衍化從 思想史角度考慮更具有實質意義的相異衍化主要以孟子為代表。他在上承孔子的同時,又對 於發端於孔子的儒學思想作了自己的發揮和引申,從而使儒家價值體系取得了不同的發展形 態。
但無論孟子對儒學作何發展其政治思想本質歸根結底都是主張「仁」的思想,與孔子思 想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所以,我們要把握好主流方向來分析孔、孟政治思想的相同點與不 同點。
一、孔、孟政治思想的相同點: 孔子是儒家是想的開創人,孟子是孔子的繼承和發展者,所以孔子與孟子的政治思想 從本質上講是一致的,都主張「仁」的思想,其具體表現在: (一)、孔子、孟子政治思想基礎是一致的,主要從「仁、愛、善」角度思考問題。
孔孟都主張「仁者愛人,人恆愛之」。也就是說,他們二人不約而同的認為「仁」對一 個人的情操培養是十分重要的。他們認為:
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自身的「仁」,才能靠這種魅 力影響和感化他人,也才能憑此效力於社會奉獻於他人,否則「為人者難成君子,為王者難 得天下矣」。 翻開《論語》,我們不難發現孔子在很多場合和自己的學生說教時都會涉及到「仁」的 理念。比如說,他曾針對對自貢提出的什麼是「仁」時回答說「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達爾達人。
能近去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在回答曾子提出的問題「仁以為己任」時,孔 子解釋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這就是說,為了實現所謂的「仁」, 人們可以赴湯蹈火義無反顧。
由此可見,孔子理解「仁」就是愛人,同情人,捨身處地的體 貼人。 翻開《孟子-離婁》一文,孟子就明確提出了「君子所以易於仁者,以其存心也。君子 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之。愛人者,人常愛之。敬人者,人常敬之。
」 顯而易見在這裡分明強調了「仁」對一個人的情操培養的重要性。 孟子提出「性善論」從「人性本善」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孔子直接說過一句「性相 近也,習相遠也」,從這句話看不出從皆有的那個「相近的」「天生」的人性是善還是惡,擔 加上他實際上認定了仁是每個人天生就有的品性,而仁的本質規定就是「愛人」,所以他心 中本有「人性本善」的意思事實未予說明而已。
所以說,孔子與孟子都是從「仁、愛、善」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其思想基礎是一致 的。 (二)、孔子與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主張「仁治」和「法治」。 孔子主張「德治」即「為政以德」。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揭示了一個基本原則,即為人君 者當以德治國,為政與為德是根本分不開的。他說:「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 之德,草上之風必偃。
」①孔子主張的「禮治」與「德治」並無不同,如「道之以德,齊之 以禮」,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統治者,領導者要重德輕政即要通過自身為榜樣作用和對人 民實行道德教化來引導人民。其德治的出發點和歸宿是以惠民的方式鞏固統治權,要求「為 政者正身」他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正,不令而行」,「苟正其身矣, 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②其要求「正身」的思想最終是為了達到「德治」 的效果。
孔子考慮政治問題基本精神理念就是「德治」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典型的「德治主義」,故而和孔子政治主張完全一致。他們兩人的政 治思想都是道德的延伸,都想使政治手段和目的都是以道德為依歸,而他們的道理思想又幾 乎是完全相同的。
孟子的思想**於孔子,他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其「仁政」思想的基本精 神理念與孔子相同即用「仁政」、「德治」,來教化人民,用道德理念使人們懂得「孝、悌、 忠、信」的道理。比如他提出的「制民恆產」、「勿奪農時」、「省刑罰,薄稅斂」等,看到了 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階級剝削壓迫的苦難,企圖採用這些措施來緩和階級矛盾,以鞏固地主階 級的統治。這些都是他「德治」的表現。
所以說,孔子與孟子的政治思想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都主張「德治」。 (三)、孔子與孟子政治思想中的基本方法也是一致的。 1、都主張通過「教化」的手段來治民,強調「重教化」。
孔子主張:「善政者不如善教者得民也,善政者民畏之,善教者民愛之,善政者得民財, 善教者得民心,上無禮,下無教,賦民興,喪無日也。」突出強調「教化」人民對於君主得 民心以及國家興衰的重要性。
而孟子也曾提出過「不教而使民,謂之殃民,不容於堯舜之世。」 「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孟子提出的「教化」的方法主要是「謹詳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義」,而孔子則提出「對百姓,教以人倫」則「父子親,君臣義,夫婦別,長 幼序,朋友信」。
2、都強調「富民」政策。 孔子的「德治」主張中提出了「實行平均主義」的政策。孔子說:
「有國有家者,不患 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③孔子試圖通過平均主義政 策儘可能縮小個體農民之間的貧富差距。
這種平均的目的是使民眾能夠達到共同富裕。《論 語-顏淵》談到:「自貢問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雖然這種平均在當時生產 力極為不發達的時代不可能「平均富」,但也體現了孔子「富民」政策的一方面。
而孟子的「仁政」主張主要就是著眼於社會經濟政策上,其主要目的在於說服各國的 統治者都能夠不與民爭利。主張「制民恆產」「不勿農時」其目的都是使人民得利而富起來。 孟子也提出過「達則兼濟天下」使「民富」「君才無憂」「國才強」。
3、都主張「德、理」並用,以「刑」為輔助「道之以德,刑之以理」。 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這就是說,用政 令和刑罰這些辦法進行統治,只能懲罰於事後,即使可以一時避免犯上作亂的事情繼續發展, 但並沒有使人們認識到這類事件的罪惡最終有一天還會發生。如果運用禮治德化和政令刑罰 相輔而行的禮治德化的兩手辦法,也成為以後歷代統治者一貫使用的統治手法。 孟子的「仁政」學說在政治上主張「以德服人」的辦法。
孟子說:「以力服人者,非心 服也,也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反對暴力,主張以仁義說教的感化政策。
他一方面主張「以德服人為主」,但又提出「徒善不足以為政」的觀點。應該加之以必要的 刑罰,「徒法不能以自行」所以要「德、刑」結合,以「德為主,刑為輔」的政策。 4、孔子與孟子政治思想的出發點是一致的,即要「救世」拯救當時社會,解決社會問題。
孔子隨為魯人,但卻有拯救天下之志。孔子所處的時代正是諸侯爭霸局面愈演愈烈的 時代。孔子多年遊歷在各國之間,希望自己的思想能被統治者接受,挽救紛爭,緩和階級矛 盾,使社會穩定。
但是由於孔子的思想過於柔和,是紛爭不斷的春秋時期,並沒有起到「救 世」的作用。同樣,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提出多項「仁政」「王道」的具體措施。比如說:
「制民恆產」,「不違農時」「為政以德」「德刑並用」等等。但是這些思想措施如果放在一個 階級矛盾比較緩和的社會,相對穩定的時代,會促進社會經濟與人的的發展。但很顯然,春 秋戰國時期戰亂不斷,孟子又推崇反戰的思想,不能解決實質的社會問題,知道法家思想的 形成,才真正的結束了紛爭完成了統一。
但是,不管結果如何,孔子與孟子的政治思想出發 點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的。
二、孔子與孟子政治思想的不同點: (一)、孔子的政治
孟子思想對孔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體現在哪些方面
8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半身像
。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的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揮。他們都把全民教育當作實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張「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強學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當政者要身體力行,率先垂範。
「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離婁章句上)以榜樣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倫」,以建立一個「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諧融洽的有人倫秩序的理想社會。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
「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範疇為基石的。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教育方法中的「因材施教」。肯定在進行教育時,必須採取因人而異的多種方法。而且,對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發展。
認為教育學生必須要有一定的標準,使學生有一個明確的奮鬥目標。孟子所倡導的學習方法和教育方法是中國古代教育學的結晶,對我們今天的學習和教育仍然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
不僅如此,孟子對孔子的易學(集儒學之大成)有繼承,還有創新。我們知道,大易有醫國、醫人、醫病功能。醫國的問題已由《易經》解決;醫病的問題也由《黃帝內經》解決。
醫人的問題則是在思孟學派創立了德性論《五行》學說後獲得瞭解決。德性論《五行》比照元素論五行的五項,提出仁、義、禮、智、聖範疇。認為:
仁、義、禮、智四行全為「善道」,仁、義、禮、智、聖五行全為「德道」。義、禮分別是對仁和智的節制。而「聖」端即是指會通天道、地道、人道的本事。
思孟學派將數術引入儒家以會通天道、地道、人道的努力未被荀子理解,招來荀子的嘲諷和謾罵。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認為:「思孟學派這種將數術引入儒門的努力,高揚『人道』主義旗幟的表現,是企圖把儒家的道德條目加以自然哲學和生命哲學化的明證。
其理論勇氣是巨大的,對國人思維方式影響也是深遠的,甚至可以說其對我國古代社會發展程序影響都是深刻的。自此,易學真正走上了醫國、醫人、醫病的光輝歷程。孟子曾言『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隱含著終始交替的意蘊。
由此看來,應是思孟學派開『五德始終說』之先河。」
孫子 莊子 孟子 孔子 老子,分別主張的思想是
假面 孫子 兵法 他是軍事家 政治文化上無太大主張 莊子 道家 逍遙遊 啥都不做 寄情山水 得小國寡民之樂 孟子 儒家 主張 仁政 但和孔子不同 他認為應當君主 老子 道家 此人和莊周不一樣 他以 無為 從而達到 無不為 孔子 儒家 主張 仁政 但應當是復古的 仁政 希望回到過去。 1.孫子 孫子兵...
孟子提出什麼主張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學說
是的,孟子繼承仁的思想,發展成 仁政 的政治主張,發展了 性善論 和 民貴君輕 在儒家的傳統中,孔孟總是形影相隨,既有大成至聖,則有亞聖。既有 論語 則有 孟子 孔曰 成仁 孟曰 取義 他們的宗旨也始終相配合。史記 說 孟子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今人馮友蘭,也把孔子比作蘇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圖。國家...
儒家學派的什麼孔子孟子曾子這裡面的子時什麼意思?還有子夏子有自貢這些子又是什麼意思
東方乾明 在我國 百家爭鳴 的時候,學派倍出,對於其中的有威望者,都成為 子 如孔子 曾子 老子 孟子 莊子 荀子 墨子.均是對於老師或長者的尊稱,翻譯時候不譯。至於子夏 子有 子貢 子路,都是名字的一部分。均為他們本人的子的一部分,無實在意義,翻譯時候不譯。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 子有,原名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