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水夜雲清
姝:原義為美好
詞性變化 姝:美女
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樂府詩集·陌上桑》
子:人的通稱
招招舟子,人涉昂否?――《詩·邶風·匏有苦葉》
畀:給與
分曹衛之田以畀宋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譯:那個美麗的女子啊,拿什麼贈送給她呀?
ps:一、鄘風·幹旄
孑孑幹旄,在浚之郊,素絲紕之,良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幹旟,在浚之都,素絲組之,良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幹旌,在浚之城,素絲祝之,良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註釋】
01、幹:竿,旗杆
02、旄(mao):以犛牛尾(或說山雞羽)裝飾,絲繩作流蘇的彩旗03、旟(yu):繪有鳥隼的旗
04、旌(jing):一種綴犛牛尾於竿頭,下有五彩鳥羽的旗幟05、孑孑:單獨,旗幟高高顯眼貌
06、都:古時地方的區域名。《管子·乘馬》「四鄉命之曰都」
07、城:陳奐「凡諸侯封邑大者,皆謂之都城也」
08、紕(pi):在衣冠或旗幟上鑲邊
09、組:組織,合織。祝,同組
10、畀(bi):給予
11、告(gu):忠言,或說同予
12、良馬四之:四匹好馬引路
13、彼姝者子:指那個美女
自《詩經》毛傳以來,古代注家都認為這首詩的主旨是寫衛國君主敬愛賢士,清代以後,有的學者認為這應是一首情詩,有的現代研究者接受了這種解釋。有的則仍遵從舊說。也有的人認為這首詩寫的是奴隸主荒淫無恥,搶奪民女的行為。
細讀全詩意思,似乎以情詩說為合理。
詩的主人公是一位貴族,他趕著馬車到浚邑去見他的情人,他的車乘裝飾華麗,車上的旗幟掛著犛牛尾,畫著鳥隼的圖形,裝飾著禽鳥的羽毛,還有素絲織成美麗的花邊,這一切都顯示出主人的高貴。紕,組,都是紡織的意思;祝,意為連綴,通屬。眾多的好馬錶示主人的僕從之盛,對車馬的全力描摹,既顯示出主人急切盼望同情人會面的心情,他打扮得漂漂亮亮,帶著眾多的僕人和豐厚的禮品,急馳而來,又為下面問句出現多帶來的轉折,作出了一個欲抑先揚的鋪墊。
雖然這個貴族覺得已經作好了充分的準備,但他仍然害怕某些不周到的地方會使這次會面不歡而散,因此,他不斷地問自己,向那個漂亮姑娘贈送什麼禮物,以及怎麼說才好呢?畀,予,都是給的意思,告是講的意思。
這首詩的妙處就在於,主人公惶惑的心情通過對其儀仗的濃重渲染與一連三個問句所表現出的不安對立地體現出來,渴望與憂慮,興奮與猶疑交織在主人公心中,也許我們靜下心來,就會聽到主人公的心伴隨著急馳的馬車怦怦跳動的聲音。
2樓:人魔榮
意思是:那位美好的賢人,該拿什麼來送給?
出處:幹旄
全文:孑孑幹旄,在浚之郊。素絲紕之,良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幹旟,在浚之都。素絲組之,良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幹旌,在浚之城。素絲祝之,良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註釋:①孑孑:特出之貌。指旗顯眼,高掛幹上。幹旄(音毛):以犛牛尾飾旗杆,樹於車後,以狀威儀。幹通竿、杆。浚:地名。 旄,同「犛」,犛牛尾。
②紕(音皮):連綴。在衣冠或旗幟上鑲邊。
③姝(音書):美好。畀(音必):給,予。
④旟(音於):畫有鳥隼的旗。 都:古時地方的區域名。毛傳「下邑曰都」,下邑,近城。
⑤組:編織。
⑥旌(音京):旗的一種。掛犛牛尾於竿頭,下有五彩鳥羽。
⑦祝:「屬」的假借字,編連縫合。
⑧告(音谷):作名詞用,忠言也。一說告同予。
譯文高揚旗幟垂犛尾,駕車郊外行如飛。白色絲線鑲旗邊,好馬四匹後相隨。那位美好的賢人,該拿什麼來送給?
高揚旗上畫鳥隼,駕車已經在近城。白色絲線織旗上,好馬五匹後面跟。那位美好的賢人,該拿什麼來相贈?
高揚旗上垂鳥羽,駕車已經到城區。白色絲線縫旗上,好馬六匹後馳驅。那位美好的賢人,該拿什麼來訴與?
3樓:清絕
【原文】
孑孑幹旄,在浚之郊1。
素絲紕之,良馬四之2。
彼姝者子,何以畀之3?
孑孑幹旟,在浚之都4。
素絲組之,良馬五之。
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幹旌,在浚之城5。
素絲祝之,良馬六之。
彼姝者子,何以告之6?
【註釋】
1、孑孑(音潔jié):指旗顯眼,高掛幹上。旄(音毛máo):以旄牛尾飾旗幹。樹幹車後,以狀威儀。幹:通竿。
2、紕(音皮pí):在衣冠或旗幟上鑲邊。
3、畀子(音幣bì):給予。
4、旟(音於yú):畫有鳥隼的旗。都:古時地方的區域名。《管子.馬》:「四鄉命之曰都。」
5、旌(音精jīng):旗的一種,綴旄牛尾於竿頭,下有五采鳥羽。城:陳奐:「凡諸侯封邑大者,皆謂之都城也。」
6、告:請,求。
【譯文】
高高飄揚犛牛旗,行行來到浚郊區。
雪白絲繩鑲旗邊,良馬四匹為前驅。
那個美麗女子啊!用些什麼贈送伊?
畫著隼鳥那旌旗,行行來到那浚邑。
雪白絲繩鑲旗邊,良馬五匹為前驅。
那個美麗女子啊!用些什麼贈給伊?
鳥羽為飾是幹旌,行行來到浚城裡。
雪白絲繩鑲旗邊,良馬六匹為前驅。
那個美麗女子啊!用些什麼聘娶伊?
4樓:逝去翡冷翠
自《詩經》毛傳以來,古代注家都認為這首詩的主旨是寫衛國君主敬愛賢士,清代以後,有的學者認為這應是一首情詩,有的現代研究者接受了這種解釋。有的則仍遵從舊說。也有的人認為這首詩寫的是奴隸主荒淫無恥,搶奪民女的行為。
細讀全詩意思,似乎以情詩說為合理。
詩的主人公是一位貴族,他趕著馬車到浚邑去見他的情人,他的車乘裝飾華麗,車上的旗幟掛著犛牛尾,畫著鳥隼的圖形,裝飾著禽鳥的羽毛,還有素絲織成美麗的花邊,這一切都顯示出主人的高貴。紕,組,都是紡織的意思;祝,意為連綴,通屬。眾多的好馬錶示主人的僕從之盛,對車馬的全力描摹,既顯示出主人急切盼望同情人會面的心情,他打扮得漂漂亮亮,帶著眾多的僕人和豐厚的禮品,急馳而來,又為下面問句出現多帶來的轉折,作出了一個欲抑先揚的鋪墊。
雖然這個貴族覺得已經作好了充分的準備,但他仍然害怕某些不周到的地方會使這次會面不歡而散,因此,他不斷地問自己,向那個漂亮姑娘贈送什麼禮物,以及怎麼說才好呢?畀,予,都是給的意思,告是講的意思。
這首詩的妙處就在於,主人公惶惑的心情通過對其儀仗的濃重渲染與一連三個問句所表現出的不安對立地體現出來,渴望與憂慮,興奮與猶疑交織在主人公心中,也許我們靜下心來,就會聽到主人公的心伴隨著急馳的馬車怦怦跳動的聲音。
文學的概念
5樓:匿名使用者
廣義的文學,是指一切口頭或書面語言行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學以及政治、哲學、歷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態。這是文學的文化含義。
狹義的文學,是指具有審美屬性的語言行為及其作品,包括詩、散文、**、劇本等。這是文學的審美含義。
文學首先必須是一個語言文字,這個文字有它的存在形態,如語音,詞語,結構等。它可以口頭的形式代代傳承下去,也可以文字作為載體傳承,也可以印刷品,網路**形式存在。儘管載體各異,但都離不開具體的語言這一客觀事實。
文學作品,由一個又一個修辭構成,當然,文學的基礎還是文字、詞語和句法,但是這些結構主義喜歡的東西,本身並不能形成「作品」,對它們的支離也讓我們對文學更加難以把握。
確實得承認,修辭就是一種句法。但是純粹的句子並非文學,只有被佈滿篇章、形成更強大的隱喻之後,文學才宣告出生。
擴充套件資料
文學與新聞作品是相互有交叉的,比如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既是新聞作品,又有很強的藝術性,文學性,所以文學與新聞作品是很難有明確界限的。
其次文學與歷史作品也是難以明確劃開界限,比如丘吉爾的演講詞,既是實用的鼓動性文章,有很有文學特色。
最後文學與哲學論著也不容易區分,比如英國的培根的《論人生》既有哲學道理也有文學意蘊,叔本華的散文集、哲學家薩特的哲學著作也很有文學意蘊,因此他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判斷文學與非文學的標準粗略概述如下:文學的語言具有獨特地表現力;文學總是要呈現審美形象的世界,這種審美形象具有想象、虛構和情感特性;文學傳達完整的意義,本身構成一個整體;文學蘊含著似乎特殊而無限的意味。
6樓:節操一去不回來
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表現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劇本、寓言、童話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什麼是文學啊
7樓:叫那個不知道
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比較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表現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劇本、寓言、童話等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科門類理解的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
文學是屬於人文學科的學科分類之一,與哲學、宗教、法律、政治並駕於社會建築上層。它起源於人類的思維活動。最先出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
最早形成書面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
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後才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出。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
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散文、戲劇四大類別。
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對美的體現。文學作品是作家用獨特的語言藝術表現其獨特的心靈世界的作品,離開了這樣兩個極具個性特點的獨特性就沒有真正的文學作品。一個傑出的文學家就是一個民族心靈世界的英雄。
文學代表一個民族的藝術和智慧。文學,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於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屬社會意識形態範疇。
擴充套件資料
(一)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古今中外都曾把一切用文字書寫的書籍文獻統稱為文學。現代專指用語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故又稱「語言藝術」。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曾將文學分為韻文和散文兩大類,現代通常分為詩歌、散文、**、戲劇、影視文學等體裁。
在各種體裁中又有多種樣式。
(二)孔門四科之一, 《論語·先進》:「文學,子游、子夏。」
邢炳疏:「若文章博學,則有子游、子夏二人也。」亦指教貴族子弟的學科。《宋書·雷次宗傳》:「上留心藝術,使丹陽尹何尚之立玄學,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學,司徒參軍謝元立文學。」
(三)指辭章修養,元結《大唐中興頌序》:「非老於文學,其誰宜為?」
(四)官,漢代置於州郡及王國,或稱「文學掾」,或稱「文學史」,為後世教官所由來。漢武帝為選拔人才特設「賢良文學」科目,由各郡舉薦人才上京考試,被舉薦者便叫「賢良文學」。「賢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學」則指精通儒家經典的人。
魏晉以後有「文學從事」之名。唐代於州縣置「博士」,德宗時改稱「文學」,太子及諸王以下亦置「文學」。明清廢。
(五)文學是藝術的一個門類,屬社會意識形態。中國在先秦時,含文學與博學二義。現代專指以語言塑造形象反映社會生活,並作用於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
中國一般分其為詩歌、散文、**、戲劇文學等四類。
(六)文學具有全人類性、社會性、民族性、人民性、階級性和真實性等。文學的發展是受文學內部和外部各種因素影響的複雜過程。一般說,文學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而發展。
文學的社會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認識作用,二是教育作用,三是美感作用。三種作用同時發生,構成了文學的社會功能。
(七)文學,意識的產物,生活的反映,文學是客觀的東西到了人的頭腦中後,人重新組織編出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東西。(八)文學不管在中國還是在外國都存在著,但是外國文學與中國文學有不同之處。例如:
外國的**分類和中國的有所不同。
(九)文藝復興之後,世界對文學的定義逐步演變成:文學即一種以文字語言為載體的藝術。因為其載體為語言文字,所以區別於**、美術等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