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磬 編鐘的介紹,編鐘簡介怎麼寫

時間 2021-08-30 10:05:28

1樓:春天梨的熊

編磬是古代打擊樂器一種,用石或玉製作,十六面一組。它的音色,除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等十二正律外,又加四個半音,演奏打擊時,發出不同音響,清宮所藏玉編磬,是清乾隆時制,在重大典禮演奏中和韶樂時使用。

編鐘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擴充套件資料

編鐘起源:早在2023年前的商代,中國就有了編鐘,不過那時的編鐘多為三枚一套。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套編鐘的個數也不斷增加。

古代的編鐘多用於宮廷的演奏,在民間很少流傳,每逢征戰、朝見或祭祀等活動時,都要演奏編鐘。

編鐘象徵:在中國古代,編鐘是上層社會專用的樂器,是等級和權力的象徵。曾侯乙編鐘上還標有和樂律有關的銘文2800多字,記錄了許多**術語,顯示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先進水平。

編鐘**清脆明亮,悠揚動聽,能奏出歌唱一樣的旋律,又有歌鐘之稱。

2樓:小松部落格

編磬是可以演奏旋律的打擊樂器,多用於宮庭雅樂或盛大祭典。

編磬就是把若干只磬排成一組,每磬發出不同的音色,可以演奏旋律。

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先後在湖北的江陵和隨縣出土了大型編磬。湖北江陵紀南故城,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國都,2023年在這裡出土了一套25枚編磬。磬體用青色石灰石製成,上部作倨(gōu)句形,下作微弧形,表面都有較清晰的彩繪花紋和略顯凹凸的花紋。

其中4枚繪有鳳鳥圖,色彩高雅,線條流暢。

湖北隨縣曾候乙墓出土的全套編磬共四十一枚,石制,分上下兩層懸掛,上層十六枚,下層十六枚,另有九枚可隨時呼叫,這套編磬與編鐘密切配合,可在同一調高上進行合奏或同時轉調演奏。其音響效應「近之則鐘聲亮,遠之則磬音彰」。

2023年下半年,湖北省博物館和武漢物理研究所合作,將這套2400多年前的戰國初期大型編磬複製出來,其發音與原編磬的標音銘文相符,低音渾厚洪高,高音明澈,音色優美而動聽,音域達三個八度,可以旋宮轉調,演奏多種樂曲。

清代的編磬,主要用於皇帝與王公大臣慶典的「丹陛大樂」、宮中大型宴會的「中和清樂」和「丹陛清樂」。清乾隆年間製作的編磬,16枚為一套,大小相同,厚度有異,採用新疆和田碧玉,其形與特磬一致,只是體積較小,每次演奏時全套都要使用,隨樂曲旋律擊奏。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還用**製作了一套金編磬,和它一起使用的還有一套金編鐘。

*************************==

編鐘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用青銅鑄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發現我國在西周時期就有了編鐘,那時候的編鐘一般是由大小3枚組合起來的。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的編鐘數目就逐漸增多了,有9枚一組的和13枚一組的,等等……2023年,湖北隨縣一座戰國時代(約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至今為止所發現的成套編鐘中最引人注目前一套,這套編鐘之大,足以佔滿一個現代**廳的整個舞臺。它由19個鈕鍾、45個甬鍾,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鍾共65件組成。

這些鍾分3層8組掛在鍾架上,直掛在上層的3組叫鈕鍾,斜懸在中下層的5組叫甬鍾,其中最小的一個鈕鍾高20.4釐米、質量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調作用,最大的一個低音甬鍾高達153.4釐米、質量為203.6千克,全套編鐘總質量在2500千克以上。鍾架是銅木結構的,它的外形呈直角曲尺形(如┏),全長10米以上,上下3層,高273米,由6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承託。整套編鐘和樑架氣勢巨集大、壯觀無比。

演奏時樂隊由幾個人組成,用6只丁字形木錘敲高、中音,用兩根長形棒撞低音。經聲學專家研究,編鐘中的每隻鍾都可以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只要準確地敲擊鐘上標音的位置,它就能發出合乎一定頻率的樂音,整套編鐘能奏出現代鋼琴上的所有黑白鍵的音響。這套編鐘的定音訊率為256.4赫,與現在鋼琴上的**「c」頻率幾乎完全相等。

出土後經過試驗性演奏,表明它們雖然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但**效能仍然很好,它的發音準確,音色優美,音域可跨五個八度之多,變化音比較完備,因此,古典的和現代的樂曲都能演奏,用來伴唱效果也很好。

曾侯乙編鐘用料是銅、錫、鋁合金,全套編鐘上裝飾有人、獸、龍等花紋,鑄制精美,花紋細緻清晰,並刻有錯金銘文,用以標明各鐘的發音音調,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實物。可見,遠在2400多年以前。我國的**文化和鑄造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它比歐洲十二平均律的鍵盤樂器的出現要早將近2023年。

編鐘簡介怎麼寫

編鐘的特點及用途,還有來歷

3樓:月似當時

編鐘的特點是形狀不盡相同,但鐘身都繪有精美的圖案。用途是用來演奏。來歷是:

在西周時期就有了編鐘,那時候的編鐘一般是由大小3枚組合起來的。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的編鐘數目就逐漸增多了,有9枚一組的和13枚一組的,等等。

2023年,在我國河南信陽城陽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編鐘13枚,**家隨即用此演奏歌頌當代領袖的頌歌《東方紅》。

2023年,湖北隨州南郊擂鼓墩的一座戰國時代(約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至今為止所發現的成套編鐘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這套編鐘之大,足以佔滿一個現代**廳的整個舞臺。

曾侯乙墓編鐘由19個鈕鍾、45個甬鍾,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鎛鍾共65件組成。這些鍾分3層8組掛在鍾架上,直掛在上層的3組叫鈕鍾,斜懸在中下層的5組叫甬鍾。

其中最小的一個鈕鍾高20.4釐米、質量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調作用,最大的一個低音甬鍾高達153.4釐米,全套編鐘總質量在2500千克以上。

擴充套件資料

葉家山墓地將編鐘歷史前推500年,改寫世界**史。

曾侯乙編鐘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而在隨州葉家山墓地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了比曾侯乙早500多年的編鐘,或將改變對鐘的起源的認識。

考古人員在編號墓墓壁二層臺發現了1個鎛鍾和4個編鐘,5件為1套。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謙教授認為,這是中國目前所知最早的編鐘,此次發現的編鐘屬於西周早期,有5至6個編鐘,其數量和規模超過同時期已發現的編鐘。

湖北隨州再次發現編鐘,比曾侯乙編鐘早500年。

曾侯乙編鐘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在湖北隨州葉家山墓地考古發掘中,發現了比曾侯乙早500多年的編鐘,改變對鐘的起源的認識。

4樓:東都漫士

編鐘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引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銅鐘,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樂。

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發現我國在西周時期就有了編鐘,那時候 的編鐘一般是由大小 3 枚組合起來的。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的編鐘數目就逐漸增多了,有 9 枚一組的和 13 枚 一組的,等等。1957 年,在我國河南信陽城陽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編鐘13枚演奏的東方紅樂曲隨著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唱響太空。

在中國古代,編鐘是上層社會專用的樂器,是等級和權力的象徵。近代,在中國雲南、山西和湖北等地的古代王侯貴族的墓葬中,曾先後出土了許多古代的編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發現的曾侯乙編鐘。

這套編鐘工藝精美,音域可以達到五個八度,音階結構接近於現代的c大調七聲音階。另外,編鐘上還標有和樂律有關的銘文2800多字,記錄了許多**術語,顯示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先進水平。曾侯乙編鐘是目前中國出土數量最多、規模最大、儲存較好的編鐘,被譽為人類文化史上的奇蹟。

編鐘**清脆明亮,悠揚動聽,能奏出歌唱一樣的旋律,又有歌鐘之稱。

5樓:匿名使用者

特點,一般成組出現。用途,奏樂。來歷不明

經編面料的介紹,經編面料的簡介

織造工藝包括機織 也稱梭織 針織 編織和非織造,其中針織又分為經編和緯編。經編是屬於針織領域的一種紡織工藝。用一組或幾組平行排列的紗線,於經向喂入機器的所有工作針上,同時成圈而形成針織物,這種方法稱為經編,形成的針織物稱為經編織物。經編面料的簡介 針織是形成織物的一種方法,其所形成的織物稱為針織物。...

怎麼寫自己公司的介紹,怎麼寫公司簡介

很多中小企業對公司簡介不知道如何寫,不是寫的太少就是寫的太多,總是不能好好把握,今天我們在這裡好好說說關於公司簡介的書寫方法。公司簡介是什麼,就是對公司,對企業的介紹。這種介紹不是一句話帶過,也不是長篇大論,是簡單扼要的介紹公司的一段文字,讓別人初步瞭解公司的基本情況。公司簡介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餐飲專案簡介怎麼寫,快餐店專案介紹怎麼寫

既然是專案介紹,就不能盲目的憑空編寫。必須要到實際瞭解這個專案,瞭解這個專案周圍的市場氛圍和當前情況。必須實踐到現實當中和進入這個行業去,要有真實的體驗和考察。寫的時候根據實際情況,理好提綱,可以根據餐飲店選址周圍的市場情況,本專案的客戶群體定位,本專案著重那幾種餐品來進入市場,以及可能出現的風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