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生於7月21日
四禪(梵catva^ri -dhya^na^ni ),又作四靜慮、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禪。色界天之四禪與無色界天之四無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禪。
四與八並舉者,蓋色界與無色界相對,則在色界為『禪』,在無色界為『定』;若以色界、無色界相對於欲界之『散』,則色及無色二界,皆稱為『定』。故合色界之四禪定與無色界之四無色定,而稱之為八定。又若區別色界及無色界之禪定,則色界之禪定『定、慧均等』,無色界之禪定,其相微細而『定多慧少』。
〔瑜伽師地論卷十
一、摩訶止觀卷九〕
2樓:歩驚雲
四禪八定(佛教大詞典)
四禪(梵catva^ri -dhya^na^ni ),又作四靜慮、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禪。色界天之四禪與無色界天之四無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禪。
四與八並舉者,蓋色界與無色界相對,則在色界為『禪』,在無色界為『定』;若以色界、無色界相對於欲界之『散』,則色及無色二界,皆稱為『定』。故合色界之四禪定與無色界之四無色定,而稱之為八定。又若區別色界及無色界之禪定,則色界之禪定『定、慧均等』,無色界之禪定,其相微細而『定多慧少』。
〔瑜伽師地論卷十
一、摩訶止觀卷九〕(參閱『四無色定』1772、『四禪』1843九住說的是坐禪的一個階段。
3樓:匿名使用者
不出三界輪迴,上座即往色界無色界,散座即往欲界,雖然三界諸天等級分明,但是跳出三界的途徑卻不需要逐級向上升,也許就是在欲界的一個頓悟。
4樓:匿名使用者
修行的一種境界,屬於小乘。如果你想修大乘的話四禪八定不過就是一個過程罷了。
5樓:和復犁韋
四禪八定是禪定修習過程中,由初禪未到地定之後逐步升進的色界四層禪與無色界四層定的合稱。佛教將世界的空間層次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指的是沒有脫離飲食男女之慾望的世界;色界指的是脫離了慾望,但依然存在色相,即物質形相的世界;無色界指的是物質現象全然不存在的世界。
欲界眾生修習的最高層次是未到地定,還不是真正的禪定。色界禪定分為四個階段,即「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依次修習此四禪,最後可到達無色界的四空定,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色界的四禪定和無色界的四空定,合稱為「八定」。
初禪是修禪的初級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人言語止息、心情平靜,驅除了任何不善心,不再生起惡念,內心感受到脫離了欲界之後的喜樂。初禪有五種特點,稱為「五支」,即尋、伺、喜、樂、心一境性。
尋又譯為覺,指身體接觸外境的感受,此時心中尚存有粗分別,即沒有達到一念的境地。伺又譯為觀,指內心的觀察,伺比尋進了一步,內心只存有細分別。喜,指內心歡喜的感覺,修禪者體會到脫離欲界煩惱、沒有慾望困擾的歡喜。
樂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所感受到的身心舒泰的快樂。心一境性指心在定境中保持專注不動。初禪已經脫離欲界,所謂「離生喜樂」,但還有尋、伺的心理活動和喜、樂的心理狀態存在。
二禪覺觀止息,尋、伺這兩種心理活動亦不復存在。二禪的四支為內等靜、喜、樂、心一境性。內等靜是脫離了覺、觀的思維觀察活動之後,內心所達到的平靜狀態,不再有語言、思想的煩惱。
二禪的喜和樂是「定生喜樂」,與初禪的「離生喜樂」有所不同。前者是已經體會到定的狀態而生出的喜樂,後者是初離欲界產生的喜樂,前者比後者高了一個層次。二禪擺脫了尋、伺,但還有喜、樂的心理狀態。
三禪去掉了喜。三禪的五支為行舍、正念、正慧、受樂及心一境性。行舍就是去掉喜心,不為二禪所得之輕安沾沾自喜,而調動正念和正慧繼續修習。
喜念已除,取而代之的是脫離了喜心的妙樂,修習者可以體會到這種妙樂源源不斷而來,即所謂的「離喜妙樂」。同時,心達到更高層次的心一性境。三禪去除了喜,但還保留了樂的心理活動。
四禪舍念清淨。四禪的四支為行舍、念清淨、非苦樂受、心一境性。行舍就是捨棄了全部喜、樂的心理活動。
此時,人的內心已經沒有妄念,即使動起念頭,也可以全部由自己操控,達到念清淨。到了這個境界,禪修者心中已不再感受苦、樂的不同狀態,而是住於非苦非樂的平等之地,這就是「非苦樂受」。
四禪是色界中最高層次的禪定,仍然保有色相、色身。如果修行者覺得有色身很麻煩,想捨棄它,那麼就要修習更深層次的禪定,也就是無色界的四空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
空無邊處定:空是虛空。修行者進入此定,觀察自己的身體,覺得內外通徹,唯見虛空,諸色相都已經不存在,內心一片明淨,沒有障礙,自如自在。
識無邊處定:識是心。由於一心念空,但虛空是無邊無際的,所以已經定下的心念很容易重新散開,於是捨棄向外所求的虛空,而轉向觀察自己的內心,與識相應之後,心定不動,唯有現在、過去、未來諸識顯現,與定相應,心不分散。
無所有處定:現在、過去、未來諸識在心中顯現,無量無邊,也能破壞內心的定。只有做到沒有心識,心無所依靠,才算得安穩。於是捨棄心識,心念專繫於無所有處,怡然寂靜,不再發生念想。
非想非非想處定:識無邊處定還包含了念想,無所有處定則是無想,而這裡既要捨棄前面的念想,達到「非想」,又要捨棄前面的無想,達到「非非想」。身處無所有處定的境界好像如痴如醉,如明如暗,因為有無明的遮蔽,無所覺了,無可愛樂。
於是乎一心專精,對於非有非無的境界,常念不舍,加功不已,忽然間得到最真實的定,再也沒有有、無的相貌,泯然寂絕,清靜無為,這是三界中最高層次的境界。
四禪八定的修行層次並不是佛教所獨有,外道經過禪定的修習也可以達到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修習四禪八定雖然享受禪悅,往生禪天,但定多慧少,仍不能超出三界之外,解脫輪迴。
佛教禪定的不共法是滅盡定。「滅盡」之意是不但滅除了一切六識的心,而且滅除了執著第八識為我的「我執」心,因此,只有佛、阿羅漢和三果聖人有能力進入滅盡定,只有進入滅盡定,才能證得涅槊。定作為佛教三學(戒、定、慧)之一,在佛法的修習中無疑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禪定的修行實踐中,佛教並不片面突出定的重要性,而是同時強調慧的指導作用,講究定慧等持、止觀雙運。
6樓:緱仕
回答很多了您仔細看過了嗎?
7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qq群62833764
佛教四禪八定中的八定如何描述的?
8樓:匿名使用者
初靜慮定copy
(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是第一次第定)
第二靜慮定(尋伺寂靜內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二靜慮具足住,是第二次第定)
第三靜慮定(離喜住舍正念正知身受樂聖說應舍具念樂住第三靜慮具足住,是第三次第定)
第四靜慮定(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舍念清淨第四靜慮具足住,是第四次第定)
空無邊處定(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定具足住)
識無邊處定(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定具足住)
無所有處定(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少所有無所有處定具足住)
非想非非想處定(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具足住)
滅想受定(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想受滅定具足住)
以上得練熟了,能隨意出入才行。
9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世外人法無定法。要真的解釋那是執空。
佛教裡面的四禪八定是什麼意思
10樓:是嘛
四禪八定是指四與八並舉者,蓋色界與無色界相對,則在色界為『禪』,在無色界為『定』;若以色界、無色界相對於欲界之『散』,則色及無色二界,皆稱為『定』。故合色界之四禪定與無色界之四無色定為八定。
四禪是指: 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今次諸戒品而辨四禪者。合色界之四禪定與無色界之四無色定,而稱之為八定。色界天之四禪與無色界天之四無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禪。
擴充套件資料
各種禪定的差別
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無漏學。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須持戒。剛剛開始、接觸,如果連戒律都不願意守持的話,要想解脫有一定的困難的。
持了戒後要修定,因為平時我們的心很散亂。散亂的心使我們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觀察世間的真相。
平常人受戒或有了定,就可以深入的觀察世間的真相,即苦、無常、無我和空,這就是智慧。因此,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有些人來說,也可以無次序的。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而且修出成績來,那是因為他有宿世善根,一般人還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來修。
11樓:關鍵他是我孫子
佛教的四禪八定是色界四禪和無色界四定的合稱,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四禪八定屬於世間定,是禪定的基礎,佛陀在成佛和涅盤時,也曾修行四禪八定功夫作為助緣,所以四禪八定重要性不可忽視。
由四禪八定的內容可以得知,每一項的禪定成就都是對於前一項的境界感到不滿足,而再加功用行,精進修持所達成。但是一直到非想非非想處定,還不是究竟止息之處,還需要更進一步努力精進,觀人空法空,才能徹底去除心垢,達到解脫。
12樓:莫文靈雲南
四禪八定是禪定修習過程中,由初禪未到地定之後逐步升進的色界四層禪與無色界四層定的合稱。佛教將世界的空間層次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指的是沒有脫離飲食男女之慾望的世界;色界指的是脫離了慾望,但依然存在色相,即物質形相的世界;無色界指的是物質現象全然不存在的世界。
欲界眾生修習的最高層次是未到地定,還不是真正的禪定。色界禪定分為四個階段,即「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依次修習此四禪,最後可到達無色界的四空定,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色界的四禪定和無色界的四空定,合稱為「八定」。
初禪是修禪的初級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人言語止息、心情平靜,驅除了任何不善心,不再生起惡念,內心感受到脫離了欲界之後的喜樂。初禪有五種特點,稱為「五支」,即尋、伺、喜、樂、心一境性。
尋又譯為覺,指身體接觸外境的感受,此時心中尚存有粗分別,即沒有達到一念的境地。伺又譯為觀,指內心的觀察,伺比尋進了一步,內心只存有細分別。喜,指內心歡喜的感覺,修禪者體會到脫離欲界煩惱、沒有慾望困擾的歡喜。
樂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所感受到的身心舒泰的快樂。心一境性指心在定境中保持專注不動。初禪已經脫離欲界,所謂「離生喜樂」,但還有尋、伺的心理活動和喜、樂的心理狀態存在。
二禪覺觀止息,尋、伺這兩種心理活動亦不復存在。二禪的四支為內等靜、喜、樂、心一境性。內等靜是脫離了覺、觀的思維觀察活動之後,內心所達到的平靜狀態,不再有語言、思想的煩惱。
二禪的喜和樂是「定生喜樂」,與初禪的「離生喜樂」有所不同。前者是已經體會到定的狀態而生出的喜樂,後者是初離欲界產生的喜樂,前者比後者高了一個層次。二禪擺脫了尋、伺,但還有喜、樂的心理狀態。
三禪去掉了喜。三禪的五支為行舍、正念、正慧、受樂及心一境性。行舍就是去掉喜心,不為二禪所得之輕安沾沾自喜,而調動正念和正慧繼續修習。
喜念已除,取而代之的是脫離了喜心的妙樂,修習者可以體會到這種妙樂源源不斷而來,即所謂的「離喜妙樂」。同時,心達到更高層次的心一性境。三禪去除了喜,但還保留了樂的心理活動。
四禪舍念清淨。四禪的四支為行舍、念清淨、非苦樂受、心一境性。行舍就是捨棄了全部喜、樂的心理活動。
此時,人的內心已經沒有妄念,即使動起念頭,也可以全部由自己操控,達到念清淨。到了這個境界,禪修者心中已不再感受苦、樂的不同狀態,而是住於非苦非樂的平等之地,這就是「非苦樂受」。
四禪是色界中最高層次的禪定,仍然保有色相、色身。如果修行者覺得有色身很麻煩,想捨棄它,那麼就要修習更深層次的禪定,也就是無色界的四空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
空無邊處定:空是虛空。修行者進入此定,觀察自己的身體,覺得內外通徹,唯見虛空,諸色相都已經不存在,內心一片明淨,沒有障礙,自如自在。
識無邊處定:識是心。由於一心念空,但虛空是無邊無際的,所以已經定下的心念很容易重新散開,於是捨棄向外所求的虛空,而轉向觀察自己的內心,與識相應之後,心定不動,唯有現在、過去、未來諸識顯現,與定相應,心不分散。
無所有處定:現在、過去、未來諸識在心中顯現,無量無邊,也能破壞內心的定。只有做到沒有心識,心無所依靠,才算得安穩。於是捨棄心識,心念專繫於無所有處,怡然寂靜,不再發生念想。
非想非非想處定:識無邊處定還包含了念想,無所有處定則是無想,而這裡既要捨棄前面的念想,達到「非想」,又要捨棄前面的無想,達到「非非想」。身處無所有處定的境界好像如痴如醉,如明如暗,因為有無明的遮蔽,無所覺了,無可愛樂。
於是乎一心專精,對於非有非無的境界,常念不舍,加功不已,忽然間得到最真實的定,再也沒有有、無的相貌,泯然寂絕,清靜無為,這是三界中最高層次的境界。
四禪八定的修行層次並不是佛教所獨有,外道經過禪定的修習也可以達到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修習四禪八定雖然享受禪悅,往生禪天,但定多慧少,仍不能超出三界之外,解脫輪迴。
佛教禪定的不共法是滅盡定。「滅盡」之意是不但滅除了一切六識的心,而且滅除了執著第八識為我的「我執」心,因此,只有佛、阿羅漢和三果聖人有能力進入滅盡定,只有進入滅盡定,才能證得涅槊。定作為佛教三學(戒、定、慧)之一,在佛法的修習中無疑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禪定的修行實踐中,佛教並不片面突出定的重要性,而是同時強調慧的指導作用,講究定慧等持、止觀雙運。
四柱是什麼意思呢,四柱是什麼意思呢
四柱 指年 月 日 時 四柱,古代的一種占卜方法。以四柱干支為載體,尋找過去 現在和將來的資訊。為求測者提供生存發展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方面,從而達到趨吉避凶。 出生年 月 日 時換算成天干地支在換算成五行,以此推算命理 四柱是什麼意思 狗比人忠 四柱是 易經 中的術語,古代星命家以年 月 日 時的干支...
戒指裡面的字母HDX是什麼意思,戒指裡面的字母HDX是什麼意思
穆博 是你戒指的牌子英文或拼音首字母縮寫吧 戒指裡面的字母圖案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求解。 字母有兩種含義。一類是說明戒指材質 的,比如au750,就是指戒指是18k金做的,au999就是千足金,pt950就是含鉑量為95 的鉑金,pt990就是含鉑量為99 的鉑金。如果是鑽戒,有時還會有類似d0.50...
html div裡面的class是什麼意思
回憶 在這裡我將用id與class的比較,讓這個問題更容易理解1 使用區別 id具有唯一性,在一個網頁中同一個命名只能使用一次 class命名的類可以在一個網頁中使用無數次。2 css中區別 id在css 中是以 井號符號開頭命名的類class在css 中是以 小寫句號符號命名開頭的類3.id和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