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高於一切這句話是誰的思想主張

時間 2021-09-06 10:14:00

1樓:愛靜靜愛圖圖

真理高於一切這本來是毋庸置疑的常識,因為所謂真理,就是真實的道理,就是萬事萬物存在和執行的規律,這是影響和決定一切事物的唯一力量。這是真理的定義本身就決定了的,也正因為如此,「真理高於一切」這個認識才被人們所熟知和接受。

但是在宗教信仰者那裡,一切都被反了過來。 例如,佛教有所謂的「三寶」,所謂的「三寶」指的是「佛」「法」「僧」,佛指的是至高無上、佛法無邊的佛祖,法指的是佛教的道理,僧指的具體的修行儀軌(或者說像僧人那樣合乎儀軌戒律的修行)。而在三寶之中,佛排第一,其次是法,再其次是僧,也就是說信徒應該先信仰佛的存在,其次是理解和掌握佛法之理,再其次是按照僧人那樣生活和修行。

我們從佛教對其三寶的這個排序之中可以看出什麼玄機呢?

不難發現,它的所謂的法指的是它——佛學之法,即佛教內部認為的佛學的真理。但是,他們這個自己所認為的真理,居然排在了神佛之後。真理高於一切在這裡變成了神佛高於一切,在這個超脫天地,無所不能,佛法無邊的佛祖面前,真理都要為其讓步了,甚至對他還不能有任何質疑或批判,否則就犯了所謂的「謗佛」的大罪過了。

我們知道,即使是對一個國家最為重要的最神聖的憲法,尚且許可民眾對其研究討論,並且提出意見,而且實際上每個國家的憲法也都為適應時事的需要而一再修改。而在佛教裡面,居然不允許任何對佛的異議存在,否則就冠之以「謗佛」之大罪,威脅要下「18層地獄」(說含糊點就是造了孽要受惡報)。呵呵,由此可見,宗教之**,比任何國家包括**國家,都還猶有過之。

2樓:羊肉果子

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被馬克思稱為「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被恩格斯稱為「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

亞里士多德一生勤奮、學識淵博、著書數百卷,在許多領域裡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亞里士多德打17歲起就跟隨其師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拉圖學習,時間長達20年之久。對亞里士多德來說,柏拉圖既是他常崇敬的恩師還是他的摯友,正所謂:「良師益友」。

他曾作詩這樣讚美過柏拉圖:「在眾人之中,他也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這樣的人啊,如今無處尋覓!」

然而,在**真理的道路上,亞里士多德表現出極大的勇氣,他不畏權威、不畏傳統,他毫不掩飾他在哲學思想的內容和方法上與老師所存在嚴重的分歧,雖然他很尊重他的老師,但他不為感情所困,堅持真理,毫不留情地批評自己的恩師的錯誤。這很自然引來一些人的指責:亞里士多德是背叛自己恩師的忘恩負義之徒。

亞里士多德對此回敬了響徹歷史長河的一句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3樓:冬夏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蘇格拉底本人沒有寫過什麼著作。他的行為和學說,主要是通過他的學生柏拉圖和色諾芬尼著作中的記載流傳下來。

色諾芬尼的《回憶錄》中,將蘇拉格底說成是一個道德高尚、助人為樂、遵守法律、有實際事務主張的好公民,對他的哲學思想則幾乎沒有談到。在柏拉圖的對話中,《申辯篇》、《克里多篇》和《斐多篇》直接敘述了蘇格拉底被審判時的自辯以至服毒前的談話;他的其他早、中期的對話也都以蘇格拉底作為主要對話者,闡述各種哲學思想。此外,和蘇格拉底同時的詩人阿里斯托芬在他的喜劇《雲》中,將蘇格拉底描寫為一個智者,以詭辯和謊言欺騙青年。

但一般都認為這只是一種藝術創造,不是真實歷史。 蘇格拉底哲學的基本要點是,他在批判自然哲學,特別是在批判阿那克薩哥拉的哲學中得出了目的論,在批判智者學派中得出了道德上的普遍原則,而蘇格拉底哲學的中心內容是關於建立道德原則的普遍方法。具體來說,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目的論。從智者開始,古希臘哲學由注重研究自然本身轉到注重研究社會倫理和人。但他們只停留在感性階段,只能得出相對主義的結論。

到蘇格拉底才根本改變了這種狀況。柏拉圖在《斐多篇》中介紹說,蘇格拉底早年也研究過自然哲學,一心追求研究事物的原因。但當這種研究無法幫助他解釋自然現象背後的原因時,他就感到迷惑和不滿足。

後來聽到阿那克薩哥拉講「奴斯」,覺得很高興。但研究阿那克薩哥拉的著作後,發現他在解釋具體的自然現象時又放棄了奴斯,仍用物質作機械的解釋。而哲學所研究的應當是:

為什麼生成這種東西?為什麼能夠生成這種東西?這樣,蘇格拉底在反對自然哲學中提出了自己關於原因的主張,即目的論。

在蘇格拉底看來,世界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是其中有一種支配力量,它使萬物成為如此的樣子,並且是最好的,這個支配力量就是「好」(「善」)。善是他的哲學思想的一個基本概念,是說明事物「為什麼」的原因。在蘇格拉底的哲學中,善或目的具有相同的意思。

他認為萬物的存在和發展都追求一種完滿性原則,整個世界的萬物都具有這樣的目的性。這樣,蘇格拉底就把目的論當成了他的世界觀。 用目的論來說明世界,這是蘇格拉底哲學的一個重要特徵。

古希臘哲學正是從蘇格拉底開始,自然哲學中決定論的宇宙觀為目的論的宇宙觀所代替。目的論的提出,在於對世界的統一性,事物由低階到高階的發展程序,及自然中諧調的現象等作出哲學上的解釋。這種解釋力圖克服自然哲學中的機械決定論,宇宙運動的迴圈論,和把精神、意識現象統統歸結為物質的組成方式不同的片面性觀點,同時也力圖克服智者們不重視研究原因,把一切都看成相對的、主觀的、可懷疑的錯誤觀點,這在認識史上都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但蘇格拉底對世界統一的本質和規律性的理解是錯誤的,具有唯心主義和神祕主義傾向。 在蘇格拉底看來,整個宇宙都服從一種目的、一個「好」的原則。這是由於神的存在和神的力量才把世界萬物設計得如此之好,如此完滿無缺,並且追求著最好的目的,從而使世界成為一個有秩序、有意志,且發展得愈加完好的統一整體。

從反對自然哲學的因果決定論,到主張目的論的唯心主義世界觀,再到承認作為最高目的的神的存在的有神論,這是蘇格拉底世界觀的基本面貌。蘇格拉底的神學目的論思想,直接影響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並對中世紀的哲學和神學,乃至近代哲學和科學都發生過不少的影響,是歐洲哲學史上一個源遠流長的重要理論。 美德論。

蘇格拉底既然把世界歸為一種善的目的,且認為這是由神決定的,那麼研究自然對人來說就是無意義的,也不會有什麼結果,而且,干涉自然的事,就是對神的不敬。這樣,蘇格拉底就主張從新方向和用新方法來研究哲學。於是,蘇格拉底要求作「心靈的轉向」,把哲學從研究自然轉向研究自我,即將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

他提出了這樣的哲學口號:「知道你自己。」這構成了蘇格拉底的基本哲學主張,同時也標誌了古希臘哲學史從自然哲學到人學的轉變。

在蘇格拉底的思想裡,所謂「知道你自己」就是要把哲學研究的重點轉向人事和自己的心靈,認識人事中的善和心靈的善,改善人的心靈,從此出發,蘇格拉底建立了他的美德論和方**。 在蘇格拉底時代,智者運動使傳統的道德觀念面臨全面的崩潰。據亞里士多德記載,蘇格拉底放棄了對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倫理問題上求得普遍真理,開始為事物尋求普遍的定義。

他反對智者們的相對主義,認為「意見」可以有各種各樣,「真理」卻只能有一個;「意見」可以隨各人及其他條件而變化,「真理」卻是永恆的、不變的。在柏拉圖早期對話中,討論的主題幾乎都是如何為倫理道德下定義的問題,如什麼是勇敢、美、正義等等。對話者都以這種和那種特殊的事例來回答,均被蘇格拉底所否定。

他說,我不是要你回答這一種美或者那一種美,而是要你說明美之所以為美,即美自身。所以,蘇格拉底所追求的不是關於「美的事物」、「正義的事物」這類具體知識,而是要求認識「美自身」、「正義自身」,這是美和正義的普遍定義,是真正的知識。蘇格拉底所尋求的「美自身」、「正義自身」,也就是柏拉圖所說的「美的理念」、「正義的理念」。

這是西方哲學史上「理念論」的最初形式。 蘇格拉底還進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無窮無盡,如果哲學只去尋求這種因果,就不可能認識事物的最終原因。他認為事物的最終原因是「善」,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

他以目的論代替了對事物因果關係的研究,為以後的唯心主義哲學開闢了道路。 蘇格拉底建立了一種知識即道德的倫理思想體系,其中心是**人生的目的和善德。「美德即知識」這個命題構成了蘇格拉底關於道德問題的基本主張。

它與智者派的相對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傾向相反。在他看來,有了知識,懂得了道德的本性,掌握了善的概念,就必然能夠做出符合善的事情。他強調人們應該認識社會生活的普遍法則和「認識自己」,認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獲得的各種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規範都是相對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絕對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識,才是人們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也就是說,在他看來,現實的、具體的道德行為是矛盾的,具有相對性,既有善也有惡。但道德作為知識則是絕對的、永恆的,因為善的概念的本身,即善之為善,乃是完全的、絕對的善,是不包含任何惡的善。人們只有認識了道德的含意,真正懂了道德,才可以做出符合道德的行為。

因此,蘇格拉底十分重視道德教育。在他看來,道德既為知識,而知識、智慧當然是教育的結果,所以道德也是可以教育的。通過教育使人具有道德的知識,瞭解善與惡的區別,使心靈為智慧所武裝,從而成為有道德的人。

蘇格拉底認為,人們只有擺脫物慾的**和後天經驗的侷限,獲得概念的知識,才會有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等美德。這種禁慾主義和神祕主義倫理思想,後來被安提斯泰尼繼承和發展,形成以強調禁慾為特徵的犬儒學派;而蘇格拉底倫理思想中所包含的快樂論思想,則被亞里斯提卜繼承和發展,形成主張享樂的居勒尼學派。柏拉圖全面繼承了蘇格拉底的倫理思想體系,並進一步系統化、理論化。

蘇格拉底強調知識的重要性,認為倫理道德要由理智來決定,這種理性主義的思想在以後西方哲學思想的發展中起了積極作用。 蘇格拉底道德論中還有一個重要思想:人不會有意為惡。

他認為道德既為知識,那麼有知識,深明大義,自然就會有道德,而無知、愚昧也就無道德而言。但由於愚者無知,雖做不出善事,也不知為惡,相反還會把惡看作善,所以沒有人有意為惡。他說,有意為惡的人,較無意為惡的人,還更高尚些,因為前者知道什麼是善,故具有為善的條件,而後者則什麼也不懂,所以是最無希望的了。

蘇格拉底提出的「道德即知識」的思想在倫理學史上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他把道德與認識、知識與行為結合起來,一方面把道德行為知識化和科學化,另一方面又把知識判斷和價值判斷相聯絡,這種從認識論和科學上來了解道德本質的做法積極而又有啟發意義。但蘇格拉底把道德絕對化和永恆化了,當他完全排斥了道德的具體性、歷史性和現實性時,也就走向唯心主義了。

方**和概念論。蘇格拉底的道德學說確定了道德就是知識的觀點。他認為,道德知識與現實無關,也不以個人感覺和相對的意見為標準。

這樣,研究道德的問題,首先就必須改善人的心靈,以便應用正確的思維方法去認識真理。因此在蘇格拉底那裡,道德的問題就成了真理的問題、認識論的問題。蘇格拉底由此引出了方**問題。

蘇格拉底的方法,主要是指討論道德定義的方法,它有如下這樣一些特點:首先,蘇格拉底的方法是一種懷疑法。據《申辯篇》中記載蘇格拉底的自述,他發現自我的途徑與追求真知識分不開。

蘇格拉底曾到處尋找比他更有智慧的人,他去找了政治家、詩人和巨匠等。經過他一一訪問之後,他認識到,所有認為自己有智慧的人,其實並不智慧,反倒證明了蘇格拉底是智慧的,而蘇格拉底所以能比他們強,不是因為他有知識,而是因為他承認自己無知識,「自知其無知」。這段自述的哲學意義在於:

他認為對於自然真理的追求無窮無盡;感覺世界常變,因而得來的知識也不確定。他要追求一種不變的、確定的、永恆的真理,這就不能求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於己,研究自我。因此,從蘇格拉底開始,自我和自然明顯地區別開來;人不再僅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種獨特的實體。

這樣,蘇格拉底就確定了「知道自己無知」的重要命題。這個命題中所包含的一個思想,即認識從懷疑開始。在蘇格拉底看來,那些認為自己有智慧的人,其實都是獨斷論者。

他認為,人們只有承認自己的無知,才能從貿然的意見中解放出來,從而為接受智慧提供前提。蘇格拉底的「知道自己無知」的命題是反對智者學派的,更是反對普羅塔哥拉以個人作為真理尺度的主觀主義觀點的。 其次,蘇格拉底的方法是一種在討論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各種意見的對立和衝突,從中不斷揭露矛盾,克服矛盾,最後達到真理的方法。

蘇格拉底的這個方法包

翻譯得藝術一點 我愛我的祖國,高於一切

i love my motherland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我愛我的祖國,高於一切 my love to my country is above all.翻譯得藝術一點 nothing can be more than my love of my country.我愛...

公司的一切又都恢復正常了,這句話的英文怎麼說

楚水之華英雄 everything in the company has returned to normal again.一切恢復正常了 英文怎麼說 十三伯 一切恢復正常了 1.all restored are normal.2.everything back to normal.3.everyt...

愛情至上,可以為了愛情放棄一切的星座男是誰

選擇的坑 金牛座男。雖然金牛座是12星座中公認的事業心最重的星座,但是在遇到真正的愛情時,金牛座卻是最沒有理智的,他們一旦陷入熱戀,就會為了愛情放棄一切,包括自己的事業生活。或者我們可以說在金牛座的世界裡,愛情至上,而事業只能放在第二位。金牛座的人他們一般都有著很強大的目標,在沒有遇到真愛之前,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