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的長命鎖是每個人都會可以帶嗎

時間 2021-09-08 19:13:22

1樓:看盡世間文化

長命鎖其實只是一種美好的精神寄託,裡面包含的更多是長輩對於新生兒的以一種祝福,所以對於佩戴者並沒有什麼限制。只不過佩戴長命鎖的人一般都是嬰幼兒,一般都是在嬰幼兒年齡到一週歲的時候由長輩贈予晚輩的。

長命鎖的發展歷史還是十分悠久的,最早的時候在上古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長命鎖的雛形,只不過那個時候的長命鎖叫做「長命縷」,而製作長命縷的原材料也都為「五彩絲線」,到了南北朝的時候「長命縷」也變成了民間普及的一種飾品,尤其是在端午節的時候每家每戶都會在門口掛上一個「長命縷」,希望用長命縷躲避載災禍。

而到了明清之後長命鎖開始流行,而這種飾品也從五彩絲線變成了「金銀」,相傳只要小孩子在自己的胸前佩戴長命鎖就可以「保護」孩子,可以避免災禍的發生,也可以阻止那些病魔纏繞自己的孩子。雖然長命鎖沒有那麼神奇的功效,但是不可否認的就是長輩對於晚輩的一種祝福,畢竟在每一個長輩眼裡都希望自己的晚輩可以一輩子順順利利、平平安安。

雖然長命鎖對於佩戴者沒有什麼「限制」,但是還是有一些獨特的風俗在裡面的。就比如說長命鎖材質最早要先選擇「銀」,等到孩子稍微長大之後才能夠選擇「金」的長命鎖。其次就是長命鎖不能是由孩子的親生父母送給孩子的,應該是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者外婆外公送給孩子的。

除此之外長命鎖的佩戴方式也有十足的講究,就比如說佩戴的時候正面要求是文字,而背面要求是圖案,而背後的圖案也多是一些代表著「吉祥」的動物。而且在選擇長命鎖的時候並不是「越重越好」,畢竟是要給小孩子佩戴的飾品還是要求不能夠太重,一般只要是不超過二十克就是比較合適的。

2樓:拍案三下

古代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帶長命鎖的,因為古人重男輕女的思想很嚴重,因此女孩一般都不會帶長命鎖。

3樓:白塵影視剪輯

是的,每個人都會帶。小孩子出生打長命鎖是為了保佑孩子長命百歲。

4樓:喬松情感

古時候的長命鎖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帶,一般都是家中的男童才能佩戴,女童不能戴!

5樓:秋風體育

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帶長命鎖,一般都是給兒童帶的。

古代長命鎖 意義是什麼??

6樓:賀顯華老師

長命鎖也叫"寄名鎖"。長命鎖是明清時掛在兒童脖子上的一種裝飾物,按照迷信的說法,只要佩掛上這種飾物,就能闢災去邪,"鎖"住生命,所以許多兒童從出生不久起,就掛上長命鎖,一直掛到成年。

長命鎖的前身是"長命縷"。關於佩長命縷的習俗,最早可追溯到漢代,據《荊楚歲時記》、《風俗通》、《歲時廣記》以及《留青日札》等書的記載,在漢代,每逢五月初五端午佳節,家家戶戶都在門楣上懸掛上五色絲繩,以避不祥。到了魏晉南北朝時,這股絲繩被移到了婦女臂上,漸成為婦女和兒童的一種臂飾。

不僅用於端午,還用於夏至。在當時,由於戰爭頻繁,加之瘟疫、災荒不斷,廣大人民渴望平安,所以用五色彩絲編成繩索,纏繞於婦女和兒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災,祛病延年。這種彩色絲繩,就被稱之為"長命縷"、也有叫"長生縷"、"續命縷"、"延年縷"、"五色縷"、"闢兵繒"、"朱索"、"百索"等名稱的。

到了宋代,這種風俗,繼續存在。不僅流行在民間,還傳入宮廷,除婦女兒童之外,男子也可佩之。每到端午節前,皇帝還在長春殿親自將續命縷賞賜給近臣百宮,以便他們在節日佩戴。

宋代稱這種五彩絲繩編結物為"珠兒結"、"綵線結',、可見其形制已較複雜〉除絲繩、綵線外,還穿有珍珠等物,在當時京都等地的街市上還有不少店鋪和市販,專門以銷售這種飾物為生。到了明代,風俗變遷,成年男女使用者日少,通常用於兒童,併成為一種兒童頸飾。一般多用於小兒滿週歲時,百索的進一步發展,就成了長命鎖。

製作長命鎖的材料,一般多用金銀寶玉,其造型多被做成鎖狀,在鎖上鏨有"長命富貴"、"福壽萬年"等吉祥文字,也有將它做成如意頭狀,上面鏨刻著壽桃、蝙蝠、金魚或蓮花等吉祥圖案的。清人天花才子的**《快心編》中就敘及這種飾物:有一個姓石的人家,四十歲時生得一子,夫婦倆"恐他難得長養",特地將一塊玉鎖掛在兒子頸間,以後這塊玉鎖就一直佩在他身邊,一直伴隨到他長大**。

書中形容這塊玉鎖,被"琢得精巧絕倫,縷著雙魚戲水,暖潤滑澤 。

長命鎖」在明清時期的漢族地區十分流行。小孩出生後為了消災避邪,永葆平安,父母或親朋出資請銀匠打製一副銀鎖給小孩佩戴,意在「鎖」住生命。佩戴「長命鎖」,一般要掛到成年後才取下。

「長命鎖」多是用**打製,也有用**打製或者用玉石雕琢的。鏨刻的吉語內容有「長命百歲」、「福壽雙全」、「長命富貴」、「福壽萬年」等等,裝飾的紋樣大多是吉祥八寶、蓮花蝙蝠、祥雲瑞獸,以及一些相關的寓意吉祥的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等等,十分的豐富多彩。「長命鎖」從造型到裝飾都富於巧思,給人感受得最多的卻是一種超越「長命百歲」具體形式的人生理想的生命情懷。

千百年來,中國人通過生命歷程的經驗,經過幹錘百鍊、精雕細琢,把最重要、最美好的祝福凝固在「長命鎖」上,並懷著無比虔誠的心情把「長命鎖」佩戴到孩子身上。

7樓:

長命鎖】

也叫「寄名鎖」。它是明清時掛在兒童脖子上的一種裝飾物,按照迷信的說法,只要佩掛上這種飾物,就能闢災去邪,「鎖」住生命,所以許多兒童從出生不久起,就掛上了這種飾物,一直掛到成年。

新生兒滿百日或週歲舉行的儀式中最為流行的是掛長命鎖。鎖是一種起封閉作用的器具,門、箱等一旦上鎖,就只有用鑰匙才能開啟。把鎖的用處加以誇張引申,便可用來鎖住無形的事物。

長命鎖的前身是「長命縷」,也被稱之為「長命縷」。也有叫「長生縷」、「續命縷」、「延年縷」、「五色縷」、「闢兵繒」、「朱索」、「百索」等名稱的。

關於佩長命縷的習俗,最早可追溯到漢代。據《荊楚歲時記》、《風俗通》、《歲時廣記》以及《留青日札》等書的記載。在漢代。

每逢五月初五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在門楣上懸掛上五色絲繩,以避不祥。到了魏晉南北朝時,這股絲繩被移到了婦女臂上,漸成為婦女和兒童的一種臂飾。

不僅用於端午,還用於夏至。在當時,由於戰爭頻繁,加之瘟疫。災荒不斷,廣大人民渴望平安,所以用五色彩絲編成繩索,纏繞於婦女和兒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災,祛病延年。

到了宋代,這種風俗,繼續存在。不僅流行在民間,還傳入宮廷,除婦女兒童之外,男子也可佩之。每到端午節前,皇帝還在長春殿親自將續命縷賞賜給近臣百宮,以便他們在節日佩戴。

宋代稱這種五彩絲繩編結物為「珠兒結」、「綵線結」,可見其形制已較複雜〉除絲繩、綵線外,還穿有珍珠等物,在當時京都等地的街市上還有不少店鋪和市販,專門以銷售這種飾物為生。到了明代,風俗變遷,成年男女使用者日少,通常用於兒童,併成為一種兒童頸飾。一般多用於小兒滿週歲時,百索的進一步發展,就成了長命鎖。

【製作長命鎖的材料】

一般多用金銀寶玉,其造型多被做成鎖狀,在鎖上鏨有「長命富貴」、「福壽萬年」等吉祥文字,也有將它做成如意頭狀,上面鏨刻著壽桃、蝙蝠、金魚或蓮花等吉祥圖案的。

清代人天花才子的**《快心編》中就敘及這種飾物:有一個姓石的人家,四十歲時生得一子,夫婦倆「恐他難得長養」,特地將一塊玉鎖掛在兒子頸間,以後這塊玉鎖就一直佩在他身邊,一直伴隨到他長大**。書中形容這塊玉鎖,被「琢得精巧絕倫,縷著雙魚戲水,暖潤滑澤。

」漢族小兒胸前掛的避邪飾物,流行全國各地。多為銀製的,呈古鎖狀。上鐫刻有「長命百歲」、「長命富貴」等字樣。

鎖片用長絲帶穿系,戴於小兒脖頸上。病弱和獨生子女佩戴的較多,有避禍驅邪、祝願長命的含意。

寄名鎖雖然與長命鎖同物異名,但意義稍有不同。有些父母在小兒出生後,擔心孩子夭殤,特選擇多子女的人作孩子的寄父、寄母,以求庇護。寄名之後,即將鎖型飾物掛在孩子項間。

也有寄名於諸神及僧尼的,以藉助神靈的力量來驅除妖魔,《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身上就戴著這種寄名鎖。**第3回寫寶玉出場:「身上穿著銀紅撒花半舊大襖,仍舊帶著項圈、寶玉、寄名鎖、護身符等物」。

《金瓶梅詞話》中說到一種名叫「銀脖項符牌兒」的飾物,其實也是「寄名鎖」的別稱。書中說道:「這個是他**與娘娘寄名的紫線瑣。

又是這個銀項符牌兒,上面打的八個字,帶著且是好看,背面墜著他的名字。」

系掛鎖的繩索,繁簡不一。普通的只是用一根紅色絲帶;複雜的則用金銀打製成鏈條;也有的將珍珠寶石做成串飾,然後再繫於鎖上的。近人徐坷《清稗類鈔》中敘及一件「項圈鎖」就很典型:

「嘉慶時,揚州玉肆有項圈鎖一,式作海棠四瓣,當項一瓣,彎長七寸,瓣稍各鑲貓睛寶石一。掩鉤搭可脫卸,當胸一瓣,彎長六寸,瓣梢各鑲紅寶石一粒,掩機鈕可疊,左右兩瓣各長五寸,皆鑿金為榆梅,俯仰以銜東珠,兩花蒂相接之處,間以鼓釘金環,東珠凡三十六粒,每粒重七分,各為一節,節節可轉,為白玉環者九,環上屬圈,下屬鎖,鎖橫徑四寸,式似海棠,翡地周翠,刻翠為水藻,刻翡為捧洗美人妝,其背鐫乾隆戊申造賞第三妾院侍姬第四司盥十六字,鎖下垂東珠九鎏,鎏各九珠,藍寶石為墜腳,長可當臍。」據說這是一位尼姑寄售的,尼姑在年輕時曾經為一權貴之家的女子作婢女,鎖上所刻的美人即為該貴族之家的小姐。

不料這個權貴後來潦倒,婢女贖身後,帶著這件寶物脫籍歸鄉,削髮為尼。有人對這件項圈鎖作了估價,其值「累萬」——即值銀萬兩。堪稱是項飾中的上品了。

在中國古代,纓絡有時也被當作項圈或長命鎖的代稱。《紅樓夢》中就有這方面的例子。如書中第八回,寫賈寶玉硬纏著薛寶釵,一定要看她掛在頸項上的金鎖,寶釵被他纏不過,因說道:

「也是個人給了兩句吉利話兒,鏨上了,所以天天帶著;不然沉甸甸的,有什麼趣兒?」一面說,一面解了排扣,從裡面大紅襖兒上將那珠寶晶瑩,**燦燦的瓔珞摘了下來。

纓絡又作「瓔珞」,或稱「華鬘」據說本是印度的一種古老首飾。梵語稱之為「積由羅」。在當地,不論男女,都喜歡將花朵穿連起來作為頭飾,或掛於頸間,垂於胸前。

這種類似花環的頸飾,有時還被掛在佛像身上。隨著佛教的傳入,這一裝飾習俗也傳到了中國,我在國佛教藝術形象(如壁畫、雕塑及石刻)上,也出現了戴纓絡情況。纓絡的款式非常複雜:

常常以頸飾為基礎,在頸飾上懸掛上各種珍寶串飾,從項部一直垂至胸前,有的甚至垂到足踝。考究的還和臂飾相連,成為掛滿全身的飾物。有些人從佛像上受到啟發,也模仿佩掛,從而形成了一種新的裝飾習俗。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佩掛這種飾物的人主要集中在少數民族地區,《南史》、《梁書》等史籍中都有這方面記載。

所謂纓絡,實際上就是將項圈或項鍊以及長命鎖等頸飾融為一體的一種飾物。纓絡的上部,通常是一個金屬項圈,在項圈的周圍懸掛上各種珠寶玉石;在靠近人體的正胸部位,有時還懸掛著一個類似鎖片的飾物。

漢族人佩掛纓絡,已經是北朝以後的事了,一般多見於宮廷中的舞妓和女侍,女侍所佩的纓絡造型往往比較簡單,而舞女所佩的纓絡就比較複雜了,不僅款式精美,纓絡上的珠玉也特別豐富。晚唐詩人鄭嵎在他的一首《津陽門詩》中,就曾描寫到這種情況:在皇帝誕聖日的慶典上,不少宮伎梳著九騎仙髻,穿著孔雀翠衣,佩著七寶瓔珞,表演歌舞,一曲終止,掉在地上的珠翠珍寶可用掃帚來掃取。

這雖然出自詩人之語,難免摻有誇張成份,但從中也可看出當時的風尚。

性格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培養的,每個人都會有雙重性格嗎?性格可以改變嗎

沫白天 性格是因為後天環境的影響而形成的,當然也可以改變,只要你可以改變他看事物的思想 角度 心態 性格都會隨之改變。就如人小的時候所謂的單純,是人最初的的本性,愛哭 好多好多。慢慢的長大後,變的堅強 戴上面具,適應社會和生活,當然都不再是我們最初的慾望和想法。因此便出現了兩個自己,一個本能的簡單的...

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面對批評,我們可以用什麼句子來寬慰自己

嗯,沒有人能夠避免批評。我自己也是這樣。上研究院的第一年時,我特別自豪。因為我從申請那個專案的數百名優秀學生中脫穎而出,感覺自己牛得快要上天了。第一門課的作業是統計學,我積極而認真地完成了任務,並興奮地等待著教授給我反饋。發下來後,我看到上面滿是紅色的批註,以及一個大大的 醜陋的 c 教授在 的頂部...

不是每個人,都會在路上讓著你,你需要做的是什麼

觀山看氣鬥 在駕駛車輛的道路上,有時候遇到擁擠 堵車的時候,人們都焦急不已,想著早點到公司 回家,到達辦事的地點,是你用我擠,誰也不肯讓一小步,如果互相謙讓,可能就不會造成交通的堵塞。所以我們每個人的心態都放平和一點,儘量去謙讓一點別人,這樣大家都可以順暢的通行。一 不要以為所有的人都是高素質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