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橫刀刀法跟倭刀刀法有什麼區別

時間 2021-09-11 23:18:05

1樓:有人會等待

唐代大刀根據作戰需要而發展的分類很詳細:《唐六典》卷一六武庫令丞職掌條記載: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

其中橫刀為兵士所佩之刀,名起於隋代。橫刀一般全長七十到八十釐米左右,刃長在五十到六十釐米之間,厚度約六到八毫米,寬度也比實戰漢刀小一些,一般在三釐米到四釐米之間,一米左右的橫刀稱為大橫刀或者唐大刀。唐橫刀的刀柄兩端較寬,中部稍細,便於單手持握。

的樸素風格。

武士刀起源於日本本土,最早的武士刀在古墳時代便以出現。古墳時代,從西元300年開始,迄於西元600年。

橫刀外形有些類似劍,而劍有記載起源於殷商時代,更是在春秋戰國時把鑄劍技術發展到了很高的程度。從外形看,橫刀刀法源於劍法,其招式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攪、壓、掛、掃等為主。它的特點是剛柔相濟、吞吐自如,飄灑輕快,矯健優美。

可中遠距離攻擊,也可近距離防身。

倭刀源於隋唐時期的中國,其刀法的招式有劈、扎、斬、撩、纏頭、裹腦、雲、砍、崩、挑、點、抹等。其運動特點是勇猛、快速、激烈奔騰、緊密纏身、雄健剽悍。

所以是各有所長,如果非要比較的話,同等水平的人一個用剛柔的橫刀,一個用剛猛的倭刀,哪個勝就不言而喻了。有張有弛方為度,有度有弧是圓滿。

2樓:

1,唐朝的橫刀主要針對遊牧民族戰陣所發明的,從隋朝開始出現,橫刀在戰陣中體現出重要的作用,同時當時在鐵器製作方面得到了快速發展,大開大合的刀法,刀中八法 掃、劈、撥、削、掠、奈、斬、突,有殺傷力很大,代表將領席君買等;

2,日本倭刀主要在當時遣唐使在大唐學習,從中帶回的技術,同也對橫刀刀法進行學習,在日本就出現倭刀,刀法也是收到橫刀刀法很大的影響,就是當今日本刀法當中也還是後唐朝橫刀刀法的影子(掃、劈、撥、削、掠、奈、斬、突,),也是在這個範圍進一步的發展。

3樓:刀子很快

我們從《唐六典》說起,《唐六典》記載「鄣刀蓋用鄣身以禦敵。橫刀,佩刀也,兵士所佩」。這兩句釋義為基礎,將正倉院所藏的「金銀佃莊唐大刀」及其它隋唐大刀定義為橫刀,而將鄣刀定義為防身短刀。

個人認為此說法欠妥。因為典籍所載「鄣刀蓋用鄣身以禦敵」是指人在刀後受到刀的庇護,自然不可能是短刀。

橫刀,橫者,閒木也。本義為門戶下的那根橫木,又有側的意思。而「佩刀也,兵士所佩」這句話,並不是說兵士佩的是橫刀,而是說橫刀是兵士佩的刀。

看起來這兩說似乎沒什麼區別,可實際上差異相當大,之所以「鄣刀」、「橫刀」定義會出現錯誤,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這個差異。

事實上,唐「橫刀」之形制,在留存了數柄傳世隋唐刀及相當數量隋唐刀實物的日本,一直是相當清楚的。而且「橫刀」一物,於日本史料及歷朝和當代學者的所有著述中,也都公認其為中國傳來,之後日本因之,這是沒有爭論的一個共識。

中日兩國,隔海相望,文化上有極緊密甚至有些是傳承的關係。然因地理、語言之隔閡,多年來在歷史等文化領域交流並不通暢,因此日本不少很常見的與中國有關的史料文獻,長期以來並不為中國重視。故現在的日本雖然不存在「令嚴不許傳中國」之現象,而且還一直在努力收集、整理中國的歷史文獻,但對中國而言,在日本與中國有關的文獻資料,卻依然頗多「先王大典藏夷貊,蒼波浩蕩無通津」之感。

目前存於日本,身份確定為來自中國且著名的隋唐傳世刀劍,,有四天王寺藏的七星劍、丙子椒林劍,正倉院藏的水龍劍、金銀佃莊唐大刀、寶石銀飾唐短刀等,為數不少。不過上舉那三口名為劍的,其實都是刀,並非真正的劍。七星、丙子椒林兩口乃隋刀,是日本聖德太子佩刀;水龍則是唐刀,為日本聖武天皇佩刀。

至於將刀叫做劍,蓋因古代日本以劍為貴之故,這在日本是習以為常之事。如日本最古老的史書、自和銅五年(712年)開始編寫的《古事記》裡,凡涉及神性之刀劍,多以劍名以尊顯其高貴。《古事記》的上卷,主要內容是日本上古神話及創世傳說,有神與日本列島之由來、初代天皇誕生等等,此卷中就很多時候刀劍不分,且神及初代天皇之刀劍多以劍名,如十拳劍、草那雲劍、神度劍等等,亦有將神及天皇所佩刀劍概稱為「御刀」云云。

在日本刀分類法則中,刀一般指刃長兩尺或以上的刀,也叫打刀,刃長兩尺以下的為脅差。太刀則是指懸掛方式為刃朝地面,銘切在外側,刃長兩尺或以上的刀。無銘情況下,以刀姿刀形為判斷標準。

大刀,指上古和隋唐時期的直身長刀,以及日本仿造的、與隋唐直身刀形制相近的日本刀,如頭椎大刀、唐大刀、唐樣大刀等。

而其中惟「橫刀」一物,刃長僅尺半,與諸大刀兩尺多的刃長相去甚遠。日本目前所存名為「橫刀」、又與中國隋唐時間一致的傳世實物,是正倉院中倉八號藏品之一的「金銀莊橫刀」,也叫「金銀平脫橫刀」。

在《東大寺獻物帳》中,有一份日本天平勝寶八年(756年)六月二十一日,也就是唐玄宗開元十五年,日本皇室給東大寺供奉珍寶的清單記載,其曰:

太上天皇舍國家珍寶等入東大寺願文,皇太后御製。

……(願文、其它禮品略)

[附箋]橫刀一口。刃長一尺四寸七分,鋒者偏刃,紫檀把以犀角裹頭,又以鐵約其上,以金鏤鐵上。眼及扼鞘尾以鐵裹金鏤之,但帶執用銀作以金鏤之。

鞘纏藤,紫組懸,紫皮帶執,黑紫羅帶,黑紫紬袋緋綾裡。

右一口者,太政太臣之家設新室宴之日,天皇親臨,皇太子奉舞,太臣壽贈(彼日皇太子者,即平城宮御宇、後太上天皇也)。

此為《國家珍寶帳》關於「橫刀」的文字記載。《國家珍寶帳》中記載的刀劍種類繁多,但均與上舉記載一樣,各種刀的分類、尺寸、形制、外裝飾記載都極為詳盡。如「唐大刀」和「唐樣大刀」就分得極清楚,蓋一為傳自隋唐,一為日本仿製,故分別名之。

另亦有「高麗樣大刀」,及金漆銀銅作大刀、金漆銅作大刀、金銅作大刀、黑作大刀等。

日本儲存的其它名為「橫刀」的刀劍實物數量也不少,但除正倉院外,其餘的傳世「橫刀」,時代早的也多為室町時期產物,以後各時期也一直都有名為「橫刀」的這一刀劍種類存在,箇中代表以「玉纏橫刀」為最,其已成為皇室及神的象徵性物品。無論從形制還是功能等各方面看,這些所謂「橫刀」都是一種在日本本地演進後的衍生品種,與七世紀前後隋唐、奈良時期的「橫刀」已完全不是同一種類了,故不在此討論。

除正倉院儲存的這口傳世橫刀外,日本尚有一些出土的同期橫刀實物,如北海道北大博物館所藏的「金銅莊絲卷橫刀」與「黑作橫刀」等,其含外裝的長度均只有70 cm有餘,不到80 cm。

因此,有關橫刀尺寸應小於普通兩尺以上唐大刀這點,已分別有文字記載及多例實物存在可證,且實物形制與文字記載也完全吻合可互為印證,當可確認無疑。

另外值得一提並可列為旁證的是,在眾多日本學者的著述中,無論是考古還是文獻研究者,均以橫刀的佩帶方式為橫於腰間、長度較短為其兩大構成要素(這倒可以為**橫刀名之由來提供相當的參考),此在日本學界已是一普遍認識。還有些日本學者,甚至乾脆認為橫刀是日本脅差的始祖。由於這類著述相當繁多且易得,就不一一引述了。

除日本外,能證明唐四刀中的「橫刀」是短刀的史料,在中國也倖存了一條。其雖非直接證據,但卻是個反證,能與上述橫刀乃小於兩尺大刀的短刀之考互為正反,證實這一觀點。

據《新唐書·王及善傳》載,唐將王君愕從唐太宗徵高麗戰死,其子王及善襲封邢國公。後為唐高宗所賞識,除右千牛衛將軍,高宗對其言道:「以爾忠謹,故擢三品要職。

群臣非搜闢,不得至朕所。爾佩大橫刀在朕側,亦知此官貴乎?」

按唐書所記,左、右千牛衛為唐皇室的侍衛部隊,**以弓為主,同時掌管京中各類**。高宗既曰「大橫刀」,以常理推之,「橫刀」一物本不大。再結合《唐六典》說橫刀為「兵士所佩」之說,則可知千牛衛兵士所服之「橫刀」不大,惟有王及善這等千牛衛將軍身份,方能服尺寸異於普通「橫刀」的「大橫刀」近侍皇帝,故高宗強調說你能佩大橫刀在朕側,可「知此官貴乎」。

此亦說明佩帶大尺寸刀具近侍皇帝,乃當時極高的榮耀,一般近皇帝身侍衛者,佩帶的當為比較短的刀,也就是普通橫刀。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其實兩者實為一個概念,說法不同而已。

4樓:子天行道

從發凡上看,唐刀,橫刀早,源自漢朝的環手刀。倭刀晚。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裡面的刀都是橫刀。

《狄仁傑之神都龍王》,什麼東島人用的就有倭刀。

樣式上,一個直刀,一個帶有弧度。

唐刀為軍隊戰刀,最大的作用就是作戰,其製作工藝嚴格,並且還要考慮到戰鬥時的另一個用途,那就是破甲以及耐用。破甲則需要硬度,並且刃口窄,耐用則需要韌性,所以唐刀採用了最先進的包鋼工藝。以熟鐵為外皮,中間夾百鍊鋼,部分刃口採用區域性淬火技術,即刃口堅硬可以劈砍破甲,同時刀身韌性不變形,耐用。

這也是和日本刀最大的區別。

那麼一般簡單的辨別與唐刀相似的直刀方法就是:刀尖角狀為唐刀。有血槽刀尖半圓,刀刃刃區超過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為日直刀

5樓:有辱斯文

橫刀刀法是在戰陣使用的 簡單高效殺傷力大 主要是應對遊牧民股族的騎兵 而倭寇的倭刀刀法由於當時倭寇本土領土小國力弱 所以將橫刀縮小比例鑄成倭刀 而且倭寇由於沒有遊牧民族這種制約 比較大的戰陣廝殺也沒有 更多的是家族式的暗殺征戰 所以倭刀刀法偏向陰柔和悄無聲息 單體更凌厲 相比倭刀它的原身由於是應對戰陣廝殺 所以更加氣勢磅礴 大開大闔 請採納謝謝

6樓:事件正發生

唐朝橫刀製作精良,步騎兩用,但戰陣之上不如唐陌刀,唐朝陌刀衝殺之時,敵方人馬俱碎。屬於絞肉機,而日本倭刀形制,鍛造完全抄襲橫刀,倭刀製作也極為精良,與橫刀殺傷力不相上下

古代中國刀和日本刀那個好?

7樓:匿名使用者

要分兩個地方來講。

步戰,我軍使用的就是大砍刀,也就是環首大刀或者是鬼頭刀,這種刀的份量很足,像現在用作道具的木頭刀也是有幾斤的,況且一個大鐵**?

而當時日方使用的多是刺刀和日本武士刀,他們的刀優點是鋼口好,夠鋒利,所謂的百人斬就是指殺一百個人刀口不卷,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一般被血一燙再與骨頭接觸,大概也就是能砍幾十人的樣子。

所以短時間的接觸戰中,我軍的大刀是非常具有優勢的,因為對方無論是用武士刀還是用步槍,都是無法擋住這種重量的,效果類似程咬金的三板斧。

長時間的肉搏戰,明顯還是刺刀和武士刀佔優勢,因為重量輕,所以只要前期能夠保住性命,過一段時間後我軍用大刀的體力上就無法支撐下去。

所以你在電影中就經常能看到大刀兵一般手裡還有把駁殼槍之類的短傢伙。至於說刀法,你太愛說笑了,**有什麼刀法。掄、劈、削、拍,就這麼幾招。

我是從我爺爺那裡知道的,他給我演示過。

至於說馬戰方面,無論中方還是日方,使用的都是馬刀,可以比較的就只能是鋼口,這一點是日本人佔優。但這種比較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在當時,這一點點的優勢作用不大,也就是能多格擋幾次,基本上下次戰鬥都需要更換的。

你問的這個問題本身就比較可笑。

馬戰戰術我不是很清楚。

步戰上一般是這樣,只要接近到一定距離,我軍一旦吹起衝鋒號,日軍就會退子彈上刺刀準備白刃戰。而我軍基本上都是留著子彈,再有就是準備好短傢伙。

大刀來說,接著衝力砍兩下,基本上都能砍死個,然後就是掏傢伙放槍,再準備二次衝鋒繼續砍。

而步槍,就像你電影裡看到的那些。

唐朝武澤天跟的兩個皇帝分別叫什麼呀 分析一下三人的關係及具體情結 謝了

太宗李世民的才人,高宗李治的皇后,李世民最初非常寵愛她,賜名 武媚 但不久便將她冷落一邊。武則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終沒有得到提升,在李世民病重期間,武則天和唐太宗的兒子後來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李世民死後,武則天和部分沒有子女的嬪妃們一起入長安感業寺為尼,但是她與新皇帝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斷絲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