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道斷,心行滅處是什麼,言語道斷,心行滅處是什麼?

時間 2021-09-14 02:42:59

1樓:匿名使用者

離於文字分別妄想,離於一切自心妄想。無妄想及識,名為心行處滅。

達摩悟性論

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故經雲: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佛者覺也;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經雲: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

若聞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發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貪嗔痴是。

返貪嗔痴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貪嗔痴亦無實性,但據眾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見貪嗔痴性即是佛性,貪嗔痴外更無別有佛性。

經雲:諸佛從本來,常處於三毒,長養於白法,而成於世尊。三毒者:

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薩所行之處,無所不乘,亦無所乘,終日乘未嘗乘,此為佛乘。經雲:

無乘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實,五蘊假名,遍體求之,必無定處,當知此人解佛語。經雲:

【五蘊窟宅名禪院。內照開解即大乘門,可不明哉。】【不憶一切法,乃名為禪定。

若了此言者,行住坐臥皆禪定。】【知心是空,名為見佛。】何以故?

十方諸佛皆以無心,不見於心之生滅垢淨,名為見佛。捨身不吝,名大布施。離諸動定,名大坐禪。

何以故?凡夫一向動,小乘一向定,謂出過凡夫小乘之坐禪,名大坐禪。

若作此會者,一切諸相不離自解,一切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禪定力。凡將心求法者為迷,不將心求法者為悟。【不著文字名解脫;不染六塵名**;出離生死名出家;不受後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處無明為大智慧;無煩惱處名般涅槃;無心相處名為彼岸。

】迷時有此岸,悟時無此岸。何以故?為凡夫一向住此。

若覺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離於此彼岸也。若見彼岸異於此岸,此人之心,已得無禪定。【煩惱名眾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異,只隔具迷悟耳。

】迷時有世間可出,悟時無世間可出。平等法中,不見凡夫異於聖人。經雲:

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聖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薩與諸佛如來行也。若見生異於死,動異於靜,皆名不平等。

不見煩惱異於涅槃,是名平等。

何以故?煩惱與涅槃,同是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斷煩惱,妄入涅槃為涅槃所滯。

菩薩知煩惱性空,即不離空,故常在涅槃。【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離生死,出般涅槃。

心無去來,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諸佛入涅槃者,為在無妄想處。

菩薩入道場者,即是無煩惱處。空閒處者,即是無貪嗔痴也。】

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痴為無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滅,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滅,萬法有無,皆由一心。凡言一心者:

似破瓦石竹木無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無有實體,即知自己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無。何以故?

【凡夫一向生心,名為有;小乘一向滅心,名為無;】

【菩薩與佛未曾生心,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非有非無心,此名為中道。】是知將心學法,則心法俱迷;不將心學法,則心法俱悟。凡迷者:

迷於悟,悟者:悟於迷。正見之人,知心空無,即超迷悟。

無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見。色不自顯色,由心故顯色;心不自顯心,由色故顯心;是知心色兩相俱生滅。有者有於無,無者無於有,是名真見。

2樓:幻者幻

言語道斷,不是不能說而是不可說,說了永遠只是像而已,就像盲人摸象,但是隻有自己看到(證悟),才是真的。心行處滅,一個意思中國受陰陽的思想,說話都是上下句表達一個意思的。簡單說就是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無漏真性。

但是要注意,是不可說,不可思議;而不是不能說,不能思議。否則,老佛爺還講什麼法?老冉還用寫什麼道德經?

莊子還個逍遙什麼勁兒?妙湛總持不動尊,光是不動就夠了唄?還要妙湛幹什麼?

誰家唸佛機成佛了?要是有一天不吱聲了呢?那是壞了!!!

所以法師還是依舊弘法利生荷擔如來家業。這兩句話也是告訴有一定修行根基的修行者們,指月的手指不是月亮,水中的月亮容易搖晃。所以,該放就放。

樓上編號233說的沒毛病,但總覺得差點自己的理解,所以說說,畢竟佛系新萌就是愛……碎碎念……

3樓:荒誕不經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道斷,議沒有了,心行處滅,思沒有 了,叫不可思議。 以言顯義,得義言絕,義既是空,空既是道,道既是絕言,故謂言語道斷。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佛學術語,又云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究竟之真理,言語之道斷而不可言說。心念之處滅而不可思念也。

心行者心念之異名,心者遷流於剎那,皆雲心行。瓔珞經下曰:『一切言語斷道心行處滅。

』維摩經阿閦佛品曰:『一切言語道斷。』止觀五上曰: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名不可思議境。』仁王經中曰:『心行處滅,言語道斷。

同真際,等法性。』俗作『同斷』者誤。

4樓:化海凡

言語道斷。道乃覺悟,非語言能講出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而言語說出他人不理解。

心形滅處,自己思路變化會打斷他人的思維影響與別人對你的理解。

知道之人不要於無道之人去講道的道理。說出來別人會離開,你也會生氣。

5樓:

話說到重點就可以了,多了不容易區分主次。察覺到心將起妄念就停止,不要去做。 ​​​

6樓:匿名使用者

​「道」者無不是,唯不在有心裡。

心有兩種不同的形式狀態,一是有心:分為有語言的形式和無語言的形式(心行)。二是無心:

分為可知的狀態和不可知的狀態。無心離知亦未覺即於一切如一沒有界限,如此一念覺知起即與道分離又回到有我有判斷有思維的心行處中,故曰「心行處滅」。楞嚴經雲: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7樓:匿名使用者

執著於言語文字相,就會與道斷絕; 執著於用心行道,道也會在心中湮滅。

離開言語文字相,空去你心中的一切,道就會自然顯現!

心也空,境也空,心亡境寂兩俱空;人無我,法無我,人法頓忘是真我。

說的容易做的難,一生悟得這句話,還是難!

8樓:川奈赤澤

超越言語,曰言語道斷。看著心行生滅,曰心行處滅。

9樓:匿名使用者

言語:語言,

道斷:修行真如之道斷絕了;

心行處滅:真如妙理就被六意識湮滅。即為非心。

語言表達的時候,心不清淨,

就如同:好心被當成驢幹吠(嚎叫),達不到預想的效果!往往是給對方佈施煩惱!

10樓:

道不可言說而強說故道者斷,心者遷流於剎那,故心者行,剎那生滅,故云滅處。言語道斷,心行滅處簡單解釋就是不可思議,其一強調殊勝,其二強調不可思(心)不可議(言語)之法門。不可思議,即佛性(不可思議之殊勝)和方法(不可思議之法門)的對立統一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11樓:匿名使用者

【是境界 心無所住 一切相 一切法 無來無去 無生無滅 不可思議-故不說】

12樓:累劫修行

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語出瓔珞經。言語道斷是說道可道,非常道、法如筏喻;若以法為實有,即落境界,所以佛祖說:

不可說不可說。蓋佛祖說法,對治種種心,是因緣說;不可執著於文字,不可執著於名相;佛祖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搞形式主義、不搞教條主義,要領會精神;所以佛祖又告訴我們:

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的學習與修行的原則方法;心行處滅是說離相修行,離文字相,離心緣相,自然菩提心生,則妄念頓消,不再被境所轉,不再為物所拘;所以一定要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才能圓成佛道,證無生忍。

13樓:海印放光

言語:語言文字,爭辯分別;

道斷:修行真如之道就被語言掩蓋而斷絕了;

心行處滅:用心思揣摩、用頭腦思維之時,真如妙理就被六意識湮滅。

這句話是說佛教真如妙理,不能用「言語」講,也不能用心思去揣測。

如果用語言講的時候,這個真如妙理立即就被語言淹沒了。如果用心思揣摩的時候,真如妙理也就被心思湮滅。

所以佛教禪宗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佛經浩如煙海,講經說法多如牛毛,但都是指月的手指,我們不能盯著手指看,而是要順著這個手指去看明月。

14樓:匿名使用者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釐,失之須臾。

東方陽熹釋義:

佛說:我所說的成佛(獲得究竟的覺悟和解脫)方法,是念者本來無念,行者本來無行,言者本來無言,修者本來無修,明白這個道理的人,離成道(明心見性)就很近了,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離成道還差得很遠啊!人們一開口說話,就已經與道(心性)隔絕了,道(心性)不是通過語言文字和各種的事物能夠表達和認知的,人們在對道(心性)的理解和認知上,即使存在一絲一毫的偏差,也無法獲得究竟的覺悟和解脫。

佛陀:言語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