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up向上
伊闕,是伊河流域的最後一段峽谷,由熊耳山東端懸崖和嵩山西端峭壁夾峙而成。它南臨伊川盆地,北系洛陽盆地,為兩個盆地間之咽喉。因其兩山對峙,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故被稱為「伊闕」。
與其它峽谷不同,伊闕所繫的兩個盆地幾乎處在一個地平面上,因而這個峽谷幾乎不見落差。
伊水從上游山區瀉出,進入低平的伊川盆地,形成幾度彎曲,經過狹窄的伊闕水道緩緩北流,至洛陽盆地腹部與洛水匯合成「伊洛河」。伊洛河繼續向東北流,至盆地邊緣的神堤穿過黃土丘陵溝谷,注入黃河干流。
伊水、洛水滋潤的兩個盆地,土質肥沃,自流灌溉便利,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就是著名的兩大糧倉。散居在嵩山周圍的崇部落是開發這兩個糧倉的主人。以兩個糧倉為經濟支柱,崇部落是當時「萬國」之中經濟實力最強者。
距今約4000多年,由於氣候變熱,西部高山冰雪融化,黃河流域大小河流暴漲,發生了上古史上史無前例的洪水大災難。黃河中游南岸的伊川盆地、洛陽盆地成了重災區。伊河在伊闕之南的伊川聚成湖海,洛河在伊闕以北、神堤之南的洛陽盆地匯成汪洋。
湖海汪洋淹沒了崇民的家園、良田,阻絕了崇民的交通,威脅著崇民的安全:為了生存,崇部落在首領鯀領導下,與洪水了殊死的搏鬥。由於鯀治水失當,處處防堵,治水九年不成,還造成重大損失。
部落聯盟首領舜按律行事,將鯀處死。
鯀的兒子禹,處事謹慎有謀略,悉心為公不辭勞苦,在崇民中享有厚望;為發揮崇部落治水的骨幹作用,帝舜令禹繼承父職,為崇部落首領。
禹繼首領之位後,首先要解決的是威脅祟部落生存的伊洛水患問題。他登上高山,舉目望去:伊河受阻於伊闕,洛河受阻於神堤,兩個咽喉造成了兩個陸中海洋;欲使兩處湖水消退,必先疏通兩個咽喉部位。
鑑於伊闕是石質峽谷,神堤是土質溝谷,禹決定先易後難——先治洛後治伊。
他率眾北赴神堤,掘溝挖谷,拓寬疏通神堤水道,十日之後,洛川之水瀉人黃河,洛陽平原重見天日。此後,禹揮師伊闕。由於伊闕水道太狹,即使洛陽盆地湖水瀉去,伊水出伊闕的流量仍然不大。
而要疏通拓寬這岩石峽谷,僅憑他們的石制、銅質工具談何容易!
禹愁眉不展,在伊闕山上轉來轉去,驀然間,一顆斗大的石頭被蹬動,那石頭向山下滾去,接著發出一聲巨響!禹十分驚訝,尋聲趕到崖底,只見一個山洞被砸毀。原來,這伊闕山下有許多溶洞,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峽谷底部。
由於長氣水浸和風蝕,這些溶洞質地鬆脆,一經重擊,便成碎石。
這一發現,使禹感奮不已,他立即調動人馬,一部分持石錘、銅釺打擊溶洞;一部分搬運碎石,清理谷底。他身先士卒,揮動大錘,砸擊之聲震撼峽谷。
這是華夏先民力戰洪水的英雄史詩中扣人心絃的一幕:
一個個溶洞被銷燬,一筏筏碎石被運出,一月之後,奇蹟出現,湖水從峽谷中呼嘯而出!急流搬走了峽谷中淤積的泥沙,急流動搖著失去溶洞根基的懸崖峭壁,破裂後的岩石不斷落人急流被捲走,狹窄的伊闕逐漸開闊,久積的湖水迅速消退,伊川終於亮出了肥壤沃土。
伊河象一條玉帶從伊川盆地伸向洛陽盆地,在伊洛平原上靜靜地流淌。
久困於嵩山的崇民們終於重返伊洛平原,恢復了他們的自流灌溉農業,一年後,伊洛平原上五穀豐登,人丁興旺,呈獻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就是洛陽本土人 ;洛陽的百花之中,牡丹最為富麗。每年的初夏時節,洛陽城中的各處園林,牡丹盛開,花朵豐滿華貴,色彩豔麗嬌美,把洛陽裝點得十分迷人。洛陽的牡丹,既多且豔,深受洛陽人的喜愛,成了洛陽的市花。
但說起牡丹花與洛陽城的這個緣分,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唐代的女皇帝武則天即位之後,開科取士,整肅吏治,一時威儀天下。她在朝政之餘,也喜歡遊山玩水,賞花踏春。
有一年臘月,武則天突然心血來潮,想去****遊玩。她把宮廷的近侍叫來,要他們作好準備第二天遊園,同時手寫一詔,叫他們設一司花神壇,把詔書拿去神壇宣讀。只見到那詔書寫道:
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這些近侍**一時不知所措,又不敢違抗皇命。
只好照武則天說的話,把詔書拿到司花神壇前宣讀。據說司花之神聽到武則天的詔令,雖然實在不願意在這寒冬臘月開放百花,但因為此時的武則天是真命天子,其威儀之盛,神人都不敢違,也只好下令百花連夜開放。然而,當百花仙子遵命連夜催花時,惟獨牡丹仙子認為武則天太霸道,對這道命令不加理睬。
第二天,武則天率宮廷近侍遊園的時候,見到百花在朔風之中開放,自己威壓天神,非常自得。突然,她發現牡丹園中仍是一片光溜溜的枝幹,沒開一朵花。不禁大怒,立即下令把牡丹遷出皇家園林,貶到洛陽。
牡丹仙子不卑不亢,被貶到洛陽後,照正常時節開花,而且開得更加豐滿豔麗,深受洛陽人的喜愛。武則天聽到這個訊息後非常生氣,又派人去洛陽用火把牡丹烤了一頓。想不到牡丹的生命力極強,並沒有被烤死,只是根被烤黑了,花卻開得更豔。
當地的老百姓把這些牡丹稱為「焦牡丹」,同時更加喜歡牡丹了,家家戶戶都種植牡丹,各處園林都少不了牡丹。從此,洛陽牡丹冠絕天下,並終於成了洛陽的市花。當然,這個「武則天貶牡丹」的故事只是一種市井趣聞。
不過,就算是從長安遷到洛陽,也很難說是貶。因為在歷史上,洛陽作為都城的歷史也是很古老的。還在西周初年的時候,為了控制東方,周成王就派大臣周公來營建洛陽城。
據說周公到東方建城時在選址問題上是很費心思的。他看到洛陽這塊地方北依邙山,南望龍門,東有虎牢之險,西有函谷雄關,易守難攻,洛水、澗水流貫千里沃野,實在是塊好地方。周公還用靈龜問卜,得到的也是吉兆。
於是他就在這裡建起一座都城。後來,東周還把京城遷到這裡。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等也把都城建在洛陽,所以,洛陽有「九朝故都」之稱。
經過歷代的營建,洛陽成了一個規模巨集偉,園林優美,市場繁華的大都市。而且從歷史記載來看,北魏時就有波斯、印度等國的商賈、僧人來此居住,說明洛陽很早就是一個國際性的著名都市了。 http:
//www.chnmus.net/html/20050815/519901.
html
3樓:匿名使用者
洛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先後有東周、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後梁、後唐、後晉共11個王朝在此建都或陪都近900年,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較長的城市之一。洛陽在明清時期為河南府治,**時期設有專員公署,2023年置洛陽市,但為縣級市屬洛陽地區管轄,2023年升為地級市(省轄市)。
洛陽建都年表 朝代 名稱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時間
夏* 斟鄩 偃師二里頭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23年—前2023年
商 西亳 偃師屍鄉溝 商湯、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2023年—前2023年
西周 洛邑、成周 瀍河兩岸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前2023年—前771年
東周 洛邑 王城(澗河兩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
西漢 雒陽 漢魏故城 高祖 前202年—前199年
東漢 雒陽 漢魏故城 光武帝至獻帝,共12帝 25年—190年
曹魏 洛陽 漢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西晉 洛陽 漢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北魏 洛陽 漢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隋 東都、東京 隋唐故城 煬帝、恭帝 606年—618年
唐 洛陽宮
東都 神都-武則天
東京 隋唐故城 高宗、武后、中宗、玄宗、昭宗、哀宗 六帝 657年—908年(其間都洛40餘年)
後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
後唐 東都 隋唐故城 莊宗、明宗、閔帝、末帝 923年—936年
後晉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約2年)
** 洛陽 今洛陽市 2023年
* 夏朝現僅有史料記載尚未有考古驗證。更詳細研究請參考夏商周斷代工程。
**內容參考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簡介
有關洛陽的神話故事傳說
4樓:金果
1、洛陽牡丹
自唐代以來,牡丹之盛,莫過於洛陽,以「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名流傳於世。據有關史料記載,宋代的洛陽牡丹有一百多個品種,而且有不少珍稀名貴的品種。
其中的「姚黃」、「魏紫」,被譽為牡丹的「王」和「後」,尤為人們所喜愛。 清代李汝珍《鏡花緣》中,記載了武則**貶牡丹花的故事:一年臘月天,武則天同太平公主在暖閣飲酒賞花。
卻發覺除臘梅、水仙、迎春之外,花圃盡是一片枯枝,於是武則天寫下一首絕句:明朝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次晨,果然百花齊放,武則天大喜,一一賞花。
然而武則天素愛牡丹,平日尤加愛護,卻唯獨牡丹無花。武則天大怒,遂吩咐將牡丹連根拔起,即刻燒燬,又下旨將4000 株牡丹貶去洛陽。自此,天下牡丹惟洛陽最盛。
2、洛神宓妃
這時,后羿來到了宓妃的身邊,他聽說了宓妃的遭遇,非常氣憤,將宓妃解救出深宮,回到有洛氏中間,並與宓妃產生了愛情。河伯惱羞成怒,他吞噬了許多田地村莊。
后羿聽說後怒火填膺,射中了河伯的左眼,河伯倉皇而逃。 從此,后羿與宓妃這對情侶便在洛陽居住下來,過上了美滿幸福的生活。
後來,為表彰他們,天帝還封后羿為宗布神,宓妃為洛神。洛河兩岸的人於是在老城東關興建了一座巨集偉的洛神廟,洛神宓妃的故事也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3、河圖與伏羲
相傳很久以前,黃河裡爬出了個大怪物,這個怪物異常龐大,一打滾地裡的莊稼全都遭秧。從此這裡田地漸漸荒蕪,百姓也吃盡苦頭,無以謀生。
百姓沒辦法只好找來了伏羲。羲皇聽了大家的訴說後,忙帶上寶劍,來到河邊。那怪物原來是黃河中的龍馬,知道逃脫不掉,忙伏地告饒,乞求羲皇放它條生路。
龍馬承諾若放了它,定拿件寶貝給伏羲。羲皇聽到說:「我不要什麼寶貝,只要你答應不再禍害百姓,我就放你。」龍馬答應潛入河中。
幾天後,它果然揹負著一塊玉版獻給羲皇。伏羲一時也琢磨不出玉版上黑色小點和那些圖案,只知它是黃河中的寶貝,便喚這塊玉版為「河圖」。
4、洛書與大禹
有年夏天,大禹鑿開了龍門,待湖水漸漸流淺時,從湖底浮出一個足有磨盤大的烏龜。大禹的手下人見了忙揮劍去砍,被大禹攔住,他看這隻龜對百姓也從沒做過壞事,便把它放入洛河。
過了不久,有天,整個洛陽城都被大霧籠罩,大禹率領手下到洛河岸邊察看水情。忽然,在大霧茫茫的洛河裡升起了一束五彩寶光,隨之,罩在空中的大霧也煙消雲散。
大禹仔細一看,那寶光升起的地方,浮出一隻烏龜,那寶光也正是從烏龜背上的一塊玉版放出來的。原來,當日的烏龜為抱答大禹,特將此玉版獻上,拜稱這塊玉版為「洛書「 。
5、龍池金魚
很早以前,這龍池溝旁有戶人家,姑嫂兩人有次進溝採蘑菇,走著走著,嫂子感到口渴了,就來到深潭旁,撥開水面漂浮的落葉,喝了兩捧清清的泉水。
泉水又甜又涼,嫂子咂咂嘴直腰站起時,忽覺肚子裡陣陣作痛,就又捂住肚子蹲下去,緊聲喊小姑子。小姑子過來一看,覺得嫂子是臨產了,忙飛身跑回家。
一邊託鄰居去喊下地幹活的家人,一邊自己取了早已備好的襁褓,提了一瓦罐灶上熬的雜豆湯,匆匆趕回那深潭旁。到了潭旁,只見嫂子躺倒在地,肚腹裂開,身上爬著九條小龍。
小姑子啊呀一聲,嚇得暈倒在地,瓦罐一下摔碎在潭旁,豆湯流進了潭裡。那豆入水,竟化作游魚,由於豆有五種,那魚竟分出五色。姑嫂的家裡人趕來時,只見潭邊籠罩金輝。
正驚疑呢,金輝化作幾道金光,飛入潭中。大家近前一看,潭邊只剩下暈倒的小姑子一人。後來,人們在這潭旁建了一座寺廟。
塑了嫂子的聖像,在房樑簷柱上雕了九條騰雲駕霧的飛龍,尊這塑像為"九龍聖母",寺因此得名,亦叫"龍潭寺"。
與洛陽詩詞有關的傳說或故事,一個與洛陽詩詞有關的傳說或故事
新寶塔 成語 洛陽紙貴 典 故在西晉太康年間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學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 三都賦 在京城洛陽廣為流傳,人們嘖嘖稱讚,競相傳抄,一下子使紙昂貴了幾倍。原來每刀千文的紙一下子漲到兩千文 三千文,後來竟傾銷一空 不少人只好到外地買紙,抄寫這篇千古名賦。然而,左思寫成 三都賦 卻是歷經很多曲折才得到...
古都洛陽的歷史怎樣?洛陽是哪個朝代的古都?
當然是很悠久了,要不怎麼能叫 古都 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陽而得名。洛 本作 雒 三國 魏改。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為成周城所在。戰國時改稱雒陽。秦置縣,為三川郡治 漢後歷為河南郡 司州 洛州 河南府 河南路治所。解放後 1948年 析洛陽縣城區置市。1955年洛陽縣部分地區併入。現在是 首批公佈的歷史...
成語洛陽紙貴的故事
成語故事 晉代著名的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既頑皮,又不愛讀書,加上身材矮小,容貌醜陋,說話又結結巴巴的,他的父親左雍很看不起他,常常對外人說 我好後悔生了這麼個兒子。有一天,左雍與朋友們聊天聊到左思,左雍嘆口氣說 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雖然快成年了,可他掌握的知識還不如我小時候呢。看來啊,他真是沒多大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