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憶秦娥 ·李白
馬簫聲咽,
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
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
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
漢家陵闕。?
父母且不顧, 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 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 視死忽如歸。
【賞析一】
此首傷今懷古,託興深遠。首以月下簫聲悽咽引起,已見當年繁華夢斷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別情,將情景融為一片,想見慘淡迷離之概。
下片揭響雲漢,摹寫當年極盛之時與地。而「咸陽古道」一句,驟落千丈,悽動心目。再續「音塵絕」一句,悲感愈深。
「西風」八字,只寫境界,興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氣魄之雄偉,實冠今古。北宋李之儀曾和此詞。
唐宋詞簡釋》 唐圭璋之深,如注如訴;後二句寫無可奈何,入室垂簾,隔窗望月,愈襯孤寂。無獨乎?無怨乎?
詩不正面塗抹,卻從反面點妝,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餘音嫋嫋,不絕如縷。出處:古詩詞鑑賞
【賞析二】
這首《憶秦娥》詞,氣勢雄渾,意境高遠。上片寫春天的清晨,女主人公在秦樓上聞簫聲悲咽而一覺醒來,望明月而懷遠,見垂柳而憶別;下片寫秋天的黃昏,女主人公登臨樂遊原(今西安市東南),睹景物而傷懷,感時序而驚變。這說明她自春徂秋,朝朝暮暮,無時無刻不在相思。
在同一首作品中,允許時間、空間如此不斷流動和暗裡轉換,正式中國古典詩詞的審美特徵之一。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由簫聲、秦娥、秦樓等興象,很容易使讀者聯想到《列仙傳》上的簫史和弄玉的幸福愛情,從而勾起一種歷史的悠遠感,與現實的悲咽、悽清景象形成強烈的對比。秦娥在驚醒之後,聽到悲咽的簫聲若斷若續,看到悽清的月色若明若幽,此時又該有多少思緒自心潮中湧出!
按詞律規定"秦樓月"三字的重疊,正適合表現著思潮起伏的需要,併為銜接"年年柳色,灞橋(一作陵)傷別"另一意境充當津樑。既然說"年年……傷別",則知所懷之人已離去多載。因此哪怕是灞橋(陵)柳色年年依舊,而秦樓上的女主人公卻是相思愈陷愈深了啊!
下片場景陡**"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重九日登高,佳節倍思親。
但女主人公見咸陽古道上車馬稀落,音信杳無,引領西望,能不慨然?"音塵絕"三字再一重疊,更加倍地強調出她心頭悲哀的沉重。末尾兩句"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王國維說它把登高者的意興寫絕了。
"遂關千古登臨之口"(《人間詩話》),使別人再也寫不過他。劉熙載甚至認為它"足抵少陵(杜甫)《秋興》八首"(《藝概》卷四)。它好在**?
我以為它好在能勾勒出一個詩的境界,從中讓讀者領略到無限傷亂的心情。試想:在西風、落日的映襯下,漢王朝陵墓、宮闕淒冷荒涼的景色,不正象徵著它的衰危麼?
此詞意境,上半闕柔和,下半闕雄渾。詞人融柔美和壯美於一體,在悽清、悲涼的典型氛圍中,多方面地展示出抒情女主人公的多情性格。
詞中所描繪的景物,顯然都是遙想之詞。但它能使讀者親臨其境,恍如置身於秦樓或樂遊原上,在月色籠罩或西風吹拂中觸起離愁;並通過舉目河山之異,深寓故國興亡之感。在秦娥的形象裡,凝聚著詞人李白的獨特感情。
參考資料
2樓:
我很認真地並且負責地說:我聽說這詞非李白親筆,而是後人模仿他寫的
只是想告訴你一下,沒別的意思
求憶秦娥 劉克莊 賞析,求李白憶秦娥的解釋
表達了南方愛國志士對北方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和對他們堅持抗爭的聲援,以及無法收復中原的苦悶。2分。答到任意兩點得滿分 劉克莊的 憶秦娥 裡的上闕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詩人情感的寄託物是什麼?這不很明顯嘛,情感寄託物不就是鴻麼,就是大雁的意思。歸鴻歸鴻,北雁南歸,每年往來反覆,離家歸家,能夠很好的表達遊子...
幾首好聽的古風濃重的歌,含有古箏,簫聲之類的
頓成前凰 亂紅琵琶語 綠野仙蹤 江月初照人 妝臺秋思 追風的女兒 岫壑浮雲 步步清風 簾動荷風等等 求古風歌曲的古箏譜 雪瑤 婉月凌 親,古箏譜一直都是簡譜的喲,可沒有五線譜哦下面是傾盡天下的曲譜 三寸天堂 剩下的我發郵件 古風歌曲,最好有古箏伴奏 董貞,少司命,或者你可以在酷狗裡搜尋古風歌曲 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