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傳統漢服和新式漢服有啥區別呢

時間 2021-10-30 12:54:27

1樓:來自響水湖般般入畫的矢車菊

新式服飾是現代服飾,不是漢服,漢服是文化意義,不是美學意義,那印第安人還原始社會呢,那原始服飾還不是他們的民族服飾啦?看到用美不美來解釋漢服就覺得生氣,我們祖先也是普通人,不是coser,他們穿普通人的衣服好嗎?新式漢服和傳統漢服有什麼區別,第一,新式漢服漢服沒有傳統漢服典雅莊重,第二,新式漢服沒有真實感,這是最要命的,第三,一個民族的服飾反應的是這個民族的文化,這也是為什麼要復興漢服的原因,儒家文化是內斂含蓄之美,這是新式漢服遠遠不能反映的。

2樓:格蘭芬多的涵汐

我覺得新式漢服是漢元素和影樓服,漢元素是簡單了,但是歷史氣息淡了很多,影樓服料子太差,穿著沒彈性,傳統漢服古香古色的,雖然穿著確實不太方便,但是過節的時候可以穿

3樓:王倩

漢服是一部寫在服飾上的歷史,她的美是不應該遺忘的。漢服復興十五年來,開始走進了服裝類高校的課堂。相比起傳統漢服,現代漢服更是一種對時代的寫照,是一類年輕人的代表。

4樓:匿名使用者

「漢族」其實也有自己的傳統服飾,那就是「漢服」。越來越多年輕人將漢服帶出國門,走向世界。但是大部分年輕人還是選擇了新式漢服,因為相比傳統漢服,新式漢服無論是拍照效果還是衣服樣式上都有著絕對的優勢。

5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漢服上的護領是必不可少的,有寬、窄及長短之形式。在於確保衣領免受汙損,可直接拆下洗滌。如今卻多作為裝飾用,屬非必要之元素。

6樓:孤隕星寒

昨晚看了冰封俠2永恆之門,看到明朝的那些平民穿的都是很樸素的,傳統的平民漢服沒有現代改良的那麼漂亮好看,大戶人家的會比較好看點

7樓:寶28274浩北

更具有歷史的文化感的服飾就是傳統漢服了。但時至今日,並不適合我們當代人的穿著,傳統的漢服只能當做歷史的回憶去封存。現代漢服才是我們發展的趨勢。

8樓:回憶

漢服的袖子主要有廣袖(大袖)、琵琶袖、箭袖、方袖、直袖、垂胡袖、及半袖七種款式。但現代漢服的袖子只是採用了少數袖種,並未將全部展示出來。

9樓:沉夜孤星

漢人最具代表的傳統服飾就是「漢服」「華服」了,流傳了千年之久。在歷經清代剃髮易服政策之後,便逐步衰亡。直到近代,逐步出現了現代漢服。

但現代漢服的出現,卻少了傳統漢服的精髓,太過現代化,反而不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

10樓:海平面的地平線

一個代表著過去的文化跟審美,一個代表著現在的革新跟審美。所有東西肯定都會在一代又一代的智慧下改良,讓物品的本身更方便實用

11樓:以心

傳統的漢服確實暫時難以傳承,但新式漢服正在設計師的推動下逐漸流行起來。新式漢服更容易讓人接受,樣式也更多一些。

12樓:鈽洅想她

中間露肩那個,確定不是青樓的穿法?我不信古時的正常人家有這麼穿的。

13樓:錯誤79651捉坪

新式漢服可以說是漢服時裝了,既保持了中國的特色,又加入了現代的裁剪,可以說現在的設計更適合人的出行了,更具有現代感了。

14樓:劉

在傳統漢服基礎上更改一下會更利於這個社會快速發展的步伐。但是也必須細分到各種身份職業丶修閒、禮服、官服丶工作丶務農丶等

15樓:任性的公貓

新式漢服真漂亮!它既是中式與古韻的結合,又給人以沉穩、安然的感覺,簡潔大方與現代時尚美的融合,似有欲語還羞之態…

16樓:賀語梅

新的漢服更著重在「使用者體驗上」,它無論是布料的舒適度,圖案的選擇,還是衣服的樣式,都是多種多樣的。更符合年輕人的審美和出行要求,變得更容易讓人接受。

17樓:寒號鳥

只有漢服與漢元素的區別,沒有傳統漢服與現代漢服這一說,你的問題是偽命題。

18樓:地獄少女閻魔愛

新的難道不該叫漢元素嗎

漢服是指哪些朝代的服飾

19樓:要當技術宅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鑑漢服特徵。

20樓:牙牙的弟弟

漢服是漢民族傳統服飾,每個朝代漢人的服飾都叫漢服。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

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

漢服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

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擴充套件資料:

歷朝服飾:

1、唐朝服飾

唐朝服飾是唐朝的服裝,它有公服、圓領袍、半臂、衫裙、帔等,裝飾有襆頭、巾子、鶡冠、革帶等,布料有蜀錦、綾、羅、夏布等。

由隋入唐(618-907),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

而這一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2、宋朝服飾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但與唐朝服裝相比,宋朝服裝與傳統的融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宋朝時候的服飾宋朝的**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有黑白二色。

當時退休的**、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裰」的對襟長衫,有大袖子,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

3、明朝服飾

明朝服飾是指明朝時的衣飾,專指這段時期的漢服,即明制漢服。明太祖朱元璋根據漢族的傳統,「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

中後期更出現了前代未見的形制款式如立領,以及於一件衣服的顯眼處大量使用鈕釦。至清朝期間逐漸被禁止,但仍有少數款式和特徵流傳至今。近代至現代朝鮮族、琉球族、京族的民族服飾(韓服、琉裝、越服)亦深受明朝服飾影響。

21樓:匿名使用者

歷代以來的服裝

漢服 即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主要是指約公元前21世紀在至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近2023年中,以華夏(漢後又稱漢民族)民族文化為基礎,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華夏民族文化風貌性格,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的裝飾體系;或者說:「漢民族傳統服飾(漢服)」是從夏商周時期到明朝,華夏(漢)民族所著的、具有濃郁華夏(漢)民族風格的一系列華夏(漢)民族服飾的總體集合。

漢服的歷史和發展

非實物時期

在有現有考古實物支援的年代之前,一些古籍的觀點認為,漢族(及其先民)已有獨特的服裝體系了。

例如,《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史記》卷一 五帝本紀 第一)

有人認為(注:無充分的考古資料支援):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紹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

黃帝時代冕冠出現,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夏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逐漸完備。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

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範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實物時期

漢族的這一服飾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來漢人服裝的基本特徵是沒有大的該變。一直三百多年的清初,這一服飾制度才崩潰。2023年明朝滅亡後,清在與南明的戰爭中,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達到統一中國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滿族髮型和滿族服裝,禁止人民穿戴漢族服飾,史稱「剃髮易服」(「剃髮」也作 「剃髮」)。

這使得漢服逐漸消亡。當時孔子的後裔衍聖公孔聞謤上書多爾袞,請求儲存孔府家服飾,說:「先聖為典禮之宗……定禮之大要莫於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來未曾變易……」,遭到多爾袞拒絕。

今天的旗袍、長衫、馬褂都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而來。

辛亥革命推翻滿洲貴族的統治之後,人們的思想趨於西化,改穿西式服裝,沒有恢復漢服。但在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一些人又重新宣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著漢服進行推廣。

漢服的特點和樣式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釦子,而用繩帶繫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型別。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髮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髮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髮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漢服對中國周邊其他民族服飾的影響

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

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政策,主要內容有:1.

禁止穿鮮卑服裝,一律改著漢服。2. 禁止說鮮卑話,以漢語為唯一通行語言。

3. 凡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以洛陽為籍貫,死後葬在洛陽,不準歸葬平城。4.

改鮮卑姓為漢姓。首先從皇室做起,把拓跋氏改為元氏,「其餘所改,不可勝紀(記)」。還規定鮮卑族的八個大姓與漢人頭等貴族崔、盧、李、鄭四姓門第相當,鮮卑八個大姓以外的貴族也規定了品級。

使鮮卑貴族也和漢族一樣實行門閥制度。5. 禁止鮮卑族同姓通婚,鼓勵鮮卑族按門第與漢人結婚。

孝文帝還率先做起,納漢族大姓的女子做後妃 併為他的五個皇弟娶漢族大姓的女子作正妻,同時把公主們嫁給漢族大姓。

儘管遭到一部分鮮卑貴族的阻撓和反對。孝文帝的改革最終得以成功,極大的促進了民族融合,此後僅經過數十年時間,中原的鮮卑等各少數民族就基本上和漢族人民融為一體了。

日本和服

在日本的奈良時代,也即中國的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當時他們還模仿唐制頒佈了「衣服令」。至今日本仍把刺繡等紡織品稱為「吳服」,意為從中國的吳地(今江浙一帶)傳來的。

初期和服為唐服翻版,之後的盛裝十二單的外套華服也被稱為「唐衣」(李氏朝鮮禮服外套也稱為唐衣,雖然兩者已經有了更多的民族特色)。和服雖由漢服發展而來,但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已經發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如男服的褲子,江戶時期之後女服腰帶逐漸增寬到比較大的尺度,腰帶鼓節移到後背並發展出種種樣式,也是區別和服與漢服的主要標誌。

和服衣料上的紋飾等往往也具有鮮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朝鮮半島傳統服飾 韓國稱

華服與漢服有區別麼,改良漢服和傳統漢服有什麼區別??

華服本意指華麗的服裝。漢服 漢裝即中國傳統民族服飾,主要是指約公元前21世紀在至公元17世紀中葉 明末清初 近4000年中,以華夏 漢後又稱漢民族 民族文化為基礎,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華夏民族文化和風貌性格,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的裝飾體系 或者說 漢民族傳統服飾 漢服 是從夏商周時期到明...

關於漢服和改良漢服,改良漢服和傳統漢服有什麼區別??

其實很多人喜歡漢服,但是又由於漢服的設計是很不符合我們日常的生活,寬袖長擺的很不利於我們日常的活動,不方便而且麻煩,再加上中國是很少有人會直接把漢服穿出門的,一穿出去就會接受大家的各種眼光,大部分人還是不願意那麼去做的,所以即使很多人喜歡,但是沒有多少人願意花大價錢買一件不會穿出門的衣服。這樣一來想...

漢服和影樓裝到底有什麼區別,如何區別漢服與影樓裝

峰佘無敵 漢服是一類衣服的合稱,這些衣服都有其特有的形制,根據形制用於辨別,而影樓裝則不受約束天馬行空。漢服指的是 採用明末清初及其之前漢族各階層服飾的形制製作的衣服 首先它的形制是存在於歷史的,可以找到各種文物以印證。每種形制都有其相對固定的一個範圍,比如以直裰來舉例,直裰的袖子可以做寬可以做做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