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十分神奇,到底是怎麼製作出來的

時間 2022-01-09 17:00:04

1樓:林家1個小桑汭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迴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

但在農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四立」,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稱「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極致。「至」意為極、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合稱「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曆每年的2月18日前後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曆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曆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

穀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穀類作物的生長。公曆每年4月20日前後為穀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曆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曆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曆1月5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2樓:就是這個範兒

四季的變化是由太陽直射點決定的。太陽直射點在同一位置,也就是太陽在恆星背景中在同一位置時,氣候都比較相似。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溜達一圈就是一個四季,也就是太陽曆的一年。

太陽在恆星背景中執行的是一個圓軌道,叫做黃道,老祖宗就在黃道上取了24個等間距的點,太陽執行到每個點叫做一個節氣,根據那個時間的氣候特點給節氣起名字。

3樓:一夢一壺酒

二十四節氣是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

4樓:小乙影視

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

5樓:穎寶的貓

中國農曆的24節氣,其實是我們的農民經過千百年的觀察才得出來的。

6樓:星期一要吃糕

這是古人根據長時間的積累得到的結果,根據不同的節氣進行不同的農耕工作,適應節氣

7樓:天秤永恆

根據統計得來的,每年記錄天氣的數值,看看有沒有變化

8樓:不服輸的黑巖

根據每個月的氣候的不同統計出來的,所以前人的辛苦是有用的

9樓:蠟筆小新快樂

這個應該是人們長久的所根據經驗來總結出來的吧

10樓:匿名使用者

是古代人根據經驗統計出來的有一定的科學根據

農曆二十四節氣是怎麼來的

11樓:夢境天堂

據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1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1天為夏至,最長的1天為冬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到秦漢時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24節氣的概念。

在古代,1年分為12個月紀,每個月紀有2個節氣。在前的為節氣,在後的為中氣,後人就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從24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季節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

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5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雨水、穀雨、小雪、大雪4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3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

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現凝露現象。氣溫繼續下降,不僅凝露增多,而且越來越涼。當溫度降至零攝氏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

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迴歸。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什麼得來的?

12樓:開心市民李某某

是古人根據太陽的執行週期來定製的。我們古代是一個農業生產十分發達的社會,但是農業生產有一個弊端就是得靠天吃飯。人們對天空和太陽觀察的時間長了,自然就摸索出了一定的規律,以此來指導人們的農業生產實踐活動。

根據這種方式來把握季節的變化以及播種的時機。

01、二十四節氣是為了補充農曆的不足

咱們傳統的歷法是農曆,這個曆法可不一般,它是人們根據月亮的週期來制定的。比方說初一和三十的時候月亮都是彎彎的,到了十五左右月亮就會變圓,這個過程被古人發現記錄,並且創造成為了曆法。但是人們勞作和月亮沒啥關係啊,只好又加上二十四節氣,根據太陽來勞動。

02、二十四節氣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在古代沒有公曆,怎麼區分一年四季呢?這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了。人們根據太陽高度的變化和氣溫的不同,劃分出了四季,在觀察太陽高度角的過程中也不斷髮現著其他的東西,比方說太陽到了哪個角度適合播種,什麼時候該收穫,慢慢製作出了二十四節氣,這和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03、古人是怎麼確定二十四節氣的

人們先觀察了日晷上影子的長度,到了大中午,那根棍子影子最長的時候,那就是冬至了,之後每天都會有人來記錄這個影子的長短,終於到了影子最短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是夏至了,然後根據這個時間的長短來制定這個二十四節氣的週期。其實二十四節氣就是我們古代的時候所說的「陽曆」,和現代通用的「公曆」還是有差異。

13樓:小詹每天學

是根據古代人根據經驗總結出來的農忙的經驗,什麼時節該播什麼種,就是為了方便百姓農作創造的24節氣,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

14樓:陳江峽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根據地球在黃道(是指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跡)上的位置變化制定的。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

15樓:匿名使用者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位置來劃分的。太陽從春分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為一迴歸年。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二十四節氣是農曆的重要成分,從制定曆法的依據看,它屬於 曆法部分 是以 劃分的

霜降是按照陽曆劃分的 每年的10月23號左右 正式將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的是哪個朝代 正式將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的是秦漢時期。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 太初曆 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二十四節氣 24 solar terms 是指干支曆法 或農曆 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

二十四節氣中國傳統節日二十四節氣分別有哪些

莊生曉夢 中國傳統節日二十四節氣分別是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這24個節氣。一歲四時,春夏秋冬各三個月,每月兩個節氣,每個節氣均有其獨特的含義。廿四節氣準確的反映了自然節律變化,在...

農曆廿四節氣表,二十四節氣時間陰曆表

春季立春2月3 5日 雨水。2月18 20日 驚蟄。3月5 7日。春分3月20 22日 清明。4月4 6日 穀雨。4月19 21日夏季。立夏5月5 7日 小滿。5月20 22日 芒種。6月5 7日。夏至6月21 22日 小暑。7月6 8日 大暑。7月22日 24日秋季。立秋8月7 9日 處暑。8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