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話,說的是普通話?還是文言文?還是其他的?書寫時都用文

時間 2022-02-28 09:30:02

1樓:

既非我們現在意義上的普通話 也不是現在意義上的文言文 應該是介於其中的一種方式

據說口音上類似於粵語

2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但很多和現在有天壤之別!

3樓:

當然不是普通話,普通話是近年來北京地區人口講的話,解放後,國家為了規範各地區的講話,為了便於交流,才在國內規範使用普通話.古人說話當然是文言文.文言文是範指,是個廣泛的概念.

文言文的發展經歷了很多個階段,每一時期的文言文也不盡相同.你所說的普通話和文言文沒有可比性.文言文是一種文化,而普通話是說話的習慣,相當於一種方言.

古人的文言文交流時發音也不同,各地都使用自己的方言.但是語言文化都是文言文.

4樓:大瓜人

像粵語吳語那樣的南方話。現在的普通話是胡語,典型的胡說。

古人平時說話和我們一樣嗎?還是都說文言文?普通話啥時候開始有的(誰創的)?

5樓:丘顙

古人寫的文言文是書面用語,而說話時用的就是白話。

白話因為地域的不同,存在很大差異。所以朝廷一般會制定官話,以用來溝通方便。由於在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在北方,所以往往規定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官話

因為時間和地域的差異,與古人對話肯定存在困難。

白話是指相對於文言文而言,接近日常生活語言的文字表達方式。從詞彙、句法、韻味等方面看,顯然與文言有區別的話。是平常老百姓會話所用的語言。

古代的白話文經五四的現代白話文到現代文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現代人把西方的語法給它做了條理化和增加了很多的詞彙。

古代白話沒有標準,由於漢語各地的方言差異,衍生出多種白話。在清代之後戲曲的流行以及地區之間交流開始逐漸頻繁,最早被人們廣泛認識到並認可的主要有韻白、京白、蘇白、廣白四種,也稱四大白話。

韻白指的是中州韻,相當於明代主流官話《洪武正韻》,聽感類似於湖北話、湖南話和廣東話的雜糅,是明代的中原主流的官話。清軍入關後不久,將北京話作為官方用語,所以這種白話的出現也就越來越少。在清代主要使用於戲曲當中。

京白是以清代的北京話為準。因為當時滿清入關後,新的官話已經取代了明代舊的官話。包括在戲曲唸白中,雖然存在一些老的韻白,但是更多的是使用新的官話唱的。

蘇白是以清代的蘇州話為準,蘇白在當時江浙還是比較流行的。

廣白是以清代的廣州話為準,主要在兩廣地區流行。

官話,又稱官話方言,舊稱北方方言,官話方言是漢語的一個分支。現代的國語,普通話,也就是由官話演變而來。現代標準漢語(即臺灣地區稱的國語、現在中國大陸的普通話和馬新地區的華語),即以官話中的北京話語音為基礎。

官話是漢語諸方言中分佈最廣、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中國約70%的人口以官話為母語,主要分佈在中國北方絕大多數地區、南方的四川中部、東部、重慶西部、東部、北部,廣西北部,雲南北部,貴州北部、東部,湖北大部,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區,安徽北部和中部,江蘇長江以北地區。

6樓:匿名使用者

古時候每個朝代會把皇家或政治中心的方言作為當朝的官方語言,所以大部分情

況下,每個朝代的官方語言都有所不同。普通話是建國以後國家為了確立民族共同語言而專門成立了語委,組織專家考察古今各地的語言特色,以北方方言為基礎,以北方方言語音為基本音,併為了方便學習和與國際接軌而創制了使用羅馬字母的拼音系統。這才有了今天我們學習的普通話,此前是沒有的。

古人說話也是用文言文嗎

7樓:一灘新約

古人說話不用文言文,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用口

頭語言。

相關介紹:

書面語指人們在書寫和閱讀文章時所使用的語言。它是在口語的基礎上發展來的,是在文字產生之後才出現的。並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書面語,因此也只有識字的人才認識書面語。

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口語)、「書面語言」(書面語)來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面語言進行表述,卻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這裡,「飯」名詞作動詞用,意思為吃飯。

擴充套件資料

據考察,古代中文(古文、文言文)與口語(白話)的差別是相當大的。這自有它的歷史背景。近代的白話文運動令口語式的寫作得以普及。

古漢語分為書面語和口頭語兩種形式。古代人民的口頭語言,現在在部分方言中有遺留,我們常說的古代漢語指書面語言。在中華數千年曆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

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

8樓:咩咩歷史

這麼直白的聖旨,出自明太祖朱元璋

9樓:睿禮鄭豫

古人先秦用文言,唐代以後用白話文,白話文在唐代形成。所謂白話文,就如同今天簡體字,官方有官話,繁瑣難懂,民間發明了白話,簡單明瞭,當然在文采上,被**認為是低俗的,沒文化的。白話文的出現以傳奇為標誌,看看唐代的柳毅傳,它已經沒有詩詞押韻了。

文言在清滅亡以前一直都在官方流行,奏摺中題奏中,佈告中,有嚴格的文言格式。**私下裡當然也用白話文交流了。文言文在社會的發展中,越來越不適應快節奏,所以故作高深迂腐不化的學究才用,人民群眾是肯定不用了。

現代的白話文和古代的白話文略微有所不同,明清**四大名著就是古代白話文的,看起來還有不少文言詞彙。而今天的白話文,就是普通話,文言詞彙最少了。

我記得就這些。具體有出入,樓主可以看王力的著作,那裡說的準。普通話在唐代就形成,這是無疑問的,而且是以北方話為基礎的。所謂清代形成普通話,那是發展,不是最初。

10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說的是文言文,還記得史記上的記的陳勝說的那句話嗎?「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這裡是引用陳勝做平民時的原話。

越是古老的時候平民說的話越是難懂,《木蘭辭》是南北朝時期的民歌,《三國》和《水滸》就是明時的白話文,就跟現在的語言差不多了。

其實,現在所說的文言文,是遠古時期人們說話,成文當然與口語稍有不同,但差別應該不大。後來,在文章中沿用下來,而口語變化較大。到唐宋時代,文言與白話的差別就比較大了。

後來在一些文學作品中就用了當時的白話。白話文的普遍使用是在近現代。

其實現在還有一此地方方言中殘留古人說話的影子,以廈門話為例,「吃了沒有?」,廈門話只說「食未?」。

「有沒有?」只需說「有無?」如果問得詳細些:

「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廈門話則說「到底有抑無?」

11樓:胡說大本營

從【三國演義】、【水滸】、【三言二拍】、【紅樓夢】等等書籍看來,古人說話不用文言文。

書面用文言文。

不過,古人的白話文與現在人的口語區別較大,但是能夠聽得懂。

12樓:小嘉琪

1 語言有社會屬性,它是人與人交流的符號系統,文言文是那一時代的產物,古人說文言文,就如我們現在說現代漢語一樣,是約定俗成的,不會覺得拗口。它的好處,當然是作為交際的工具。不論古今中外,語言都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2 古人說話當然是用文言文了,直到五四運動以後,提倡白話文,以至於今天我們流行用白話文進行交際。

3 五四運動時期,胡適提倡白話文運動。

13樓:都城羊谷芹

書面語都會有口語的基礎,文言文一般認為是上古的口語,其形成和固定在西周,到了漢代就已經和口語有了明顯的距離了,但是作為標準的書面語一直沿用到近代。

古代人說話是用文言文還是白話文

14樓:大局大曆

古代人說話用白話文。

古人的普通話與我們現在有很大的不同,不僅是發音方面,詞彙的組成和含義也有很大的差別。

先秦時期的文學著作非常精簡,例如《春秋》記錄了魯國三百年的歷史也不過一萬八千字,古代的文言寫作技巧掌握在讀書人手裡,而古代的識字率大多在10%以下,先秦的時候也就在2%左右,大多數老百姓根本不懂文言文,不會文言文也要說話交流,用的就是當時的白話文。

到了後來口語發生變化,才漸漸的從日常生活中消失,變成了專門用來書寫的文體。唐朝時期開始文白參半就開始流行起來,所以白話文開始逐步走進文學作品之中。明清時期的話本**裡面的文字就已經比較白了。

西晉到宋朝期間,因為北方一直被異族統治,南方漢人也是和少數民族雜居,所以中國人的口音開始發生變化,尤其是北方人的語言開始被胡化,到隋唐南北統一時期,雖然他們語言還是文言文,但學習文言文的難度已經很大了。

明清時代,古漢語與現在的發音已經很小了,語法區別也不大,這個時期士大夫們書面語還是文言文,難度與現在一樣,但是底層文人開始用白話文寫作,也就是典型的古白話。

15樓:咩咩歷史

這麼直白的聖旨,出自明太祖朱元璋

16樓:文以立仁

古人說話既不是文言文也不是白話文。

古人寫文章用文言文,宋朝以後寫**戲曲等也用白話文。他們交流說話時,用那個時代的口語。(「古人」的概念太廣,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口語)我們看到某些史料記載的古人的對話很「文」,實際上是記載者本人將內容文言化了。

人們知道《論語》是孔子的語錄,但孔子的原話肯定有出入。嚴格說來,從有文字之後,就有了「文言」,原因是古代的書寫材料和工具的限制,記錄文字時儘量減去可有可無的字,語法上則遵從上古的口語法則,才逐漸形成文言。文言的出現,使中國語言從此走上了文言與口語並列的「雙軌制」。

即便是當今不用文言文,但文章的語言仍然與口語存在差別,例如領導做報告就與他平常說話不一樣。

17樓:匿名使用者

先秦時期的口語是文言.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需將不重要的字刪掉.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定型,「文言文」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

唐宋以來的口語為白話.

白話文相對於文言文,即用白話寫成的文章,也稱語體文.它是唐宋以來在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起初只用於通俗文學作品,如唐代的變文,宋、元、明、清的話本、**等,及宋元以後的部分學術著作和官方文書.清末開始的文體改革可以分為「新文體」、「白話文」和「大眾語」三個階段.

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才在全社會上普遍應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大眾語」提倡徹底的口語化.

18樓:慎美媛家午

可以和你這麼說吧,古人用的都是古白話,

還有,為什麼古人的文章會用文言文呢

我的推斷是

古人剛寫文字的時候沒有紙張,只有在龜殼和獸骨上刻字,很麻煩,所以,只能壓縮文字的字數,一個字當成一句話用,呵呵~咱中國喜歡繼承和發展古文化,所以,文言文也就被古人一代一代繼承下來了。

中國古人在日常生活中,說話是說的文言文還是白話啊

古代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比如春秋戰國是古代,宋朝,明朝對我們來說也是古代。但是春秋戰國的先秦時代對於宋朝 明朝來說也是古代。先秦時代的口語其實就是後來的文言文。詩經 裡的風就是民風,就是當時最通俗的流行 但是正是這個 風 對我們來說並不通俗,甚至對唐宋人來說,也不算通俗。因為先秦的方言和通俗語言在後...

普通話考試命題說話是對著考官還是對著電腦

普通話考試的時候,全程都是對著電腦,考官是不負責參與考試內容的,考官只負責監督,全程由電腦錄音,然後根據你的表現給出成績,這個考試還是比較簡單的。去年9月份考的普通話證,限制考普通話都是對著電腦,特別簡單呢,不用複習,然後2級甲順利通過,祝您考試順利哦!對著電腦,題目都在電腦上,考試的時候帶上耳機說...

普通話考試 命題說話 是怎樣評分的?

普通話測試中,命題說話 題共佔40分,評分細則du有以下三個方面zhi 1 語音標準程度,dao佔20分。分六檔 一檔 語音標準或極少有失誤,分別扣0分 分 1分。二檔 語音錯誤在10次以下,有方音但不明顯,扣分 2分。三檔 語音錯誤在10次以下,但方音比較明顯 或語音錯誤在10次 15次之間,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