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常宜放眼量。
風物長宜放眼量什麼意思
2樓:匿名使用者
釋義:對一切風光景物要放開眼界去衡量。
出處:《七律·和柳亞子先生》 ***
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
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
詞句註釋:
①飲茶粵海:指柳亞子和***於2023年至2023年間在廣州的交往。粵海:廣州。
②索句渝州:指四五年在重慶柳亞子索討詩作,***書《沁園春·雪》以贈。渝州:重慶。
③葉正黃:秋天。
④牢騷:2023年3月28日夜柳亞子作《感事呈***一首》,也就是詩中的「華章」,稱要回家鄉分湖隱居。見附詩。
⑤長:通「常」。
⑥放眼:放寬眼界。
⑦昆明池:指北京頤和園昆明湖。昆明湖取名於漢武帝在長安鑿的昆明池。
⑧富春江:東漢初年,嚴光不願出來做官,隱居在浙江富春江邊釣魚。 [2]
白話譯文:
我們初次相識,在廣州品茗暢談的情景,至今使人不能忘懷,在重慶再次會晤,您向我索詩,那時正是秋天草木枯黃的時節。
我從第一次來北平,歷經三十一年的風雨戰鬥,又回到這舊都,在這落花繽紛的暮春時節有幸讀到了您華美的詩篇。
你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牢騷太多了,要提防有礙身心健康,對一切風光景物要放開眼界去衡量。
不要說北京頤和園昆明湖的水太淺,在這裡觀賞游魚要遠勝於富春江。
3樓:阿沾
意思:用更為寬廣長遠的目光去看待世間萬物。
「風物長宜放眼量」出自***的《七律·和柳亞子先生》。
作者簡介:
***(2023年12月26日-2023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七律·和柳亞子先生》是近代詩人***於2023年4月19日所寫的一首詩。
詩的前四句追敘詩人與柳亞子的三次交往,後四句對柳亞子的牢騷提出開導規勸,並表示殷切的期望。此詩清純和雅,語言溫婉秀潤,情意綿長,看似清淡,味之彌甘,很有啟悟和感化力量。
文學賞析
詩的前四句追敘詩人與柳亞子的三次交往。表達了對柳亞子等傾向革命的愛國知識分子的深切關懷。後四句對柳亞子的牢騷提出開導規勸,並表示殷切的期望。
首聯兩句回憶同柳亞子第一次和第二次的相見,表明彼此並非初交。
頷聯點到正題,對柳亞子說明讀到他的詩了,也仍然是憶舊。只是首聯是回憶兩人的交往,頷聯是回憶自己的行蹤。聯絡起來看說明在革命戰火斗爭的烽火中,朋友聚散之不定,相逢之不易。
但在31後重到北京的時候,朋友又相見了,而且得到了對方的詩篇。柳亞子原詩裡「頭顱早悔平生賤,肝膽寧忘一寸丹!」是對他早年參加革命活動的回憶,寫這些表明他對革命有功,而認為黨和國家遺忘了他的貢獻。
***在詩中同他做一番敘舊,就暗示黨和國家並沒有忘記他過去同情革命、贊助革命的經歷。
頸聯是全詩的主旨,是針對柳亞子來詩所表現的思想情緒進行正面的批評和規勸。詩人說,應該放開眼界,從遠處,大處著眼,也就是從未來從全域性著眼,胸襟開闊,保持健康的心態。
尾聯勸柳亞子留在北京,不要回家,實際上是勸他不要消極隱居遁世,並且安排柳亞子居住到頤和園,就在昆明湖邊,使他認識到黨對他是照顧周到,優待有加的。
4樓:鯨娛文化
風物長宜放眼量指的是人生往往會遭到很多困擾與煩惱,可這些困擾與煩惱主要是來自於自己,我們要放開心胸,對未來充滿希望,要以寬闊的心胸去面對心煩之事。
5樓:涼涼看社會
「風物長宜放眼量」的意思用更為寬廣長遠的目光去看待世間萬物。
風物:風景和物品。喻指世間萬物。
放眼:極目遠望,指目光要長遠,放寬眼界,不要執著於眼前小事,格局要大。
量:是估量、容納、規劃的意思。
1、原文
《七律·和柳亞子先生》
***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
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
2、白話文
我們初次相識,在廣州品茗暢談的情景,至今使人不能忘懷,在重慶再次會晤,您向我索詩,那時正是秋天草木枯黃的時節。
我從第一次來北平,歷經三十一年的風雨戰鬥,又回到這舊都,在這落花繽紛的暮春時節有幸讀到了您華美的詩篇。
你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牢騷太多了,要提防有礙身心健康,對一切風光景物要放開眼界去衡量。
不要說北京頤和園昆明湖的水太淺,在這裡觀賞游魚要遠勝於富春江。
3、***,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
6樓:陽光在心
用我們老百姓的話說,就是眼光要放得遠一點,不要盯著鼻尖。
7樓:匿名使用者
人生往往會遭到很多困擾與煩惱,主要是來自於自己。說明一個人要淡泊名利。
「莫望浮雲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8樓:小小仙啊
不怕層層浮雲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要提防有礙身心健康,對一切風光景物要放開眼界去衡量。
前半句出自宋代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後半句出自***的《七律·和柳亞子先生》。
《登飛來峰》原文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翻譯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雞鳴時分可看到旭日初昇。
不怕浮雲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
《七律·和柳亞子先生》原文
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
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
翻譯我們初次相識,在廣州品茗暢談的情景,至今使人不能忘懷,在重慶再次會晤,您向我索詩,那時正是秋天草木枯黃的時節。
我從第一次來北平,歷經三十一年的風雨戰鬥,又回到這舊都,在這落花繽紛的暮春時節有幸讀到了您華美的詩篇。
你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牢騷太多了,要提防有礙身心健康,對一切風光景物要放開眼界去衡量。
不要說北京頤和園昆明湖的水太淺,在這裡觀賞游魚要遠勝於富春江。
9樓:匿名使用者
「莫為浮雲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其實是集句;一句來自來自宋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的名詩《登飛來峰》;另外一句來自於***《七律 和柳亞子先生》。
意思是:雖然有現實的浮雲遮住了遠望的視線;做人、看事要有長遠眼光,不要過於計較個人得失,不要只顧眼前,眼光放長遠一些。
一、宋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的名詩《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釋義:飛來峰上的應天塔高入雲端,聽說在上面可聽見天雞破曉,看見太陽初升。不怕會有浮雲遮住了遠望的視線,只因為人已經站在山的最高峰。
二、***《七律 和柳亞子先生》。
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
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
釋義:***以老朋友的身份,勉勵柳亞子應該把眼界放開一點,向遠處、大處看,從革命的整體利益著眼。這聯飽含著真摯的情感和精湛而透闢的哲理。
(風物長宜放眼量)的意思是「對於各種事物,常常應該放開眼界去觀察和思考」。做人、看事要有長遠眼光,不要過於計較個人得失,不要只顧眼前,眼光放長遠一些。風物:
景物,喻指大環境,大氣候;長:發展,變化;宜:應該;放:
放開;眼:眼光;量:估量,看。
三、集句
集句就是從已有的不同詩文中選出句子重新組合一首新詩或對聯。例如《牡丹亭》的結尾全用唐詩集句法,
請看「驚夢」的尾聲的集句詩:
春望逍遙出畫堂(張說)
間梅遮柳不勝芳(羅隱)
可知劉阮逢人處(許渾)
回首東風一斷腸(韋莊)
這四句詩分別出自四人之作,現在作者把它們重新組合為一首詩,自有一番新的意境。
集句詩是中國傳統詩句詞領域中的一朵奇葩,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
10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句的意思就是:不要因為讓浮雲遮住了自己的眼睛,寓意要有遠大的理想,凡是不要只顧眼前,從大局考慮。第二句話是語出***寫過一首詩:
《七律 和柳亞子先生》。看這詩的名字也知道啦,是寫給友人的,所以第二句的意思就是曉喻自己要站得高看得遠,人生往往會遭到很多困擾與煩惱,主要是來自於自己,說明一個人要淡泊名利
11樓:我們最2的人
「莫望浮雲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意思是不要因為讓浮雲遮住了自己的眼睛,要站得高看得遠。寓意要有遠大的理想,凡是不要只顧眼前,從大局考慮,淡泊名利。
這上下兩句是拼在一起的,並非原句。 上半句出自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下半句出自***寫了《七律·和柳亞子先生》一詩: 飲茶粵海未能忘, 索句渝州葉正黃。 三十一年還舊國, 落花時節讀華章。
牢騷太盛防腸斷, 風物長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淺, 觀魚勝過富春江。
表達的意思是要有遠大的理想,凡是不要只顧眼前,從大局考慮。應該把眼界放開一點,向遠處、大處看,從整體利益著眼。
患難見真情的上一句,“患難見真情”的前一句是什麼?
月光下綻放 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閒尋遍,在幽閨自憐.牡丹亭 湯顯祖 歲寒知松柏,患難見真情。 多闌姒通 歲...
言而有信前一句是什麼,言而有信的上一句是什麼?急!!
姬覓晴 言而有信 的前一句是 與朋友交 此句出自 論語 的 學而 篇,原文節選如下 子夏曰 賢賢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譯文 子夏說 一個人能夠尊重賢者,改變其態度 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 服侍君主,能夠不遺餘力 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
聞道有先後的前一句,聞道有先後的下一句是什麼
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