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星星來過的七月
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
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翻譯:傳說中的太行、王屋兩座山,周圍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
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可以嗎?」家人紛紛表示贊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
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
」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幹這件事,說:「你太不聰明瞭,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餘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
」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思想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
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揹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此以後,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2樓:q王小年
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繞遠。
出自:先秦·列子《愚公移山》
原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
翻譯: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齡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繞遠,於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說:
「我跟你們盡全力剷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
戰國初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各家學派在傳揚自己的主張時,常運用大量生動的小故事來說明抽象的道理。這樣,寓言就空前繁榮起來。《列子》即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所產生的寓言和神話故事集。
此文即選自《列子·湯問》第五章。
文章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驚人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道理。
神話結尾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藉助神的力量實現愚公的巨集偉抱負,反映了古代勞動人們的美好願望,這與封建迷信有本質區別。正是愚公的決心和行動感動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揹走二山,這襯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豐富,這是對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讚揚。
3樓:布吉島該叫啥
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的翻譯是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該句出自先秦列禦寇的《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
」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傳說中的太行、王屋兩座山,周圍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
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可以嗎?」家人紛紛表示贊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
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幹這件事,說:「你太不聰明瞭,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餘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
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思想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
」河曲智叟無話可答。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揹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從此以後,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4樓:愛看劇的小鴿子
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
一、原文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
二、譯文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可以嗎?
」家人紛紛表示贊同。
三、出處
先秦·列禦寇《愚公移山》
5樓:櫻丸子解說劇情
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
該句出自先秦列子的《愚公移山》。
所在段落原文: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
」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譯文: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
「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
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
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文學鑑賞:
此文即選自《列子·湯問》第五章,講述的是愚公不畏艱難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亦說明在當時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征服自然的願望。
作為《列子》最早的整理者和註釋者,張湛認為,《列子》一書不是先秦古籍。在張湛看來,《列子》一書頗多佛學思想,而語言和故事是思想的載體,這意味著《列子》的文字有一些與佛經有關。
「愚公移山」故事源自竺法護的譯經《佛說力士移山經》,移山神話是中古時期佛典的常見物語,《列子》的始創者曾經比較系統地閱讀了法護譯經。
6樓:
苦於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去回來都要繞道.
7樓:匿名使用者
correctional hill north cyprus, is also out of the literal-minded
<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是什麼意思
8樓:幸福童年果果
苦於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去回來都要繞道.請求給個贊。
9樓:
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
教參上的翻譯
10樓:南宮白雪風歸雲
愚公苦於山區北部的阻
塞,出入都要繞道
11樓:在時思寺講西班牙語的海棠
苦於山的北面交通堵噻,出來回去都要繞道。
12樓:珏卜
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
教參上的翻譯
6 讚賞 82
幸福童年果果
lv.12020-05-26
關注苦於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去回來都要繞道.請求給個贊。
1 讚賞 4
完成點贊任務,獎勵10財富值
加入戰隊答題,平均獎勵翻1.5倍
13樓:腦袋裡莫有知識
js路考慮他坑進去聽
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解釋)
《愚公移山》一文中「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裡「之」怎麼理解? 「的」還是取獨,儘量有令人信服的理由
14樓:匿名使用者
面對著大山居住。苦於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
「之」不翻譯
15樓:匿名使用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之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懲山北之塞 「之」是什麼意思?
16樓:妄與梔枯
1、「的」的意思
2、出自戰國時期思想家列子創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愚公移山》。
3、原文(節選)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
「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4、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
」大家紛紛表示贊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
《愚公移山》創作背景
戰國時期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同時也是學術思想百家爭鳴的時期。寓言作為諸子散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了戰國諸子闡明各自的政治觀點、學術思想以及進行論辯的有力**。
《列子》即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所產生的寓言和神話故事集。此文即選自《列子·湯問》第五章,講述的是愚公不畏艱難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亦說明在當時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征服自然的願望。
「愚公移山」故事出自《列子》。《列子》文字的字裡行間表達了崇尚虛靜思想,強調人在自然天地間的積極作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也正是對《列子》文字中核心思想的充分註解:
首先,「愚公移山」故事象徵了「道」的永恆性。聯絡其他篇章,從《列子》一書的整體性和系統性上分析即可看出,《列子》不但繼承了《道德經》關於「恆道」的思想,而且從過程論的角度予以了發揮。
《天瑞》篇在論及陰陽的時候分別以「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來指稱天地化生的不同階段。最後,作者又以「一」到「九」的數字象徵大道迴圈往復的運動。而「愚公移山」故事中子子孫孫無窮盡的意象實際上可以看作大道永恆而生生不息精神的寄託。
其次,故事表達了道家的「抱一」觀念。這種觀念起端於老子《道德經》,並且被《列子》、《莊子》等道家著作所繼承和詮釋。道家講的「一」乃是基於「道」的整體性、永恆性、化生性而提出的重要概念,體現了哲學的高度抽象。
《道德經》稱「道生一」,又說「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引伸到社會人生方面,「抱一」即表現為行事持之以恆,具有堅定信念。愚公雖然年紀很大,但卻堅信可以搬走兩座大山,並且率領子孫挖山不止,以實際行動履行了道家的「抱一」精神。
張湛《列子注》之後,「愚公移山」的故事得到廣泛流傳,但更多時候這個故事已經脫離了《列子》引用這則故事的語境,不再是一個哲學命題的註腳,而成為可以隨意解釋的一個獨立故事,當然這也立足於故事本身的可延展性和多元解釋的可能性。
人道大於天道,天地同心,人能感天,這是唐代人通過解讀愚公移山而得到的哲學思想和精神。不論是究其「志氣」、「自成」,還是「精誠之心」,都是持肯定、讚揚的態度來肯定愚公這個形象的。以此訓寓後人。
傳統的敘事寓意指遇上困難時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不畏艱險,迎難而上,持之以恆,爭取最後的勝利。這是一個經典的敘事手法,而且寓意深刻。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堅定信心和頑強毅力,說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難,堅持鬥爭,定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這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
文字中插入了愚公和智叟二人的對話,蘊含著寓言所特具的哲理,頗能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