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禕茂實
顧城(2023年9月24日-2023年10月8日),中國當代詩人,作家顧工之子,出生於北京。朦朧詩主要代表人物。文革前即開始詩歌創作。
2023年應邀出訪歐美國家,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2023年赴紐西蘭,講授中國古典文學,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後辭職隱居激流島。
2023年重訪歐美並創作。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2023年殺妻後自殺身亡。作品譯成:
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種文字。被稱為當代僅有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他,被稱為以一顆童心看世界的「童話詩人」。
與舒婷的典雅端麗、委婉綽約、美麗憂傷相比,他的詩則顯得純真無瑕、撲朔迷離。但是,在他的充滿夢幻和童稚的詩中,卻充溢著一股成年人的憂傷。這憂傷雖淡淡的,但又象鉛一樣沉重。
因為這不僅是詩人個人的憂傷,而是一代人覺醒後的憂傷,是覺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現實而產生的憂傷。
主要著作
《黑眼睛》
《城》《水銀》
《顧城舒婷抒情詩選》
《五人詩選》
《顧城童話寓言詩選》
《顧城詩選》
《顧城的詩》
《顧城新詩自選集》
《顧城散文選集》
《英兒》
《顧城詩全編》
《走了一萬一千里路》
《顧城文選·別有天地》
《無名小花》
《北島顧城詩選》
2樓:匿名使用者
作者簡介 顧城,當代詩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2023年生於北京,12歲時離開學校,到山東北部荒涼的海灘上放豬。
在那裡為自然所感動,寫了第一本詩《無名的小花》,2023年開始學畫。2023年回到北京做木工。直到2023年才開始重新寫詩。
《白晝的月亮》、《北方的孤獨者之歌》兩本詩集以心理
3樓:
顧城簡介與代表作
4樓:空白記憶的深處
顧城,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詩人
,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顧城在新詩、舊體詩和寓言故事詩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
2023年生於詩人之家,父親是著名詩人顧工。顧城17歲開始寫作生涯,給各個報社雜誌投稿。2023年開始遊歷歐洲做文化交流,2023年便隱居紐西蘭激流島,過自給自足的生活,2023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因婚變,用斧頭砍妻子謝燁使謝燁受傷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謝燁隨後不治身亡
代表作品:《一代人》《英兒》《白晝的月亮》《黑眼睛》《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等
顧城的一些介紹
5樓:黛妮
一、詩人顧城有以下介紹:
顧城,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詩人,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顧城在新詩、舊體詩和寓言故事詩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
顧城2023年生於詩人之家,父親是著名詩人顧工。顧城17歲開始寫作生涯,給各個報社雜誌投稿。2023年開始遊歷歐洲做文化交流,2023年便隱居紐西蘭激流島,過自給自足的生活,2023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因婚變,用斧頭砍傷妻子謝燁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謝燁隨後不治身亡。
顧城是我國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以一顆童心看世界的 「童話詩人」。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朧詩,是當時激動人心的思想、文學「解放」潮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80年代新詩潮運動的起點。 在2023年,他就以神童的天賦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生命幻想曲》並奠定了自己的創作風格。
2023年創作的《頌歌世界》底蘊反思,格調冷靜。顧城的《一代人》、《弧線》等詩歌成為朦朧詩論爭中被反覆提的「朦朧詩作」。2023年到2023年寫出了唯一的自傳體長篇**《英兒》。
他的詩常以跳躍的短句,迷離的色彩、喃喃自語的獨白,營造一個遠離塵世的童話世界。80年代初,這時顧城的自我也由對自然的依附轉向對文化的依附。寫作了《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一代人》、《紅衛兵之墓》等具有較強的思辯色彩和社會意識的作品。
顧城寫了很多獻給謝燁的詩。這些詩中有著超越現實圄地的異想,努力追求一個物外的、單純的、與世隔絕的世界。
顧城早期的童話詩語言簡潔,具有孩童語言的特徵,空靈純淨,句式通常很短,意境十分優美,精細的藝術感覺將一切聲色光味都混合成一個奇妙的世界。孩子可以說是一個較為獨特的意象,顧城的詩歌中的孩子意象有自己獨特的所指。這樣的詩歌意象的營造應該說是相當成功的,同為藝術門類中的不同樣式,表演藝術中的意象營造有時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顧城在詩歌的內容上,寫大自然中的動物植物等童話元素;在技法上多采用擬人態;在寫作視角上是童年視角;而在在藝術風格上單純明麗出自一顆童心。顧城的詩句是自然天成的。他的詩固然離紛紜複雜的社會人生的表象遠了一些,但他貼近的是安靜自得的宇宙生命的本真狀態。
這恰是詩的最為真實的,也是最好的狀態。顧城的詩言簡易讀,沒有意象、語言及形式上的障礙。顧城的詩歌一般句式十分簡短,語言不生僻,一般都是司空見慣的詞語,文字純淨簡單。
在《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中,詩人構建了一個清新流麗的童話世界,用詩人獨有的想象力,打破了現實世界給他的束縛,實現了在心靈上的自由。在《北方的孤獨者》和《愛斯基摩人的雪屋裡》顧城不僅在藝術世界中參悟婚姻和愛情的真諦,而且在現實生活中傾其一生去追求,甚至為了心中的真愛不惜與世俗為敵,向道德開戰。這個活在自己「一個人的城堡」裡的顧城,給人印象最深的、最常見的裝束,是戴一頂高高的用褲腿改造成的帽子。
2023年6月在荷蘭演講時是這樣,2023年12月在德國演講時也是這樣。一頂高高的帽子,在詩人的國度裡,是一頂想像中的王冠,他 是他自己的「王」。顧城後來和妻子謝燁在紐西蘭激流島上養雞種菜的生活也頗有獨立王國、自給自足的意味。
他為什麼戴帽子,按照他的解釋是為了避免塵世間汙染了他思想,引用「諶赫」的話:因為他的靈魂告訴我們,他的詩歌告訴我們,他眼中的世界,總會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灰塵,而他的高潔卻是與生俱來的。那頂帽子,讓他遠離了世界,也親近了世界。
二、代表作:
只有在你生命美麗的時候,世界才是美麗的。——顧城《顧城哲思錄》
黑夜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而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顧城《一代人》
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我想塗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顧城《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我知道永逝降臨,並不悲傷。松林中安放著我的願望。下面有海,遠看像池水。
一點點跟我的是下午的陽光。人時已盡,人世很長。我在中間應當休息。
走過的人說樹枝低了。走過的人說樹枝在長。——顧城《墓床》
我從沒被誰知道,所以也沒被誰忘記。在別人的回憶中生活,並不是我的目的。——顧城《早發的種子》
在醒來時世界都遠了我需要最狂的風和最靜的海——顧城《世界和我·第八個早晨》
我的心,是一座城,一座最小的城。沒有雜亂的市場,沒有眾多的居民。冷冷清清,冷冷清清,只有一片落葉,只有一簇花叢,還偷偷掩藏著兒時的深情。——顧城《我是一座小城》
一個人,生活可以變得好,也可以變得壞;可以活得久,也可以活得不久;可以做一個藝術家,也可以鋸木頭,沒有多大區別。但是有一點,就是他不能面目全非,他不能變成一個鬼,他不能說鬼話、說謊言,他不能在醒來的時候看見自己覺得不堪入目。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顧城《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顧城《遠和近》
顧城的《簡歷》
6樓:匿名使用者
我是一個悲哀的孩子
始終沒有長大
我從北方的草灘上
走出,沿著一條
發白的路,走進
佈滿齒輪的城市
走進狹小的街巷
板棚。每顆低低的心
在一片淡漠的煙中
繼續講綠色的故事
我相信我的聽眾
——天空,還有
海上迸濺的水滴
它們將覆蓋我的一切
覆蓋那無法尋找的
墳墓。我知道
那時,所有的草和小花
都會圍攏
在燈光暗淡的一瞬
輕輕地親吻我的悲哀
7樓:匿名使用者
我對詩人《顧城》後半身的所做所為,百思不得其解!悲哀呀!
8樓:tc陽
顧城顧城,朦朧詩主要代表人物,顧城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早期的詩歌有孩子般的純稚風格、夢幻情緒,用直覺和印象式的語句來詠唱童話般的少年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後期隱居激流島,2023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因婚變殺死妻子謝燁後自殺。
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作品譯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種文字。
顧城是朦朧詩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詩集《白晝的月亮》、《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北方的孤獨者之歌》、《鐵鈴》、《黑眼睛》、《北島、顧城詩選》、《顧城詩集》、《顧城童話寓言詩選》、《顧城新詩自選集》。逝世後由父親顧工編輯出版《顧城詩全編》。
詩人顧城的介紹
9樓:澄江分月
詩人顧城有以下介紹:
顧城,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詩人,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顧城在新詩、舊體詩和寓言故事詩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2023年生於詩人之家,父親是著名詩人顧工。
顧城17歲開始寫作生涯,給各個報社雜誌投稿。2023年開始遊歷歐洲做文化交流,2023年便隱居紐西蘭激流島,過自給自足的生活,2023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因婚變,用斧頭砍傷妻子謝燁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謝燁隨後不治身亡。
顧城是我國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以一顆童心看世界的 「童話詩人」。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朧詩,是當時激動人心的思想、文學「解放」潮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80年代新詩潮運動的起點。 在2023年,他就以神童的天賦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生命幻想曲》並奠定了自己的創作風格。
2023年創作的《頌歌世界》底蘊反思,格調冷靜。顧城的《一代人》、《弧線》等詩歌成為朦朧詩論爭中被反覆提的「朦朧詩作」。2023年到2023年寫出了唯一的自傳體長篇**《英兒》。
他的詩常以跳躍的短句,迷離的色彩、喃喃自語的獨白,營造一個遠離塵世的童話世界。80年代初,這時顧城的自我也由對自然的依附轉向對文化的依附。寫作了《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一代人》、《紅衛兵之墓》等具有較強的思辯色彩和社會意識的作品。
顧城寫了很多獻給謝燁的詩。這些詩中有著超越現實圄地的異想,努力追求一個物外的、單純的、與世隔絕的世界。
顧城早期的童話詩語言簡潔,具有孩童語言的特徵,空靈純淨,句式通常很短,意境十分優美,精細的藝術感覺將一切聲色光味都混合成一個奇妙的世界。孩子可以說是一個較為獨特的意象,顧城的詩歌中的孩子意象有自己獨特的所指。這樣的詩歌意象的營造應該說是相當成功的,同為藝術門類中的不同樣式,表演藝術中的意象營造有時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顧城在詩歌的內容上,寫大自然中的動物植物等童話元素;在技法上多采用擬人態;在寫作視角上是童年視角;而在在藝術風格上單純明麗出自一顆童心。顧城的詩句是自然天成的。他的詩固然離紛紜複雜的社會人生的表象遠了一些,但他貼近的是安靜自得的宇宙生命的本真狀態。
這恰是詩的最為真實的,也是最好的狀態。顧城的詩言簡易讀,沒有意象、語言及形式上的障礙。顧城的詩歌一般句式十分簡短,語言不生僻,一般都是司空見慣的詞語,文字純淨簡單。
在《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中,詩人構建了一個清新流麗的童話世界,用詩人獨有的想象力,打破了現實世界給他的束縛,實現了在心靈上的自由。在《北方的孤獨者》和《愛斯基摩人的雪屋裡》顧城不僅在藝術世界中參悟婚姻和愛情的真諦,而且在現實生活中傾其一生去追求,甚至為了心中的真愛不惜與世俗為敵,向道德開戰。這個活在自己「一個人的城堡」裡的顧城,給人印象最深的、最常見的裝束,是戴一頂高高的用褲腿改造成的帽子。
2023年6月在荷蘭演講時是這樣,2023年12月在德國演講時也是這樣。一頂高高的帽子,在詩人的國度裡,是一頂想像中的王冠,他 是他自己的「王」。顧城後來和妻子謝燁在紐西蘭激流島上養雞種菜的生活也頗有獨立王國、自給自足的意味。
他為什麼戴帽子,按照他的解釋是為了避免塵世間汙染了他思想,引用「諶赫」的話:因為他的靈魂告訴我們,他的詩歌告訴我們,他眼中的世界,總會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灰塵,而他的高潔卻是與生俱來的。那頂帽子,讓他遠離了世界,也親近了世界。
代表作為:
只有在你生命美麗的時候,世界才是美麗的。——顧城《顧城哲思錄》
黑夜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而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顧城《一代人》
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我想塗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顧城《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我知道永逝降臨,並不悲傷。松林中安放著我的願望。下面有海,遠看像池水。
一點點跟我的是下午的陽光。人時已盡,人世很長。我在中間應當休息。
走過的人說樹枝低了。走過的人說樹枝在長。——顧城《墓床》
我從沒被誰知道,所以也沒被誰忘記。在別人的回憶中生活,並不是我的目的。——顧城《早發的種子》
在醒來時世界都遠了我需要最狂的風和最靜的海——顧城《世界和我·第八個早晨》
我的心,是一座城,一座最小的城。沒有雜亂的市場,沒有眾多的居民。冷冷清清,冷冷清清,只有一片落葉,只有一簇花叢,還偷偷掩藏著兒時的深情。——顧城《我是一座小城》
一個人,生活可以變得好,也可以變得壞;可以活得久,也可以活得不久;可以做一個藝術家,也可以鋸木頭,沒有多大區別。但是有一點,就是他不能面目全非,他不能變成一個鬼,他不能說鬼話、說謊言,他不能在醒來的時候看見自己覺得不堪入目。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顧城《一個人應該活得是自己並且乾淨》
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顧城《遠和近》
哪位大神能告訴我這個人是誰?最好能有他的詳細,萬分感謝
不認識,雖然個子高,但不出名,就是當地的一個高個子人而已。這個太模糊了 我根本看不清楚是誰哦 她是誰?好美!哪位大神能告訴我,十分感謝,萬分感激!好美啊,真的,她是外國人,小名捷克 誰能告訴我這個人是誰 好萌好喜歡 哪位好心人快告訴我一下萬分感謝 應該是蠟筆小新吧,畫風很像 蠟筆小新妹妹長大了吧 蠟...
誰告訴我電信的官網是哪個啊,誰告訴我電信的官網是哪個?
移動卡想要換成電信卡,又不想換號的話,就只有等待年底的 攜號轉網 全面開啟了。所謂 攜號轉網 就是在不改變號碼的情況下更換運營商 比如從移動的 全球通 改成電信的 十全十美 由於攜號轉網不需要更改 號碼,所以大家對這一服務還是非常期待的。不過 攜號轉網 也並非萬能,由於這涉及到了移動 聯通 電信三大...
告訴我這人是誰,告訴我這四個人是誰?
全美聞名的拉什莫爾山聳立在南達科他州巴登蘭以西不遠的地方,山上雕刻著美國四位著名 的巨大頭像。從左至右,這四位 是 開國元勳華盛頓 獨立宣言 的起草者傑佛遜 奠定20世紀美國之基礎的西奧多.羅斯福和解放黑奴的領導者林肯。這個不同凡響的藝術鉅作系出自美國藝術家夏茲昂 波格隆之手。1923年美國歷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