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影子
佤族是以牛為圖騰崇拜的民族。牛在阿佤人心目中是吉祥、神聖、高貴、莊嚴的象徵。佤族對牛的崇拜,產生出一系列與牛有關的文化現象。
透過這些文化現象,我們可以感知佤族對牛崇拜的文化心理。
在佤族創世史詩《司崗裡》和古代神話《達惹嘎木》中,記述了牛是人類始祖的傳說。在另一則佤族祖先的傳說中,講述了牛是佤族的救命恩人的故事。故事中講到: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對佤族青年男女在公明山上放牛,男的叫艾那,女的叫葉布勒。正當他們下到山腳時,突然雷聲四起,天降大雨,洪水氾濫。洪水淹沒了一切,艾那和葉布勒連忙把牛群趕回山上。
洪水越往上淹,他們越把牛群往高處趕,最後公明山還是被洪水淹沒了。洪水淹死了飛禽走獸,也淹死了人類,只剩下一頭水牛和他們兩人。幸運的是艾那和葉布勒騎在水牛背上。
三天三夜後,洪水退去,水牛也死了,但他們卻活了下來。因此,牛成了佤族的救命恩人。從那以後,佤族逢年過節都要先拜祭水牛。
後來,艾那和葉布勒結婚並生育了兒女,他們就是佤族的祖先。」
據今3000多年前的滄源崖畫,描繪了眾多關於牛的影象,有牽牛、吆牛、騎牛、食牛、飲牛、鬥牛、剽牛等各類圖畫,還有化妝的牛角舞、手持牛角(兵器)的人畫像,可見牛在當時佤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佤族漫長的狩獵和採集歷史中,牛是人們主要的捕獲物件,是維繫人們生存的重要食物**,與人的生存密不可分。
在佤族村寨的**,都有一座栽有「丫」形牛角樁的土臺,佤族婦女筒裙上織繡的牛頭紋、佤族男子上衣上用銀泡或布裝飾的牛頭圖案都深深打下了佤族牛崇拜的烙印。
2023年,佤族同胞決定將每年農曆8月14日定為佤族傳統節日———新米節,節徽上有木鼓、牛頭和穀穗組成的圖案,同樣反映了牛在佤族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2樓:匿名使用者
佤族文學屬於民間口頭文學,內容包括神話傳說、故事、童話、寓言、諺語等等。佤族人民通過各種文學樣式,展示了佤族的審美觀念、道德觀念、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
廣泛流傳在佤族地區的《司崗裡》神話傳說,是佤族人民家喻戶曉的口頭文學,內容包括天地的形成、動植物的產生、人類的起源和民族產生、語言由來等。《司崗裡》神話把佤族社會生產、生活經驗、民族歷史、文學藝術、民族關係、風土人情等融為一體,是集合佤族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
在佤族的民間傳說中,《滄源崖畫的傳說》、《獵頭祭谷的傳說》、《新米節的傳說》、《水酒的來歷》等最具有民族特點和文化內涵。
在佤族的故事中,孤兒的故事和動物的故事最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孤兒的故事具有廣闊的社會基礎,是佤族特定社會歷史階段的產物,代表性的故事有《孤兒巖惹》、《孤兒和仙女》等。動物的故事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強烈的地域文化特色,代表性的作品有《驕傲的老虎》、《百鳥蓋房》、《黃牛、水牛和豹子》、《牛為什麼吃草犁地》等。
佤族有豐富的童話和寓言,代表性的童話有《巖嘎和龍女》、《牛哥哥》、《一隻好勝的老虎》、《數星星》等。代表性的寓言有《害羞的竹子》、《愛漂亮的馬鹿》、《石巖、風和白花》、《潭水和山泉》等。
佤族歷史 佤族的社會經濟是怎樣發展的
3樓:紅黃之力
從唐代以後的記載可以看出,佤族主要從事狩獵、採集、飼養家畜,有的已經是初期的農業經濟。明清以來,佤族的社會經濟又有了較大的發展,當時的佤族社會已從原始的採集、狩獵過渡到以農業為主,並從原始氏族公社過渡到以地緣為基礎的農村公社。然而與其他較先進的氏族比較,社會發展仍較緩慢。
他們「居山嶺」,種雜糧,捕獵仍佔重要地位。耕作方法「不用牛耕,惟婦人用攫鋤之」。
雖有寨落,但「遷徙無常,不留餘粟。」19世紀以來,佤族社會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是由於民族間經濟文化關係的加強和商品交換關係的發展引起的。
同時,他們原有的社會發展不平衡也更明顯了。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居鎮康、永德、騰衝、昌寧、景東等地的佤族,因受當地主要居民漢族影響較深,已與當地漢族一樣屬於封建地主經濟了。居阿佤山邊緣區的孟連、瀾滄、雙江、耿馬和滄源大部分佤族,因受傣族影響較深和受傣族土司某種程度的統治,基本上屬於封建領主經濟。
阿佤山中心地區的西盟及滄源部分佤族,則較多地保持著本民族發展的特點,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或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階段。
當時,西盟佤族的社會特點,農業是主要經濟部門,以種旱谷為主。耕作方法處於從「刀耕火種」向「挖犁撒種」的演變過程中。社會組織是原始的農村公社和部落,從經濟關係上看,村社成員之間已發生了貧富和階級分化,並存在著佔總人口約4%的奴隸。
但據階級分化的程度和階級關係卻還沒有最後形成階級社會,奴隸佔有關係也是一種在原始社會母體中孕育的家長奴隸制。新中國成立後,佤族人民獲得了新生。2023年6月成立了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2023年10月成立了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2023年2月成立了滄源佤族自治縣,2023年3月成立了西盟佤族自治縣,保障了他們的民族平等和當家作主的權利。
建國40多年來,佤族人民經過開發和建設,各項事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他們通過治山治水,大力修築水田,改變原始耕作方法,使農業生產迅逑發展,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過去完全沒有工業的阿瓦山區,已建立起了水電站、拖拉機站和農具、冶鐵、食品加工等地方工業,交通運輸、商業、文教、衛生事業也有了十分明顯的變化。新中國成立前,阿佤山區的學校極少,僅滄源一縣就有中、小學近200所。
佤族人民已有了自己的第一代大學生。在阿佤山區各縣都建立了醫院,各鄉也都有了衛生院和醫療組,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的身體健康。
佤族的民族歷史?
佤族獨特文化都有那些
4樓:泰山好美麗
早是從石洞裡出來的。傳說從石洞裡最先出來的是佤族。石洞位於阿佤山中部,離西盟縣城以西約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
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視為「聖地」。而滄源地區的佤族解釋「司崗」是「葫蘆」,「裡」是出來,意即人類從葫蘆裡出來的。
各地區的佤族雖然對「司崗裡」解釋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視為人類的發祥地,同時也共同反映他們都是阿佤山一帶是最早的居民。「司崗裡」是佤族對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憶。
【禮儀】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當先,認為無酒不成禮。佤族待客敬酒習俗多樣。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飲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種戒意,然後依次遞給客人飲。
敬給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盡力喝乾,以表示心地坦誠,否則被認為對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遞給客人,客人用右手接過後先倒在地上一點或右手把酒彈在地上一點,意為敬祖。然後主人和客人一起喝乾。佤族民間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
佤族的傳統文化(作文600)
5樓:獨酌酌酌
歷史上的佤族,男人穿黑色短衣和。
寬口大褲;婦女著摜頭衣和橫條花回短裙,飾物有項圈、項。
答鏈、手鐲、腰箍和腳箍等,大部分為銀製品或竹藤製品,或塗上天然色料,或取決於自然的色彩,幾乎為男女老少所共同喜愛。隨著社會的發展,佤族的服飾也開始有了變化,出現了長裙、筒裙以及一些較為有時代感的衣著和裝飾,但佤族聚居的地區仍然保持著傳統的民族特色,且大多數衣服的原料是自種的棉麻,經過自紡自織成布,按其傳統的方式,加工製做的,織出的圖案像孔雀、白鷳等羽翎,有的像靈貓、鯪鯉等毛皮的圖案。
請問:佤族的歷史源流?經歷了怎樣的遷徙歷程?
6樓:網友
?classid=90&articleid=341
太多了自己看看吧.
古老神秘的佤族村寨 翁丁村的民族風情是怎樣的?
木鼓,被佤族人視為可通天的神器,是歷史上佤族用來驅邪祭奠 召集部落成員 告急友鄰 出征決鬥必不可少的用具。過去,每個佤族村寨都有一間或幾間木鼓房,每間木鼓房裡都有一對木鼓,謂之公鼓和母鼓。關於木鼓的傳說很多,起源不明,但可以確定它是佤族多神崇拜的產物。由木鼓派生而來的是木鼓舞,它是佤族人自然崇拜和神...
瓦族是哪個國家的民族,佤族是中國最矮的民族嗎
佤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35萬多人。主要分佈在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 西盟 瀾滄 孟連 雙江 耿馬 永德 鎮康等縣的山區與半山區。中國瓦族人口有多少 佤族,中國少 bai數民族之一。du現有人口429709 zhi2010年 人,主要分佈在雲dao南省西南部的西版盟 滄源 瀾滄 孟連 權雙江 耿...
你們是怎樣來看待藏族人的,藏族人是怎樣看待菩薩
阿顏 56個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作為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大國 各民族的團結互助非常重要 各民族間的團結友愛 合作 有利於國家的穩定和繁榮 也有利於各民族進步和發展 中華民族歷來就是一個團結互助的民族 列如歷史上的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通婚 大大密切了吐藩和唐朝的關係 這是我國歷史上民族團結的典範 中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