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筆下的讀書三境界,名人筆下的讀書三境界讀後感

時間 2025-01-19 14:25:06

1樓:塵心之素

讀書三境界,是清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提出的讀書理論。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讀書的三重境界,符合古學的小學,大學的通義。

古人治學講究"厚積薄發",所以第一階段,重點在於"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看,要博覽;其次的階段就是要思考,論語中講"學而不思則罔"。看了那麼多東西,就會互相比較,和自己的經歷比較,就有所得,就外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最終的成就要返璞歸真,也是大學中說的"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也是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學習的最後是體悟自然的規律,順應於這個規律"從心所欲不逾矩"。

初能望文生義,死記硬背,可小成。進能變通運用,巧舌如簧,有一得。終能深入淺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2樓:快樂無限

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古今成就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她千,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這是早為廣大讀書人所熟悉的讀書三境界。

徐宗文先生在談到學習的目的時,把「為知、為己、為人」稱為讀書的三重境界。為知,指讀書是為了積累知識,增長學問、識見和智慧。為己,就是古人所說的修身、正己,培養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

為人,指讀書要「為黎民百姓」,即***少年時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王世發先生提出的讀書三種境界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此為第一境。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為第二境。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此為第三境。

3樓:相殿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名人筆下的讀書三境界讀後感

4樓:烏玉睢鳩

讀書一定要靜下心來,認真感受書中豐富的內涵與作者想要通過書籍來傳達給我們的知識、經驗與智慧。

名人筆下的讀書三境界讀後感?

5樓:網友

品:讀書的一種昇華,不但能夠讀還能從中品出一些心得。

總之,從吞—啃—品 是由淺到深,由略到精,由品嚐到享受。如: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豎則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眾裡尋他千,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讀書的三大境界

6樓:新東都

讀書三境界,是清代文學家王國維提出的讀書理論。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認為治學第一境界是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

王國維的治學第二境界是指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是輕而易舉,隨便可得的,必須堅定不移,經過一番辛勤勞動,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頻寬也不後悔。

王國維認為治學要達到第三境界,必須有專注的精神,反覆追尋、研究,下足功夫,自然會豁然貫通,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就能夠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

名人的讀書方法,名人的讀書方法

一 諸葛亮的 觀其大略 讀書法 諸葛亮隱居荊州隆中之時,與bai穎州石廣元 徐庶 汝南孟公威是好友,並一起拜師遊學。其他三人讀書學習 務於精熟 諸葛亮讀書卻與諸生不同,他他沒有鑽進書堆,死記硬背,而是泛讀大概,擷取精華。二 陶淵明的 會意 讀書法 晉代文學家陶淵明在 五柳先生傳 中曾寫到 好讀書,不...

有關名人讀書的故事,有關讀書的名人故事

顧炎武自督讀書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個家喻戶曉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愛國主義思想家 著名學者顧炎武最先提出的。顧炎武自幼勤學。他6歲啟蒙,10歲開始讀史書 文學名著。11歲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讀完 資治通鑑 並告誡說 現在有的人圖省事,只瀏覽一下 綱目 之類的書便以為萬事皆了了,我認為這是不...

魯迅筆下的瘋子與狂人,魯迅筆下的瘋子與狂人

1的 魯迅 1881 1936 清光緒七年八月初三 1881年9月25日 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 今紹興市 東昌坊口。原名周樟壽,號豫山,後改名為周樹人,改字樟壽,號豫才。至三十八歲,始用 魯迅 為筆名,是中國的文學家 思想家和無產階級革命家,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並且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