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想法的賈母,對湘雲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變化?

時間 2025-02-02 21:55:13

1樓:古今風雲變換

紅樓夢》中,賈府的年輕一代大多偏文藝,善詩詞歌賦,女子也不遜於別人。這其中當屬林黛玉薛寶釵最為出色,賈探春也能和她們一較高下。但賈府的人情往來不只是女孩子聚在一起嘮嘮詩詞,有很多借住或者寄宿在賈府的姑娘,表面上風風光光,其實活得很不容易。

史湘雲就是這樣乙個例子。

大多數讀者對於史湘雲的印象是很好的,她不參與林黛玉和薛寶釵的寶玉之爭,不會因為自己有金麒麟就爭那「金玉良緣」一說,園子裡的人,就連二木頭賈迎春也都很喜歡她。史湘雲也是個獨立的女孩子。我們知道在賈府中生活,就連丫鬟都是要比外面的小戶人家的女兒過得好,但史湘雲卻還是會在深夜裡自己做針線活,為的就是有個生存的技能。

在那個年代缺吃少穿都受不了的姑娘,基本沒幾個能像史湘雲一樣親手去做針線活。

種種跡象看來,史湘雲都應該是很討喜的,但為什麼感覺她在賈府生存又十分艱辛?這就要回到上文筆者說的,史湘雲進賈府的時機不太對。

我們可以參照林黛玉進賈府。當初賈母最疼愛的女兒賈敏離世,賈母幾次三番派人去林家想要接黛玉來賈府親自管教,最後才如願以償,林黛玉從進賈府開始,就被賈母當做手心裡的寶。簡單來說,林黛玉進賈府,是賈母要求的,是賈母主動邀請的。

再看看同樣住在賈府的薛寶釵,她是不請自來。雖然薛姨媽說日常費用都自行解決,但是久而久之還會引起大家的反感,也始終把薛寶釵當做客人。在抄檢大觀園的時候,王熙鳳該特意沒有進薛寶釵的屋子。

這種擺在明面上的區別對待和冷落感,使得寶釵羞於繼續賴在賈府,便搬走了。

而其實史湘雲也是和薛寶釵相似的經歷,甚至還沒有「自費」這一說。小的時候雖然史湘雲常住,但是大了以後賈母也就不怎麼讓其在賈府了。之後再來,第一次是不請自來,賈母就沒有那麼熱情的對待史湘雲,直到史湘雲再一次不請自來,甚至還帶來了行李,賈母自然將這個孩子的心思看得一清二楚。

但是賈府資源雄厚,還不至於把乙個姑娘掃地出門,留著也就留著了。

其實賈母之所以如今對史湘雲比較冷落,還是因為她對林黛玉太過有敵意,有時候做事說話也過於針對。不過也多虧了她心思純正,不走那些歪門邪道,來賈府就是為了求條生路,自己也會盡力的養活自己。儘管原生家庭沒能給史湘雲帶來錦衣玉食,但是史湘雲活得並不卑微,雖然需要幫助,但也在盡力的自給自足,所以賈母后來對她也就是不那麼喜歡,不至於到討厭的地步。

2樓:網友

第一,史湘雲處處針對賈母的心頭肉,林黛玉。性格溫和的黛玉自然是鬥不過史湘雲的潑辣,更不會去計較在意史湘雲對自己的人身攻擊。就比如史湘雲第一次出場就讓黛玉下不來臺,她直接挑撥黛玉和寶釵的關係,指責黛玉在挑寶釵的刺,並說寶釵比得過黛玉。

當然,賈母不喜歡史湘雲的原因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史湘雲對薛寶釵太過崇拜和友好了,史湘雲把讓黛玉下不來臺當成了能逗薛寶釵開心的樂子。

曾經很喜歡史湘雲的賈母為何後來卻冷落她了呢?

3樓:國寫

一,如各位所說,賈母更同情黛玉。湘雲對黛玉的所為,導致賈母冷落她。

二,湘雲的史家,原為武官,家道敗落,缺乏家教,言語不討人喜,這才是賈母冷落湘雲的主要原因。

4樓:停停停我去額

因為後來林黛玉進入了賈府,賈母就把注意力轉移到了林黛玉的身上,再加上史湘雲一直排擠林黛玉,又一直說林黛玉的不好,說寶釵的好處,所以才會讓賈母冷落了她。

5樓:山西巨集盛星辰

是因為史湘雲對林黛玉產生了敵意,然後賈母覺得林黛玉非常可憐,所以就將重心放在了林黛玉身上。

6樓:你好甜甜圈呀呀

因為賈母知道了,史湘雲來到賈府是為了賈寶玉。想要飛上枝頭變鳳凰,所以不喜歡他了。

男人對女人用香水的行為表示何種態度和想法

娛樂課代表檸檬 香水,無論是男女都可以通過香水,來塑造自己的形象。一個人的衣著顯示著一個人的品味。而香水呢就是從嗅覺上,彰顯一個人的個性。其實香水的學問是很深的找到一款屬於自己的香水也是很有,學問的。總而言之,如果一款香水讓你在使用的過程中心情很愉悅,很自信,那當然就是適合自己的。那麼男人對女人用香...

我的想法對嗎,我的想法對嗎,可以嗎,有自己的想法好嗎?

我們面對生活需要樂觀向上的態度 精神!朋友之間吵架是正常的!不過,不要想那麼多,如果你認為他是可交的朋友,你就主動一點!不會丟掉什麼的!我中學時和一個好朋友吵架,一年多沒說話,直到畢了也沒說話,一轉眼十年了,當我有了她的訊息,還是給她打了 結果我們聊起來一點也不陌生,感覺還是那麼的好!如果,當初上學...

賈島的詩有哪些?賈島的最著名的詩有那些?

尋隱者不遇。唐 賈島。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賈島的最著名的詩有那些?1 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簡析 尋隱者不遇 是唐代詩僧賈島的作品。此詩首句寫尋者問童子,後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話,詩人採用了寓問於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繪得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