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舉出三國演義一些不符合史書三國志的編造或改動

時間 2025-02-15 04:20:18

1樓:jujishou的槍

比如說,劉備的「皇叔」身份,《三國演義》第20回《曹阿瞞許田打圍,董國舅內閣受詔》寫道:"獻帝設朝,操表奏言玄德軍功,引之見帝。……帝教取宗族世譜檢看,令宗正卿宣讀曰:

景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劉勝。勝生陸城亭侯劉貞,貞生沛侯劉昂,昂生漳侯劉祿,劉祿生沂水侯劉戀,戀生欽陽侯劉英,英生安國侯劉建,建生廣陵侯劉哀,哀生膠水侯劉憲,憲生祖邑侯劉舒,舒生祁陽侯劉誼,誼生原澤侯劉必,必生潁川侯劉達,達生豐靈侯劉不疑,不疑生濟川侯劉惠,惠生東郡範令劉雄,雄生劉弘,弘不仕,備乃劉弘子也。'帝排世譜,則玄德乃帝之叔也。

現代人研究劉備的族譜時往往將《三國志》裡的字句作為「實證」,拿《三國演義》做旁證講。但無論是《志》還是《演義》裡的排序都經不起推敲。例如西元前112年,漢武帝實行削藩政策,以"酎金事件"為藉口,廢除大批同姓諸侯。

涿縣劉氏開派祖劉貞,也在這次削藩運動中被削去陸城亭侯的爵位,降為普通平民。此時的劉家已不屬於「宗室」也沒有「士籍」,只是平頭百姓朝廷的宗正卿不會關注而且又經過了王莽之亂的「改姓,複姓」活動後實際上宗正卿手上的族錄已經滿目瘡痍根本不可能在第一時間拿出那麼詳細的劉貞之後的譜系。最重要的是,除了《演義》沒有任何一本古書上有記錄劉貞之後的譜系,根據考古上講究的「孤證不立」原則,劉備「皇叔」這個稱謂是不成立的。

還有「草船借箭」,孫權倒是玩過,但那是赤壁之戰幾年後的事情。諸葛亮沒有這個事。

2樓:茉莉木寧

首先,對於諸葛亮,羅貫中使用大量的虛構,《三國演義》中對於他的神機妙算的描寫基本上都是編的。還有虛構最多的赤壁之戰,「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蔣幹中計」「龐統授計」都是子虛烏有或張冠李戴。還有,人周瑜是自己病死的,跟諸葛亮沒關係。

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都是羅貫中打的。

3樓:心射線

關羽是戰敗被潘璋部將馬忠所擒,然後在吳國被處死的。

空城計歷史上曹操、趙雲曾用過(不過沒有那麼誇張),諸葛亮沒有。

三國演義是**,**乃是三分史實,七分杜撰,裡面很多事都不是真實的。

4樓:**專加

華雄是孫堅殺的 跟關二無關。

虎牢關和泗水關是乙個地方。

空城計是司馬臆唱的。

草船借箭的是美周郎。

關於諸葛亮那些神乎其神的事基本都是假的。

從敘事角度分析歷史著作對三國志演義的影響?

5樓:網友

漢靈帝死後大將軍何進與閹宦勢力的鬥爭是乙個大事件,但**將何進描述為剛愎自用的顢頇角色,整個過程也只作為引出董卓的鋪墊性情節。可是從《後漢書》本傳看,何進決意革除「天下所疾」,很有一番摧陷廓清的抱負,他與太后百般周旋,甚至不惜站到自己家族的對立面。作為乙個勵志進取的失敗者,**卻沒有把他寫成悲劇人物,為什麼?

因為在**語境中何進的外戚身份跟十常侍一樣令人厭憎,這裡不能忽視敘述者的情感與立場。其實,當初的情勢跟後人的認識不一樣,漢末自黨錮之獄以來,外戚與士族結盟已形成一種政治傳統,如當年竇武、陳蕃便是。

**與史傳對同一人物或同一事件的不同敘述,往往包含不同的倫理認識。如,《三國志》敘說劉備戰場上屢屢拋妻棄孥,讓人一眼看出嘲諷之意——其未能整齊閫內,有違風教之旨,何論「治國平天下」?**家卻藉其家室屢經喪亂的史實,刻畫劉備對女色不甚用心,更於憂患中苦其心志、動心忍性的大人之風。

史家著眼於修身齊家,**家卻道「妻子如衣服」,似乎置於截然不同的歷史語境。再如,曹操殺呂伯奢之事,《三國志》的隱匿態度與《三國演義》之精彩描述恰成對照。此事見諸裴注所引王沈《魏書》、郭頒《世語》和孫盛《雜記》,並非後世**家之結撰,陳壽撰史不取此節,自有掩飾迴護之意。

三國志》記述曹操行事往往託於目標與綱領之大義,顧不得些許「不仁」之事。曹操殺呂之際尚為國家奔命,**裡陳宮礙於曹操刺卓之義,未能下手除去這「狼心之徒」,卻想:「我為國家,跟他到此,殺之不義,不若棄而他往。

京劇《捉放曹》便是抓住陳宮這句話大做文章,戲中一迭聲的「悔不該」,實是糾結於心的「仁」「義」之辨。

三國志是歷史著作,三國演義是章回體**,大膽寫出你對志和演義的理解

6樓:

摘要。三國志》是晉代的陳壽所編,其內容簡略,意義深刻,採用「傳記式」即什麼什麼人第幾傳,分為《魏書》、《蜀書》及《吳書》,後由裴松之作注,其內容較貼近於歷史;《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是由元末明初羅貫中所寫。此書有多種版本,現流行120回的版本,其內容由於**體裁所需要,距歷史有較大出入,整體也是「只誇劉備,痛罵曹操」。

總之,《三國志》是一本史書,整體較可信,而《三國演義》則是一部**,與正史相比還是有較大差距的。

三國志是歷史著作,三國演義是章回體**,大膽寫出你對志和演義的理解。

1.成書時代作者不同:三國志是晉?陳壽所著、三國演義是明?羅貫中所著。

2.兩書編排方式不同:消毀三國志因為是正史,所以是以人物如賀為主要描述,如魏書?武帝紀第。

一、魏書?文帝紀第。

二、諸渣橋派葛亮傳、關張趙馬黃傳。等等、三國演義因為是**,共有120回,是用故事的情節編排,並非以人物為主。

3.兩書描述主軸不同:三亂握逗國志因為是正史,所以主要以魏國為主,因譁賣為魏取代漢,所以皮春為正統,蜀國和吳國則較不是正統描述、三國演義因為是**,多有作者本身的個人意識在內,**是以蜀國為正統,魏國和吳國描述較屬於陪襯的感覺。

4.情節誇張與事實不一定符合:三國志因為是正史,所以所撰拿或皆為史實、三國演義是**,對於人物的描寫多有偏離史實,多有搏核過份英雄化或醜化某些人消銀伍物。

5.四庫全巖好譽書收錄與否:三國志在四庫全書中收錄在襪高史部、三國演粗段義在四庫全書中並無收錄,四庫全書並無收錄**類的作品。

三國志》是晉代的陳壽所編,其內容簡略,意義深刻,採用「傳記式」即什麼什麼人第幾傳,分為《魏書》、《蜀書》帆喊及《吳書》,後由裴松之作注,其內容較貼近於歷史;《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是由元末明森巨集初羅貫中所寫。此書有多種版本,現流行120回的版本,其內容由於**體裁所需要,距歷史有較大出入,整體也是「只誇劉備,痛罵曹操」。總之,《三國志》是一本史書,整體較可信,而《三國演義》則是一部**,與正史相比還是有此轎冊較大差距的。

三侍擾慶國志更接近現實。三國演義是民間藝人說書的說的。有很嚴重的個人傾向。後來傳的多了才出的書早就老握被改的七零八落了。而三國志是史學材料,更接近現李頃實。

三國志是歷史著作,三國演義是章回體**,大膽寫出你對志和演義的理解?

7樓:施俞愛生活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都是關於中國歷史的文字,但它們的性質和渣衫價值有所不同。

三國志是一部正史,由司馬遷等人撰寫而成。它是歷史學家、研究者瞭解中國東漢末年至西晉初年曆史的重要參考資料。三國志以較為客觀的方式,詳細記錄了當時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事件和人物。

它具有客觀性和權威性,是歷史研究者瞭解三國時期歷史的重要依據之一。

三國演義則是一部章回**,是關於三國時期歷史故事的虛構敘述。它以浪漫主義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各類歷史人物的形象和故事情節,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娛樂價值。儘管它的敘述方式不夠客觀,但如碼腔三國演義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卻深入人心,被廣泛流傳和接受。

它不僅是中國文學的經典之作,也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因此,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都是對中國歷史和文化有著重要意義的文字。三國模譁志以客觀的視角,記錄了歷史事件和人物;而三國演義則以虛構的手法,生動地展現了歷史人物和事件。這兩部文字的相互作用,既讓我們更好地瞭解三國時期的歷史,也讓這個時期的人物和故事傳承至今,並且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文化和社會的發展。

8樓:折巨集盤浩

三國志》是一部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的史書,記載了三國時期(魏、蜀、吳)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這部史書以紀傳體方式編寫,包含多個章節和傳記,念棚其中魏、蜀、吳三國各有二十八卷,南平等少數民族地區有《南夷志》等六卷,最後還有《吳書》十卷。《三國志》詳細地記錄了三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方面的情況,對於研究三國時期的歷史具有極高的價值。

而《三國演義》則是一部由明朝文學家羅貫中所著的章回體**,主要講述了三國時期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辯高臘。這部**以歷史為背景,融合了民間傳說和作者自己的創作,以表現人物形攜滑象和戰爭場面為主,注重情節曲折和故事性。雖然《三國演義》中的情節和人物形象與歷史事實有所出入,但它仍然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對於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總的來說,《三國志》是一部真實記錄三國時期歷史的史書,而《三國演義》則是一部以歷史為背景的章回體**,兩者在體裁、表現形式和寫作風格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但它們都對於我們瞭解和認識三國時期的歷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請你們幫我找三國演義讀後感和一些三國演義的優美段落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堵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不錯,這正是四大名著之一 三國演義 的開篇詞。假期裡,我 懷著激動的心情讀了這 一部家喻戶曉的歷史鉅作,一本經久不衰的文學精品。三國演義 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成...

提出一些關於《三國演義》情節中的問題

趙雲厲害還是關羽厲害?提關於三國演義的10個問題和答案 1.三國演義的作者是 羅貫中 名 本 號 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 家。三國演義 是我國古代成就最高的 歷史題材 2.的思想傾向是 擁劉反曹 表現出封建的正統觀念,對 曹操 有所詆譭,把 劉備 關羽 張飛 諸葛亮 當作 的中心人物來描寫。3.劉備,字...

三國演義裡一些出名人物的名稱

天公將軍張角 地公將軍張寶 人公將軍張樑 魏武帝曹操 文帝曹丕 明帝曹睿 五子良將張遼 張郃 于禁 徐晃 樂進 蜀漢昭烈武皇帝劉備 先主 後主劉禪 五虎上將關羽 張飛 趙雲 馬超 黃忠 蜀漢四相諸葛亮 臥龍 費禕 蔣琬 董允 吳大帝孫權 小霸王孫堅 四英將周瑜 魯肅 陸遜 呂蒙 鳳雛龐統 水鏡先生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