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好人總是受氣,心理學 為什麼有的人總是容易生氣

時間 2021-08-11 18:09:10

1樓:w悘梟

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看到或聽到好人受氣。受氣的原因不盡相同,但其中一些是我聯想到體育運動中的一個思維方式(具體名字忘了),估測叫「慣性思維定式」吧。 用打乒乓球做例子,一方朝某個方向連打三次,爾後突然變向,對方往往來不及反應。

也就是對方在某方向形成了「慣性思維定式」。生活當中不少做好事、善事的人或事,往往給受惠者形成了「慣性思維定式」,從而產生「負效應」。有兩個事例記錄在此以佐證。

其一是在某雜誌上看到的:一個美國公司的老闆,其公司門口有一名長年乞丐,此老闆每天上班時給乞丐一美金,堅持了數年。一天自己身上沒帶一美金,就給了乞丐五十美分。

結果是乞丐追上他要一美金,並說老闆剋扣了他的生活費。 其二是本人聽到的親身經歷,那是十多年前,我到企業進行企業「治亂減負」的工作檢查。在一家民企聽到了這樣一件事:

該企業佔某村土地,企業每年除完成合同外,還給村上以贊助。另外,由於效益不錯,此經理是名殘疾人,還想為村上多做點善事,就給村上的困難戶每年過年幾斤羊肉,以及糧油。連續三年定時定量送到了困難戶的手中。

當年由於企業不景氣出現了虧損,對於困難戶的照顧不是不想給了,而是晚了幾天。結果這期間有的困難戶就找上了門,問為什麼還不給他們的東西,是不是不想給了。經理說,可能聽到企業困難,害怕給不了他們。

本來做點好事,現在成了應該的了。你要是不給,就要捱罵了。 做好事、善事得不到回報也就罷了,還捱罵,當然生氣。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多年來,看到許多這樣的現象,經思考得出:這就是「慣性思維定式負效應」。

一個受惠者,當第一次得到好處時心存感激,因為是得到了意外的收穫。第二次得到同樣的幫助時,感到又有了,不錯。第三次再得到後,就形成了定式,認為這是一直有的了,將其納入了自己的預算和計劃。

如果這時突然斷了,那麼收穫的預期落空,心理上必然產生失落。象上面那兩例就向你要。而多數因為不是法定的欠債,不去或不能要的,心理上又不舒服、不滿意,沒辦法,只能找一些其它的理由罵人。

被罵者能不受氣嗎? 這種「慣性思維定式負效應」的現象,在社會生活中很多。比如一個人做十件事,九件都好,一件(不論什麼原因)沒做好,而恰恰這一件人們印象很深;家庭生活中,幾個子女做事多的,為家裡付出多的,往往是受氣大的;另外在其它方面中也存在這樣的現象。

如:社會上的腐敗現象也存在這種現象,送禮的收禮人往往記不住,沒送的領導卻記的清;等等。 對於這種現象,開始我以為是道德問題。

後來看到的多了,認為是社會文化問題。當看到美國也出現這樣的現象時,使我深入思考,原來的認識是不正確的。這不是什麼文化問題,起碼主要不是,而是一種思維方式問題。

一件同樣的事物,對某人連續重複的刺激,其意識形成一種慣性思維定式,而由此導致其負效應。雙方之間不能說誰對誰錯,就是一種思維方式產生的負效應。 為了避免或減少「慣性思維定式負效應」的產生,不使好人受氣。

我們的文化確有可借鑑之處,如「有再

一、再二,沒有再

三、再四」。受惠者把每次都當作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這樣能產生更多的快樂,增加幸福感。當然更要杜絕一切腐敗醜惡現象。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生活更加美好。

2樓:草莓為葡萄

因為好人的脾氣好,所以總受欺負

心理學:為什麼有的人總是容易生氣

3樓:冷侃娛文

是不是你對事情的期望值有點高了呢?對事情的期望值過高,那麼事情不如自己所願,就會有一種無能為力的感覺,這個時候就會生氣上火,甚至朝別人發脾氣。若是這樣的話,那麼你就需要自己想想,人生不如意十之**,這都是老話說的,降低事情的期望值會不會更好一些呢?

第二個就是人際關係緊張。有的時候在公司裡會遇到一兩個人品不好或者是不顧及他人想法的人。這樣的人做的事情往往會導致別人的尷尬,甚至下不來臺,這太令人氣憤了。

我們是不是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對於這樣的人敬而遠之,敬是為了讓他們不好意思傷害我們,遠離這樣的人是為了讓我們避免傷害。若是有權力,可以讓他們離開我們;若是不能,我們自己就遠離那些爛人爛事兒,這樣會不會讓你的憤怒少一些呢?

還有一個是不是因為自己近期的精神狀態不好導致的?有的時候,因為睡眠不足啊,或者經常加班,導致自己的內分泌失調了,生氣會就會隨之而來。如果真是這樣的,那麼就想一想,是自己的原因還是加班導致的?

無論是哪種,都需要自己調整一下。調整的辦法有很多,第一個就是出去旅遊,散散心!還有一個畫畫,或者是找一個沒人的地方怒吼幾聲,這都是排解壓力的方式,這樣會讓你的狀態好一些。

以上就是我能夠想到的出現生氣的原因及應對的方法,這都是我自己遇到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也希望你的心情能好起來,讓自己每一天都絢爛多彩!

4樓:晴天擺渡

生氣是一種情緒表達。

有的人總是容易生氣可能有以下原因:

1、因發生的事情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一時找不到更好的解決辦法而生氣。

人的能力有大小,生活中總會遇到超出自身能力範圍的事情,這時生氣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當務之急是提高自己的能力,多去學習或者借鑑成功者的經驗,只有不斷提升自我,當再次發生事情時,才不會因為自身能力去生氣。

2、因發生的事情讓當事人產生了不好的心理體驗而生氣,比如遭遇不公平對待、不被理解和尊重等。

這是當事人的認知問題。如果缺少對客觀事實的正確合理的認識讓自己產生了不好的心理體驗,要學著換個角度去看待問題,不要鑽牛角尖。有時同一件事,由於文化差異、自身修養、個人價值觀等因素會產生不同的認知效果。

比如當下的二胎媽媽們,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孩子還要兼顧著做家務,這時就會滿滿的負能量,稍微有個外界刺激就會大發雷霆,其實如果意識到在這麼大的生活壓力下,有情緒是難免的,再者這也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而已,當對生活、對自身有了這樣合理的認知,脾氣自然也就消解了。

3、缺乏對自身情緒的瞭解。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一套情緒模式,比如受到外界刺激會發脾氣,這時自己都會有預感。所以說,每個人發脾氣之前是知道自己會發脾氣的。一旦瞭解了自己的情緒,每次在受到刺激時,可以有意識地提醒自己適當地調整,比如深呼吸、保持沉默、做運動等。

歸根結底,生氣是一情緒表達,適當的時候,情緒需要出口,但經常生氣並不是發洩情緒最好的方式。容易生氣的人,說得直接一點,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人。俗話說「氣大傷身」,為了讓自己有個好身體,也要控制自己不要經常生氣哦!

5樓:

要學會換個角度思考問題 不要鑽牛角尖

心理學告訴你,為什麼婆婆和媳婦總是合不來

因為婆婆和兒媳婦總是在搶同一個人,所以兩個人會經常的因為一些小的事情發生矛盾,而且會都是女人,事兒比較多,所以就會合不來。因為婆媳關係更多像是一種合作伙伴的關係,兩個人是因為丈夫和兒子才產生聯絡的,並沒有真的把對方當成家人,因為婆婆和媳婦的重點都在丈夫身上,所以會引起很大的分歧是正常的。因為你婆婆覺...

心理學是什麼??什麼是心理學

心理學是以研究人類心理現象 行為的科學,心理學既是理論學科,又是應用學科。心理學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心理學研究涉及知覺 認知 情緒 人格 行為等許多領域,也與人們的日常生活 社會交往行為相關聯。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體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另一方面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體心理...

裝逼的心理學是怎樣的,心理學揭祕 人為什麼愛「裝逼」

解析 裝b是90後一代比較流行的一種話語,用心理學家專業的術語來講,是對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習慣,脾氣,學問等方式的不理解與輕視。經證明心理學家,全世界沒有人不裝b的人,例如拍馬屁,脾氣很暴躁的人在自己懼怕的人面前恭恭敬敬,為了辦事說好話等 中國古代的某些文化,就已被此詞扭曲誤解。實質含義 被稱為裝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