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full葉子豬小祕
我感覺很不錯啊,曲調很有節奏感。。
另外其實歌手對這首歌把握的還是比較不錯的,基本功是很紮實的,起碼比現在不少小鮮肉要好的多,大部分聲音要靠後期來修。
現場的聲音不確定是否修過,但是網易雲的肯定是修過的,很明顯的感覺到背景增強,人聲削弱了,不過反而沒現場那麼帶感了。
如何評價廖佳琳湖南花鼓戲版的《rolling in the deep》
如何評價湖南方言版的《rolling in the deep》
2樓:命硬勇大
最近在微博和朋友圈裡都被《十三億分貝》裡的一首歌刷屏了:一位湖南籍美聲歌手廖佳琳用寧鄉方言和長沙花鼓(湖南花鼓的一個流派)改編了 adele 的《rolling in the deep》。簡單說來,這歌之所以火了是因為:
1、混搭得好(高大上的阿呆與土掉渣的花鼓戲完美融合),2、**搞笑(廖小哥的演唱夾雜了很多戲曲中的詼諧要素,而且強力假音也唱得十分魔性)。
有必要先給大家簡單講講花鼓戲:
花鼓戲是一種漢族戲曲劇種,在湖南地區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在湖北、安徽、江西等地也有分佈。早先源於漢族民歌,隨後陸續加入了戲劇表演元素,演出規模也不斷擴大,在清朝中後期就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花鼓戲。早先花鼓戲都是由半職業劇團在農閒時期季節性演出,建國後陸續成立了各級專業花鼓劇團,還在當地學校中設立了相關專業。
花鼓戲大體使用了中華五聲調式,羽調式居多,且大多以角音和羽音(3 和 6,也就是調式的主音和屬音)作為骨幹音旋律。旋律方面級進多、跳進少,倚音使用頻繁。歌曲律動相對規整,旋律與基礎律動重合度高。
整體聽感熱情、活潑、詼諧(戲曲本身也與方言音韻互相影響)。舉個大家都聽過的例子,《豬八戒背媳婦》就很有湖南花鼓戲的特徵(雖然這是由許鏡清老師創作的)。
那麼具體到這首花鼓版《rolling in the deep》,廖佳琳的改編從《比古調》(花鼓戲名劇《劉海砍樵》的選段)中借鑑了很多元素,比如圍繞著骨幹音 3 和 6 旋律、比如類似的裝飾音用法,以及歌中的花舌顫音,等等。與此同時,adele 這首歌的主歌段碰巧和聲是 vim iiim v,且演奏的是不完整和絃(其實只彈了和絃根音),省略的 7 對於湖南花鼓戲而言的本身就是調式外音,而保留下來的根音 6 3 5 又是湖南花鼓戲的調式音(而且是旋律骨幹音),這就使得《ritd》的主歌段的原版伴奏配上花鼓戲畫風的改編旋律,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匹配了。再加上俏皮的寧鄉話,湖南英語的咬字,以及廖佳琳本人充滿喜感但技術含量其實頗高的演唱的加持,整個歌曲就被強行扭了畫風。
所以總結起來,這首歌改編的成功之處在於:1、在流行**中尋找到有混搭介面(簡單說來就是 4 和 7 少)的歌;2、根據傳統**特點對既有旋律進行改造;3、加入方言歌詞,以及相關帶有民族特點的演唱技巧。三位一體,構成了完整而有機的民族化改編,而不是像有些歌手只是把歌詞替代成了方言,在調式、和聲和旋律上缺乏相關的支撐。
當然,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廖佳琳版《ritd》的 pre-chorus 和副歌段聽起來的「融合度」沒有主歌段那麼高:因為和聲中開始越來越多地使用 iv,而 iv 不光帶來了 4 這個對於花鼓戲而言是完全違和的調式外音,而且 iv 參與的有明顯根音下行痕跡的和聲連線與花鼓戲的慣常和聲形態完全不符。最關鍵的是,廖佳琳對副歌旋律線的改動程度遠遠小於主歌段(當然,他總得保留 hook 句,如果再大改這歌就不成為《ritd》了),所以,儘管特徵要素和演唱細節仍然保持了主歌段強烈的畫風,但 pre-chorus 及副歌出現了旋律、和聲以及配器上的不協和元素,使得「畫風」構建得沒有主歌段那麼純正。
總體看來,副歌段中的不協和比起主歌的魔性程度而言可以忽略,整個歌的改編還是非常成功的。那麼再次總結一下,這版《rolling in the deep》混搭花鼓之所以成功是在於:
1、調式和聲匹配
2、旋律及演唱具備足夠多的民族特徵
3、增加文化元素的支撐
當然,我們還可以換個角度再思考一下,花鼓戲中增加了《ritd》裡的什麼元素才變得好聽了呢?
1、強化節奏(說中國人節奏感差不是沒道理的)
2、優化曲式(主副歌結構確實是最有效率的情緒推進曲式)
3、……
我還沒總結出三。但廖佳琳版的《ritd》作為一個爆款案例,也給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發:到底該怎麼混搭改歌?或者說,要怎樣進行中國傳統**元素進行流行化改造?
整個《十三億分貝》裡全是相關案例。我在此前的文章中寫過,像這種以方言演唱為核心線索的**節目,必然需要包含對傳統**元素進行流行化提煉,而這個提煉過程,不僅需要有方言文字,更深入到**和文化維度。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道理大家都懂。
但具體如何實現,廖佳琳這版《ritd》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極佳案例:除了示範了一種更有效的**元素重組方式並用亮眼技巧把它演繹出來之外,它還很好玩——主持人們在節目中的綜藝感可以無縫延伸到這首兼具混搭美感與惡搞精神的歌裡。
其實除了這首《ritd》外,在《十三億分貝》中我們還能發現一些其他的優秀案例,把土的方言,用傳統**的元素串聯到酷的**當中,比如玖壹壹的《再會中港路》、馬幫樂隊的《一切會過去》、王建房的《長安夜》、c-block 的《長沙策長沙》等,他們對於各種風格元素的重組都有不同的思路,也都試驗出了效果很好的配方。把這些散落在各地的醉心於此的**人集中在《十三億分貝》彼此碰撞一季節目,一定可以彼此激發出更多的靈感和思路。如果能從這些優秀案例中提煉出一些原則和方法,是一定能夠批量發掘、包裝甚至是引領出更多的兼具傳統**元素和流行**優勢的方言歌曲的。
而這也正是在構建一個全新體系。
如何評價廖佳琳翻唱的《rolling in the deep》
3樓:番員外
以下是我聽過與rolling in the deep混過音的兩首歌曲 混音歌曲應該是比較相像的: britney spears - toxic muse - undisclosed desires
如何評價廖佳琳湖南花鼓戲版的《rolling in the deep》
4樓:
第六十五回 馬超大戰葭萌關 劉備自領益州牧第六十六回 關雲長單刀赴會 伏皇后為國捐生
如何評價廖佳琳湖南花鼓戲版的《rolling in the deep》
5樓:地方歇後語
這個改編,在沒有動編曲的情況下讓原曲畫風大變且順理成章,體現了極高的技術含量,唱得也非常好!絕對是精品中的精品。
作為原唱粉碎機界的前輩,我這麼多年也只是把普通話唱成方言,沒敢向外語歌開刀……這位同學不僅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到位!慚愧呀慚愧,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
湖南花鼓戲版rolling in the deep
6樓:瀚海夜月
rolling in the deep湖南方言版——廖佳琳
你如何看待廖佳琳,如何評價廖佳琳翻唱的《Rolling in the deep》
1全部他的第一首笑之歌就驚豔到我了,各種歌唱技巧轉換自如,再加上豐富搞怪的表情,舞臺魅力很強,徹底把我征服。第二首和鄭雲龍合作的詩人的旅途,雖然大家普遍認為這首歌沒有發揮廖佳琳的長處,但是他在其中的表現還是很棒的,有畫龍點睛之效。後面本來期待他和王凱合作的飲酒歌的,因為替補上位賽 姑且這麼稱呼吧 中...
廖佳琳演唱的寧鄉話版《rolling in the deep
我心雲端 湖南花鼓戲方言版 呆塞呀嘿兒 斯大地英邁哈 鼻青來 拂吧脾氣呢不是 米要得到 飛了林,開開心呀奎斯特奎 夠愛 晒米要到 的 u u 吔 嘿 誰不為立為 披塞愛兒好 登昂 的晒 美格 省則個愛為丟 呆西呀朋吔 斯大林英埋 邁哈 你請來 飛吧脾氣陰啦 啊啊 惹事搞 笑樂 為買米啊 惹 腿心肯達...
如何評價切爾西報價張琳芃?張琳芃去切爾西了嗎?
感覺 球員 家屬 球迷以及各種人等說了那麼多,最關鍵的沒說到 那就是市場需求。恆大的市場 張莫斯的市場 的市場等等。這裡面有拉仇恨的,有急吼吼讓兌現承諾的,更有唯恐天下不亂的。說一千道一萬,都需要雙方尊重。切爾西距離視窗關閉這麼幾天發來要買人的邀約,大家覺得有誠意嗎?恆大也有自己的利益需要保證,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