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還歷歷在目。卻已物是是什麼意思人非

時間 2021-05-07 20:02:05

1樓:

物是人非------------東西還是原來的東西,可是人已不是原來的人了。多用於表達事過境遷。因而懷念故人。

2樓:

以前的事還深深記得,但是現在什麼都變得不同了

往事歷歷在目是什麼意思

3樓:水默寧靜

過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呈現在眼前

4樓:匿名使用者

往事   歷歷在目

臺長在1月16日的法 會上,看到來了很多羅漢菩薩,當時有聽眾看見全是光頭羅漢菩薩,但他不知道是羅漢菩薩。他看見周圍有很多沒有頭髮的菩薩。即便你看見了,也要心存正念,勿生曲濁。

所見之相,乃為心所現。就算你看見了菩薩,看見了諸天活 佛,你也不要著相。要知道,所看見的所有的相,是你心中看見的,是濁現的。

雖然現在回想起來歷歷在目,也是實非所難,因為你的心乾淨,所以,你的心才能夠映照出自然界中暗物質的形象。所以我們要更加專一地起心,更加認真地學佛,好好唸經,如此這般,別說佛境對我們有利益,連魔障都會對我們有利益。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真的要懂得人為什麼活著,為何而來。今天台長想跟大家談談境界。曾經有一位聽眾問臺長,什麼叫境界?

境界為何物?因為境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那麼這個境界到底存在於何方,又從何而來呢?實際上,境界的基礎就是一種教育,當一個人受這種教育比較多的時候,他的境界就會高。

比如說,我們從小受爸爸他*的教育,父母經常會對我們說,「孩子啊,這個不能動,那件事情不能夠去做。」「你過馬路要當心啊。」「害人的事情不要去做。

」等等。這些話從小就聽進去了,等到你長大的時候,你就會形成一種習慣,沿著這條路走下去。這個境界就是讓人家看得起你的境界。

為什麼很多人拿著別人的東西就吃?放在那兒沒人拿的東西就偷?這些讓人家看不起,這就是個境界問題。

為什麼不學佛的人會經常和別人吵架?學佛的人懂的忍讓、謙虛,不會隨隨便便和人家吵架,總會檢討自己不對,說別人是對的,這也是一個境界問題。臺長跟大家講,我們學佛,學的就是一個境界。

為什麼他是菩薩,他的行為是菩薩,而你的行為卻不是菩薩,因為他的境界比你高。為什麼有些人喜歡跟人家斤斤計較呢?因為他的境界不如你高。

臺長曾經說過,一個教授跟孩子去買菜,那些賣菜的人對這個教授很凶,態度不好,「買不買啊?」「有錢沒錢啊?」「不要挑了?

」「要買就快點,不買就走人。」孩子很不懂,心想自己的父親是個教授,於是問父親怎麼不去和這個賣菜的人論理。教授告訴孩子說,正因為他是賣菜的,我是一個有文化的人,有修養的人,我不能夠和別人斤斤計較。

這個就是我們所說的人間常理,也就是說,要學會懂得做人,要有境界。

一個人有理不在聲高,有道理的人,說話時聲音不一定要響。聲音響了,罵人了,也不一定有道理。佛的境界就是從內心、內涵發出來的,你所學過、所走過的一些路程。

有些人一輩子沒有什麼文化,但是境界很高,為什麼?因為他知書達理,因為他父母給他很多的教育,因為他學過了佛理。學習並不是指一個特定的環境,而是指某一項適合你修為的東西。

作為念佛的人,一定要有境界。

臺長上次跟大家講過,學佛的人要懂得運命,而不是受命運的束縛。命運是你無法擺脫的東西。學佛的人就可以運命,把你自己的命運作起來。

唸經、唸佛必須至誠至切。也就是說,學佛的人要有真切心。因為境界就包括有至誠懇切的心。

一個有境界的人,他的心才會懇切。猶如一個人想幫助另一個人的時候,一種幫法是隨隨便便,他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也是為名為利的。還有一種是至誠懇切。

所以我們學佛人要有真正高尚的境界,要一心正念,要至誠懇切,決不要妄想。妄想會給人帶來無盡的煩惱。

什麼叫妄想?妄,就是你明明做不到的事情,你卻想得到它。學佛的人,很多人說自己想看見菩薩,想看見一些看不見的東西。

這也是修心學佛之人的忌諱之一。大家不要去想見佛,去想得到某種境界。實際上,人不要貪心,該你看得到的,你就看得到;該你能得到的,你就能得到;不該自己的,不要去追求;否則,你的心就很難放正。

所以學佛,學真正的境界,要一心正念,要心若皈依。心始終要一樣,若有若無,若就是始終的意思。皈依,就是始終是一樣的。

見佛見境界。因為你想見佛,你想見一些境界,但是當你沒有見到之後,就會生出妄想心。

臺長見過一個小朋友,想學臺長也開天眼。他就從網上去追求這些東西,結果靈界的東西就上了他的身 體。靈性和他天天講話,他痛苦不堪,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人還是鬼。

所以,學佛的人,如果你想見佛、見境界,皆不知妄生歡喜。所以不要去見境界。因為你見不到,你就妄生歡喜了。

歡喜心就白白浪費了。所以,足智者少為足,我們必須以少為滿足。得到的東西越少,越能夠滿足自己。

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啊。如果你什麼都明白了,你的煩惱就越來越多。你什麼都不知道,你就煩惱就會越來越少。

舉個例子,我們得到的少,我們就會知足常樂。俗話說,常吃七分飽。如果每頓飯都吃得很飽,身 體會出問題的。

所以,在人間,是以少為足,就不會養成退惰心,就是倒退和懶惰的心。我們不見佛,佛也在。我們不見境界,境界也是存在的。

我們不去追求這些東西,心中也就沒有虧欠了。如果你去追求這些東西,你就有虧欠了。大家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呢。

如果不想著去見佛菩薩,心中很坦蕩,天天唸經唸佛,你知道菩薩在。當你想見菩薩,又沒有見到的時候,你心裡總會覺得缺少點什麼。當你想見到西方極 樂 世 界,你沒有見到,你做夢沒有夢到蓮花,你心中會有失落感。

所以,學佛修心,不要想著去見佛、見境界,要少為足,要堅持一心正念,至誠懇切,心若皈依啊。

心若皈依,說的就是你的心如果沒有一致,今天想 做這個,明天想 做那個,急急忙忙地想見菩薩,想見境界,唸了幾遍經,就想著能夠夢見菩薩嗎?剛剛拜佛,就想夢遊天界。你想看到的也許會是魔的境界。

當一個人不能看到真正境界的時候,魔一定會出現。舉個例子,一個人想用正當的方法賺 錢,因為他真的需要錢。他拼命地用正當方法去賺 錢,但是當他賺不到的時候,就會想,我是不是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發財賺 錢呢?

當他覺得這個是一條路的時候,他的心就被魔壓住了。他就會用犯罪的方法去賺 錢。這就是魔的境界。

大家要知道,境界不是求來的,是隨緣得來的。

我們中 國人經常講一句話,「功到自然成」。功 力沒有到,怎麼能夠成就自己的事業呢?怎麼能夠成就你的佛業呢?

即便你真正地得到了佛的境界,你以你的心去妄生歡喜。你今天看見了觀世音菩薩,你今天看見了西方極 樂 世 界,你的心會妄生歡喜,因為這種歡喜,也有害於你的修心。妄生歡喜的結果就是受損。

受到什麼損害呢?我們稱之為生歡喜退惰之心。當你看見菩薩了,你以為菩薩天天在關心著你,在看著你,那個時候,你一開心,就覺得自己了不起了,你比人家修得好了,你就妄生歡喜退惰之心,你的學業、你的佛業就會往後退步了,懶惰之心生出後,你就不會受益了。

經常有聽眾問臺長,「臺長,你看看我家的佛臺菩薩來過了沒有?」臺長提醒大家,可以看,如果菩薩來過了,要更生歡喜心,然後更生慚愧心啊。我才剛剛念幾天經 文,菩薩就開始關心我了,因為我剛剛做了幾件好事,菩薩就到我家裡來了。

我很慚愧啊。我要更好地修心、唸經,才對得起菩薩啊。所以當以至誠唸佛為是啊。

什麼是當以至誠唸佛?就是說,不要去想,菩薩來過了,關心我了,那你就退步了,你就懶惰了。這樣的話,菩薩下次就不來了。

聽眾朋友們,我們不要存有見佛、見境界之心。如果你老想著,我今天唸經,菩薩會來嗎?你就會心存雜念。

如果菩薩不來,其他靈界的東西覺得你很想見到佛,他就可以裝成佛的樣子來看你,然後接受你的供養。這個時候,有魔來了,你都不知道的。你怎麼樣能夠見到真正的佛呢?

你怎麼樣能夠見到真正的境界呢?當你用正念唸經的時候,如果突然之間有佛像、諸天菩薩出現,你也要心存正念啊,你要存有感恩心。臺長在1月16日的法 會上,看到來了很多羅漢菩薩,當時有聽眾看見全是光頭羅漢菩薩,但他不知道是羅漢菩薩。

他看見周圍有很多沒有頭髮的菩薩。即便你看見了,也要心存正念,勿生曲濁。所見之相,乃為心所現。

就算你看見了菩薩,看見了諸天活 佛,你也不要著相。要知道,所看見的所有的相,是你心中看見的,是濁現的。雖然現在回想起來歷歷在目,也是實非所難,因為你的心乾淨,所以,你的心才能夠映照出自然界中暗物質的形象。

所以我們要更加專一地起心,更加認真地學佛,好好唸經,如此這般,別說佛境對我們有利益,連魔障都會對我們有利益。

很多聽眾會問了,學佛會有利益,為什麼魔障也會對我們有利益呢?臺長告訴大家,當你克服了魔障,你的道心會更加堅定,你的佛心會更加堅強,你學佛的念頭就會更正。魔考並不是一件壞事情。

如果沒有考過,就會壞事了。如果魔現形,我就不曲濁,我以我的清淨心,不曲濁。雖然魔讓我煩心,我不理你,因為我的心很清淨,所以魔無所擾,連魔也沒有辦法來干擾你了。

這樣你的心就會更加清淨,你的道業就會更加進步。你的心不曲濁,你的心才能夠皈依。臺長今天給大家講的是境界,我們要更好地學習佛的境界,提升自己的境界,用佛菩薩崇高的境界來剋制自己的貪嗔痴和功高我慢。

人與生俱來的境界是很低的,比如自私自利,貪圖享受,嗔恨心等,我們一定要克服自身的這些毛病,才能夠達到佛菩薩的境界。

往事如風,依然歷歷在目是什麼意思

5樓:淡水羅卜

事情過去很久了,但我依然記得,就像在眼前發生一樣,清晰難忘。

6樓:邴劍

煙生煙散,瀰漫一片是何處能尋。花開花落,無人過問卻盡顯本色。水流水激,一去不回又綿綿不絕。

人生如此,歲月如此。如煙般消逝難尋,如花般花謝一地,又如水般不肯回眸。往事如此?

安能如此!往事可何曾如煙,何曾如花,又如水呢...雖說他如煙消散,如花凋謝,如水西流,卻不似煙無跡難尋,不似花零落成泥,更不似水,一往不回。

他並不如此啊。往事他也曾回來過,在歲月匆匆逝去的某刻,在人生碌碌的某刻。 往事並不如煙,他有跡可尋,有影可探,他在一燈如豆,月滿西樓時會悄然回訪,勾起寂寥。

而煙,一旦逝去,逍遙淡雅,又豈願再次嫋嫋而起,受世俗傾盆的滾滾而下呢。往事卻不同。一燈如豆,當白晝匆忙的身影淡定下來,當厚厚的書本悄然蓋下,忙了一天的人就會驀然地想起那些曾經春暖花開的,細數如珍的...

多想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正坐在兒時的教室,然後輕輕地撫摸著自己不羈時而在桌面上刻下的行行小字,它們埋怨著歲月流淌的緩慢,埋怨著學習生活的無聊。而如今,豆蔻年華不再,老去的青春也如曾經完美的青瓷慢慢出現了條條裂痕。也正因為如此,往事才不如煙般飄散難尋,而是時常衝擊心扉,引起陣陣悸動。

多大的盾啊,才可以擋住歲月流逝的腳步。那時的夥伴,那時的同學,秉著一顆年輕沸騰的心,肆意地玩弄青春。但我們笑過,玩過,學過,在心儀的女同學面前青澀過,也埋怨過老師的愚笨老闆,埋怨過作業的多如山堆。

總是懷念,鈴聲輕響,同學們間嬉戲打鬧,互相取笑捉弄,雖然有時難堪,卻也笑得無悔。也曾上課竊竊私語,忘我地討論遊戲等級裝備如何如何,卻總被怒不可遏的老師發現一起罰站...歲月走過,人生走過。

往事歷歷在目,清晰如昨,泛光的淚在眼眶打轉,是誰會相信這麼現實的人類也會被所謂的往事感動得淚如雨下,而輕蔑地笑他多愁善感,婦人之懷。但往事他真的回來過,而我們卻再也回不到那些青蔥歲月裡了,只是徒勞無功地想象自己要是再回到那時,一切又該如何。往事並不如煙,他飄散後又回來了,引得多愁善感的人潸然淚下,試圖挽留往事的離去。

月滿西樓,獨倚窗前,想故土,想古人,想那裡的一切,被稱為往事的一切。煙飄煙散,煙幻煙化,煙朦朧煙懵懂。許往事如煙朦朧如煙懵懂,豈能讓往事如恆滅如煙渙散。

是的,人生如煙,歲月如煙,獨往事,卻不如煙,他哭過笑過回來過,這叫人如何不急急過問 「往事,你還記得那個在桌上刻字的少年嗎...」也只有往事,不如煙的往事,才能默默地點頭回答。 是啊,要是往事如煙,那麼會是誰會回來造訪故人?

會回來再看看那個在桌上刻字的少年,惹得曾經少年的淚悄悄地滑落呢?往事不如煙,因為他,回來過。

兒時發生的哪些事情讓你至今都歷歷在目呢?

小時候我到田裡面去抓黃鱔,結果抓到了那些蛇,真的是讓我覺得特別害怕。小時候,特別的是一根筋,跟許多玩伴晚上出去藏貓貓,農村都是柴草垛,那時雖然小,也不知道害怕,往裡面鑽等著人找,被找的人找不到就勝利了,有一次終於找到一個隱蔽的藏身之處,藏了好久也沒人找,還暗暗得意的,也不知道當時咋想的,過了好久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