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磬[qìng]
1.古代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石製成,可懸掛。2.佛寺中使用的一種缽狀物,用銅鐵鑄成,既可作唸經時的打擊樂器,亦可敲響集合寺眾。3.縊殺:「公族其有死罪
罄[qìng]
1.本義為器中空,引申為盡,用盡:告~。
~其所有。~竹難書。2.
古同「磬」,打擊樂器。3.顯現:
「夫犬馬,人所知也,旦暮~於前」。4.嚴整的樣子:
「師曠~然」。
馨[xīn]
1.散佈很遠的香氣:~香。
如蘭之~。2.喻長存的英名:
垂~千祀。3.助詞,作用同「樣」:
寧~(這樣,如此)。寧~兒(原意是「這樣的兒子」,後用以讚美孩子或子弟)...
謦[qǐng]〔~欬(kài)〕
1.咳嗽,如「康王蹀足~~,疾言。」2.談笑,如「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又況乎昆弟親戚之~~其側者乎?」
如果幫到你,請記得采納,o(∩_∩)o謝謝
2樓:快樂天使
磬:古代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石製成,可懸掛罄:本義為器中空,引申為盡
馨:指香氣,溫馨
謦:咳嗽的意思
論述教育及生活
3樓:h洪荒旗
如果要論述的來話,可以寫源好多。我就長bai話短說
教育即生活
du,生活即教育
教育可分為zhi三塊dao
:一、家庭教育,主要是面對學齡前兒童進行的教育,也包含早教、胎教,甚至優生優育
二、學校教育,即狹義教育定義,主要面對適齡兒童而進行的有組織、有目的、為社會的需要所進行的教育活動
三、社會教育,顧名思義,社會教育就是通過社會生活、文化環境、人文風俗等對孩子進行的教育活動,以不足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
我個人而言,是支援實用主義教育的,也就是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及其學生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二者密不可分,也就是所謂的「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4樓:匿名使用者
類似於實踐和知識的關係,相輔相承,**於生活,是生活的濃縮,指導生活
什麼是「生活教育」
5樓:匿名使用者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
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
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可見,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義: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 社會即學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另一個重要命題。
陶行知認為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就是學校,如果從大眾的立場上看社會是大眾唯一的學校,生活是大眾唯一的教育。統治階級、士大夫為何不承認此,是因為他們有特殊的學校給他們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對這種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會即學校,以此來推動大眾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在於要求擴大教育的物件、學習的內容,讓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們主張 』社會即學校』,是因為在 』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下,學校裡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主張 』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學生、先生可以多起來。
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的主張和生活即教育一樣,也在於反對傳統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相脫節、相隔離。
他認為學校即社會,就好象把一隻活潑的小鳥從天空裡捉來關在籠裡一樣。它要以一個小的學校去把社會所有的一切東西都吸收進來,所以容易弄假。而且這種教育在學校與社會中間造成了一道高牆,把學校與社會生活隔開了。
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是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高牆,把學校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裡去。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裡,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
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裡做的,便須在田裡學,在田裡教。
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
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
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東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穫。
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這些見解在認識論上具有唯物主義因素,因而教學做合一和主觀唯心主義的從保重中學就有了區別。但是陶行知所說的行與我們現在所講的實踐還不同,他所說的行還只是個人狹隘的瑣碎的活動。
6樓:y神級第六人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標、內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張,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適合中國國情和時代需要的教育理論的努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是對杜威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造。這個理論包括:
「生活即教育」,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中心;「社會即學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學校與社會關係問題上的具體化;「教學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學方法問題上的具體化。生活教育理論是一種不斷進取創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論,它體現了立足於中國實際,「去謀適合,謀創造」的追求。無論是強調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生產勞動相結合,還是要求手腦並用、在勞力上勞心,都是對學校與社會割裂、書本與生活脫節、勞心與勞力分離的傳統教育的反動,現實出強烈的時代氣息。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是我們民族教育理論寶庫中十分可貴的遺產。
生活教育的生活教育
7樓:匿名使用者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
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可見,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義: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 社會即學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另一個重要命題。
陶行知認為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就是學校,如果從大眾的立場上看社會是大眾唯一的學校,生活是大眾唯一的教育。統治階級、士大夫為何不承認此,是因為他們有特殊的學校給他們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對這種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會即學校,以此來推動大眾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在於要求擴大教育的物件、學習的內容,讓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們主張 』社會即學校』,是因為在 』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下,學校裡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主張 』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學生、先生可以多起來。
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的主張和生活即教育一樣,也在於反對傳統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相脫節、相隔離。
他認為學校即社會,就好象把一隻活潑的小鳥從天空裡捉來關在籠裡一樣。它要以一個小的學校去把社會所有的一切東西都吸收進來,所以容易弄假。而且這種教育在學校與社會中間造成了一道高牆,把學校與社會生活隔開了。
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是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高牆,把學校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裡去。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裡,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
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裡做的,便須在田裡學,在田裡教。
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
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
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東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穫。
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這些見解在認識論上具有唯物主義因素,因而教學做合一和主觀唯心主義的從保重中學就有了區別。但是陶行知所說的行與我們現在所講的實踐還不同,他所說的行還只是個人狹隘的瑣碎的活動。
教育即生活和生活即教育的異同之處
8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來說: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提出背景是已經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社會,所以他提出要把社會生活引入學校,是在鳥籠里人造一個樹林,其實生活已失真。而由中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來的「生活即教育」是在中國社會普遍缺少教育的背景下提出,目的是為解決中國學校教育不普及和民眾極其缺乏教育的問題,因此提出要把教育帶進生活,在生活中得到教育,這樣,即使不能進入體制完備的學校,民眾也能從中獲得基本文字知識。
相同點不言而喻:都強調了教育與生活要密切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