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素商:按古代「五行」之說,秋天色尚白,又屬「五音」之中「商」的音階,故秋天又稱素商。元朝馬祖常《秋夜》詩曰:
「素商悽清揚威風,草根之秋有鳴蛩。」 何謂五行?五行即是:
金、木、水、火、土
六經論五行者,始見於《尚書·洪範》,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木」。《大禹謨》曰:
「水火金木土,谷惟修」。其源起於河圖、洛書之數。益圖書之一六水也,二七火也,三八木也,四九金也,五十土也。
在圖則左旋而相生,在書則右轉而相剋也。然土於圖書為五十中宮之數,無定位,無專體者也。惟《呂氏春秋》則以土直季夏之月,以順相生之序。
《白虎通》又以土直辰戍醜未之四季而分旺於四時。文王后天圖象坤艮二土獨居夏秋冬春之交,則以火必得土而後能成金,水必得土而後能生木也。
行也者,言其行於地者也,質行於地而氣通於天,數之有五焉,故曰五行也。地者、土也,以其對天言之則曰地,以其質言之固土也。土之為四行君也因也,君則不專其司,不居其部,是故以火之克金而秋乃承夏令也,則謂既有四方必有**,而**固土也。
可以嗣火之老而生金也。以春秋冬夏之遞嬗,四行轉多而土轉少也,則謂季月必辰戍醜未,而辰戍醜未固土也,減十二日以與本令餘十八日為土王用事,則各七十二日也。坤艮二土居四氣之交,為土之真體,則後天圖象明之。
乾巽二方據魁罡之戶,示土之神用,則《素問·運氣》詳之。土之君乎四行也、審矣。然此猶皆為有象可示者也。
若其無象可示者,則寅申巳亥子午卯酉實無一之離乎土焉。何也?非土則水火金木不能以行,其能以行者皆土也。
《三命通會》論五行生成雲:天高寥廓,六氣迴旋以成四時;地厚幽深,五行化生以成萬物。可謂無窮而莫測者也。
聖人立法以推步者,蓋不能逃其數。觀其立數之因,亦皆出乎自然。故載於經典,同而不異,推以達其機,窮以通其變,皆不離於數內。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者,鹹有所自也。水,北方子之位也,子者,陽之初一,陽數也,故水曰一;火,南方午之位也,午者,陰之初二,陰數也,故火曰二;木居東方,東,陽也,三者,奇之數,亦陽也,故木曰三;金居西方,西,陰也,四者,偶之數,亦陰也,故金曰四;土應西南長夏,五者,奇之數,亦陽也,故土曰五。由是論之,則數以陰陽而配者也。
若考其深義,則水生於一。天地未分,萬物未成之初,莫不先見於水,故《靈樞經》曰:「太一者,水之尊號。
先天地之母,後萬物之源。」以今驗之,草木子實未就,人蟲、胎卵、胎胚皆水也,豈不以為一?及其水之聚而形質化,莫不備陰陽之氣在中而後成。
故物之小而味苦者,火之兆也;物熟則甘,土之味也。甘極而後淡,淡,本也。然人稟父母陰陽生成之化,故先生二腎,左腎屬水,右腎屬火。
火曰命門,則火之因水而後見。故火曰次二。蓋草木子實,大小雖異,其中皆有兩以相合者,與人腎同,亦陰陽之兆。
是以萬物非陰陽合體則不能化生也。既陰陽合體,然後而春生而秋成,故次三曰木,次四曰金。蓋水有所屬,火有所藏,木有所發,金有所別,莫不皆因土而後成也。
故金木水火皆待土而後成。兼其土數,五以成之,則水六,火七,木八,金九;土常以五之生數不可至十者,土不待十以成,是生成之數皆五以合之。明大衍之數,由是以立,則萬物豈能逃其數哉?
二、五行生剋
1、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2、五行相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單箭頭為相生
雙箭頭為相剋
五行相生相剋關係反映了古人對組成世界的五種基本物質元素的樸素直觀感應:
1、金生水,是因為金屬熔化後成為液體狀態;水生木,是因為水可養樹,樹為木;木生火,是因為用木柴可以生火煮飯;火生土,是因為物質燃燒後留有灰燼;土生金,是因為金屬物質皆產自地下土中。
2、金克木,是因為金屬做成的刀器可以用來砍伐樹木;木克土,是因古人用木製的工具耕種田地;土克水,是因為土可止水之流淌,猶如今之水庫;水克火,是因為水能滅火;火克金,是因為火能熔化金屬。
《三命通會》論五行生剋:五行相生相剋,其理昭然。十干十二支、五運六氣、歲月日時皆自此立,更相為用,在天則為氣:
寒、暑、燥、溼、風;在地則成形:金、木、水、火、土。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此造化生成之大紀也。
原其妙用,可謂無窮矣。木主於東;應春。木之為言觸也,陽氣觸動,冒地而生也。
水流趨東以生木也;木上發而覆下,乃自然之質也。火主於南,應夏。火之為言化也,毀也,陽在上,陰在下;毀然盛而變化萬物也。
鑽木取火,木所生也。然火無正體,體本木焉。出以應物,盡而復入,乃自然之氣也。
金主於西,應秋。金之為言禁也,陰氣始禁止萬物而收斂,披沙揀金,土所生也。生於土而別於土,乃自然之形也。
水主於北,應冬。水之為言潤也。陰氣濡潤,任養萬物也。
水西而東,金所生也。水流曲折,順下而達,乃自然之性也。土主於**,兼位西南,應於長夏。
土之為言吐也,含吐萬物,將生者出,將死者歸,為萬物家。故長於夏末,火所生也。土或勝水,水乃反土,自然之義也。
五行相剋,子皆能為母,復讎也。木克土,土之子金反克木;金克木,木之子火反克金;火克金,金之子水反克火;水克火,火之子土反克水;土克水,水之子木反克土。互能相生,乃其始也;互能相剋,乃其終也。
皆出乎天之性也。《素問》所謂水生木,木復生火,是木受竊氣,故水怒而克火。即子逢竊氣,母乃力爭,與母被鬼傷,子來力救,其義一也。
強可攻弱,土得木而達;實可勝虛,水得土而絕;陰可消陽,火得水而滅;烈可敵剛,金得火而缺;堅可制柔,木得金而伐。故五者流行而更轉,順則相生,逆則相剋,如是則各各為用,以成其道而已
2樓:匿名使用者
春陽 因春天陽光溫和明媚,令人神往陶醉,故而得名;陳子昂詩「白日每不歸,春陽時暮矣」。就是描寫春陽的詩句。
陽春 春天的美稱。唐朝詩人李白詩中就有「陽春召我饒煙景」的詩句。
芳春 因春天草木萌動,百草新生,大地草綠如茵,繁花似錦,故而得名。陸機詩「烈心厲勁秋,麗服鮮芳春」。將芳春的特點,寫得入景入神。
蠢 古時「春」「蠢」同音同意,春來蟲動,形聲兼會。
青春 因春天草木青青而得名。杜甫詩:「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豔陽 因春季陽光燦爛而得此榮名。清代華廣生輯俗曲集《白雪遣音·豔陽春》有句雲:「豔陽天,和風蕩蕩,楊柳依依」。
三春 因為春季包涵了
一、二、三月,而合稱「三春」。孟郊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九春 按民間習俗,十天為一春,春季有90天,故又稱「九春」。詩人阮籍有詩:「說怪若九春,磐折似秋霜」。
此外,還有「陽節」、「昭節」、「韻節」、「淑節」、「侖靈」等二十多種雅稱,限於篇幅,不再詳述。 夏,有諸多的別稱。我國最早的詞義專著《爾雅》中,稱夏為「朱明」、「長贏」、「九夏」、「昊天」等。
《漢書·禮樂志》有「朱明盛長,敷與萬物」句;東晉的陶淵明《榮木》詩序有「日月推遷,已夏九夏」之句;明人高攀龍在《夏日閒居詩》「長夏此靜坐,終日無一言」中把夏稱為「長夏」。這長夏即指農曆四五六月份的初夏、仲夏和季夏。古人把夏季最熱的伏天稱為「盛夏」,暑伏天時酷熱難耐,人們盼著快點度過,故又有「消夏」、「消暑」之俗稱。
在漢代淮南王劉安制定出的24個節氣中,夏季有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令。其中立夏,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這一天太陽到達黃經45度,古人以此作為夏季開始的標誌。
三秋:古時人們將秋季的七**月份分別稱為孟秋、仲秋、季秋,合稱「三秋」,代指秋天。「三秋」有時亦指秋季的第三個月,即農曆九月,如唐代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中有「時維九月,序屬三秋」之句。
九秋:整個秋季共分為九旬,故古人有時也用「九秋」來代稱秋天。如晉代詩人張協的《七命》詩曰:「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鳴飆。」
金秋或金天:按五行(水火木金土)推演,秋屬金,故稱「金秋」或「金天」。如唐代詩人王維的《奉和聖制天長節賜宰臣歌應制》一詩中就有這樣的句子:
「金天淨兮麗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而唐初另一位詩人陳子昂亦有詩曰:「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征」(《送著作佐郎崔融等從樑王東征》)。
金素:南朝梁代文學家蕭統編撰的《昭明文選》輯南朝宋山水詩人謝靈運《永明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發都》詩:「術職期闌署,理棹變金素」。
李善注:「金素,秋也。秋為金而色白,故曰金素也。
」素秋或素節:古人認為,秋天的顏色為五色(青赤白黑黃)中的「白」,故稱。有時指重陽節,有時則泛指秋天。
宋朝大文學家歐陽修有詩云:「我來夏雲初,素節今已屆」(《水谷夜行寄蘇子美》)。
素商:按古代「五行」之說,秋天色尚白,又屬「五音」之中「商」的音階,故秋天又稱素商。元朝馬祖常《秋夜》詩曰:「素商悽清揚威風,草根之秋有鳴蛩。」
商秋:因晚秋寒風淒厲,故以五音(宮商角徵羽)中的「商」音相應,故名。晉代潘尼《安石榴賦》中有句雲:「商秋授氣,收畢斂實。」
勁秋:指肅殺的寒秋,因秋風勁吹,故名。晉代陸機《文賦》中有句曰:
「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泰秋:泰,物豐,謂其時安泰吉祥。
《管子·出國軋》有這樣的記載:「泰秋,民令之所止,令之所發。」
西陸:古代指太陽執行到西方七宿的區域,本為二十八宿中昂宿之別稱,後亦代稱秋天。如晉代司馬彪《讀漢書》一文中就有「日行西陸之秋」之句,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在獄詠蟬》詩中亦曰: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白藏:按五色學說,秋色為白,秋又為收穫儲藏季節,故稱。如《爾雅·釋天》曰:「秋為白藏,冬為玄英。」
爽節:秋季天高氣爽,故有此稱。南朝齊詩人謝目兆《奉和隨王殿下詩十六首·之一》中就有「高秋夜方靜,神居肅且深……淵情協爽節,詠言興德音」的句子,有時亦代指重陽節,如唐代李適《重陽日中外同歡,以詩言志,因示群官》一詩中有句曰:
「爽節在重九,物華新雨餘。」 三冬古人以農曆十月為孟冬,十一月為仲冬,十二月為季冬,並將三個月份合稱「三冬」,用以代指冬季。如:
唐代詩人杜甫《遣興五首之二》:「蟄龍三冬臥,老鶴萬里心。」
九冬冬季三個月共九十天,於是冬季又別稱「九冬」。如南朝沈約《夕行聞夜鶴》:「九冬負霜雪,六翮飛不任。」
嚴冬「嚴」有「程度深」之義,故「嚴冬」也就成了極其寒冷的冬天的又一代稱。如唐代僧貫休《塞下曲》:「嚴冬大河枯,嫖姚去深擊。」
清鼕鼕季萬物蕭條,天地間一片清寒,故冬天又有「清冬」之別稱。如:唐代詩人皇甫冉《冬夜集賦得寒漏》:「清冬洛陽客,寒漏建章臺。」
玄冬「玄」為黑色,古代以四方為四季之位,北方冬位,其色黑,故冬天又別稱「玄冬」。如:東晉張望《貧士詩》:「炎夏無完,玄冬無暖褐。」
窮冬「窮」,盡也。冬季為一年之中最後一個季節,故有「窮冬」之別稱。如:唐代黃滔《送友人遊邊》:「關河初落日,霜雪下窮冬。」
窮陰古代以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後一個季節,故稱。如白居易在《歲晚旅望》:「向晚蒼蒼南北望,窮陰旅思兩無邊。」
北陸《隋書·志第十五·天文中·七曜》載:「日循黃道東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東陸謂之春……行北陸謂之冬。
」北陸本指太陽冬季所在的方位,後來被人們用來代稱冬天。如西晉張載《七哀詩二首》:「朱光馳北陸,浮景忽西沉。
」玄序玄,冬之色;序,季節。用「玄序」稱冬季者,如唐許敬宗《奉和守歲應制》:「玉移玄序,金奏賞彤闈。」
玄英《爾雅·釋天》雲:「冬為玄英。」後人因用之代稱冬天,如唐代魏徵《道觀內柏樹賦》:「涉青陽不增其華,歷玄英不減其翠。」
此外,冬季的別稱還有「嚴節」,如樑任《贈徐徵君》中的「何以表相思,貞鬆擅嚴節」;歲餘,如唐孟雲卿《田園觀雨兼晴後作》中的「秋成不廉儉,歲餘多餒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