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負債不能等於資產減所有者權益

時間 2021-09-07 19:59:56

1樓:月似當時

因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所有者權益又叫留存權益,負債的償還要優先於所有者權益,所有者權益與資產和負債息息相關,是因為這兩類要素的變動,才有了最後的留存權益。

負債在實務中,履行義務所需流出的經濟利益帶有不確定性,尤其是與推定義務相關的經濟利益通常需要依賴於大量的估計。

因此,負債的確認應當與經濟利益流出的不確定性程度的判斷結合起來,如果有確鑿證據表明,與現時義務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出企業,就應當將其作為負債予以確認。

反之,如果企業承擔了現時義務,但是導致企業經濟利益流出的可能性很小,就不符合負債的確認條件,不應將其作為負債予以確認。

擴充套件資料

負債實質上是企業在一定時期之後必須償還的經濟債務,其償還期或具體金額在它們發生或成立之時就已由合同、法規所規定與制約,是企業必須履行的一種義務。

【例】某企業向銀行借款1500萬元。即屬於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所形成的負債。企業同時還與銀行達成了2個月後借入2000萬元的借款意向書,該交易就不屬於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不應形成企業的負債。

流出的經濟利益的金額能夠可靠的計量。

負債有確切的債權人和償還日期,或者債權人和償還日期可以合理加以估計。

2樓:匿名使用者

不太明白你的意思,這是判斷題嗎?我想如果說這個錯誤,大概是想遵循,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原則吧,所有者權益又叫留存權益,負債的償還要優先於所有者權益,所有者權益與資產和負債息息相關,是因為這兩類要素的變動,才有了最後的留存權益,不知道是這個意思不。

3樓:匿名使用者

資產負債表與利潤表等的勾稽關係(恆等式):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所有者權益=實收資本(股本)+資本公積+盈餘公積+未分配利潤+外幣報表折算差額

未分配利潤=期初未分配利潤+本年利潤-利潤分配=利潤分配表中的期末未分配利潤

本年利潤=利潤表中收入-成本-費用-所得稅(不考慮其他業務收支、營業外收支等)

正因為採用複式記賬法(借貸記賬法,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和會計的六要素(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前三者側重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後三者側重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才使得資產負債表平衡並保持勾稽關係。

為什麼資產等於負債加上所有者權益?而不是資產等於所有者權益減去負債呢?

4樓:他說你妖言惑眾

所有者權益是企業投資者所剩的淨額,不包負債。

其實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就行了。你借兩萬塊錢買了輛車,資產增加,然後因為是你借的錢,所以負債也增加。所有者權益並沒有變動,所有者權益反應的是企業的經營成果。

假設你今年盈利了二十萬,所有者權益增加了。同樣你這二十萬,在資產科目裡也有增加,所有資產等於負債加上所有者權益。

擴充套件資料:

(1)負債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

負債必須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它是負債的一個基本特徵。其中,現時義務是指企業在現行條件下已承擔的義務:未來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義務,不屬於現時義務,不應當確認為負債。

(2)負債的清償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

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也是負債的一個本質特徵只有企業在履行義務時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才符合負債的定義,如果不會導致企業經濟利益流出的,就不符合負債的定義。

在履行現時義務清償負債時,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形式多種多樣,例如用現金償還或以實物資產形式償還;以提供勞務形式償還;部分轉移資產、部分提供勞務形式償還;將負債轉為資本等。

(3)負債是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

負債應當由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所形成。換句話說。只有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才形成負債。企業將在未來發生的承諾、簽訂的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項,不形成負債。

(4)負債以法律、有關制度條例或合同契約的承諾作為依據。

負債實質上是企業在一定時期之後必須償還的經濟債務,其償還期或具體金額在它們發生或成立之時就已由合同、法規所規定與制約,是企業必須履行的一種義務。

(5)流出的經濟利益的金額能夠可靠的計量。

(6)負債有確切的債權人和償還日期,或者債權人和償還日期可以合理加以估計。

5樓:爵士兔

所有者權益是企業所擁有的所能控制的資產……

負債是企業欠別人的錢……對的啊……

企業自己的錢(所有者權益)加上企業借來的錢(負債)就可以去購買企業需要的東東(資產)……

比如用自己的錢買存貨、汽車……是不是資產(存貨、汽車等)就等於所有者權益(自己的錢,假定沒有負債)

再比如你的信用很好,別人願意借錢給你或把資金投資在你身上,對你而言就是所謂的『舉債經營』。你再用借來的錢去以你自己的名義購置廠房、裝置……是不是資產(廠房裝置等)就等於負債(欠別人的錢)了……

把上面兩個合起來,你用自己的錢購買存貨、汽車,用別人的錢購置廠房、裝置,這些就形成了你的總資產,而這些資產是負債+所有者權益得來的。

所以資產等於負債加上所有者權益。

而不是資產等於所有者權益減去負債。

所有者權益也就是企業所擁有的資產(可以把固定資產、存貨等處理變現)減去企業所欠下的錢(也可以說清償企業債務)就等於企業所剩的錢了——這是對的。

所有者權益=剩下的錢,可能比你初始投入的資產多(盈利),也可能少(虧損)。

6樓:lai夏

你所說的負債是欠錢,借款是為了買東西經營,負債是你欠錢了,用借的錢買東西,資產就增加了

7樓:匿名使用者

所有者權益是投資者的出資和歷年積累的利潤。

投資者的出資和歷年積累的利潤也要反映為資產增加。

8樓:匿名使用者

1、負債是向別人借的錢或物,

——負債增加的同時錢和物也就增加了。

2、所有者權益是投資者的出資和歷年積累的利潤。

——投資者的出資和歷年積累的利潤也要反映為資產增加。

3、所以資產等於負債加上所有者權益

9樓:洛河上游

你這樣理解也是對的。

10樓:第一房產快訊

廢話,我回答的時候是前者,叔叔跟我說書上寫的是第一個

為什麼說資產不能等於所有者權益加負債

11樓:掘金企服

資產等於負債加所有者權益,說明的是資產的**,即資產**於債權人的投資和所有者的投資。

資產減負債=所有者權益,指的是所有者的權益是剩餘權益,即企業的資產首先要償付債權人,剩下的才是所有者的。

為什麼財務報表中的資產減負債一定等於所有者權益?

12樓:人呆山乞

會計等式是反映會計要素之間平衡關係的計算公式,它是各種會計核算方法的理論基礎。

資產與權益的恆等關係,是複式記賬法的理論基礎,也是企業編制資產負債表的依據。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是最基本的會計等式。如前所述,資產由於過去的交易或事項所引起,能為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企業的資產**於所有者的投入資本和債權人的借入資金及其在生產經營中所產生的效益,分別歸屬於所有者和債權人。

歸屬於所有者的部分形成所有者權益,歸屬於債權人的部分形成債權(即企業的負債)。

資產和權益(包括所有者權益和債權)實際是企業所擁有的經濟資源在同一時點上所表現的不同形式。資產表明的是資源在企業存在、分佈的形態,而權益則表明了資源取得和形成的渠道。資產**於權益,資產與權益必然相等。

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每天都會發生多種多樣、錯綜複雜的經濟業務,從而引起各會計要素的增減變動,但並不影響資產與權益的恆等關係。

13樓:秦銘洋

這麼講吧,一個公司設立之初,資金**兩個渠道,權益(股東投入)+負債。也就是說形成公司資產的資金**不是權益就是負債,所以,資產=權益+負債

14樓:

會計核算的漠認方法就是這樣子的,只是人們約定俗成的事情,你如果有合理的方式方法也可以,管他等、不等的。正確合理就行,別太拘束於這些死的規定。做人做事要靈活多變通,今天這個規定明天也許就不實用了。

解放初期誰敢提改革開放那是搞資本主義,如今不搞改革開放能行嗎,對吧,道理是一樣一樣的。

為什麼說資產不能等於所有者權益加負債

資產負債表與利潤表等的勾稽關係 恆等式 資產 負債 所有者權益 所有者權益 實收資本 股本 資本公積 盈餘公積 未分配利潤 外幣報表折算差額 未分配利潤 期初未分配利潤 本年利潤 利潤分配 利潤分配表中的期末未分配利潤 本年利潤 利潤表中收入 成本 費用 所得稅 不考慮其他業務收支 營業外收支等 正...

為什麼“資產負債 所有者權益”,為什麼說資產不能等於所有者權益加負債

資產 負債 所有者權益,這是從會計要素角度來說明三者關係的會計恆等式。資產也就是資金佔用,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也就是資金 從這個角度說,資產必定等於負債加所有者權益。所有的佔用必定有 作為支援。例如,採購材料,款未付。資金佔用是材料,資金 是負債。這樣,在資產增加的同時,負債也同步增加,使公式兩邊的資產...

資產負債表分析資產不等於負債加所有者權益怎麼辦

1.查詢憑證和科目彙總表 2.檢查憑證與科目彙總表是否有資料登記或輸入錯誤 3.檢差資料差額用2或9來除。是否有資料方向錯誤或資料顛倒情況 如果資產負債表兩邊不等,肯定是報表錯誤。逐項查詢錯誤點 錯誤欄目 需要查賬甚至憑證,分析問題出在 是計算失誤還是假賬造成的。僅從報表不能發現錯誤。錯誤的會計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