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古絲綢之路與 一帶一路 有何區別

時間 2021-09-18 18:23:05

1樓:啊紅啊

關於絲綢之路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它不是一條路,而是一個道路系統,是由不同路線所組成的一個基本走向。

「一帶一路」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絲綢之路簡介:

關於絲綢之路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它不是一條路,而是一個道路系統,是由不同路線所組成的一個基本走向。一般是指古代從中原地區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到達今天的甘肅西部,也就是敦煌一帶,然後分成三條主要道路:一條稱為北道或北線,從今天的敦煌經哈密、烏魯木齊、伊犁、阿拉木圖、托克馬克、塔什干,最後到達烏茲別克的撒馬爾罕;

「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也不是新馬歇爾計劃。如果說二戰後馬歇爾計劃的一部分國內因素——美國面臨的產能和資本過剩,跟今天中國國內經濟形勢有些相似,但國際環境是不同的。當時歐洲需要全面重建,而且戰後不久「鐵幕」降下,歐洲沒有其他選擇,只有接受馬歇爾計劃。

今天,沿線國家是否只有「一帶一路」這一種選擇呢?

所以,「一帶一路」不是歷史的延續,歷史更多提供的是教訓。未來需要我們自己去開創,在戰略理論、具體政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創新。

2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中國人到了海邊,不是看到希望看到未來,而是窮途末路,所謂「山陬海遖」「天涯海角」。而阿拉伯商人因為陸路成本太高,特別是唐朝安史之亂後陸路斷了,只好改走海路。唐朝以後,中國出口的絲綢、茶葉、瓷器等都是東南沿海生產的,海上運輸更方便,運輸成本也降低了。

所以,海上絲綢之路嚴格來說是阿拉伯人、波斯人開闢的

現在國家提出三項重大戰略,其中一項就是「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全稱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不管陸上經濟帶還是海上,都有「絲綢之路」這個概念。

那麼,今天講的「一帶一路」,跟歷史上的絲綢之路究竟有什麼關係呢?

關於絲綢之路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它不是一條路,而是一個道路系統,是由不同路線所組成的一個基本走向。一般是指古代從中原地區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到達今天的甘肅西部,也就是敦煌一帶,然後分成三條主要道路:一條稱為北道或北線,從今天的敦煌經哈密、烏魯木齊、伊犁、阿拉木圖、托克馬克、塔什干,最後到達烏茲別克的撒馬爾罕;第二條為中線或中道,從敦煌經吐魯番、焉耆、庫車、阿克蘇和喀什,然後翻過天山經過浩罕,到達撒馬爾罕;第三條為南線或南道,從敦煌沿著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瑪干的南面,經過若羌、且末、于闐、和田、莎車到達喀什,然後與中道會合,到達撒馬爾罕。

當然,撒馬爾罕不是終點,繼續往西,就進入西亞、歐洲和非洲。

絲綢之路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又由誰開闢?我們現在已經不知道具體的開闢者了,只能說是早期人類共同開闢的。上世紀60年代,在河南安陽發現一個古墓葬,考古證實墓主人是商王王后婦好。

墓裡出土的玉器經鑑定用料是和田青玉,這說明至少在2023年前就存在從新疆崑崙山北面到河南的道路了。

2023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第一次命名「絲綢之路」。他提出,公元前2世紀開始,就存在著這樣一條從中國古都經過中亞到達撒馬爾罕的**路線。這條路上主要的商品是絲綢。

今天,「絲綢之路」已經成為中國與外界聯絡的交通路線代名詞。理解這一歷史地理背景,就能討論「一帶一路」與它究竟是什麼關係了。

第一,今天的「一帶一路」並不是歷史上絲綢之路的再現或重建,而是前無古人的一項創舉。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歷史上開通和維護絲綢之路的動力主要來自於外界,而不是中國。史料記載,公元前2世紀張騫通西域,李希霍芬據此認為絲綢之路開始於公元前2世紀。

但是,張騫通西域不是為了經濟**,也不是文化交流,而是出於軍事和政治目的。當時,漢武帝瞭解到有一個種族叫月氏,原來在今天的祁連山一帶,後來被匈奴打敗被迫遷到大夏(今天的阿富汗),於是派張騫為特使,想說服他們與漢朝一起夾攻,將匈奴徹底打敗。但張騫歷經磨難十年後終於到達大夏,卻無法說服大夏國王,用司馬遷的說法就是「不得要領」,只好回來。

等到張騫回來,漢朝已經打敗匈奴,並且控制了河西走廊。之後,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這次出使沒有什麼軍事目的,卻肩負著政治目的,即向西域宣揚漢朝的強大和富裕,號召西域各國來長安朝見。

出發時,張騫帶了大批禮品,準備賞賜給西域各國君主,其中最主要的是絲綢。一方面,當時西域各國沒有絲綢,「物以稀為貴」;另一方面,長途運輸,只有像絲綢這樣本身價值高、分量輕,又經得起長期儲存的物品才最合適。

這次通西域後,漢武帝每年都派出使團,源源不斷地把絲綢運到西域,並配合著進行一次次的擴張。公元前60年,到他曾孫漢宣帝時,漢朝正式設立西域都護府,統治了這片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所以,絲綢從一開始不是作為一種正常**品出現的。不過,從張騫出使後,西域商人看到有利可圖,並且絲綢流通到波斯、羅馬那裡形成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堪比**,因而不少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源源不絕地往返於這條路上。絲綢之路就是這樣形成的。

那麼,為什麼中國人不進行絲綢**呢?因為中國固有的天下觀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再加上古代黃河流域的糧食足夠自給,對外沒有什麼需求,導致中國人普遍缺少了解外界的興趣。用現代說法來說,古代中國人缺乏開拓精神和冒險精神,甚至統治者還限制臣民到外面去。

所以,沒有「外貿」的概念,只接受別國的朝貢,並且薄來厚往,重加賞賜,以顯示**的氣派。現在挖出來的那些沉船,裡面那麼多貨物是中國運出去的,但船主都為外國人。

此外,中國曆來對邊疆地區控制嚴密,不許老百姓出去,唐朝的玄奘取經就是偷偷出去的。海上也動不動實行海禁,明朝初年朱元璋曾下令「片板不得下海」;為防範在臺灣的鄭成功利用大陸的人力物力,康熙下令「遷海」,從遼東到廣東所有沿海居民統統內遷20裡到50裡,形成一片無人區。

所以,歷史上中國沒有主動地利用絲綢之路,也很少從絲綢之路**中獲得利益,在這條路上經商的主要是今天的中亞、波斯和阿拉伯商人。今天我們要建設「一帶一路」,肯定不是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了,要堅持互通互補互利、實現共贏。「一帶一路」能不能建成,關鍵是能不能形成利益共同體。

如果最終能形成命運共同體,那麼它才是真正鞏固的。

第二,「一帶一路」也不是歷史上的鄭和下西洋。

今天有個觀念認為海洋即意味著開放,面向海洋就是開放的、積極的、有前途的。這個觀念**來的?主要是西方的海洋觀。

西方的海洋觀沒有錯,但他們的海洋觀主要針對地中海而言,他們的經驗也是根據地中海這個地理條件得來的。可世界上只有一個地中海,地中海基本上是一個由陸地包圍的內陸海,沒有動力的船隻在這個封閉的內陸海里航行相對容易和安全。而中國面向太平洋,古代沒有動力、沒有導航裝置的船,能這麼容易出去嗎?

另外一點更重要的是,地中海周圍集中了發達的古代文明,如兩河流域、巴比倫、愛琴海、小亞細亞、希臘、羅馬、埃及,可以說是群星燦爛、交相輝映。正因為這樣,到了海邊,就可以有新的發展機會。所以,連馬克思也認為海邊的人心胸開闊、目光遠大。

中國有這個條件嗎?中國唯一比較接近地中海條件的是渤海。也正因為這樣,孔子曾說過: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事實上,古代山東、河北就有不少人從海路遷到了遼東和朝鮮半島。但跟地中海比,渤海一個最大的缺點是周圍沒有其他異質文明。

所以,不能把西方以地中海為基礎形成的海洋觀,隨便來套用中國。

古代中國人到了海邊,不是看到希望看到未來,而是窮途末路,所謂「山陬海澨」「天涯海角」。而阿拉伯商人因為陸路成本太高,特別是唐朝安史之亂後陸路斷了,只好改走海路。唐朝以後,中國出口的絲綢、茶葉、瓷器等都是東南沿海生產的,海上運輸更方便,運輸成本也降低了。

所以,海上絲綢之路也不是中國人開闢的,嚴格來說是阿拉伯人、波斯人開闢的。在唐朝後期,廣州已經形成了番坊,即國際社群,居住著好幾萬名阿拉伯人、波斯人;番長即類似於現在的社群管委會主任,也由外國人擔任。

怎樣看待鄭和下西洋,他的目的是什麼呢?有一種說法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這個說法其實沒有太大根據。

找一次沒有找到,要連著找七次嗎?一點訊息都沒有,後來還越找越遠找到東非了,可能嗎?還有一種說法是聯絡外界,共同打擊蒙古,這個更沒有道理了。

其實,真正的原因還是為了宣揚明朝國威,讓沿線小國知道明朝的強大,然後派使者前來朝覲,以此增強永樂帝的政治合法性。但實際結果是,國庫空了,大臣都反對。到了宣德帝時,一天他心血來潮要看鄭和下西洋的檔案。

大臣們害怕皇帝又要搞第

八、第九次下西洋,就騙他說找不到了,然後把檔案全部銷燬。所以,今天有關鄭和下西洋的檔案都沒有了。今天,我們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必須實事求是地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絕對不能再搞鄭和下西洋這樣的事情了。

此外,「一帶一路」也不是新馬歇爾計劃。如果說二戰後馬歇爾計劃的一部分國內因素——美國面臨的產能和資本過剩,跟今天中國國內經濟形勢有些相似,但國際環境是不同的。當時歐洲需要全面重建,而且戰後不久「鐵幕」降下,歐洲沒有其他選擇,只有接受馬歇爾計劃。

今天,沿線國家是否只有「一帶一路」這一種選擇呢?

所以,「一帶一路」不是歷史的延續,歷史更多提供的是教訓。未來需要我們自己去開創,在戰略理論、具體政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創新。

古絲綢之路與「一帶一路」有什麼區別?

3樓:樂觀的徐強

古絲綢之路是一條歐洲與中國之間的通道,一帶一路是國家提出的新方針,前者是溝通**的一條商業通道,是連線中國與歐洲許多國家之間商貿、文化、宗教、科學的一條路線;一帶一路是當今中國最新國策,是對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在帶領剩下的人一起致富的方針,最好的實現形式,是為了讓中國國情整體提高的一種方針,是通過最有效的一個人帶領大部分的人一起致富的最有效辦法。

兩個詞語說的是兩個事情,不能混淆,一個說的地方,一個說的方針。兩者之間沒有任何聯絡。

「一帶一路」也是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特許金券套裝中

是的。敦煌文博會本身就是為了建設一帶一路 所進行的文化交流合作國際行盛會。一帶一路當然會成為絲綢之路 敦煌 國際文化博覽會特許金券套裝的主題啊!為什麼 一帶一路 會成為絲綢之路 敦煌 國際文化博覽會特許金券套裝中的重要主題? prpo趙文元楊洋 因為 一帶一路 就是從絲綢之路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所以...

一帶一路有哪些沿途美景

沿途美景 西安大雁塔 大雁塔原稱慈恩寺浮圖。經歷千辛萬苦取回佛經的玄奘法師以 恐人代不常,經本散失,兼防火難 並妥善安置經像舍利為由,擬於慈恩寺正門外造石塔一座。此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其塔基成方形,邊長120尺約42米左右,塔身加塔剎相輪 露盤通高180尺,每層皆存舍利,共一萬餘粒。太白山森林公園 ...

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與新架一路有何區別

瓢城棍王 許多年來,在陳式太極拳門裡所謂的老架 新架 大架 小架的問題上,不少文人 武人頗費筆墨爭論不休,弄得後輩們一頭霧水,搞不清楚到底該以哪種說法為準。在一些地方,有些人硬是把從陳長興一脈傳承下來的拳反而說成新架 陳照奎在世時很反感這種說法 我們從中華太極拳傳承網上不難看出,陳長興這一脈,其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