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故園無此聲中體會出作者怎樣的感情

時間 2021-05-07 20:01:42

1樓:雨滴

《長相思》中「故園無此聲」表達了作者納蘭性德思念故園,思念親人之情。

2樓:miss羅蘭蘭

長相思清·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故園無此聲」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3樓:如葉情感

那是貼到一個溫馨的家,她為了愛情不顧一切的去追求,還有事業的

長相思從故園無此聲中體會出作者怎樣的感情?

4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裡我感覺到作者是對故人的思念之情,一職才會寫出這樣的詩來

5樓:藍夢靈蝶

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感情

此聲指的是什麼?你覺得故園真的無此聲嗎?由此,你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

6樓:匿名使用者

這裡此生,山一程,水一程,固原裡不是有神,而是有感情

7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納蘭性德的長相思中的句子。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此聲是指外面的風雪之聲,家鄉沒有這個聲音,所以因為聽到這個聲音,導致心煩意亂,睡不著覺,更加思念故鄉。

8樓:蘇堤舊事

指的是在外風雨交加的聲音,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懷念之情。

《長相思·山一程》是回清代詞人納答蘭性德於康熙二十一年(2023年)創作的一首詞。語言淳樸而意味深長,取景巨集闊而對照鮮明。

全詩如下: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表達了徵人對故鄉的深深眷戀之意。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9樓:

表達了作者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

原文:《長相思》

清·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關那畔行,

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

聒碎鄉心夢不成,

故園無此聲。

翻譯:翻過一座座山,越過一倒倒水,我隨同護駕的千軍萬馬,浩浩蕩蕩地向山海關進發。天黑了,營帳中燃起了盞盞燈火,壯麗輝煌。

夜深了,不知道什麼時候,營帳外忽然風雪交加,陣陣風雪聲攪得人無法入眠。同樣的寒夜風雪之聲,卻覺得和家鄉截然不同。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滿族正黃旗人,是明珠的長子。本詞寫於康熙二十一(1682)年,時值伴隨康熙帝出山海關,祭祀長白山。當時納蘭性德年僅27歲,正值年輕氣盛之時。

但是全詞讀起來,卻不讓人輕鬆,似乎是有心無力之狀。

10樓:理谷

一更的風聲呼嘯,一更的雪花把好夢驚醒了,想到了故鄉的家,悲傷之情油然而生,家鄉沒有這種聲音

11樓:晁晶晶卿潤

表達作者思鄉之情。人在他鄉,晚上睡不著,聽著風在刮、聽著雪在下,更勾起對家鄉溫暖的思念。

12樓:練鴻才荀悅

表達了對故鄉的一種思念,一種眷戀。家鄉沒有這種風雪嘈雜的聲音,家中,只是溫暖與甜蜜

長相思中故園無此聲中的此聲指的是什麼?表達了詞人什麼的思想感情

13樓:可愛的康康哥

指的是在外風雨交加的聲音,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懷念之情。

《長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一年(2023年)創作的一首詞。語言淳樸而意味深長,取景巨集闊而對照鮮明。

全詩如下: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譯文如下:

山涉水走過一程又一程,將士們馬不停蹄地向著山海關進發。夜已經深了,千萬個帳篷裡都點起了燈。

帳篷外風聲不斷,雪花不住,聲音嘈雜打碎了思鄉的夢,而相隔千里的家鄉沒有這樣的聲音啊。

註釋如下: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長水遠。

榆關:即今山海關,在今河北秦皇島東北。

那畔:即山海關的另一邊,指身處關外。

14樓:蘇哈哈

指塞外風雨交加的聲音,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懷念之情

15樓:匿名使用者

長相思有很多首詩,不知道你說的是哪一首?感覺是納蘭性德《長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這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

天涯羈旅最易引起共鳴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異鄉、夢迴家園的意境,信手拈來不顯雕琢,難怪王國維評價「容若詞自然真切」。

這首詞更可貴的是纏綿而不頹廢,柔情之中露出男兒鎮守邊塞的慷慨報國之志。一句「夜深千帳燈」不愧「千古壯觀」。

解釋:【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長水遠也。

【榆關】即今山海關

【那畔】即山海關的另一邊,指身處關外。

【帳】軍營的帳篷,千帳言軍營之多。

【更】舊時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風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風雪交加也。

【聒】聲音嘈雜,使人厭煩。

【故園】故鄉

【此聲】指風雪交加的聲音。

「山一程,水一程」彷彿是親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邊都有親人送別的身影。「身向榆關(這裡借指山海關)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

「夜深千丈燈」則是康熙帝一行人馬夜晚宿營,眾多帳篷的燈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襯下在所獨有的壯觀場景。

從「夜深千丈燈」壯美意境到「故園無此聲」的委婉心地,既是指詞人親身生活經歷的生動再現,也是他善於從生活中發現美,並以此創造美、抒發美的敏銳高超藝術智慧的自然流露。

本詞既有韻律優美、民歌風味濃郁的一面,如出水芙蓉純真清麗;又有含蓄深沉、感情豐富的一面,如夜來風潮迴盪激烈。詞人以其獨特的思維視角和超凡的藝術表現力,將草原遊牧文化的審美觀與中原傳統文化的審美觀相融合,集豪放婉約與一體,凝鍊出中華詞壇上一顆風骨神韻俱佳的燦爛明珠,深受後人喜愛。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一書中將作者推為宋後第一真詞人,是非常有道理的。

以上供參考。

16樓:匿名使用者

只在外風雨交加的聲音,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懷念之情

17樓:

在《長相思》中,「故園」不僅僅指家鄉,指京師,也暗含「官場」之意。「故園無此聲」儘管康熙還未真正動手懲誡,「官場」還相對平靜,但已經有了「風一更,雪一更」之兆。納蘭性德的這種先知先覺,不久就得到了驗證:

康熙二十七年,御史郭秀上疏**納蘭明珠,要求對納蘭明珠「立加嚴譴」。康熙帝由此免去了納蘭明珠官職,二十餘年,「不復柄用」這一切發生在納蘭性德去世後僅僅三年。

18樓:匿名使用者

表面淬火裙錘次序冶仗

19樓:匿名使用者

抖音歌曲排行榜2018166466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20樓:

表達了作者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

原文:《長相思》

清·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關那畔行,

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

聒碎鄉心夢不成,

故園無此聲。

翻譯:翻過一座座山,越過一倒倒水,我隨同護駕的千軍萬馬,浩浩蕩蕩地向山海關進發。天黑了,營帳中燃起了盞盞燈火,壯麗輝煌。

夜深了,不知道什麼時候,營帳外忽然風雪交加,陣陣風雪聲攪得人無法入眠。同樣的寒夜風雪之聲,卻覺得和家鄉截然不同。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滿族正黃旗人,是明珠的長子。本詞寫於康熙二十一(1682)年,時值伴隨康熙帝出山海關,祭祀長白山。當時納蘭性德年僅27歲,正值年輕氣盛之時。

但是全詞讀起來,卻不讓人輕鬆,似乎是有心無力之狀。

21樓:宇宙塵埃

表達作者思鄉之情。人在他鄉,晚上睡不著,聽著風在刮、聽著雪在下,更勾起對家鄉溫暖的思念。

《長相思》中,「故園無此聲」蘊含的感情?試分析

22樓:青春期的我們

1原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2譯文將士們不辭辛苦地跋山涉水,馬不停蹄地向著山海關進發。夜已經深了,千萬個帳篷裡都點起了燈。

外面正颳著風、下著雪,驚醒了睡夢中的將士們,勾起了他們對故鄉的思念,故鄉是多麼的溫暖寧靜呀,哪有這般狂風呼嘯、雪花亂舞的聒噪之聲。

3 創作背景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雲南平定,出關東巡,祭告奉天祖陵。納蘭隨從康熙帝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關。塞上風雪悽迷,苦寒的天氣引發了納蘭對京師中家的思念,寫下了這首詞。

4 作品賞析

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寫出旅程的艱難曲折,遙遠漫長。詞人翻山越嶺,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離家鄉愈遠。這兩句運用反覆的修辭方法,將「一程」二字重複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遠。

「身向榆關那畔行」,點明瞭行旅的方向。詞人在這裡強調的是「身」向榆關,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師,它使我們想到詞人留戀家園,頻頻回首,步履蹣跚的情況。「那畔」一詞頗含疏遠的感**彩,表現了詞人這次奉命出行「榆關」是無可奈何的。

這裡借描述周圍的情況而寫心情,實際是表達納蘭對故鄉的深深依戀和懷念。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風華正茂,出身於書香豪門世家,又有皇帝貼身侍衛的優越地位,本應春風得意,卻恰好也是因為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導致納蘭並不能夠安穩享受那種男兒征戰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戀故土。嚴迪昌《清詞史》:

「夜深千帳燈』是壯麗的,但千帳燈下照著無眠的萬顆鄉心,又是怎樣情味?一暖一寒,兩相對照,寫盡了自己厭於扈從的情懷。」「夜深千帳燈」既是上片感情醞釀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間的自然轉換,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經過日間長途跋涉,到了夜晚人們在曠野上搭起帳篷準備就寢;然而夜深了,「千帳」內卻燈光熠熠,為什麼羈旅勞頓之後深夜不寐呢?

下片開頭「風一更,雪一更」描寫荒寒的塞外,暴風雪徹夜不停。緊承上片,交代了「夜深千帳燈」,深夜不寐的原因。「山一程,水一程」與「風一更,雪一更」的兩相映照,又暗示出詞人對風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厭倦的心態。

首先山長水闊,路途本就漫長而艱辛,再加上塞上惡劣的天氣,就算在陽春三月也是風雪交加,淒寒苦楚,這樣的天氣,這樣的境遇,讓納蘭對這表面華麗招搖的生涯生出了悠長的慨嘆之意和深沉的倦旅疲憊之心。「更」是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一更」二字反覆出現,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風、鋪天暴雪,雜錯交替撲打著帳篷的情況。

這怎不使詞人發出悽婉的怨言:「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夜深人靜的時候,是想家的時候,更何況還是這塞上「風一更,雪一更」的苦寒天氣。

風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麼都不怕。可遠在塞外宿營,夜深人靜,風雪瀰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遙遠,衷腸難訴,輾轉反側,臥不成眠。

「聒碎鄉心夢不成」與上片「夜深千帳燈」相呼應,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結句的「聒」字用得很靈脫,寫出了風狂雪驟的氣勢,表現了詞人對狂風暴雪極為厭惡的情感,「聒碎鄉心夢不成」的慧心妙語可謂是水到渠成。

從「夜深千帳燈」壯美意境到「故園無此聲」的委婉心地,既是詞人親身生活經歷的生動再現,也是他善於從生活中發現美,並以景入心的表現,滿懷心事悄悄躍然紙上。天涯羈旅最易引起共鳴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泊異鄉、夢迴家園的意境,信手拈來不顯雕琢,王國維曾評:「容若詞自然真切。

」這首詞以白描手法,樸素自然的語言,表現出真切的情感,是很為前人稱道的。詞人在寫景中寄寓了思鄉的情懷。格調清淡樸素,自然雅緻,直抒胸臆,毫無雕琢痕跡。[5]

5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2023年1月19日-2023年7月1日,清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滿洲正黃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詞人、學者。納蘭氏,字容若,號飲水、楞伽山人。室名通志堂、淥水亭、珊瑚閣、鴛鴦館、繡佛齋。

原名納蘭成德,為避當時太子「保成」的名諱,改名納蘭性德。一年後,太子改名為胤礽,於是改回成德。順治十一年生,死於康熙二十四年,年僅三十一歲。

2023年(康熙十五年)進士,選授三等侍衛,尋晉為一等。著有《通志堂集》,詞作先有《側帽》一集,後增補為《飲水詞》,後人彙輯本則稱《納蘭詞》,今存三百五十首左右。又與顧貞觀合輯《今詞初集》一選,為清初文人詞選中著名之本。

納蘭性德性情穎敏,多愁善感,不類貴族子弟。詞風真摯自然而多悽惻哀豔,悼亡之作尤稱絕調。向有滿洲詞人第一之譽,為清詞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