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另角度看世界,如何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時間 2021-06-26 21:21:19

1樓:職心眼兒

細心的你有沒有發現,如果將每天接觸到的人進行分類,無外乎以下兩種:一種人無論做什麼都在連聲抱怨,彷彿一切事情都是被逼無奈,事出有因;而另外一種人卻總是一副神清氣爽的狀態,幹什麼都帶勁兒,彷彿從來沒有過煩惱,並且前者的數量會遠遠超過後者。其實,誰不想每天快快樂樂地生活,“沒有煩惱,沒有那憂傷~”但,他們真的是沒有情緒,不知憂傷嗎?

非也,他們只是換了一種角度來看世界罷了。

這時,估計你該問了,什麼叫“換一種角度”?世界不是360度無死角地擺在眼前的嗎?如何“換角度”?

這裡我推薦大家去找一本書來閱讀下:史蒂芬·柯維(沒錯,就是那個超級暢銷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作者)最後寫作的一本著作《第3選擇》,柯維在書中說“如果你能理解並按照書中的原則生活,那麼你將不僅能克服自己的問題,還能夠為自己創造一個超乎想象的美好未來。”而這個原則就是“第3選擇”。

什麼時候需要“第3選擇”?

當你對自己的處境不爽的時候,當你覺得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時候,當你想採取極端措施“快刀斬亂麻”的時候……總之,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苦逼職場上,一旦你感覺到各方壓力迎面撲來,“呼吸困難”的時候,不妨且慢行動,讓我們換一種思路,來試一試“第3種選擇”—要解決最棘手的問題,就必須要徹底改變思路!

什麼是“第3選擇”?

從原始社會開始,我們的祖先就習慣了用原始腦的快速反應來解決各方的挑戰:不是“打”就是“跑”。這一習慣延續到今日仍是我們大部分人面對問題的基本解決方式:

不是“我的”就是“你的”,非此即彼。雖然我們常說把人單純分為好人和壞人是不成熟的,但請你捫心自問下:在真實的內心中,你是否還是按照這個方式將周圍人進行分類了呢?

這,就是思維定式。那麼我們的“第3選擇”正是在這種定式上,另闢蹊徑,找到“既是你的也是我的”的方法,從而將矛盾化解,將壓力釋放。

如何達成“第3選擇”?

實現第3選擇其實很簡單,只需要完成一個詞“協同”。有沒有很熟悉?尤其近些年來,“協同”的出鏡率越來越高,也沒發現它有什麼特殊能力呀。

其實,我們平時談到的“協同”往往是在“從上往下”灌輸精神的時候出現。而領導口中的“協同”本身就已經變了味道,日久天長就使我們有了一種本能的“免疫”,因而與其真正的含義擦肩而過了。

你見到過大雁南飛的情景麼?你仔細觀察過雪花的結構麼?有沒有發現,這些現象的效果都遠遠超出了一隻大雁或者一滴水珠的能力,這,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協同”了。

即:整體效能會超過部分之和。

下面我們來看看,要達到“協同”的狀態,具體需要怎麼做。正如標題所說,需要的是4個簡單的思維步驟。這裡,先來澄清一個常識:

無論你是習慣原始腦還是思考腦,所有的行動都是從認知出發,產生相應的行動,而導致最終的結果。今天,既然我們要改變原有結果,自然就要從認知入手了。

1、我看到自己

這是完成認知的第一步,需要我們能客觀評價思維模式對自身行為的影響作用。也許你能說出你的職業,年齡,生活狀態,但你能夠明瞭自己的意識是如何支配行動的嗎?而你做出的行動會導致什麼結果嗎?

一旦你能“真正”地看到自己,那麼你身上的壓力,別人對你的期望,以及做事的真正動機就會一目瞭然了。而唯有不停的追問自己這幾個問題,將自我審視訓練成為一種習慣,我們的第一步才算勝利地完成了。

2、我看到你

第二步就是按照審視自己的模式將他人看清,不僅要看到對方的年齡、性別、職業,還要將對方作為一個特殊的個體所具備的特性、能力與天賦盡全力地瞭解清楚。而“彼此尊敬”是達成協同的首要前提。

3、我找到你

這一步要求我們勇於找到衝突點,而不是採取原始社會慣有的迴避或自衛。

第3選擇要求雙方具有深層次的安全感,而正是因為有了前面兩步驟打下的基礎,才能讓我們成功地摒棄掉敵對和防禦心理,真正地做到敞開心扉去了解彼此,接受這個世界。

4、我和你協同

終於到了達成一致的階段,經過前面三個步驟不斷地尋找磨合,我們發現瞭解決問題的“第3選擇”,順利地成為了換一種角度審視世界的“樂觀人”。一般來說,要達到“協同”,我們需要經過4個階段:

舉一個最小的例子,當航班被宣佈延誤,你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呢?感嘆不走運,然後不知所措地呆在機場?還是和自己說:

“正好有時間在周圍轉轉,在緊湊的日程中,多出來這麼一段空閒時間,還真挺不錯的。”而後者就是有效地與“航班延遲”達成了“協同”,實現了換一種角度看世界的目的,有沒有很舒暢的感覺?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對原來執著堅持的觀點與爭執已經不再感興趣了,那麼恭喜你,已經成功找到了觀察世界的新視角了。而這種新的選擇不是妥協,不是對抗,是將我們和世界的關係變成了合作,從此終止了你死我活的“戰爭場面”。如果你在生活中時常會感覺到自己被困在一處,無法跳出原有思維慣式的時候,那麼不妨從今天起試下文章中的幾個思維步驟,相信我,你真的可以就此一段美好的未來。

2樓:落霞與孤鶩

有哲學家說,人生或死都在自己思維的牢籠裡

我非常認同這個悲觀的論調。

都說資訊時代、資訊**,好像我們獲得了很多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和方向。但是,每個人接收的資訊,不都還是那些自己願意接收的嗎?你看新聞、看書、看電影、看劇,不也都是隻看自己想看的嗎?

這不是想不想,願不願意的問題。悲觀地說,你對你錯過的東西根本一無所知,甚至,你都不知道你有錯過什麼東西。

舉個簡單的例子,人的知識就是一個圓,你知道的越多,圓就越大,同樣的,你知道你不知道的東西就越多。對,就是這樣。我們天生就選擇了只能看到我們想看到的,只能聽到我們想聽到的。

既然人的一生不過是活在自己思維的牢籠裡,那我們到底應該如何自處呢?

最直接的辦法當然是衝破思維的桎梏,拆掉思維裡的牆。

但這只是一個雞湯式的觀點,並沒有可操作的方法來支撐。

即便如此,逆向思維、多維思考、多元思考、相容幷包等思想也足以喚醒很多人。但,只是思維的改變還不足夠,我們需要的是到更廣闊的天地去看到更多沒有見過、沒有想過的東西

《精進》作者採銅自創的求知四律,也是一種最樸素的突破牢籠困境的解決方案。

對不瞭解的事物保持沉默;對深邃的事物保持渴求;對粗劣的事物保持厭惡;對恆久的事物保持迷戀。

對不瞭解的事物保持沉默是最基本的素質

有多少的謠言、流言都是因為缺乏這個素質導致的。有一個很可怕的東西已經被刻進了人類的基因,那就是排他性。

在面對陌生的、不瞭解的東西時,我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排斥而非接受。因為在遠古的時候,生存不易,對周遭需要格外敏感,就像劉慈欣在《三體·黑暗森林》中說的一樣,在黑暗的森林裡,你不知道有沒有別人,但是當一個地方發出聲響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肯定不是,也不應該是過去看看,而是朝那裡開上一槍。

這樣的敏感讓我們生存至今,也是這樣的敏感讓我們走出黑暗森林之後落入思維困境。還好,我們已經開始從“害怕和別人不一樣”轉向“害怕和別人一樣了”。

對深邃的事物保持渴求是對未知的探索

深邃的事物意味著難度和挑戰,同樣也意味著未知的收穫。大家都知道舒適區的理論,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舒適區,在這個區域內,我們可以做到得心應手。但是,在這個區域內的重複和練習並不能得到任何提升。

保持對深邃事物的渴求,可以幫助我們走出舒適區,到一個新的領域開拓新的邊疆。

對粗劣的事物保持厭惡是表明一種態度

不能夠一些事情表達厭惡,就不足以對一些事情表示喜愛,關鍵在於,怎麼去篩選所謂粗劣的事物,我從《精進》這本書中得到了很好的啟示。

所謂粗劣的事物並不一定就是我們所說的低俗、下流、娛樂、無聊的東西,更全面的說,所有衰變週期短、滿足感低的事物都可以歸納其中。所謂衰變週期,就是說做一件事收穫的東西會在多長時間消失。比如,玩一盤遊戲,衰變週期就很短、滿足感也很低,這樣的事兒要少幹;再比如,算了,不比如了,你們意會。

對恆久的事物保持迷戀是要讓時間給你答案

很多事情啊,一開始做,收益微乎其微,成就感也幾乎沒有,但是,這個事情的衰變週期特別長,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微乎其微的收益、這幾乎沒有的成就感就聚沙成塔了,這就是李笑來老師《和時間做朋友》這本書的核心思想。舉個例子,學英語,背單詞,每天背幾個單詞,能有多大收益,能有多少成就感,但是,只要堅持,保持迷戀,最終時間會給你答案啊。

但是,這樣做了就真的能跳出禁錮思維的牢籠,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了嗎?

很遺憾,並不能,你只是從一個牢籠走到了另一個牢籠。

那為什麼要做這樣的努力呢?

改變只不過是從一個籠子到另一個籠子,但我們享受的是那換籠子的一瞬間!

3樓:文婷說

換個角度看世界——換個角度看問題——從身邊小事做起

這邊看幾個小故事:

換個角度看孩子

有一位母親喜歡帶著5歲的女兒逛商店,可女兒卻總是不願意去,母親覺得很奇怪,商店裡琳琅滿目五顏六色的東西那麼多,一般小孩都巴不得呢,自己的女兒為什麼不喜歡呢?.....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帶開了,母親蹲下身子為孩子繫鞋帶,突然看到一種從未見過的可怕景象:眼前晃動著的全是腿和胳膊!

於是,抱起孩子,快步走出商店。此後,即使一定要帶孩子去商店,她會把孩子扛在肩上或抱在懷裡。

幸好鞋帶鬆了,不然小女孩還不知要受多少恐怖呢!遇到脾氣暴的家長,可能還會施以暴力,所以很多時候,正常的事情不正常了,嘗試去深入瞭解,從中找出問題並解決,小孩生性天真浪漫,不願意一定是**有問題或者不舒服了。

很多時候我們會說小孩不聽話,那有沒想過孩子生性是單純的,他不聽話是因為自己錯怪他了還是我們因為對他的關心不夠?

換個角度看孩子,你會發現孩子如出生時那般可愛。

2.換個角度看生活,從日子中跳出來看問題

有一對要租房子的夫妻,倆人拖著疲累的身軀挨家挨戶的找房子看,但總沒有幾個中意的。到了下午,奇蹟出現了,倆個人共同看上一間他們都滿意的房子,急著想付訂金,把房子訂下來!(因為這房子太好了!

客廳像客廳!廁所像廁所!他們不喜歡那種客廳像廁所般太雜亂的房子;也不想要一個廁所像客廳般豪華的房子!

)真是當局者迷,局外者清啊!

換個角度看生活,時常讓自己從日子中跳出來看問題,不要被一些所謂的條件或限制所牽絆。學會逆向思維,多維度思考,長此以往,自己的思維也就開啟了。

夢到另自己,夢到另一個自己。

房間往往代表內心,客廳在個人心理層面下則意味著內心和外界的交界點,我們通常在客廳會晤朋友,客廳可以是自己的私密處,也可以是和他人的交流處。這使得它有著雙重身份。我們每天出門前會帶上各種各樣的面具,在家裡你是丈夫或者妻子,在單位你可能是員工或者老闆。這個轉換和帶面具的過程通常可以認為是在客廳進行的。夢...

地球上有沒有另世界,地球上有沒有另一個世界

另一個世界無處不在,也無時不有,它並不在很遠方,而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周圍。我們人之所以高階於我們身邊的其他動物,主要是因為人有第六感,但是難道就沒有比第六感再高的了嗎!講一種現象和大家分享,我們在運動過後,疲勞之時,會立即酣然入睡,但正巧家裡就你一個人,家裡的各個房間全開著,你突然潛意識的醒來,看到家...

怎麼修改儲存過程從另一個表獲取資料。

q 904421306 這個儲存過程是拼接了一個sql來做資料處理。set item lst item lst tmp 這是給 item lst賦了一個值,另一種寫法是 select item lst item lst tmp 你要改動資料庫,要看你整體的資料處理邏輯是什麼。你貼的這段應該不是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