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的修辭手法

時間 2021-10-30 03:14:08

1樓:匿名使用者

李白《秋浦歌》中有一句「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李白的身長,據他自己說是「身長七尺」, 。七尺的身軀,哪有三千丈的頭髮,不可能!看到後面一句才知道,我這滿頭的白髮有三千丈,那是因為心裡太愁,無限的愁緒造成的。

所以這裡很明顯用的修辭手法就是誇張。這是一種絕妙的浪漫主義構思----大膽的誇張和豐富的想象結合在了一起。

2樓:衣謐樂憐翠

應該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3樓:

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

4樓:匿名使用者

用了李白的手法,不能說是誇張,只能說是李白式的誇張

5樓:

明顯用的是誇張的修辭手法

6樓:史海回眸

誇張:即故意地對事物進行誇大或縮小的描寫,藉以表達詩人異乎尋常的情感。合理的誇張雖不符合事理,卻符合情理。

在浪漫主義詩歌中,誇張的手法隨處可見。如「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李白《俠客行》)以五嶽為輕來誇張俠客然諾之重;「輕言託朋友,面對九凝峰。」(李白《箜篌謠》)用山峰來誇張朋友之間的隔膜與猜疑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什麼修辭手法

7樓:特特拉姆咯哦

這兩句詩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將「白髮」擴大誇張,使事物的特點更明顯、更突出。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秋浦歌》。

原文: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譯文:白髮長達三千丈,是因為愁才長得這樣長。不知在明鏡之中,是何處的秋霜落在了我的頭上?

擴充套件資料

作品賞析

這首詩採用浪漫誇張的手法,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衷。

全詩描繪的詩人形象是滿腹憂鬱,形容枯槁,白髮蒼蒼的孤苦老人。盛年不再的李白,是懷著失意的心情來到秋浦的,雖然是剛過「知天命」的年紀,可是好像一下子白髮就全白了。在此詩的開頭,他說自己是「兩鬢入秋浦,一朝颯已衰」。

聽起來似乎覺得原來還李白一直是兩鬢青絲,但到了秋浦之後,沒有想到竟然會在一天早上起來之後,發現兩鬢已經白髮蒼蒼了!「緣」,因為;「個長」,這麼長。

這首詩的表層意義是詩人對進入暮年的喟嘆,深層意義是抒發一種匡時濟世之大志而又無門可報,欲罷而又不能的矛盾情懷。

後兩句「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是說:照著清亮的銅鏡,看到自己蕭蕭白髮,簡直沒法知道自己的頭髮怎麼會變得這樣的白。通過向自己的提問,進一步加強對「愁」字的刻畫,抒寫了詩人愁腸百結難以自解的苦衷。

「秋霜」代指白髮,具有憂傷憔悴的感**彩。

8樓:黛妮

1、「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秋浦歌》。這兩詩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將「白髮」擴大誇張,使事物的特點更明顯、更突出。

2、附原文:

秋浦歌唐.李白

白髮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裡, 何處得秋霜。

【譯文】

白髮長達三千丈,是因為愁才長得這樣長。

不知在明鏡之中,是何處的秋霜落在了我的頭上?

【賞析】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箇)長?」劈空而來,似大潮奔湧,似火山爆發,駭人心目。單看「白髮三千丈」一句,真叫人無法理解:

白髮怎麼能有「三千丈」呢?讀到下句「緣愁似個(箇)長」,豁然明白,原來「三千丈」的白髮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長。愁生白髮,人所共曉,而長達三千丈,該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十個字的千鈞重量落在一個「愁」字上。以此寫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驚歎詩人的氣魄和筆力。

古典詩歌裡寫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說:「詩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雲:

『憂端如山來(按:當作「齊終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頎雲:『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

」李白獨闢蹊徑,以「白髮三千丈」之長喻愁之深之重,「尤為新奇」,「興中有比,意味更長」(同上)。人們不但不會因「三千丈」的無理而見怪詩人,相反會由衷讚賞這出乎常情而又入於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詩人的長嘆疾呼實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頭上生了白髮以及白髮的長短,是因為照鏡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鏡,三四句就明白寫出:

「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髮,似重複又非重複,它並具憂傷憔悴的感**彩,不是白髮的「白」字所能兼帶。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發出「何處」之問。這兩句不是問語,而是憤激語,痛切語。

詩眼就在下句的一個「得」字上。如此濃愁,從何而「得」?「得」字直貫到詩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擠壓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髮,鬢染秋霜,親歷親感,何由不知!

李白有「奮其志能,願為輔弼」的雄心,有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理想(均見《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儘管屢遭挫折,未能實現,但他的志向紿終不泯。寫這首詩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壯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攬鏡自照,觸目驚心,發生「白髮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後世識其悲憤,並以此奇想奇句流傳千古,可謂善作不平鳴者了。

3、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9樓:羨慕寶貝

1、「白髮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的修辭手法是:誇張和比喻。

2、「白髮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出自唐代李白的《秋浦歌·白髮三千丈》,全詩如下: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3、該詩大意:

(我)頭上的白髮足足有三千丈(長),只因愁思無窮無盡也像這樣長。

不知道在明亮的鏡子裡的我,從什麼地方得來這滿頭蒼蒼白髮?

4、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10樓:善一柏彩萱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傈長。」白髮長達三千丈,因為憂愁才變得這樣長。誇張白髮之長是為了形容憂愁之深。運用誇張的手怯,寫得十分生動傳神。

11樓:賓若谷苟緞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運用的什麼修辭

「白髮三千丈」作了奇妙的誇張,似乎不近情理,一個人七尺身軀,而有三千丈的頭髮,根本不可能.

12樓:h伊墨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句詩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

白髮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是什麼修辭手法?

13樓:黛妮

1、「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秋浦歌》。這兩詩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將「白髮」擴大誇張,使事物的特點更明顯、更突出。

2、附原文:

秋浦歌唐.李白

白髮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裡, 何處得秋霜。

【譯文】

白髮長達三千丈,是因為愁才長得這樣長。

不知在明鏡之中,是何處的秋霜落在了我的頭上?

【賞析】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箇)長?」劈空而來,似大潮奔湧,似火山爆發,駭人心目。單看「白髮三千丈」一句,真叫人無法理解:

白髮怎麼能有「三千丈」呢?讀到下句「緣愁似個(箇)長」,豁然明白,原來「三千丈」的白髮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長。愁生白髮,人所共曉,而長達三千丈,該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十個字的千鈞重量落在一個「愁」字上。以此寫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驚歎詩人的氣魄和筆力。

古典詩歌裡寫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說:「詩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雲:

『憂端如山來(按:當作「齊終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頎雲:『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

」李白獨闢蹊徑,以「白髮三千丈」之長喻愁之深之重,「尤為新奇」,「興中有比,意味更長」(同上)。人們不但不會因「三千丈」的無理而見怪詩人,相反會由衷讚賞這出乎常情而又入於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詩人的長嘆疾呼實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頭上生了白髮以及白髮的長短,是因為照鏡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鏡,三四句就明白寫出:

「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髮,似重複又非重複,它並具憂傷憔悴的感**彩,不是白髮的「白」字所能兼帶。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發出「何處」之問。這兩句不是問語,而是憤激語,痛切語。

詩眼就在下句的一個「得」字上。如此濃愁,從何而「得」?「得」字直貫到詩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擠壓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髮,鬢染秋霜,親歷親感,何由不知!

李白有「奮其志能,願為輔弼」的雄心,有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理想(均見《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儘管屢遭挫折,未能實現,但他的志向紿終不泯。寫這首詩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壯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攬鏡自照,觸目驚心,發生「白髮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後世識其悲憤,並以此奇想奇句流傳千古,可謂善作不平鳴者了。

3、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14樓:羨慕寶貝

1、「白髮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的修辭手法是:誇張和比喻。

2、「白髮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出自唐代李白的《秋浦歌·白髮三千丈》,全詩如下: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3、該詩大意:

(我)頭上的白髮足足有三千丈(長),只因愁思無窮無盡也像這樣長。

不知道在明亮的鏡子裡的我,從什麼地方得來這滿頭蒼蒼白髮?

4、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15樓:宇亦賢

上半句主要誇張,下半句主要比喻.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古詩作品《秋浦歌》第一二句,其全詩文如下: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註釋】

⑴秋浦:唐時屬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貴池縣西。

⑵山公:指山簡。

⑶甯戚:春秋時衛國人。

⑷白石爛:甯戚《放牛歌》中有「南山矸,白石爛,生不逢堯與舜禪」之句。

⑸黑貂裘:《戰國策·秦策》載,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

⑹水車嶺:《貴池志》載,貴池西南七十餘里有水車嶺。

⑺寄生:一種植物,其根部不紮在土裡而依附在松樹、楊樹等枝杈上,靠吸取這些樹的養分而存活。

⑻江祖一片石:《一統志》載,江祖山,在貴池西南二十五里處,一石突出水際,高數丈,名曰江祖石。

⑼邏人:今稱邏人磯,乃江邊一巨石。人:一作「叉」。

⑽魚梁:地名,在邏人磯附近。

⑾舟:一作「行」

⑿平天:湖名,舊址在貴池西南的齊山腳下。

⒀赧(nǎn):原指因害羞而臉紅。這裡是指爐火映紅人臉。

⒁個:如此,這般。

⒂秋霜:形容頭髮白如秋霜。

⒃白鷳(xián):大型鳥類,也叫「白雉「。

【翻譯】

白髮長達三千丈,是因為愁才長得這樣長。不知在明鏡之中,是何處的秋霜落在了我的頭上。

【賞析】

第十五首詩,是組詩中流傳最廣的一首。「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劈空而來,似大潮奔湧,似火山爆發,駭人心目。

單看「白髮三千丈」一句,真叫人無法理解:白髮怎麼能有「三千丈」呢?讀到下句「緣愁似個長」,豁然明白,原來「三千丈」的白髮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長。

愁生白髮,人所共曉,而長達三千丈,該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個字的千鈞重量落在一個「愁」字上。以此寫愁,匪夷所思。

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驚歎詩人的氣魄和筆力。古典詩歌裡寫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說:

「詩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雲:『憂端如山來(按:當作「齊終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頎雲:

『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李白獨闢蹊徑,以「白髮三千丈」之長喻愁之深之重。人們不但不會因「三千丈」的無理而見怪詩人,相反會由衷讚賞這出乎常情而又入於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詩人的長嘆疾呼實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頭上生了白髮以及白髮的長短,是因為照鏡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鏡,三四句就明白寫出:「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髮,似重複又非重複,它並具憂傷憔悴的感**彩,不是白髮的「白」字所能兼帶。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發出「何處」之問。這兩句不是問語,而是憤激語,痛切語。

詩眼就在下句的一個「得」字上。如此濃愁,從何而「得」?「得」字直貫到詩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擠壓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髮,鬢染秋霜,親歷親感,何由不知!

李白有「奮其志能,願為輔弼」的雄心,有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理想(均見《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儘管屢遭挫折,未能實現,但他的志向紿終不泯。寫這首詩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壯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攬鏡自照,觸目驚心,發生「白髮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後世識其悲憤,並以此奇想奇句流傳千古,可謂善作不平鳴者了。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任由摩羯 秋浦歌 秋浦長似秋 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此詩以現實中不可能出現的三千丈白髮領起,抒發了因驚現白髮而引起的心裡上的極大震撼。極度誇張卻真實地宣洩了內心的煩愁。修辭手法有,誇張 三千丈 比喻 似個長 對比 白髮 緣愁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這是李白最著名的詩篇之一.劈...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的意思是什麼和修辭手法

衡水游龍 1 意思是 白髮長達三千丈,是因為愁才長得這樣長。運用的修辭手法是 誇張和比喻。其中把白髮說成是有三千丈那麼長,這是誇張的修辭。把愁比作白髮,是比喻。2 原詩 秋浦歌 十七首其十五 唐 李白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3 譯文 白髮長達三千丈,是因為愁才長得這樣長。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