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中黃蓋的計策具體內容是什麼

時間 2021-06-11 15:13:07

1樓:匿名使用者

苦肉計:

苦肉計:人們都不願意傷害自己,如果說被別人傷害,這肯定是真的。己方如果以假當真,敵方肯定信而不疑。

這樣才能使苦肉之計得以成功。此計其實是一種特殊作法的離間計。運用此計,「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亂假。

己方要造成內部矛盾激化的假象,再派人裝作受到**,藉機鑽到敵人心臟中去進行間諜活動。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已是盡人皆知的故事了。兩人事先商量好了,假戲真作,自家人打自家人,騙過曹操,詐降成功,火燒了曹操八十三萬兵馬。

《苦肉計》選自《三十六計》[1]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

」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叢集書,編撰成《三十六計》。

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

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2樓:信憶南

苦肉計。簡單說就是諸葛亮和周瑜要燒曹操的船,但是無法接近。當時曹操在周瑜身邊有兩個類似於臥底的角色。

於是黃蓋和曹操說要投降,曹操將信將疑。於是黃蓋與周瑜商量好兩人吵架,周瑜痛打黃蓋,讓我地告訴曹操確實發生了矛盾。黃蓋投降是真的,曹操相信。

黃蓋得以接近曹操船隻,火燒曹操。

赤壁之戰,黃蓋向周瑜說的計策,具體內容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黃蓋假裝帶著糧船向曹操投降,實際上是裝有乾草和硫磺的船,等到靠近曹營時放火燒船。為騙取曹操相信,實施苦肉計,讓周瑜打他,並派闞澤報告曹操。

4樓:慵懶

你自己做要麼看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中黃蓋假降的計策是誰想出來的?

5樓:猥瑣哥

周瑜成功地利用了長江這個有利條件.曹操軍隊是北方人,坐不慣船,要把船用鐵索專連起來.周瑜正屬確分析了這種情況,針對對方的弱點,採取火攻的計策.

在具體實行火攻時,安排非常周密.先是派 黃蓋假 投降,好把引火的東西送到曹營;趁刮東南風時進行火攻;黃蓋的船快到曹營時才點火,使曹操措手不及.周瑜巧妙地利用了各種有利條件,採取了正確的措施,所以能打敗曹操

6樓:偉哥

黃蓋自己想出來的苦肉計,然後他的好友再給曹操送詐降信。最後龐統又巧施連環計。才會有赤壁之戰。

7樓:憽人颯

周瑜!!!!!!配合和黃蓋。

8樓:老子有愛

苦肉計!黃蓋自己想的。所以叫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9樓:手機使用者

周瑜想出來的,要黃蓋配合和執行。

赤壁之戰的內容,什麼叫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 東漢末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想奪取江南東吳的地方。東吳的周瑜調兵遣將,駐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對。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慣船,可是要渡過大江,非坐船不可。曹操叫人用鐵索把船一條一條連起來,鋪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樣。他只等兵士練好了在水上打仗的本領,就下令...

赤壁之戰的激烈場面,赤壁之戰中那個場面描寫得最生動 為什麼

腹股溝管次v管吃管喝 脣槍舌劍 舌如劍,脣象槍。形容辯論激烈,言詞鋒利,象槍劍交鋒一樣。大風大浪 指巨大的風浪。比喻社會的大動盪 大變化。也比喻尖銳 複雜 激烈 艱苦的鬥爭。大浪淘沙 淘 用水沖洗。去掉雜質。在大浪中洗淨沙石。比喻在激烈的鬥爭中經受考驗 篩選。地動山搖 發生時大地顫動,山河搖擺。亦形...

赤壁之戰的對戰雙方是,赤壁之戰的交戰雙方都是誰

劉備軍 為關羽等率領的荊州兵劉琦部2w餘人。孫權軍 為周瑜等人率領的兵馬5w餘人。曹操軍 為曹操親自統帥的兵馬舊部及新降的荊州兵劉琮部下蔡瑁,張允等。共約23w餘人。號稱80w,與孫劉聯軍鏖戰於赤壁。劉備孫權 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