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的性質是什麼,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意義和性質。

時間 2021-07-13 02:49:49

1樓:1天_堂

1、性質

商鞅變法是一次封建地主階級的改革運動。

2、商鞅變法簡介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3、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鐵製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導致奴隸主的土地國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農民兩大對立的階級的產生。

新興軍功地主階級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要求獲得相應的政治權利,從而引起了社會秩序的變動。因此,紛紛要求在政治上進行改革,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統治。各國紛紛掀起變法運動,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等。

戰國初期,秦國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晚於其餘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於齊、楚、燕、趙、魏、韓六個大國。為了增強秦國實力,在諸侯國的爭霸中處於有利地位和不被別國吞併,秦孝公引進人才,變法圖強。

4、結果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封建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變法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因之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

商鞅失去變法的強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難辯,只得逃亡。最後,商鞅在秦軍追捕中斃命,只落得個「車裂」的下場。 但變法得以繼續實行下去。

5、評價

進步之處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順應了封建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同時,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侷限之處

但是商鞅變法中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在一定程度上給廣大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並未與舊的制度、文化、習俗徹底劃清界限。「內行刀鋸,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輕視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顯的歷史侷限。

2樓:標緻

公元前475年,是戰國時期的開始。從這一年起,中國歷史進入封建社會。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在經濟上的勢力越來越大。

他們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各國諸侯也都想實行改革,使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在新興地主階級的推動下,各諸候國先後開展了屬於地主階級政治改革性質的「變法」運動。

秦國的商鞅變法是其中比較徹底的一次。

秦國偏處西方,人口稀少,經濟落後。秦孝公做國君時,發憤圖強,下令求賢。

商鞅是衛國的破落貴族。他聽說秦孝公下令求賢,來到秦國。秦孝公聽商鞅談論富國強兵之道,一連幾天不知疲倦,非常贊同他的變法主張。

秦孝公召叢集臣,討論變法,代表舊貴族勢力的大臣堅決反對。他們認為效法古制,依照舊禮,才不會出偏差。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

商湯、周武沒有依照古制而成就王業;夏桀、商紂沒有改變舊禮也不免滅亡。治理國家不一定用一種辦法,只要對國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秦孝公堅決支援他。

變法開始以前,商鞅怕人民不相信他頒佈的法令,就在國都南門立了一根高3丈的木竿,下令說:有誰把木竿移到北門,就賞賜他10金。開始時人們只是觀望,沒有人去搬。

商鞅又下令將賞金增加到50金。有一個人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把木竿扛到北門,果然得到50金的重賞。這個訊息一傳開,商鞅再頒佈法令,人們就都相信了。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開始變法。頒佈法令規定:打破過去土地上的縱橫田界,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戰爭中立的軍功越大,授予的爵位越高,賜給的田宅也越多;全國設定31個縣,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商鞅變法剝奪了舊貴族的特權,遭到他們強烈的反對。太子師傅公子虔,公孫賈等鼓動太子破壞新法。商鞅割了公子虔的鼻子,在公孫賈臉上刺了字,這樣,新法得以順利推行。

秦孝公死後,舊貴族起來反對商鞅,公子虔誣告商鞅謀反,商鞅被車裂。但是新法並未廢除,在秦國繼續得到推行。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後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3樓:匿名使用者

商鞅變法是一次封建地主階級的改革運動

4樓:

商鞅變法首先是發展農業生產,增強經濟實力。商鞅變法中有關經濟方面的措施: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

5樓:摺紙快樂

**才不知道這個問題呢!!!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意義和性質。

6樓:苦味精味苦

商鞅變法: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開始變法。內容有:

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准許自由買賣;

②獎勵耕織和軍功。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因從事商業而貧窮的人,全家罰做奴隸;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④統一度量衡,在秦國頒佈度量衡的標準器。這些措施使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商鞅變法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變法的性質和特點:

商鞅變法的實質是地主階級發動的一個比較徹底的封建性質的改革,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王即位,「宗室多怨鞅」以至於商鞅被害。但是由於變法內容順應了封建制的發展和歷史趨勢,加上新法已經推行18年,「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所以商鞅雖死,「秦法未敗」。

商鞅變法的意義:

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集權制度。使秦國經濟繁榮,軍力強大;天下人才彙集;軍事勝利,領土擴張,國力強盛。 經濟上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進了秦國封建經濟和封建生產力的繁榮發展,為秦國的富國強兵乃至統一全國奠定了雄厚的經濟物質基礎,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的利益;政治上使得封建國家機器的職能更加健全,使得秦國基本上建立起穩固的封建****集權政治體制;綜上所述,商鞅變法是一場全面徹底的封建化變法運動,順應了封建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

7樓:匿名使用者

背景。戰國時期鐵製工具和牛工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

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各諸侯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

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 ,以求富國強兵。在兼併戰爭中取勝。目的。

發展封建經濟社會。增長秦國實力。完成統一大業。

時間。公元前356年。人物商鞅秦孝公。

內容政治經濟軍事。影響。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使其秦國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為以後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實質。徹底了新興地主階級的變法運動。成功原因。

秦孝公的支援,商鞅個人的才能。商鞅精神。勇於改革開,拓進取,不畏艱難,勇於同守勢力作鬥爭。

啟示。一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二,改革要順應歷史發展的趁勢。

三改革會遭到舊勢力的反對,要堅持不懈,不怕困難。四堅持改革。

8樓:匿名使用者

秦商鞅變法

商鞅衛人,舊貴族出身,姓公孫,後秦封商地,故名之。「少好刑名之學」,先於魏求仕,因未得魏惠王信任繼而入秦,受孝公重用,先任庶長,繼而大庶長,最後大良造(類似中原各國相國兼將軍的官職)。

兩次變法(前356及前350)內容如下:

1.「廢井田,開阡陌,使民得買賣。」從法律上承認井田制的崩潰和土地私有的合法化。

廢除原來「百步為畝」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頃田的大田界「封疆」,開拓為240步一畝,重設田界,不得私自移動。然後將這些土地授給農民,准許買賣土地,確認封建土地所有制

2.獎勵軍功,按軍功大小重新確定社會等級。(1)按照「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原則,規定「宗室非有功者,不得屬籍。

」即,沒有軍功的宗室,不能再保留貴族的身份。(2)頒行軍功爵住制,共二十級,「能得敵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蓋宅九畝」。爵位高的還可以在食邑里享受三百家以上的租稅。

(3)嚴禁危及社會治安的「私鬥」,「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這樣使「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大大提高了軍隊作戰能力。

3.獎勵耕織,重農抑商。法令規定:

「謬(努)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奴)」。意思是凡努力生產糧食和絲帛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凡是棄農經商或因懶惰以致貧窮而無力交租者,則全家罰為官府的奴婢。

為了增加農業勞動力和納稅戶數,規定成年男子必須與父母分居,另立門戶,否則加倍徵稅。

4.建立封建集權制度,推行縣制。他把地方上的許多鄉、邑合併成縣,在全境設定三十一縣,由**任命縣令,縣丞等官職以掌政事。由於縣為直屬國君的地方組織,**集權加強了。

5.編制戶口,定「連坐之法」,規定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設伍、什長。各家互相糾察以防「奸人」。

「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以降敵同罰。」(《史記、商君列傳》。)加強對人民監視,以防反抗。

6.「明法令」,為新興地主階級立法。將法令公佈在宮室前的冀闕上,且申明「刑無等級」,即無論卿相、將軍、大夫,只要觸犯刑律就應和「庶人」犯法一樣處置。

7.統一度量衡,頒佈標準器,「平鬥桶,權衡,丈尺」。上海博物館藏秦孝公18年(前344)制商鞅量(方升)銘文34字表明是「升」,實測容量200毫升。

此項措施對統一賦稅制度,推行俸祿制度以及商業發展均有好處,亦便於地主向農民收租。

商鞅於孝公死後被告謀反車裂而死。

作用:商鞅變法是一次比較徹底的封建性改革。(1)變法沉重地打擊了奴隸主貴族的勢力,培植了封建統治的社會基礎-地主階級,使封建制在秦國得到了發展和鞏固。

(2)就經濟基礎而言,建立了較為穩定的小農經濟,而小農經濟則是封建**政權的統治基礎。變法的關鍵是把大家庭肢解為小家庭,發展與保護小農的個體所有制,並與此相適應重新組織各級地主階級政權,加強**主義的**集權。(請閱林劍鳴《試論商鞅變法的原因》,《西北大學學報》2023年2期;李清和《論商鞅變法》,《中國史研究》2023年2期;曾振宇、崔明德《由法返德:

商鞅社會理想之分析》,《中國史研究》2023年1期)反之,李悝的變法並不徹底,並未從法令的角度上去廢除奴隸制的基礎「井田制」,而商鞅則以法令形式「廢井田,開阡陌」,李悝僅「盡地力之教」未改變生產關係。

商鞅雖死,但「秦法未敗」,因為變法比較深入人心,「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秦策》)商鞅的主張仍得以貫徹實行,是秦富國強兵的重要原因之一。

(3)變法內容看,主要矛頭針對奴隸主舊貴族,剝奪其政治、經濟特權,保護和發展封建經濟,鞏固地主階級**,建立一套統治和剝削農民的制度。在戎狄風俗較濃的秦國還有進一步掃蕩氏族殘餘的歷史任務。所以,變法是地主階級自上而下的改革運動。

(4)在列國變法中,商鞅變法又是比較徹底的。因為首先針對土地制度,廢除了奴隸主貴族賴以生存統治的井田制,以法律的形式承認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存在,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順應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變法是一次進步的改革,是封建社會制度在我國建立的重要標誌。

為日後秦統一中國基礎。也是一場封建化運動。

商鞅變法的影響是什麼,商鞅變法的意義和影響是什麼?

莫問清歡 春秋以前,土地屬於國家所有。春秋以來,由於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一些奴隸主將新開墾出來的田地變成私產並出租。他們轉化成封建地主。租種地主土地的人,變成農民。到了戰國時期,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先後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其中,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

商鞅變法的影響,商鞅變法的內容和影響。

假裝某人 商鞅變法是中國古代一次成功的變革記為新發,他讓秦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並且為以後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而且確定了法治的思想。商鞅吸取了李悝 吳起等法家在魏 楚等國實行變法的經驗,結合秦國的具體情況,對法家政策作了進一步發展,後來居上,變法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他進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擴大了畝制...

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作用是什麼?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一是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這就從法律上維護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於地主經濟的發展。二是獎勵耕戰,包括獎勵耕織和獎勵軍功兩方面的內容。獎勵耕織就是獎勵一家一戶的男耕女織的農業生產,以生產糧食布帛多少為標準,凡是努力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這就促進了小農經濟和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