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諡號和廟號聯絡在一起,比如漢高祖就是廟號,隋煬帝就是諡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一般最早的皇帝諡號用得多,後來廟號多,明清則往往年號更深入人心。
夏商時代的王沒有諡號,往往直呼其名,他們的稱呼多數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盤庚、帝辛,這究竟是排行還是出生年份,現在也眾說紛紜,我們還是不要去管他。諡號是周朝開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諡號,是自稱,昭王穆王開始才是諡號。
所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吧。象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麼能力的,質帝、衝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獻帝、順帝,那就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嘲笑了。另外孫權是個特例,他的諡號是大帝,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諡號是周開始的,除了天子,諸侯、大臣也有諡號,但我這裡是專講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於是廢了諡號,從他這個始皇帝開始,想傳二世、三世以至無窮,可惜只傳了二世。漢代開始又實行了。
漢倡導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諡號都有個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獻。漢獻帝是他死去之後曹魏給他加的諡號,他做皇帝的時候沒有這個叫法,三國的文藝裡在他做皇帝的時候就把他叫做獻帝,那是胡說八道,難道獻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會把皇位獻出來?
按照周禮,天子七廟,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廟號就一代一代都保留著,沒有廟號的,到了一定時間就「親盡宜毀」,不再保留他的廟,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別的廟裡。廟號就是祖啊宗啊的稱呼,一般祖的檔次比祖更高些。起初,有廟號的皇帝不多,例如兩漢,劉邦是高祖,劉秀是世祖,別的就沒什麼廟號了。
這個祖,和歐洲尊某皇帝為大帝一樣,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績才行,一般往往都是開國皇帝。但也有濫封的,曹魏時,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著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稱烈祖明皇帝,很被後世嘲笑。
一般廟號叫高祖或太祖都是開國皇帝,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鐵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統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臨,劉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個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們差不多,所以叫成祖,另外玄鏵被叫做聖祖,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年號也不是一開始都有的,漢朝初期就沒有,後來才開始出現,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歡換年號,好事壞事都要換,有的幾年換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換幾次,一般樸素務實的皇帝年號換得少,愛標新立異的年號換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貞觀,玄宗也不大換,而武則天就特別喜歡改年號,一般年號是兩個字的,她還用過四個字的。
本來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但是都有諡號,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稱諡號。從唐開始就誰都有廟號了,所以人們習慣稱廟號。明清兩代的皇帝一般一個年號用一輩子,所以人們習慣稱他的年號,這裡面只有明英宗用過兩個年號,因為他被瓦剌俘虜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來後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時他發動政變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兩個年號。
另外同治原來的年號叫琪祥,是肅順他們擬的,不久慈禧發動政變,殺了肅順,年號改作同治,原來的年號沒叫開,人們都習慣地稱同治帝。
有時候,不做皇帝的,死後給尊為皇帝,如曹操、司馬懿父子,還有一個是多爾袞,他手握大權,死後被福臨尊為成宗義皇帝,但那是權宜之計,不大一個月,福臨囚禁了多爾袞的兄弟阿濟格等人,然後宣佈多爾袞有**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義皇帝的稱呼自然也沒了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於周室,死後獲諡。這是諡法之始。
《周禮》說:「小喪賜諡。」小喪,死後一段時間。
《逸周書.諡法解》:「諡者,行之�也。
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出於人。」
諡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諡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諡號在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君主的諡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佈,大臣的諡號是朝廷賜予的。諡號帶有評判性,相當於蓋棺定論。
諡號來自於諡法。諡法規定了若干個有固定涵義的字,大致分為三類: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屬於批評的有:煬、歷、靈等;屬於同情的有:哀、懷、愍、悼等。
如,楚懷王的「懷」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稱為上諡、美諡;中者稱為下諡,惡諡;後者稱為中諡。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學者王國維自沉身亡,溥儀「詔」諡「忠愨」,墓碑上刻著「王忠愨公」。
愨:誠實。陳寅恪在其碑文中說:
「思想不自由,毋寧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國維尋死的主要原因。這是中國諡號制度的終點。
惡諡是後來才有的——人們漸漸覺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還很可恨。周厲王在「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他是一個貪婪的君主,「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後來死在了那裡。
《召公諫厲王彌謗》是先秦歷史散文名篇,選進了多種課本。本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厲王的**殘暴。
隋煬帝的「煬」表示「好內怠政」、「外內從亂」,是他被縊殺當年,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加的。
始皇倨傲廢諡法
秦代皇帝嬴政看到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他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將「皇」、「帝」連起來開始稱「皇帝」。「皇帝」比上諡更加溢美,所以歷朝最高統治者欣然接受。
西漢又恢復了諡號。
諡號的字數,從一個字開始,發展到後來用好多個字,簡直成了褒義詞堆砌。武則天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即自己定諡的先例。其實質由客觀地評判變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數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發展。
唐代對歿世皇帝簡稱諡號。明朝皇帝諡號十七字。清朝皇帝諡號為廿一字。
字數這麼多,當然就無法當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場合用。
2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是沒有標準的,起初是很短的,比如漢朝,漢武帝的諡號就是四個字漢孝武帝,後來逐漸變長,而從唐以後就變的像裹腳布一樣了......比如宋神宗趙頊同學,歷史上被尊為神宗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不過其實還是有訣竅的,比如趙同學的諡號,落到那個「聖」字上面,就沒錯了。
別的幾乎可以無視。一般諡號的「眼」落在孝的前後,畢竟中國一直是稱以孝悌治天下的。不過還是那句話,沒有標準的,再舉個例子給你,還是宋代,宋太宗的諡號是太宗神功聖德文武皇帝,而你看看他孫子的孫子神宗,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比他長一大截......
沒有一定的長度標準滴~
3樓:匿名使用者
23朱元璋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4樓:匿名使用者
明朝除明太祖23字,其餘均19字
eg: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
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 朱允炆
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朱棣
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 朱高熾
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朱瞻基
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朱祁鎮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 朱祁鈺
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巨集德聖孝純皇帝 朱見深
達天明道純誠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佑樘
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朱厚照
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朱厚熜
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 朱載垕
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朱翊鈞
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 朱常洛
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 朱由校
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朱由檢
清朝字數不等
eg: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努爾哈赤
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皇太極
(追諡: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 多爾袞
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 福臨
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簡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玄燁
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胤禛
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弘曆
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 顒琰
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 旻寧
協天翔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顯皇帝 奕詝
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毅皇帝 載淳
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載湉
配天同運法古紹統粹文敬孚寬睿正穆體仁立孝襄皇帝 溥儀
其他的就不知道拉!排版真累!~
皇帝的諡號以多少個字為標準?
5樓:曦曦
有關工具書先秦時的諡號以用一個字為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用一個字的如:秦穆公、晉文公;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釐王、趙孝成王、衛睿聖武公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議定以「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同時因「諡號」的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諡法.嬴政自稱為始皇帝,後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等等.
諡號,為東亞(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此外,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一些鄰近國家亦有使用,但不是每個東亞古代國家都用諡號.
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遲至周穆王前後,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諡號的做法已比較多.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諡號」外,稱呼大臣、學者名流的「諡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諡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後期,賜諡權高度集中於皇帝手中,要取決於「聖裁」.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
有關工具書先秦時的諡號以用一個字為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用一個字的如:秦穆公、晉文公;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釐王、趙孝成王、衛睿聖武公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議定以「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同時因「諡號」的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諡法.嬴政自稱為始皇帝,後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等等.
漢代時期恢復諡法,而且這一時期諡法制度也日趨嚴密,朝廷中正式設立「大鴻臚」一職,管理王公列侯的諡法.漢代以後,諡號大多為兩個漢字:漢文帝劉恆「諡號」全名為孝文皇帝,蕭何諡為文終侯.
唐宋時期為諡法發展時期.諡法一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諡以滿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從女皇帝武則天開始,打破了皇帝
一、二、三字諡號的舊例,她作為皇太后臨朝稱制時追諡丈夫唐高宗李治為「天皇大帝」,達四字.武則天稱帝后,又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諡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著的時候可以被奉上好幾次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尊號的累加也影響了諡號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後,大多數皇帝的諡號都在四個字以上.
皇后之「尊號」即「徽號」.
孝貞皇后-慈安諡號碑
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上徽號為「慈禧」.徽號也可每逢慶典累加,那拉氏的徽號最後積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多達16個字,而她的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23字諡(見慈禧條).宋代皇帝諡號比唐時更加諡美,而且也開後代予大臣諡二字的定例.
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實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諡號多以「文」字為榮,終宋之世,諡號為「文」者達一百四十多人,為「武」者僅二十人.
明清時期,諡法內容基本固定下來.首先是各層級人員的諡號字數固定下來.
明代皇帝諡字為17字或21字(明太祖),親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諡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諡字為21字(光緒帝)或23字或25字(努爾哈赤),和碩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
康熙帝的諡號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咸豐帝的諡號為: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
乾隆帝的諡號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恭親王奕訢的諡號為:忠
曾國藩的諡號為:文正
清代大臣的諡號規定:一品大臣過世,按例請皇帝決定是否授諡.一品以下**除非特旨,例不授諡.
得諡號者只有曾入翰林,或獲授大學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諡號中,又以「文正」最為難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議;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獲諡「文正」(如曾國藩).文正以下的諡號則有:
文忠(如李鴻章),清朝只有約十人得此諡號;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武功成者,如左宗棠)、文恭、文成等等.
MAC多少個位元組是8還是,MAC 多少個位元組 是8還是
小雨手機使用者 mac地址是由48位的二進位制陣列成,即6個位元組。在通訊中是用16進製表示的。前24位是由生產廠家向ieee標準組織申請的廠家 是固定的,但是它的第八位一定是0 48位中的第8位二進位制數 因為網絡卡的實體地址,一定是單播地址,在ipv4的環境中,區分單播和組播地址就是校檢第八位的...
皇帝的諡號是誰起的,根據什麼定的?何時定下的
純純的我的純 皇帝的諡號是在嗣位皇帝的參與下得到的 末代皇帝的諡號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贈,或者由遺民政權上諡。一般在皇帝死後定下。諡號是對死去的帝王 大臣 貴族 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 按其生平事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所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算是...
施工單位員至少每分鐘要打多少個字
資料員,顧名思義,就是要與材料打交道,是一個平凡無華的工作崗位,而就是這個平凡的崗位,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承載著一個單位的靈魂。資料員所接觸的是文字性的工作,對涉及本單位的材料進行整理 歸類,並完成領導交付的材料寫作等實質性工作。因此,作為資料員必須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良好的文字功底是做好資料員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