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蜂鳥飛燕
趙武靈王、趙惠文王這些稱呼,不是名字,而是諡號。那些君主們有自己的名字,趙武靈王叫趙雍,趙惠文王叫趙何。
諡號,是人死後對他的一種評價,所以說「諡者行跡」。它產生於周代(當然,諡號的產生現在還有爭議,咱就不細說了),周代天子、諸侯、貴族都有諡號,並且產生了相應的規範,這就是《諡法解》。如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齊桓公、晉文公、趙襄子等等。
諡號剛產生時,都是單字,但到發展到戰國,就出現了兩字的。此後諡號或是一字,或是兩字,延續了千年。比如劉邦諡號「高」,稱漢高帝,這就是單字諡,就和春秋時期齊桓公、晉文公一樣。
而劉秀諡號「光武」,稱漢光武帝,這就和趙武靈王一樣。曹操諡號「魏武帝」,是一字,而劉備諡號「漢昭烈帝」,卻是兩字。
到唐朝時,諡號字數大大增加,變成了七字、九字、十一字乃至二十多字的。如唐玄宗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就是七字,宋神宗是「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是十六字,嘉靖諡號「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是十七字,努爾哈赤諡號為「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是二十五字,也是中國歷史上諡號最長的皇帝。
為什麼這玩意越來越長呢?無他,其實就是一個從質樸向浮誇發展的過程罷了。諡號的最初的作用是對死者進行評價,這也是其「質」之所在,因此有美諡和惡諡之分,字數也比較簡潔,但後來它的評價功能漸漸喪失,成了顯擺和浮誇的工具,字數也就越來越長了。
2樓:匿名使用者
人類在進化!思想也在前進!單字已經不能表示人們需要的霸氣!或更好的封號!溢號
皇帝諡號大多都是一個字,可為什麼有的皇帝是兩個字(比如建文,昭烈)?
3樓:上善若水微笑
諡號最初用一個字,後來有兩個字的,例如戰國時趙武靈王、魏安釐(僖)王,還有三個字的,例如貞惠文子;後世又有增字,甚至多至一長句的。
諡號的字數,從一個字開始,發展到後來用好多個字,簡直成了褒義詞堆砌。在一個字或者幾個字的情形下,人們一般用諡號稱呼皇帝,比如隋煬帝。
但是從武則天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即自己定諡的先例。其實質由客觀地評判變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數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發展。唐代對歿世皇帝簡稱諡號。
明朝皇帝諡號十六字。清朝皇帝諡號為廿二字。字數這麼多,當然就無法當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場合用。
春秋諸侯混戰與戰國諸侯混戰的主要不同之處是
性質不同 前者是奴隸主貴族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後者是新興地主階級之間為完成統一而進行的兼併戰爭。1 春秋爭霸者主要是諸侯 戰國時期主要是卿大夫之後。2 春秋爭霸目的還不明確 戰國時目的明確,為了土地和人民。3 戰國爭霸中,連橫合縱 外交 關係極為複雜 春秋時較簡單。4 春秋爭霸各自為政,戰國爭霸的結...
春秋共有多少個諸侯國
春秋時期的國家 巴國 邶國 蔡國 陳國 楚國 郕國 曹國 仇由國 鄧國 狄 翟國 代國 逼陽國 虢國 耿國 胡國 霍國 滑國 黃國 鄶國 紀國 江國 晉國 莒國 絞國 夔國 樑國 魯國 羅國 呂國 蓼國 劉國 六國 齊國 杞國 秦國 權國 芮國 鄀國 申國 宋國 遂國 宿國 隨國 舒國 舒鳩國 舒蓼...
春秋時期王宮有多大?諸侯的宮室有多大
這個情況是這樣的,春秋時期周天子的王城和諸侯的宮室目前都沒有可靠的遺址作為證據,懷疑為諸侯王宮遺址的有闔閭城和章臺遺址,但都不能確定,而且吳楚這兩個國家都是中原視為夷狄,是否遵守周禮尚不能確定。唯一一個可信的春秋城市遺址是江蘇常州的淹城遺址,淹城東西長850米,南北長750米,為三城三河形制,城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