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這話是誰講的?源自何處

時間 2021-09-20 07:33:25

1樓:匿名使用者

此話為孔子所講,但此句引自《史記。太史公自序》,「上大夫壺遂曰:「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

」太史公曰:「餘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禮經紀人倫,故長於行;書記先王之事,故長於政;詩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於風;樂樂所以立,故長於和;春秋辯是非,故長於治人。是故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

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豪釐,差以千里』。

故曰『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後有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

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其實皆以為善,為之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

夫不通禮義之旨,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

以天下之大過予之,則受而弗敢辭。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

2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是春秋對當時狀況的總結,是孔子說的

三十六計之中有哪些技,三十六計是哪些 各計是什麼意思

第01計 瞞天過海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第02計 圍魏救趙 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第03計 借刀殺人 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 損 推演。第04計 以逸待勞 困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第05計 趁火打劫 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決柔也。第0...

三十六計中有哪些出自春秋戰國時期

孫臏用此計瞞過楚王又瞞過龐涓,逃離險境。是魏惠王吧!鄒忌和公孫閱用此計,借楚王之手除掉孫臏和田忌於死地。這次應該是齊威王 趁火打劫 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五計,原意是當敵方出現嚴重危機就趁機出擊,龐涓趁孫臏被困楚國之時,來到楚國推波助瀾。韓國 老兄挺喜歡楚國啊!可是有很多不關楚國的事啊!麻煩你修改這些錯誤...

吳王越王為什麼會位列春秋五霸之中?

春秋時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天子反而依附於強大的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互相征戰,爭做霸主,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 春秋五霸 引自百科。指的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有晉國的國君 晉文公。至於秦國,在商鞅變法後才漸漸強盛。有說法稱秦穆公也是五霸之一,只是秦穆公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