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振①《動》舉;舉起。《過秦論》:「振長策而御宇內。」
②《動》抖動。《屈原列傳》:「新浴者必振衣。」
③《動》奮起;振作。《教戰守策》:「痿蹶而不復振。」
④《動》整頓。《史記·主父偃傳》:「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也。」
⑤《動》通「賑」,救濟。《論積貯疏》:「大命將泛,莫之振救。」
⑥《動》通「震」,震動。《張衡傳》:「如有地動,尊則振龍。」
⑦《形》通「震」,驚恐。《荊軻刺秦王》:「秦武陽色變振恐。」
⑧《動》通「震」,威嚇。《諫太宗十思疏》:「振之以威怒。」望採納
2樓:紫亦蘿彤
①《動》舉;舉起。《過秦論》:「~長策而御宇內。」
②《動》抖動。《屈原列傳》:「新浴者必~衣。」
③《動》奮起;振作。《教戰守策》:「痿蹶而不復~。」
④《動》整頓。《史記?主父偃傳》:「諸侯春~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戰也。」
⑤《動》通「賑」,救濟。《論積貯疏》:「大命將泛,莫之~救。」
⑥《動》通「震」,震動。《張衡傳》:「如有地動,尊則~龍。」
⑦《形》通「震」,驚恐。《荊軻刺秦王》:「秦武陽色變~恐。」
⑧《動》通「震」,威嚇。《諫太宗十思疏》:「~之以威怒。」
「比」字在文言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是什麼?
3樓:傲血殘鋒
1.副詞,接連。
2.動詞,勾結。
3.動詞,比較。
4.名詞,比喻,一種傳統的表現方法。
5.副詞,都,皆。
6.副詞,近來。
7.介詞,等到,及。
8.介詞,比起……來。
9.動詞,比擬,認為和……一樣。
文言文「聽」的意義與用法
4樓:匿名使用者
聽在文言文中有兩種讀音
yĭn 笑貌。
例詞「聽然」。
tīng
1. 以耳受聲。
例:《書·泰誓中》:「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2. 聽從,接受。
例:《詩·大雅·蕩》:「雖無老**,尚有典刑,曾是莫聽,大命以傾。」
3. 審察;斷決;治理。
例:《荀子•王霸》:「相者,論列百官之長,要百事之聽。」
4. 耳目,間諜。
例:《荀子•議兵》:「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國,則將有百里之聽。」
5. 等候,等待。
例:明徐渭《雌木蘭》第二齣:「念其勞役多年,令馳驛還鄉,休息三月,仍聽使用。」
6. 耳朵。如:閉目塞聽。
7. 指美名善譽。
例:漢蔡邕《太尉喬公碑》:「遺愛在命,皇哀其命,立石刊銘,莫跡斯聽。」
8. 指打牌時整副牌基本湊齊,只等最後一張即可和牌的狀態。
例:王西彥《夜宴》:「比方今天的牌吧,一副聽六九索的清三番,聽得那麼早,偏偏會碰到**扣下一張傷心的孤九索。」
9. 同「廳」。廳堂。
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大司馬府聽前有一老槐,甚扶疏。」
10. 聽憑,任憑。
例:《清史稿•聖祖紀三》:「暹羅米賤,聽入內地,免其稅。」
文言文中的「安」有哪些意義和用法
5樓:華全動力集團
安本義是安靜。
1、用作形容詞,意為「安全」「安定」「安穩」如: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用作動詞,意為「安身」「養生」如: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曹劌論戰》)
附虛詞用法:
1、用作疑問副詞.出現在疑問句中,置於動詞之前,作狀語。相當於「怎麼」「怎樣」如:
1)君安與項伯有故?(《鴻門宴》)
2)安得廣廈千萬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用作疑問代詞。用在疑問句中作賓語,置於動詞之前。相當於「什麼」「**」如:
1)沛公安在?(《鴻門宴》)
2)君謂計將安出?(《隆中對》)
6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文中的「安」
會意。從「女」從「宀」,合起來的意思是有了房子裡有女人,男人把家屬都帶來了就表示這個男人不打算走了要在這裡紮根居住了,形容注意力已經在這裡紮根不走了。本義:
形容注意力已經在這裡紮根了。
安,定也。――《爾雅》
安,靜也。從女在宀下。——東漢·許慎《說文》
共給之為安。――《莊子·天地》
好和不爭曰安。――唐·令狐德棻《周書·諡法》
心皆安下切上。――《儀禮·少牢禮》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易·繫辭下》
居安思危。――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十一年》
風雨不動安如山。――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然後得一夕安寢。――北宋·蘇洵《六國論》
謝莊遂安。――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袁)可立籌劃鎮定之,民得安堵。――中國臺北 樑秉錕《萊陽縣誌》卷25p2
又如:安睡,安寢,安抵(平安地抵達),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安安穩穩)
⒈平靜,穩定:平~ 。 ~定團結。
⒉使平靜,使穩定:~慰。~民。
⒊處理,放置,裝設:~排。~置。~裝。~機器人。
⒋存著,懷著:~心賴賬。
⒌治理:治~。~天下。
⒍疑問詞。**?怎麼:而今~在?~能見死不救?
⒎電流強度單位名稱,安培的簡稱,代號a。
安虛詞用法:
(1)用作疑問副詞.出現在疑問句中,置於動詞之前,作狀語相當於「怎麼」「怎樣」。如:
a、君安與項伯有故?(《鴻門宴》)
b、安得廣廈千萬間……(《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用作疑問代詞.用在疑問句中作賓語,置於動詞之前.相當於「什麼」「**」。如:
a、沛公安在?(《鴻門宴》)
b、君謂計將安出?(《隆中對》)
7樓:陽光語言矯正學校
在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中,「安」的全部釋義如下:
1.平靜,穩定:~定。~心。~寧。~穩。~閒。~身立命。~邦定國。
2.使平靜,使安定(多指心情):~民。~慰。~撫。
3.對生活工作等感覺滿足合適:心~。~之若素(遇到不順利情況或反常現象像平常一樣對待,毫不在意)。
4.沒有危險,不受威協:平~。轉危為~。
5.裝設:~置。~家立業。
6.存著,懷著(某種念頭,多指不好的):他~的什麼心?
7.疑問詞,**:~能如此?
8.姓。
現代漢語唯一比較少用的義項是第7項,疑問詞,表示「怎麼?**?」的意思,一般用在句首。
舉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之」文言文中常見的意義和用法
文言語句中之字的意義和用法有哪些
在文言文中,「以」的意義和用法,並舉上典型例句
8樓:曉龍修理
1、作動詞:用;使用。
例句:戰國時期·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白話譯文:忠心的人啊,不被重用,賢明的人求進身也難成功。
2、作動詞:做。
例句:先秦·佚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白話譯文:假如有人瞭解你們,那麼你們打算打算做些什麼事情呢?
3、作動詞:認為。
例句:戰國·劉向《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白話譯文: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麗。
以拼音:yǐ
釋義:1、用,拿,把,將:以一當十。以苦為樂。以身作則。以鄰為壑。以訛傳訛。以往鑑來。
2、依然,順,按照:以時啟閉。物以類聚。
3、因為:以人廢言。勿以善小而不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在,於(指時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於:以待時機。以儆效尤。
6、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以求。
7、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以前。以內。
8、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可以。得以。
9、古同「已」,已經。
10、太,甚:不以急乎?
11、及,連及:富以其鄰。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足以[zú yǐ]
完全可以;夠得上。
2、以來[yǐ lái]
方位詞。表示從過去某時直到現在的一段時期。
3、以上[yǐ shàng]
表示位置、次序或數目等在某一點之上。
4、以內[yǐ nèi]
方位詞。在一定的時間、處所、數量、範圍的界限之內。
5、難以[nán yǐ]難於。
9樓:好無聊啊
在不同的語境中「以」有不同的意義。
1、介詞,相當於「從、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隆中對》(意思是但曹操能夠打敗袁紹,由弱變強。)
2、介詞,譯為「按照」。例如: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意思是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據實情去處理。)
3、連詞,相當於「用來、以便」。例句: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意思是皇上應當廣泛聽取意見,採納正確建議,以使先帝的德行能夠發揚光大,有志士人的正氣得到鼓勵傳揚。)
4、連詞,表示順承,相當於「而」,也可不譯。例如:
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意思是親手抄錄下來,計算著日子去還書。)
5、連詞,譯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意思是不應該看輕自己,說一些不恰當的話,以致堵塞人們向您竭誠進諫的道路。)
6、介詞,表示憑藉,譯為:憑、靠。
例句: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7、連詞,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擴充套件資料
【以己度人】:拿自己的心思來衡量或揣度別人。
【以德報怨】:用恩惠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恨。
【以毒攻毒】:用毒藥來**毒瘡等疾病。比喻利用惡人來制惡人,或利用不良事物本身的矛盾來反對不良事物。
【以訛傳訛】:把本來就不正確的話又錯誤地傳出去,結果越傳越錯。
【以怨報德】:用怨恨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恩惠。
【以逸待勞】:指作戰的時候採取守勢,養精蓄銳,等待來攻的敵人疲勞後再出擊。
【以一當十】:一個人抵擋十個人。形容勇敢善戰,以少勝多。
【以直報怨】:以正直之道對待有仇隙的人,不進行報復。《論語·憲問》:「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指撓沸】:用手指去攪煮沸的水。比喻不自量力。《荀子·議兵》:「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
【以湯止沸】:亦作【以湯沃沸】。比喻糾正錯誤的方法不對,不但無濟於事,反而助長錯誤。
《淮南子·原道》:「若以湯沃沸,亂乃甚逾。」《漢書·禮樂志》:
「如以湯止沸,沸俞(逾)甚而無益。」
10樓:默默她狠傷
文言文中,「以」的意義和用法:
1、作動詞,譯為「認為、以為」。例句: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兩小兒辯日》(意思是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
2、介詞,相當於「用」。例句:
以衾擁覆,久而乃和。《送東陽馬生序》(意思是用被子蓋著,慢慢地才緩過勁來。)
3、介詞,相當於「把、拿」。例句: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意思是在臨終前把大事寄託給臣。)
4、介詞,可譯成「因、因為」。例句: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意思是因為這個地方過於冷清,不能長時間地留在那兒,便把當時的情景記述下來就離開了。)
5、有時與「是」連用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為「因此」。例如:
是以眾議舉寵為督。《出師表》(意思是所以大家推舉向寵做都督)
6、介詞,可譯為「憑藉」。例句: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曹劌論戰》(意思是忠於職守,(達到我要的條件)可以戰鬥了,如果打仗,請允許我一同跟隨。)
7、介詞,相當於「從、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隆中對》(意思是但曹操能夠打敗袁紹,由弱變強。)
8、介詞,譯為「按照」。例如: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意思是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據實情去處理。)
9、連詞,相當於「用來、以便」。例句: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意思是皇上應當廣泛聽取意見,採納正確建議,以使先帝的德行能夠發揚光大,有志士人的正氣得到鼓勵傳揚。)
10、連詞,表示順承,相當於「而」,也可不譯。例如:
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意思是親手抄錄下來,計算著日子去還書。)
11、連詞,譯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意思是不應該看輕自己,說一些不恰當的話,以致堵塞人們向您竭誠進諫的道路。)
12、通「已」,已經。例如:
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意思是本來已經對這件事感到奇怪了。)
求教「卒」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卒」字在文言文中的解釋有哪些
可做謂語 可跟 矣 但很少見 讀讀音 1 c 釋義 同 猝 c 2 zu 指事。小篆字形,在 衣 上加一點標記,表示穿這種衣服的人。本義 古代供隸役穿的一種衣服。衣上著有標記,以區別於常人 解釋卒 副 cu 同 猝 倉促,急速 行西逾隴卒。漢書 食貨志 注 倉卒也。興卒暴之作。漢書 成帝紀 而卒惶急...
文言虛詞「蓋」的用法和意義,在哪些文言文中出現過
蓋1.大概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遊褒禪山記 2.表原因 蓋地有高低,流有緩急 治水必躬親 初二課文 3.原來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記承天寺夜遊 初二課文 另外,蓋一癩 也 也是初中課文,幼時記趣 1.用作副詞。蓋 用在句首,作副詞,表示下邊說的一些話,是帶有推測性的斷定,...
文言文中 患 的意思有哪些,患字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閆意賞曼吟 動 1.形聲。從心,毌 gu n 聲。串 就是穿在繩上的一組東西,把穿在繩上的一組東西放在心上面懸掛起來就是擔心。本義 擔心,提心吊膽。2.同本義 worry about 患,憂也。說文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論語 憲問 書文止於一者謂之忠,持二中者謂之患,患人之忠,不一者也。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