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高二《論語》的進,懂高二《論語》的進!

時間 2021-10-14 21:01:01

1樓:匿名使用者

一、為政以德:是狀語後置,即以德為政,用道德治理國政。

孔子強調以「德」來治理政事,主張用道德來教育和感化天下人,使之去惡從善,以期達到社會和國家的和諧穩定、興旺發達。

二、克己復禮:克,剋制。儒家指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

禮是衡量人的行為舉止的一把尺子,也是衡量國家政治秩序的一把尺子。禮的迴歸,既是規範人的需要,也是規範國家秩序的需要。孔子的「克己復禮」的目的,是通過對人的規範,最終達到社會秩序的穩定。

三、待賈而沽:亦作「待價而沽」。等待善價**,亦比喻懷才待用或待時而行。

【原文】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譯文】

子貢說:「有一塊美玉在這裡,是把它珍藏在匣中好呢?還是 找一個識貨的商人把它賣出去好呢?」孔子說:「賣出去吧!賣出 去吧!我正等待著識貨的商人哩。」

【讀解】

子貢所提出來的,實際上是讀書人出不出去做官的政治態度上問題。子貢給出的是兩個選擇要麼「韞櫝而藏」,珍藏在匣中;要 麼「求善賈而沽」。找一個識貨的商人把它賣出去。

這兩個選擇實際上就是孔子所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述而》的「行藏」問題。孔子在這裡的回答是傾向於「行」的方面,即「沽之哉!沽之哉!

」賣出去吧,賣出去吧!這反映出孔子思想中積極入世的一方面。但下面的回答值得我們特別注意,孔於說的是「我待賈者也」而子貢問話中說的是「求善賈而沽諸?

」一「求」一「待」,態度大有不同。

這裡面的微妙區別,正如朱熹在《論語集註》中引範氏的看法:

讀書人不是不想做官,只不過厭惡用不正當的手段去謀取官位罷了。讀書人等待被任用,就像美玉等待識貨的商人來買一樣。以伊尹、伯夷、姜太公等人為例,如果沒有成湯文王的任用,就是終身默默無聞也沒有關係,絕不會主動去炫耀自己以求做官。

簡而言之,讀書人可以做官,但卻不可以求做官,不可以「跑官」——像後世有些人那樣,一到「換屆」的時候,東奔西跑利用一切關係和紐帶,削塵腦袋往上鑽,千方百計向上爬。即便不能往上爬,起碼也要保住現有官位不變。

四、知其不可而為之

【原文】

子路宿於石門①。晨門②曰:「奚自?」子路日:「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註釋】

石門:魯國都城的外門。②晨門:早晨看守城門的人。

【譯文】

子路在石門過夜。守城門的人問:「從**來?」子路說:「從 孔氏那裡來。」守門人說:「就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是要做的人 嗎?」

【讀解】

「明知不可而為之」,這對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顯然,這個守城門的人並不是一個等閒之輩,而是一個修養很高卻隱身於市朝的大隱士。

回到「明知不可而為之」這句話本身來看,這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形象勾畫。一個人知道自己所從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於是堅持幹下去,最後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個成功的人,但說來卻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了不起。而一個人明智自己所從事的事情 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還可能取得成功,但他不是一絲不苟地堅持 做下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為自己的信念和 理想而獻身。這就非常不易而難能可貴了。就像愚公移山,又像西緒福斯把石頭推上山坡,聖人何嘗不知道「克己復禮」任重而道遠,但卻周遊列國,「累累如喪家之犬」而精神不改,晚年退居講學,仍然以禮樂文化為核心內容,為推行「仁道」而貢獻力量。

正如曾子所說:「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正是這一方面的精神,突現了儒家積極入世的特徵,與知其不可而不為的道家大相徑庭。

五、仁者愛人

仁者愛人這個四字的含義很大。

何為「仁」?一是一協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係為旨歸;二是重視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人的額內心背養。

孔子言「仁」從「愛人」為核心,包括恭、寬、信、敏、惠、智、勇、恕、孝、弟等內容,而以「以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實行的方法。

所謂仁愛就是:要想自己立得住,同時也要使別人立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同時也要別人行得通。凡事都能推己及人,就可以說是實行仁愛的方法。

仁者愛人,這是孔子思想也是儒家學說的最高道德概念,是儒學所主張的愛的方式。這種愛的基本原則,就是根據血緣關係的遠近,決定愛的程度。

六、君子之風

1、 何為君子

就人的道德生活說,兩個最普通的型別是君子和小人。這兩個型別,本來是就人的政治地位來說。上層階級的人稱為「君子」;下層階級的人稱為「小人」。

(《論語·子路》)。孔丘說:「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論語·陽貨》)

子路問孔丘說:「君子亦有窮乎?」孔丘回答說: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這裡所說的「君子」、「小人」,顯然是就道德品質說的。孔丘又說: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這裡所說的「君子」,顯然是就道德品質說的。

這兩個名詞的意義的變化,標誌著在當時社會大變動中階級力量對比的變化。奴隸主貴族們不能專憑其政治地位高而受人尊敬;一般的人亦不專因為政治地位低而受人輕視。政治地位低而道德品質高的人,也可以稱為「君子」;政治地位高而道德品質低的人也可以稱為「小人」,孔丘的時代正是處於「君子」和「小人」這兩個意義新舊並用的時代。

《論語》中儲存了這兩個名詞的新舊意義。

在對於人的反思中,孔丘認為,對於人的評價的標準,應該是人的道德品質的高低,並不是他的政治地位的貴賤。

2、君子的品格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8.7)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14.28)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7.16)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4.16)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6.11)

「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云爾。」(7.19)

他所講的「樂」並不是肉體的快樂,而是一種精神的平靜和滿足。所以雖然在惡劣的生活條件中,他還是「樂」。 孔丘認為,在他所想的完全的人格之中,個人和自然、社會的關係,都有適當的安排。

這就為一個人佈置了一個「安身立命之地」,在其中他可以幸福地生活下去。這就是孔丘的「道」。

孔丘認為在他的學生中,顏回是最好的。他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

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論語·雍也》)「仁」是完全的人格,也是一種精神境界。達到完全人格的人,就有這種精神境界。

經常在這種精神境界之中的人稱為「仁」,孔丘把「樂以忘憂」作為他自己的一項成就。他一生到處碰釘子,應該說是處於憂患之中,但他還是「樂以忘憂」。他是「忘憂」,並不是強制他自己勉強地不變。

「不知老之將至」,也是忘憂的一種表現。其所以能如此,就是因為,他有一個「安身立命之地」。那就是他的「道」。

他說:「朝聞道 ,夕死可矣。」(《論語·里仁》)這裡說:

「安身立命之地」,對於人生的重要。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6.23)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南懷瑾的解釋是「知者樂,水。」知者的快樂,就像水一樣,悠然安詳,永遠是活潑潑的。「仁者樂,山。」仁者之樂,像山一樣,崇高、偉大、寧靜。

3、 君子的修煉

他對學生們指了一個生活的方向。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7.6)就是說,學生們要以他所說的「道」為生活的方向,有了這個方向,在生活中就可以有所得,這就叫「德」。有了「德」,就可以以之為根據再向前進,以達到完全的人格為目標。

這就叫「依於仁」。再加上一些文藝的生活,以為輔助,這就叫「遊於藝」。他認為,學生們應該照著這個方向,一直走下去,不要顧慮生活中的其它雜事。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

「惜乎,夫子之說群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

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4.9)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15.9)

七、周而不比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意思:君子團結但是不搞幫派,小人搞幫派,但是不團結。

孔子說: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沒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小人則結黨營私。

詳解:君子與小人的分別是什麼呢?周是包羅永珍,就是一個圓滿的圓圈,各處都到的。他說一個君子的作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

你拿張三跟自己比較,合適一點,就對他好,不大同意李四這個人,就對他不好,就是「比」。一個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樣,愛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們對於人,好的固然好,愛他;但對不好的更要愛他,因為他不好,所以必須去愛他,使他好。這樣一個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態度,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

「比」是什麼呢?我們知道中國字,古寫的篆文比字,是這樣寫的——�,象形兩個人相同,同向一個方向;而古文北字——就是相背,各走極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說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樣,那就容易流於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

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麼事都以「我」為中心、為標準,這樣就不能夠普遍。

八、誨人不倦

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教育學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學而不厭」。作為教師尤其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是學生的示範,我們希望學生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首先教師要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

「身教重於言傳」,「親其師,信其道」,教師應該是學生很好的榜樣。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是孔子在歷史上成為一個大教育家的兩個最基本的優點和特點。

九、中庸之道

所謂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闡發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質達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論與方法。

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具體內容:五達道、三達德、九經等;主要原則:慎獨自修、忠恕寬容、至誠至性;檢驗標準:

抽象標準和具體標準;知行方法是知行合一;主要途徑是禮教;中庸之道的現代意義主要體現在促進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的建設等方面.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於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與天地參」是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

因而《中庸》始於「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於「『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聖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所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於人類和自然理想境界。

懂匡威的進,懂匡威的進

木子二木南 五棵松的上品折扣店 你要的那裡應該都會有。 皁君廟 那邊也有一個折扣店 聽不錯的 我買了個羽絨服 卡帕的 才599 不錯吧 馨光俊傑 其實如果你認識匡威工場裡的人會很便宜的,我媽就幫從場里弄來的,原價300多賣給我才80 請問匡威皮面的那種帆布鞋質量怎樣?懂的進,謝謝! 蠍子沒長刺 鞋子...

懂系統的進,懂電腦系統的進。

剛換了電池,主機板的bios會丟失,需要重新設定,由於每個主機板具體設定不太一樣,你可以參考一下你的主機板說明書,裡面會有詳細說明,而且,在他的介面裡也說明的很清楚 如果英語比較好的話 另外,主機板bios設定是有一定風險的,錯誤的設定會導致系統不能啟動 f2是進bios的,每一種主機板的設定都不一...

懂香水的高手進,懂香水用香水的進!

我覺得,香水會給自己和別人的一種享受,也是一種好感,什麼場合濃淡適宜。男士我覺得味道不能塗太重了,用高田賢三的風之戀就不錯,清新淡雅。有時候買香水的時候還會突然聞男香,這個味道不嗆,比較適合東方人。還有hugo boss 我也挺喜歡他的香,種類也多。要慢慢挑。其實,買香還是到專櫃逛了,看到喜歡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