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話筒哥
第一,蘇聯的工業化十分殘酷,遠比中國還要殘酷,中國工業化時期最殘忍的時候,天災加人禍,四億人口中只有大約1000萬不到死在工業化的原始積累下,這個比例不高(有說法說是3000萬,這個說法很沒有常識,因為這個說法連自然死亡的人數和未出生的人口都要算進去),如果中國想要達到蘇聯的速度,餓死的人,付出的代價要很大。、
第二,蘇聯工業化時期整個西方對蘇聯封鎖並不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意識也不強,紅色資本家哈默就是最好的例子,蘇聯能從西方得到很多急需的技術,這點中國做不到。因為當時不但西方對中古實施封鎖,連社會主義蘇聯也不願意提供太多技術。
第三,蘇聯建國沒多久就爆發了二戰,不但西方援助了大批的工業,戰後工業設施先進的德國的遺產也被蘇聯得到了很大一部分。
第四,蘇聯的工業發展是非常畸形的,百分之80都集中在軍工重工上,並不全面。
最後,回過頭來看中國,中國在建國後就面臨東西方的雙重封鎖,西方的對華禁運和中蘇交惡後的雙方邊界陳兵百萬,這都註定了中國不可能從外界獲得太多的技術。
但是呢,現在的實際情況是什麼呢?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工業產值是第二名美國的1.28倍。
而中國的工業結構呢?中國現在是一個工業體系健全,下到螺絲釘,上到衛星導彈都能生產的國家。而且中國工業升級的速度非常快,追趕的速度也非常快,很多以前我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我們現在都實現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把機床賣給了以機床著稱的德國。
現在中國的經濟結構,以工農業為主,工農分別佔百分之40左右的份額,只有第三產業份額比較小。證明中國經濟是以實體經濟為主的。
而反觀美國,第三產業,服務業,虛擬的金融業產值佔了百分之70以上。最終演變成了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
2樓:匿名使用者
兩國相同之處是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採取了一條與西方不同的發展道路,也就是以**集權的計劃經濟發展方式完成了國家工業化發展的道路……;
不同的是在初始階段,中國人口負擔更重,人口素質更低,國家工業基礎更落後,科技水平更差,國家資本積累更加艱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初始發展過程中得益於前蘇聯大力援助,這個經援並不是無代價的,它是新中國建國後選邊站,與美國打了一場朝鮮戰爭犧牲了幾十萬人的生命換來的……;
兩國都事實上成為了世界上的超級大國,雖然中國經常聲稱自己是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底子薄;但都因為擁有至少摧毀世界一次的戰略核打擊能力,但何一個經濟和政治實體都不敢小覷。
最後,蘇聯死掉了,雖然俄羅斯繼承了它最大的遺產;而中國現在成為世界上生產能力最大的工業國家,而這個生產能力正是千萬億失去土地為主體的農民工創造的……;雖然整個國家工業化的製造水平還在趕超之中。
因此,簡單的以人口比例對兩國的工業化做出判斷有失偏頗,當然,目前來說俄羅斯的航空航天和軍事工業製造水平還是遠遠強於中國滴。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不是工業國?你說的是哪個年代的中國?中國現在的工業能力可是世界第一,比美國都強。
4樓:長夜騎士
首先,中俄的工業化的原始積累都是在迫於無賴的情況下從對外侵略和對內剝削中選擇的對內剝削,極大的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如蘇聯的農業集體化和中國的三農問題)從而得到了飽含血汗的原始資本,但是,中俄兩國建設是外部環境是不同的,2023年,斯大林奪取了蘇聯領導權,在列林打下的基礎上開始了大規模工業化程序,而當時世界資本主義國家缺陷入了大面積的經濟危機中,無力壓制蘇聯,加之人.種,文.化等問題,蘇聯的工業化是快捷的,而中國建國時,全國上下只有遼南工業帶擁用現代化工業基礎,除此之外,巨大的人口也成了中國發展的極大負擔,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也對中國進行了極大的阻撓(美國二戰後曾經想把日本變回農業國的,但面對中國,又將日本扶持起來),使得中國的科技進步舉步維艱(巴統禁運),中國的工業化,還早
比較中國與蘇聯工業化道路的異同
我國工業化建築的發展趨勢,建築工業化與工業化建築的意義
更有利於工業化大批量生產。產品的形式更統一,質量更具有標準。這個沒參考過書本,只是自己的想法,希望對你有幫助。建築工業化與工業化建築的意義 建築工業化 來建築工業化是我國自建築業的bai發展方向。近年來,隨du著建築業體制改革 zhi的不斷深化和建築規模的持dao續擴大,建築業發展較快,物質技術基礎...
中國工業水平如何,中國的工業化水平如何?
顧惜朝雲 現階段個人覺得與國外頂尖水平的差距在30年應該是比較客觀的。某些個別行業的差距已經到了5年以內. 水瓶臨風 中國目前仍是農業國,工業水平遠遠低於發達國家。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正式確定了分 三步走 實現現代化的戰略部署,即 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
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涵是什麼,工業“轉型升級”的具體內涵是什麼?
哎喲帶你看娛樂 是堅持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資訊化。中共十六大確定的區別於傳統工業化道路的新的工業化道路,堅持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資訊化,從而達到科技含量高 經濟效益好 資源消耗低 環境汙染少 人力資源優勢能充分發揮。從我國實際出發,汲取世界各國工業化的經驗和教訓,立足於當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