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在多次戰爭中為什麼屢遭失利

時間 2021-11-04 17:48:22

1樓:

一、重文輕武

由於宋太祖本人是武將造反登基,所以告誡後世子孫防範武將。宋朝始終以來文臣壓制武將,不停地調換軍隊主帥,導致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為了防止部下奪權,北宋設定了許多**分權,往往一個職位養著多個**。

北宋的名將狄青戰功顯赫,卻被排擠出朝廷,連歐陽修、文彥博這樣的名士也進讒言,可見北宋對武將防範程度之深。

二、冗官冗軍

北宋時期的**對比唐朝的情況,感慨地說「今地不廣於前,而官僚數倍於唐」。軍隊上也是如此,軍隊數量龐大,但招納的都是流民、罪犯,軍隊戰鬥力低。宋太宗時期,北宋全國登基在冊的兵丁約有140多萬,但對外戰爭基本上是一敗塗地。

到了宋徽宗時,宋朝名義上還有百萬大軍,但吃空餉的現狀已經非常普遍。金國滅遼時,北宋真正到達前線的部隊只有10來萬人,其餘所部都是虛數。

三、守內虛外

宋朝在對外開拓上一貫被稱為「軟骨頭」,主要是因為其對外政策太過軟弱。宋太宗伐遼失敗後,不久就去世了。遼聖宗攜40萬主力南征,到達澶州。

嚇破了膽的宋真宗在極不情願的狀況下親征。最後,宋朝在自己處於優勢的狀況下與遼國議和,繳納歲幣。

特別是自宋真宗以後,宋仁宗、英宗等多位皇帝均是以治內政為主,從未對外進行擴張。仁宗時期接連爆發的的西夏、越南動亂,充分體現了宋朝守內虛外的狀況。

四、丟失河套、長城防線

北宋王朝在地理上丟失了傳統中原王朝的養馬地河套,缺乏強悍的騎兵來對抗西夏、遼國。南宋的史學家認為丟失河套是造成北宋在野戰上屢屢被西夏、遼國欺負的原因。宋軍雖然數量龐大,但騎兵有限,只能打擊潰戰,打不了殲滅戰。

也就是說,宋軍遇到遊牧騎兵,打贏了追不上,打輸了跑不掉。宋太宗多次伐遼,動員數十萬人,全部被遼軍誘敵深入,分割殲滅。在極度缺乏騎兵的狀況下,宋軍不可能像漢、唐那樣利用騎兵圍殲敵人,只能利用步兵堅守,擊潰敵人。

2樓:感性的轅門射戟

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國家戰略方面犯下了一下不可饒恕的錯誤,另一個是在軍事上也犯了幾個錯得不能再錯的錯誤。

沒有收回「燕雲十六州」是宋朝國家戰略方面犯下的最大錯誤!

燕雲十六州是現在以北京為中心的華北平原,這裡有山有水有肥沃的良田,是中國在北方的重要糧倉,其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燕雲十六州對中國有多重要呢?看幾個著名的歷史事件就知道了。

蒙恬收復河套之戰,以這裡為基地,把長城改建成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後方,積蓄大量的糧草、軍器。做好準備後,蒙恬抓住戰機,率領三十萬秦軍大舉北進,大破匈奴五十萬之眾,收復了河套平原,匈奴破膽,北遁千里。

漢武帝以這裡為基地,進擊漠北,最後打敗了強橫的匈奴。「漠北決戰」時,衛青、霍去病率領的漢軍正是從這裡出發,踏上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北征之路,數十萬漢軍橫絕大漠,突然出現在匈奴的腹心之地,與匈奴進行戰略決戰,上演了「單于夜遁逃」和「封狼居胥」的壯歌!

到了唐朝,這裡的戰略地位更形重要,由於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從長安上船,可以直達遼東。當時的幽州,也就是現在的北京,成了戰略樞紐,是唐朝經營遼東和北方的戰略支撐點,大量的軍隊在這裡駐紮、轉進,不計其數的軍用物資在這裡囤積、貯存、轉運。

唐太宗東征高麗,唐軍就在幽州稍事歇息,然後直髮遼東,最後征服了高麗。要是沒有幽州這個基地,唐太宗東征高麗的戰事不會如此順利。

這些史實說明了一個問題:以北京為中心的華北平原是中國經營大草原和遼東的戰略支撐點!正是因為擁有這個戰略支撐點,秦始皇那支無敵的軍隊、漢武帝的強漢大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唐軍才能夠縱橫在廣漠的草原上,強橫的匈奴、猖獗的突厥給打得慘敗,甚至被滅亡!

擁有燕雲十六州,就擁有如此之多的便利,要是丟失了燕雲十六州,又是什麼後果呢?宋朝的歷史,全方位的演繹了可怕的後果。

燕雲十六州是中國經營大漠的戰略基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反,這裡也是北方少數民族進窺中原的戰略跳板,因為這裡是中原的戰略屏障。沒有了燕雲十六州,中原無險可守,遊牧民族的騎兵可以任意馳騁在中原大地。

契丹擁有燕雲十六州後,一直想進入中原,卻沒有成功。到了女真人的時候,契丹人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情,女真人幫他們做到了,女真鐵騎攻入中原,把中原佔領了,滅了北宋,宋徽宗和宋欽宗被俘虜,史稱「靖康之恥」。這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恥辱!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這話應該是為宋朝「訂做」的。正是因為宋朝不斷失地,先是丟失燕雲十六州,後是丟失中原,最後導致了宋朝的覆滅!

契丹人的時候,丟了燕雲十六州,還能過日子。當女真人來了的時候,丟了中原,中國地大物博,還有半壁江山,照樣能過日子。可是,當蒙古大軍殺來,奪了僅餘的半壁江山,南宋小朝廷又能往**逃呢?

宋太祖泉下有知,不知他對當年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作何感想?

可以這樣說,從宋朝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那一刻起,就註定要亡於異族之手!

假若宋朝收復了燕雲十六州,把這個戰略要地牢牢控制住,即使後來的蒙古人崛起,即使蒙古人再善戰百倍,蒙古人也未必能滅亡宋朝!因為沒有漢人的頭腦,只會盤馬彎弓的蒙古人什麼也不是!

蒙古人之所以能橫掃歐亞大陸,那是因為有漢人的文明,有漢人的科技為其堅強的後盾!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時,郭寶玉隨行,給出了不少主意。與其一起西征的漢人工匠不少,為蒙古人製造**裝備,哪一處少得了漢人?

要是宋朝當初收復了失地,蒙古人還能橫掃歐亞大陸嗎?

宋朝皇帝並非不想收復燕雲十六州,從宋太祖開始,就有收復失地的想法,宋太祖不想打仗,想用金錢贖買回來,為此特的留出一批錢財,叫做「封樁庫」。宋太宗趁遼國國喪之際,五路出兵,準備收回燕雲十六州,結果給蕭太后打得大敗而歸,還損失了「楊無敵」。

之所以沒有收回燕雲十六州,是因為宋朝皇帝犯了一個不可饒恕的軍事錯誤:沒有打造出一支能征善戰的騎兵!

騎兵是冷兵器時代的王牌兵種,因其快速的機動能力,強悍的衝擊力著稱!騎兵在中國歷史上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秦始皇那支無敵的軍隊就有數量龐大、極為善戰的騎兵。漢武帝之所以能打敗匈奴,就在於漢武帝認識到騎兵的重要性,改變了漢初奉行數十年的軍事戰略,不遺餘力的打造強大的騎兵。

正是因為建立起了數量龐大而又英勇善戰的騎兵,衛青、霍去病這些天才的統帥才能縱橫在廣漠無垠的大草原上。「漠北決戰」時,漢武帝一次性投入三十萬匹戰馬,衛霍二人各率五萬精銳騎兵北征,最終打得匈奴一蹶不振。

唐朝全盛時期,擁有七十萬匹以上的戰馬,每一軍裝備上萬匹戰馬,因而唐軍的機動能力和強悍的戰力聞名天下。吐蕃、突厥,甚至新興的阿拉伯帝國在唐軍面前發抖,唐朝也就建立起了讓人目眩的絕世武功。

宋朝沒有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奉行「以步制騎」的軍事戰略,就是用步兵對付騎兵。原因在於騎兵太貴,一個騎兵的花費是一個步兵的十倍,為了省錢,宋朝就這麼幹了,而不是走精兵之路。

騎兵之所以太貴,在於戰馬太貴。戰馬之所以太貴,在於宋朝的馬匹太少,得向周邊少數民族購買,幾經轉手,這價錢自然是非常昂貴了,導致這後果的是宋朝的「馬政」腐敗。

為了擁有更多的戰馬,宋朝採取漢唐之世的做法,推行「馬政」,設立了不少馬場,專門牧養戰馬。由於管理不善,馬種不良,馬匹矮小,不堪戰場使用。管量不善,監督不力,即使有好的馬匹,也給那些養馬的弄出去賣了,朝廷想要馬,沒門!

宋朝在河北路的十二處馬場,一年不過提供兩千二百多匹戰馬,而漢朝在驪山腳下的一個馬場,一年就能提供上萬匹戰馬,由此可見宋朝在這方面的管理不堪到哪種程度了。

馬匹短少,並不是宋朝沒有打造出一支能征善戰騎兵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於宋朝在騎兵的使用方面拋棄了早在秦漢時期就驗證了的集中使用騎兵的辦法,而是把騎兵分散,用來支援步兵。

在對騎兵的使用上,宋朝也犯了嚴重的錯誤

北宋最多的時候,擁有二十四萬多匹戰馬,少的時候也有十七八萬匹。要是宋朝象漢唐那般集中使用騎兵,剔除各種不良馬匹和損耗,組建一支為數三五萬人的精銳騎兵不是問題。

造成這種情況的是當時的士大夫們認為北方遊牧民族善於騎射,中國人不善騎射,騎兵的用處不大。就連大科學家沈括也認為「契丹馬所生,而民習騎戰」,宋朝「利強弩」,「舍我之長技,勉強之所不能,以敵其天產,未聞可以勝人也」。

騎射不足,可以訓練。秦漢隋唐之際,中國擁有數量龐大的騎兵,創造了無數的輝煌。漠北決戰時,霍去病率領的五萬精銳漢朝騎兵與八萬匈奴精銳騎兵在狼居胥山附近相遇,一仗打下來,匈奴騎兵幾乎全軍覆沒,只有數千人逃出去。

漢朝能做到這點,為何宋朝做不到呢?大科學家沈括是個博古通今的人物,居然持這種悲觀的論調,實在是讓人無語!

中國還擁有一個優勢,那就是中國擁有先進的文明,發達的科技,可以製造出威力巨大的**,這點遠非遊牧民族所能比。

漢匈戰爭期間,漢軍裝備了大量的單兵弩,給匈奴騎兵以毀滅性的打擊。唐朝的弩就更不用說了,那是唐軍最犀利的**之一,威力無窮。

宋朝的弓弩比起漢唐之際更加先進,威力更大。著名的「神臂弓」這種單兵弩非常優秀,能夠穿透女真人的重甲,讓女真人極為忌憚。擁有如此先進的裝備,宋朝卻在遊牧民族的進攻面前,一敗再敗,最後給滅亡。

戰場上的勝利,需要諸兵種「合成」,需要不同兵種之間進行協調與配合,不能單靠某一個兵種。沒有了騎兵,即使打勝了,也無法追擊,不能擴大戰果,這在宋朝已經得到驗證。沒有了騎兵,就少了一個強有力的拳頭,當兩軍交戰時,無法進行反擊,只有捱打的份。

這在宋金戰爭中表現得特別明顯,宋軍要想打敗金軍太難,金軍一次進攻不利,可以再組織起攻勢,一次又一次,即使打一天也沒問題。

多數宋朝將領把這歸結為金軍耐戰,堅韌。金軍比起宋軍耐戰這點沒錯,要是宋軍擁有強大的騎兵,趁金軍攻勢受挫之際出動騎兵,發起**,勝負很快就分出來了,還會打一天麼?岳飛重視騎兵,岳家軍裡就有幾千精銳騎兵,每當金軍不利之時,岳飛抓住戰機派騎兵反擊。

其他的宋軍在金軍面前只有一敗再敗的份,而金軍在岳飛面前只有叫「嶽爺爺」的份!

可以這樣說,中國古代的輝煌是建立在馬背上的,正是因為秦漢隋唐這些強大的王朝打造出了一支數量龐大,而又英勇善戰的騎兵,才建立了蓋世武功。宋朝沒有打造出一支精銳騎兵,這是宋朝武功不振的重要原因。

最後在宋朝自認為是裝備最好的步兵對抗騎兵的戰法上也犯下了嚴重的錯誤

唐朝的步兵使用佰刀,不怕犧牲,敢於與對方騎兵進行肉搏。其結果是騎兵衝擊撞死步兵的同時唐朝步兵的佰刀也是大力一刀將對方的騎兵砍死。正是這樣不拍死的步兵,使得唐朝的軍隊不至於一碰到對方騎兵就亂了陣腳,從而潰敗成為對方騎兵絞殺的目標。

反觀宋朝(包括後來的明朝),老是想用遠端打擊**打擊對方騎兵,如果是火槍技術較成熟的18-19世紀這沒問題。然後再早期的遠端打擊**顯然對對方的騎兵沒什麼作用。宋朝大多步兵一看到對方騎兵接近立刻害怕四下逃跑,想想看人能跑得過馬?

結果就是被絞殺的料了。岳飛的步兵敢於與對方進行肉搏,所以能頂住。趙匡胤時代的步兵也敢肉搏,所以即使趙匡胤跟契丹交手敗了也能大部分部隊撤回來!!!!

大家在戰爭中怕死是因為什麼

戰爭中都是不怕死的才對。為了信仰,為了職責,為了使命感,為了多數人,等等可以放棄一切。比如如下幾位烈士 歐陽明,1936年生,湖南瀏陽縣人,41軍122師364團副團長。1979年2月20日,歐陽明率2營一部,在坦克支援下沿公路向朔江進攻。在進至朔江以東的郭壽南山一線時,突遭越軍三面居高臨下的火力強...

曹操為什麼不能統一全國 在赤壁之戰中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看 諸葛亮 和 周瑜的 給 孫權的分析就是 這場戰爭失利的主要原因 不習 水戰 進入冬季 南北人習性差異 導致大部分人得病,分兵過多 進步速度過快,新收荊州和冀州的兵人心未定。等等 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赤壁之戰,發生在漢獻帝建安十年冬天。當時割據一方的軍閥中,曹操最強,孫權其次,劉備...

古代戰爭中先鋒的作用是什麼,在古代戰爭中,糧草的作用是什麼?

席澤旭 古代戰爭中先鋒就是先頭部隊,要擔負整個部隊的探路任務,偵察敵情,檢視地理 偵查 試探性進攻 打亂敵人的部署 古代戰爭陣型很關鍵 鼓舞己方士氣等作用。先鋒軍是古代打仗派出的用以偵查前方敵情環境,等一般由一名將軍率領 人數由3000 5000組成 遇到敵人小部隊可以就地殲滅還可以刺探軍情。遇到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