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哀枋洲
不同意。
所謂斯大林模式簡單說來就是一種高度集中統一的管理模式,政治上高度集權,經濟上採用計劃手段管理經濟、重點發展重工業。
斯大林模式的出現是有其歷史背景的,和蘇聯當時的生產力狀況、所面臨的國際形勢都有密切的關係。蘇聯當時生產力相對於世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還比較落後、同時又面臨來自帝國主義的包圍和威脅,這決定了蘇聯一方面需要加快發展重工業,增加自主生產能力,同時快速發展生產力的要求和所面臨的緊張的國際環境都要求蘇聯實行高度集中統
一、高效率的管理模式、加強國家干預。因此,不能說斯大林模式完全是斯大林個人因素的產物。
對斯大林模式,一方面它的出現有其歷史背景,它也具有一定的歷史功績,在實行初期促進了蘇聯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在戰爭時期極大發揮了其作用,但是其長期實行又造成了國家管理模式的僵化,政治上缺乏活力和民主、經濟上缺乏動力,給蘇聯的長遠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2樓:匿名使用者
不可否認,斯大林時期的社會主義是斯大林的社會主義。
3樓:牛頓之友
不同意。就我所言,我認為精確控制的,公有的資本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的理想模式之一,而我還認為,蘇聯的發展應該為三部曲的模式:
新經濟政策 恢復經濟(列寧同志)
計劃經濟 飛躍至工業化(斯大林同志)
均衡發展工農業(計劃經濟的善後政策)(這一點赫魯曉夫嘗試去做,沒做到)
以上是我的觀點
有人認為斯大林創造的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對蘇聯的發展只能起到阻礙作用,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背景)、影響是什麼
4樓:阿狸路路的城堡
蘇聯模式(斯大林模式)興起於20世紀30年代,此前嘗試過「戰時共產主義」和新經濟政策,大致從2023年開始廢止新經濟政策,逐漸形成了後來稱之為的蘇聯模式。
這種模式形成過程中,當時執政黨高層發生激烈鬥爭,結果以斯大林為代表的多數派獲勝,隨後了三大運動:即社會主義工業化運動、農業集體化運動和大清洗運動。
這三大運動的前一項是目標,後兩項是配套措施。布林什維克黨這一代領導人認定,只有建立大工業才能為蘇聯社會主義勝利奠定物質基礎,斯大林也是抱著這種信念搞工業化運動的,所以它有以下特點:一是高速度;二是優先發展重工業軍事工業;三是採取行政手段。
二戰結束後,蘇聯國際地位發生根本改變,外部條件也大為好轉,它不再是資本主義包圍之中的「紅色孤島」。與此同時,戰爭勝利提高了斯大林個人及其體制的威望,而被戰爭強化了的蘇聯模式又按著慣性,不僅原封不動地用於戰後和平時期,而且被凝固化、系統化和理想化。
蘇聯模式凝固化的標誌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在理論上全面肯定30年代形成的政治經濟體制。這主要表現在斯大林2023年對選民的講話和2023年發表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所表達的觀點;其次是壓制黨內外出現的改革呼聲。
這主要反映在對安德烈也夫和沃茲涅先斯基改革思想的批判;斯大林此做法是為了保證蘇聯社會主義不變質,斯大林死後正好驗證了斯大林的觀點。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1、權力高度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執法幾乎得不到監督,民主法制建設受到嚴重破壞;
2、農民階層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農業生產積極性受到毀滅性打擊;
3、一昧地追求重工業部門的發展,而忽視了輕工業和農業等部門的發展;
4、忽視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和規律,限制了自由**,嚴重偏離了列寧最初的建設思路。
5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2023年,蘇共領導人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報告上指出:"今年穀物的總收穫量達到80億普特,而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小麥總收穫量比2023年增加了48% 。以前認為是最尖銳、最嚴重的問題--穀物問題,就這樣順利地解決了,徹底而永遠地解決了。
"這一論斷是對斯大林模式的維護。
怎樣評價斯大林模式?
6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2018·黃岡)據斯大林在《糧食戰線上》一文中統計,20世紀上半葉,蘇聯某年度國家收購糧食達4.34億普特(一普特等於16.38千克)。
同年,蘇聯計劃在東部地區建立以批工廠,經討論決定,部分工廠由外國公司負責建設,並允許私人企業參與。這反映出當時蘇聯踐行了新經濟政策的某些做法。
7樓:33號男嘉賓
更簡單點,根據嶽麓版必修二歸納的斯大林體制的評價
積極: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為日後戰勝德國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物質基礎。
弊端:工業與農業比例失衡;忽視消費品生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國家為積累資金,從農民身上拿走的太多了;長期僵化的執行計劃指令。
什麼是斯大林模式?它有哪些弊端?
8樓:小風風小歐
首先,它違背了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沒有根據不斷髮展的生產力水平適時調整生產關係,忽視社會主義的商品經濟發展。其次,它脫離經濟發展的集約化、一體化趨勢,不按經濟規律辦事,長期執行指令性計劃,樣樣管,統統包,壓制了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影響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和經濟結構的複雜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越來越嚴重地阻礙了生產力的提高和蘇聯經濟的發展。再次,它從農民身上取走太多;忽視農、輕、重按比例協調發展,進而影響到輕工業生產和消費品的**。
第四,斯大林和他之後的蘇聯領導人,強行把這一模式硬搬到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對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消極影響。這些都給後來的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埋下了隱患。
9樓:匿名使用者
斯大林模式是一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蘇聯(蘇俄)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採用的、並且延續約70餘年的一種經濟體制。
這種經濟體制是一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即通過國家權力,全面干預和管理國民經濟各個部門,通過指令性計劃集中配置資源,進行社會生產活動。具體表現為經濟執行排斥市場和價值規律;**通過計劃確定全社會的"產、供、銷"和企業的"人、財、物"等。
缺點與弊端:
首先,它違背了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沒有根據不斷髮展的生產力水平適時調整生產關係,忽視社會主義的商品經濟發展。其次,它脫離經濟發展的集約化、一體化趨勢,不按經濟規律辦事,長期執行指令性計劃,樣樣管,統統包,壓制了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影響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和經濟結構的複雜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越來越嚴重地阻礙了生產力的提高和蘇聯經濟的發展。再次,它從農民身上取走太多;忽視農、輕、重按比例協調發展,進而影響到輕工業生產和消費品的**。
第四,斯大林和他之後的蘇聯領導人,強行把這一模式硬搬到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對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消極影響。這些都給後來的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埋下了隱患。
由於前蘇聯是在斯大林取得領導權後開始全面執行"計劃經濟",由於斯大林還從理論上對計劃經濟進行了概括,並使其成為蘇聯乃至於其他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工業化的指導思想,所以,通常人們把計劃經濟體制稱為斯大林模式。
10樓:紫衣士
簡單說,就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模式.骨幹行業被國家控制,權力高度集中,民主極不充分.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先後實行的政策,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先後實行的三個政策?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新經濟政策 十月革命後,蘇俄進入1918 1920年的國內戰爭時期。為粉碎國內反動派和國際帝國主義的扼殺,保證戰爭的勝利,蘇俄實行 戰時共產主義 的經濟政策。戰爭結束後,列寧把這種特殊措施,繼續用來進行經濟恢復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以便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戰時共產主義 的繼續實行,很...
蘇聯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標誌,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 中國確立的標誌分別是什麼?
1936年通過新憲法 山風尼糯米 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佈 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 中國確立的標誌分別是什麼? 課文你來說 一 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確立的標誌是 通過蘇聯新憲法。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的主要標誌是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1 蘇聯 1936年召開的第八次蘇維埃代表大會,通過了...
蘇聯經濟建設的成就和缺陷,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五大成就?
旬邑 由於斯大林不僅忽視了蘇聯是在經濟文化落後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的實際,而且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片面理解,在強調無產階級 思想 建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同時,忽視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對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分析片面化,片面強調階級鬥爭,一味用暴力鎮壓手段來解決階級鬥爭問題,導致階級鬥爭擴大化,特別是搞了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