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幸福的上單惡霸
就是為了促進各地的交流。加強對邊境的掌控。所以唐太宗選擇了聯姻。
2樓:職場解惑七七
唐太宗在位時國力強盛,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所以唐太宗最後決定與松贊干布和親。
3樓:
唐太宗這麼做是為了安撫邊遠之邦,宣展大國之姿,用親戚關係來籠絡感化疆外野民。
4樓:高中黃老師
正是因為國力強盛,唐太宗更加覺得要以和為貴,把自己的女兒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一方面是為了和平,一方面也是為了彰顯大國的氣度。
5樓:惕惕啼啼
唐朝軍隊在當時是打敗了松贊干布,但是唐太宗一直比較開明,贏得各個民族的愛戴,所以為了促進唐朝和吐蕃的關係,才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6樓:哈橙寶寶
雖說當時國力強盛,但是在邊遠地區需要勢力鞏固,需要於松贊干布的支援
貞觀時大唐如此強盛,李世民為何要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7樓:後巨集朗
貞觀15年(641年)正月十五,唐太宗李世民將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詔令江夏王李道宗持節護送。史書沒有記載文成公主的祖籍、出生地、名字、父母,只記載她為宗室女。人們多猜測其父就是送親的李道宗,此說小編不敢苟同。
唐朝十七位和親公主十六位有名有姓記載很詳細,只有文成公主成謎。如果她真是李道宗女兒,那麼應該沒啥避諱的。貞觀十四年李世民把李道宗叔伯兄弟淮陽王李道明女兒弘化公主嫁給吐谷渾,記載就很詳細,李道明由於送親時不小心說漏了嘴,告訴人家公主不是李世民女兒,而是他的女兒,結果被奪去王爵。
從後來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及尊崇以及送親的李道宗在李唐宗室的地位和尊榮來看,文成公主很可能就是李世民親生女兒。由於和親畢竟不大好聽,所以李世民避談此事,史書也諱莫如深。後來李治和武后的女兒高陽公主也被吐蕃求親,李治武后不想直接拒絕,遂讓高陽公出家當了道姑婉拒。
如果是別的公主,估計就嫁出去了。
早在貞觀8年(634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就遣使大唐,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但是遭到唐太宗李世民直接拒絕。吐蕃使者沒有完成使命不敢回拉薩,就在長安逗留想轍,正好趕上吐谷渾國王諾曷缽入唐朝見,吐蕃特使回去後便告訴松贊干布,李世民之所以拒絕婚約是由於吐谷渾王從中作梗。於是貞觀12年(638年)七月初,松贊干布藉口吐谷渾破壞他娶媳婦的美好計劃,出兵擊敗吐谷渾、党項、白蘭羌聯軍,兵鋒直逼鬆州(今四川松潘),揚言若不答應和親,便要率兵大舉入寇。
(公主不至,我且深入。)鬆州都督韓威輕率出戰,大敗而歸,被吐蕃團團圍住。此戰唐軍雖然損失不大,但是影響不小,好多原本附屬唐朝的羌酋趁機發動叛亂,鬆州眼看就要失陷,形勢比較危急。
李世民原本沒有把吐蕃這幫烏合之眾放在眼裡,他的主要軍事目標是東北的高句麗,可是吐蕃得寸進尺,不大搞眼看不行了,遂於八月中旬,以吏部尚書侯君集為當彌道行軍大總管,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為白蘭道、左武衛將軍牛進達為闊水道、左領軍將軍劉蘭為洮河道行軍總管,督步騎五萬擊之。牛進達作為唐軍先鋒首先與吐蕃軍交戰,九月初掩其不備,敗吐蕃於鬆州城下,斬首千餘級。松贊干布大懼,在侯君集率領的唐軍主力到達前退出了吐谷渾、党項、白蘭羌,遣使謝罪,再次請婚,派大論薛祿東贊攜**五千兩及相等數量的其他珍寶前來正式下聘禮。
李世民於是將文成公主嫁給了他。
那麼此戰之後李世民為何答應了松贊干布的和親,還把親生女兒嫁給他呢。因為此戰唐軍也見識到了吐蕃這股新興勢力的強大,如果不答應和親的話,李世民就得在西線集結重兵防止吐蕃東侵,那麼他就沒辦法以全部精力東征高句麗。當時吐蕃只是疥癩之疾,而高句麗卻是心頭大患,如果不把吐蕃安頓住了,唐朝就會陷入項羽彭越撓楚的困境,兩線作戰可不是鬧著玩的,搞不好就會亡國。
後來李世民征伐高句麗無功而返,松贊干布以女婿的身份獻上一隻高達七尺的空殼子**鵝,裡面裝了三斛青稞酒,稱讚李世民是翱翔於天空的鴻雁。由此可見李世民的和親政策是極其明智的。
那麼和親丟人嗎?是一國屈辱嗎?人們稱頌明朝「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是好話嗎?
其實這是不瞭解和親真意。恩格斯在論述中世紀封建主之間的聯姻現象時一針見血的指出:結婚是一種政治行為,是借一種新的聯姻來擴大自己勢力的機會,起決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決不是個人的意願。
「和親政策」正是為了達到這樣或那樣的政治目的而出現的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崔明德先生在《中國古代和親史》一書中按照和親的功能和性質將和親分為七個類別:以漢與匈奴聯姻為代表的安撫型;結交軍事同盟型;以隋唐與突厥和親為代表的分化瓦解少數民族政權型;以唐與回鶻和親為代表的借兵及酬恩報德型;唐與吐蕃、契丹、南詔和親的發展關係型;以遼與西夏聯姻為代表的鞏固盟好型;以滿蒙聯姻為代表的政治聯盟型。為何昭君出塞和文成入藏能成為千古美談,因為和親促進了民族團結,避免了戰爭災難,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所以不丟人。
但是李世民出嫁親生女兒到外邦畢竟很心痛,所以不喜歡讓人提起這茬。
唐太宗後來為什麼把文成公主許配給松贊干布?
唐太宗在位期間,哪位吐蕃首領向唐朝求親?這一事件有何意義?
8樓:匿名使用者
松贊干布。
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許多工藝品、穀物、菜籽、藥材、茶葉以及曆法、生產技術和各種書籍,大大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進步,奠定了漢藏密切交往的基礎。
唐太宗的年號是什麼,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年號是什麼
李世民世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第二個兒子,他於626年登上皇位,次年改年號為 貞觀 唐太宗的年號是貞觀。貞觀 627年正月 649年十二月 是唐朝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共23年。唐太宗勵精圖治開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他繼承唐高祖李淵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
唐太宗的生平及歷史,事件,唐太宗簡介及在位的主要事件
凮起雲湧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在武功別館出生,少年從軍,擅長騎射,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封為敦煌郡公,善於用兵。進入長安後,拜為尚書令 右武候大將軍,封為秦國公。唐朝建立後,官至天策上將 司徒,封為秦王。平定薛仁杲 劉武周 竇建德 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
唐太宗虛心納諫,有關唐太宗善於納諫的事例
他深知,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明君兼聽,昏君偏信。這是大臣魏徵跟他講的。有一次,太宗虛心地問魏徵,明君和昏君怎樣才能區分開?魏徵鄭重地答道,國君之所以聖明,是因為他能廣泛地聽取不同的意見 國君之所以昏庸,是因為他偏聽偏信。說完這句話之後,他又舉了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例子加以論證。他說,古代堯 舜是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