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t深深海底行
樓主您好!
您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也不是幾句話能夠說清楚的,末學淺見如下,供您參考:
首先,智慧就很值得考究:世間法來說,比如會了四則運算,與不會的人相比,就算開啟了會算術的智慧;更有種種世間法,都是因學習而開啟了智慧。
在佛法中,有小乘四果和大乘52階位。每圓滿一個階位,就算開啟了達到這個階位的智慧。所以,佛法中的智慧不僅僅是一種,而是有很多種。
得到這些智慧,就算證得「菩提」(翻譯為覺悟)。大體來說,有「三乘菩提」。這是一切學佛人應當了知的:
聲聞菩提,是因觀五蘊十八界一切法無常壞滅,終歸於空無;因此斷除我見,建立無我觀,再繼續進修,直到發起解脫生死的智慧。
緣覺菩提,是因思維十二因緣,正推、逆推;了知十二因緣緣起性空,因此得到解脫生死的智慧。
大乘佛菩提,卻是先要開悟明心,真實發起般若智慧之後才算入門。再歷經超過二大阿僧祗劫的修行,逐一修學無量無邊的「道種智」,並一一圓滿,發起每一階段的智慧,直到佛地,圓滿一切種智。
如上,每一種智慧都不能簡單理解為:只要「心智清淨」就能開啟。而是要依教奉行,如實修證。因緣具足之時,自然就能開啟智慧。
但是,心智清淨是修學佛法應當具有的條件。這不是說一時決定:我要安靜下來,要放下萬緣,打坐入定等待智慧的開啟。
這樣是行不通的。我們無始劫以來,意根受到很重的汙染,積累了嚴重的習氣,這些習氣不是這一生一世積累的。俗雲: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何況是無始劫以來積累的習氣?所以,若欲與佛法相應,乃至能修證佛法,就必須清淨自己的意根。
這也是凡夫位修行的著力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諸佛異口同聲的教誨:
在日常生活中,每遇到一件事,都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辦法,目的是清淨自己的意根(意根是「八識心王」中的一個心體,除了無餘涅盤會滅,一切時不滅,能夠往來三世)。這樣看來,佈施持戒等等世間人極難做到的事,其實都屬於「眾善」,都因該奉行。所以,若欲學佛,沒有投機取巧之處。
需要注意的是:開悟明心這件事,不是放下萬緣,一念不生就會自然顯現。很多人就是這樣誤會的。樓主所說:「清靜心智才能開啟智慧」可能就是受到這種誤導。
煩惱即菩提,可以從事與理兩個方面來解釋:
事的方面:菩提是從煩惱中出生。正因為有煩惱,有疑惑,所以才需要證佛法,證得佛法才能得菩提。
無論的哪一種菩提都是這樣。如果是完全沒有煩惱、沒有疑惑。那也就沒有菩提可說。
所以,煩惱與菩提是互為依存的關係,缺一則另一個也就不能成立。其次,煩惱是修行的良藥:比如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有很多煩惱,天界的煩惱就少很多,越是往上,煩惱就越少。
可是,在人間修行一日所得功德,超過有些天界一劫。這就是因為有這些煩惱的因緣讓人修。比如佈施這個善法,只要你願意,最簡單的財佈施,街上就有很多乞丐可以成就你的因緣。
如果是天界。找上一劫也找不到一個受施者。佈施如此,其他菩薩行也是如此。
所以。煩惱很重的五濁惡世是非常殊勝的道場。若無煩惱,即無菩提可證。
理的方面:「一切唯心造」。究竟了義的菩提,是佛菩提。
佛菩提即是一切有情本具的真心。其中含藏一切法種,本自具足。所謂修行,就是修除真心之中一切種子的汙染性。
這是明心見性具足的,初地以上的聖位菩薩才能實修,才能著手一分一分修除這些「塵沙惑」。所以說:「斷一分煩惱,證一分菩提」。
凡夫及二乘人,乃至初悟菩薩都不能真實下手修除真心之中含藏的無始無明。
可是,這些煩惱是**來的?還是真心出生的。一切萬法皆是真心出生。
六祖大師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因此,煩惱及一切法,皆與真心不一不異:煩惱即是菩提,菩提即是煩惱。理上的說法,是開悟以後才能現前觀察實證。
凡夫位只是薰聞這些知見。
如果樓主所問的「開啟智慧」是特指大乘見道。實證人人本具的真心。末學有一篇短文供參考:
若有別的問題,敬請參與佛法問答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2樓:不昧生死
你又如何知道動物的智慧不如人哪?人說動物的智慧不如人的時候,便是輕慢心起,便是妄見。
你既然問起此問題,便知你尚未開啟「智慧」。你連何為智慧都不明又如何可能判斷人和動物何者智慧為多哪?
阿彌陀經載:「此土有情無情,亦皆說法。」可見,不但有情的動物,就連無情的植物、礦物皆有智慧,皆可說法。只是你無有智慧,無法體會而已。
佛法乃不二之法,故對躁動之人勸以清靜,煩惱之人勸以菩提;然則以正知正見來說,躁動與清靜無二,煩惱與菩提無二。此種奧義,還需閣下自己體會。
3樓:一夢居主人
煩惱絕對不是菩提,覺悟即菩提,古大德的意思應該是說--在煩惱時若能應機領悟即是相應的菩提,在某個階段適當的煩惱能相應的給修行者覺悟(認識真理)機會。。其實煩惱只是參照,清淨本心自能正確觀之。。。 應該說煩惱能給覺悟一個契機 我想應該是這樣吧
4樓:
修煉有一個「定--靜--慧」的過程
首先要得定,入了定才能一念不起,才能姻緣不來干擾。由此下去才能開慧,照見五蘊皆空,等等。
至於其他動物,如臺之時已然迷了,不識得智慧本心,只能由著姻緣業力拉扯行為。
5樓:青山碧水間
其他動物也有貪嗔痴、而且情況可能比人類還要重,開悟自然也就更難些。
至於說清淨心,那不過是創造讓你見性的比較好的環境;真正明白了、清淨煩惱是無二的。
6樓:匿名使用者
說白了 就是找個工作做 轉移下注意力就可以了
最後 歡迎回答本頁面的朋友 加入 信誠真靈 團隊 共同打造理財中國具體步驟: 滑鼠右鍵「複製」 信誠真靈 「貼上」到搜尋團隊 加入 歡迎新團員
7樓:玉音居士
都對,煩惱清淨本來不二,不過妄執於境而起煩惱清淨分別,若識本心,終無二法
8樓:別芷昳
可以叩問仙佛,搜我**,飄渺仙香
9樓:高某人
你為什麼認為動物比人清靜呢?!
「佛曰:煩惱即菩提」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10樓:匿名使用者
煩惱與菩提相即不二之意。煩惱即菩提,是站在大菩提心的角度而言的。是修行者達到一定境界後的感悟。
也可以說,眾生即是佛。只是眾生是未覺悟的佛,佛是覺悟的眾生。眾生通過戒定慧、四念處、六度萬行等即可轉煩惱為菩提。
《大集經》卷12中說:「若煩惱中見菩提者,是名如見,若離煩惱見菩提者即是倒見。」
那就是說:在煩惱中見真如、佛性的話,這個見才是如,才是如理作意的見,才是如法的見;如果離開了煩惱而見到菩提的話,這叫做倒見,這個「見」錯了。
煩惱即菩提,凡事不必執著妄念,懂得放下,方可釋然。
11樓:香光莊嚴
個人見解,請指教!
從兩方面來說。
一,對有修行的人來說。在有修行的人眼裡,煩惱就是菩提,就是自心的妙用,修行人能轉煩惱為菩提,菩提就是智慧,有修行的人在煩惱時不在煩惱裡,能夠超脫煩惱的束縛!
二,對於沒有修行的有來說。沒有修行成就的人,在煩惱時不知如何解脫,在苦難時遇到佛法的教化,這是一個促使他修行的因緣,這個因緣會使他得法修行,修行會得智慧,也就是說煩惱就是菩提!
只是本人觀點,不妥之處望請指教!
12樓:匿名使用者
個人意見:真理是一不是二,沒有對立面,打破對立才見道。道不可說,說出來就會有對立面,就不是真正的道。
菩提也不可說,說出來就容易被誤解為與煩惱相對的所謂智慧或者清淨等意思。這句話和金剛經中反覆出現的佛說xx,即非xx,是名xx的目的一樣,佛讓我們用沒有混雜私慾的正念去看待事物,才不會執著於一邊而看清本源。
13樓:匿名使用者
還有一句類似的話:佛祖以煩惱為菩提、眾生以菩提為煩惱
我的理解是:這正說明了佛祖與眾生的差別只在看事情的角度不同,煩惱和菩提本事一體兩面的,就好比危機,既是危險也是機會,如果心態是積極的都會從機會的角度去看,而消極的人遇到危機時只會看到危險而退縮,最後是無路可退,只能是眾生,永遠無法成佛,積極的人面對任何困難、問題或煩惱都會積極的需找解決的可能,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過程就是修行,持之以恆最終可得正果,立地成佛,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14樓:吾本漁樵
「煩惱與菩提,皆是一心,本無自性,能轉煩惱為菩提,即是轉識成智義。」我們的心有煩惱的一面,也有覺智的一面,但兩面同是一心,正如硬幣有正、反兩面,但仍然屬同一枚硬幣。所以煩惱與菩提是一不是二,覺悟是菩提
,迷惑成煩惱。
「煩惱是苦,菩提是樂,苦非樂故;煩惱是暗,菩提是明,暗非明故;煩惱是業識妄心,菩提是清淨真心,妄非真故。」菩提來自於煩惱。
15樓:吉祥祝福
這是通過偷換概念的詭辯邏輯建立的悖論
16樓:oo慧禪
然而此話自有一番「心思」,倘不用心最易流入簡單化、庸俗化,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因而首先應當以正知正見認清這本是凡聖不同「質」的範疇,二者不是自然等同的,其間蘊藏著重要的起轉化作用的因素。就這口頭禪而說,就是要在「即」和「乃」的背後,深解意趣,狠下功夫。
即,表明煩惱轉成菩提要靠「觀必修證」;乃,意謂著失敗導致成功來自「檢討總結」。此之大事哲理落在日常瑣事上,或可通俗地說「想開點」。想者,如理作意,明見事理因由也;開者,策發真智,悟出對治方法也。
是說即、乃、想、開,實為就事明理、依理處事者。
明、依之理,首當為菩提。菩提乃佛果正覺,覺了宇宙諸法緣起性空、因果不昧。性空說生滅無常,示我人不可執事象為「實有」;因果顯作用不空,告我人造作之業力「勢用」昭然。
圓融空不空,是說中道義;依此空不空之中道正見,發起親證「正覺」之大願,說為「發菩提心」;唯以無我大悲菩提心才可於空不空上現觀煩惱事,是說內證自我,心行本分,轉化功夫。
「就事」之事,原為煩惱;「處事」之事,可體現「即」的轉化。煩惱者,《大智度論》雲:「略說則三毒(貪
17樓:國家鍊金術
「佛曰:煩惱即菩提」,壇經中,六祖慧能將這句話做了衍申:「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 菩提是覺醒、開悟、智慧的意思;煩惱是迷惑、愚昧、困擾的意思。悟了是菩提,迷中是煩惱。煩惱和菩提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心的作用。
如果心中有分別、執著、計較的念頭,就是煩惱;反之,雖然心仍然照常活動,照樣起作用,但是沒有自私自利的分別、執著與計較的念頭,就是智慧。多數人因為不知道不論是苦難、敵人、或是幸福,都未曾離開自心的感受。所以,想克服困難,結果困難更多;想要打倒敵人,反而製造出更多的敵人;本來要追求快樂,結果歡樂卻遠離自己。
「佛說即非是名該怎麼理解,佛說 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是什麼意思?
莫菲有人 去看 六祖壇經 吧 金剛經雲 應無所著而生其心 或許 六祖壇經 更適合您 不可限量 金剛經 我也看了一下,佛說 即非 是名 我的體悟是 佛教化我們做什麼事都好,不可貪住在相上,一切都只是一個名詞.如做好事 幫人渡過了難關,假如做過以後還老想著自己幫了人,有恩於人,自己的思想住在這件事裡面,...
我有煩惱!有女生,剛開始很喜歡我,(聽別人說)我們之間關係也挺好的,我也沒有要戀愛的想法,我
伍念雁 你好,你知道她對你的暗戀後,對她的關注驟然提高。而她一下子冷淡後你覺得難以接受,這只是你一種類似得到了卻又失去的心理落差。其實你原來的想法是正確的,中學生就該做中學生該做的,把注意力放在學業上,若你因為你現在一時的心理失落一味去猜去想,更會讓自己陷入惡性迴圈的牛角尖,暫時把這個問題放下吧,讓...
Vae他有很多煩惱因為他長得太帥了他說他要爆發小宇宙來
vv的 小宇宙 曲 影子 vae 詞 綠殤 唱 影子 vae vae 好像西施般憂愁 難道假扮的木偶 糖果都是藏在我兜兜 可愛的好像你的青春痘 疑問句都是個開頭 影子 這是一條逾越不過的鴻溝 拉拉鉤 吃豆豆 拉拉鉤 不憂愁 的結構安排你我的邂逅 定格你瞬間的回眸 vae 影子 你骨子裡的憂愁 都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