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汽車製造業如何體現自主創新

時間 2022-08-09 23:55:04

1樓:諾受

我的第二個觀點是自主創新是一種體系化的能力。 中國的汽車製造業必須要自主,這是不需要討論的,關鍵是怎樣去實現自主,首先要明確的是自主創新是一種體系化的能力,它包括四層含義:自主品牌、自主研發、自主生產、自主認證。

一、自主創新是一種體系化的能力 a、首先要有自主品牌。自主品牌的核心要點是,你對這個品牌的定位、發展及後續一系列的規劃是否有自主權。而並非取一箇中國名字或外國名字。

b、自主研發,也就是技術創新。你對汽車的底盤、動力等等是否能夠掌握核心技術,這是整個自主中間最關鍵的部分。現在討論最多的也是最覺得遺憾的就是這個方面。

正是這方面的差距,導致中國的汽車製造業相對來說還比較落後。 c、自主生產。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光有一套很好的圖紙或者技術是不夠的。對於消費者來說,需要的是好的產品,而非圖紙。所以,完整的自主生產或自主創造體系顯得非常重要。

沒有好的配件體系、質量控制過程、製造工藝、員工素質,無法生產出好的產品。 d、自主認證。你對這個標準不掌握它,沒辦法實現這個標準,你都不知道這個標準的體系是什麼,提升你的自主能力將受到相當大的限制。

一些發達的國家,拿許多所謂先進的標準體系來限制中國的自主企業發展正在成為一種趨勢。 所以,中國汽車需要實現從比較的競爭優勢到核心競爭力的轉變,即通過自主創新形成核心競爭力。

二、從「中國自造」到「中國製造」再到「中國智造」 a、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學習型創新——「三聯合」。 對自主汽車製造業來說,強調自主創新並不是強調個人單打獨鬥,更不是強調只攻一點不及其餘的關門式研究,必須考慮研發鏈和產業鏈(可以統稱為創新鏈),必須有整體謀略。眾智所為,眾力所舉。

汽車製造領域的技術研發涉及多領域、多學科,需要我們將分散於企業、高校、科研單位的人才有效組織起來,實現人才的優勢互補,通過建立高效的組織體系,尋求關鍵技術領域的突破。 b、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競爭的產學研合作之路。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有本質的區別。

你不僅要有思想,不是單純模仿人家,還要提升你的創造能力,也就是說我們怎麼把科技的研發和我們平常的生產、管理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延伸到跟國家、社會發展的方向結合在一起。在「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轉變的過程中有很多途徑,其中值得探索的一條路是產學研聯盟。通過緊密的聯盟,把高校和科研機構前沿技術的研究,通過企業的生產平臺轉化為一個有效的產品。

同時在研究的過程中,注重對使用者需求的分析和市場動向的分析,這樣能夠把學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各方面的優勢結合起來,有助於中國製造業的優勢的形成。

如何提升我國汽車產業自主創新能力

2樓:無盡

車企開發新車就是資金和人材,也要同時付合大眾人民的要求,群眾口啤才是重要

3樓:朋多

專業人才,雄厚獎勵金,使用者潛在需求

製造業怎樣應對「新常態」下的創新挑戰

4樓:王 鵬

製造業應對「新常態」的創新思維體現在:

1、注重質量和效益,變傳統的追求規模和數量為注重品牌效益、質量效益。

2、注重創新,變傳統的以資源和要素為核心的生產模式為注重創新和質量。

3、注重管理的創新。

4、注重產品的創新,變單純賣產品為產品+高附加值戰略。也就是商業模式創新。

5、注重it、dt建設,利用現代資訊科技,如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大資料、雲端計算等等,通過現代化、智慧化、資料化、機器自組織化生產手段變粗放型生產模式為集約型生產模式。

6、市場開拓注重個性化、體驗化、多元化。等等。

為什麼說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5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原因在於:一是自主創新能力還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中國製造仍處於價值鏈中低端;二是品牌質量水平還不夠高,缺乏國際上有影響力、大型的跨國公司和品牌企業,質量事件也時有發生;三是產業結構還不盡合理,各地在產業佈局上存在同質化競爭,產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亟待提高;四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渠道還不夠暢通,沒有真正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為什麼要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6樓:貝斯和鼓最帥了

原因為:中國製造的產品版權不屬於中國,中國只是簡單的生產和加工,所提供的是簡單的勞動力而不是知識智慧和腦力。技術能力是骨骼,製造能力是肌肉,創新設計就是給軀體注入靈魂,一個產品或品牌,才有了永久的生命力。

「中國製造」真的到了需扭**力方向的時候,應該「給自己穿上行頭了」。中國製造從拼數量、拼規模,到拼質量、拼**,終於在世界市場上有了一席之地,「現在老路走不下去了,要拼技術、拼設計了,這決定著中國經濟的未來。

7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創造就是版權持有者是中國,由中國創新,發明。而中國製造的產品版權不屬於中國,中國只是簡單的生產和加工。所提供的是簡單的勞動力而不是知識智慧和腦力。

早在2023年經合組織(oecd)稱,在研發支出方面,中國去年取代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在過去的10年中,中國研發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增長了1倍以上。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釋出的最新年度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的全球專利、商標和工業品外觀設計申請量再創新高。

其中,由中國受理的專利申請量超過美國、日本、韓國和歐洲專利局的總和,名列世界第一,中國專利申請增量佔全球總增量的98%。

現狀

以蘋果手機iphone的產業鏈價值分佈最能說明問題。據調查,從美國進口一部在中國組裝的iphone手機是178.96美元,實際零售**要在兩倍以上.

其中快閃記憶體(24美元)和螢幕(35美元)是在日本生產的;資訊處理器和相關零部件(23美元)是韓國製造的;全球定位系統、微電腦、攝像機wifi無線產品等(30美元),是德國製造的;藍芽、錄音零件和3g技術產品(12美元)是美國製造的。除此之外,材料費用、各種軟體許可證和專利費用,合起來近48美元。最後算下來,在中國組裝環節的費用不過只有可憐的6.

5美元!這意味著富士康一類的公司以及成千上萬的中國勞工,從那部時尚而尖端的手機裡,只能分享3.6%的價值,按零售價計算不足2%!

蘋果手機的利潤分配就說明了一切,中國人制造了蘋果手機,但沒有創造蘋果手機,大量的工人在生產過程中接觸有毒物質,但最後我們分配利潤最少。

轉變的意義

從蘋果公司例子不難看出中國製造的向中國創造轉變勢在必行,技術能力是骨骼,製造能力是肌肉,創新設計就是給軀體注入靈魂,一個產品或品牌,才有了永久的生命力。喬布斯的偉大,在於其對工業設計苛刻甚至極端的追求。與蘋果相比,「中國製造」真的到了需扭**力方向的時候,應該「給自己穿上行頭了」。

中國製造從拼數量、拼規模,到拼質量、拼**,終於在世界市場上有了一席之地,「現在老路走不下去了,要拼技術、拼設計了,這決定著中國經濟的未來!

沿著思路,人們還會繼續發問:喝一杯香濃的咖啡,與「到星巴克坐一坐」,這之間又有什麼本質差別?前者只與口味或嗅覺有關,而後者卻成了美國人的社交名詞——星巴克連鎖咖啡店,是一個讓你放鬆、發呆,或者會見好友的去處,它甚至將自己打造成一個流行文化視窗,讓**、書籍、電影之類的文化產品與咖啡實現了完美的結合。

再看看那些進入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的公司吧。體育用品製造商耐克,說自己「不僅僅提供高效能的運動裝置,而且承諾一種高品質的生活」;時尚服裝品牌阿瑪尼稱,「穿上阿瑪尼,你便成了阿瑪尼」,它意味著成功,休閒和品位,而該品牌創始人阿瑪尼,那個70歲的白髮老頭,還準備涉足汽車內飾和特色餐飲業;英特爾公司只是提供一個看不見的晶片嗎?不!

它帶來的是「由技術所推動的最前沿的生活」。「在高手雲集的世界裡,正常化和標準化就意味著一無所有。」所以,可能基於對雷同的恐懼亦或厭惡,瑞典人創造了宜家(ikea),重新塑造和詮釋了人類的家居文化。

中國人已經用「made in china」證明了自己吃苦耐勞的商業意志,而一個新的挑戰已經赫然擺在眼前,我們能否可以在想象力無邊界的「無形時代」,真正展現中國人的智慧?那就是中國創造。

1.國家投入

早在2023年經合組織(oecd)稱,在研發支出方面,中國去年取代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在過去的10年中,中國研發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增長了1倍以上。在專利申請量方面,中國也剛剛取代德國,位居全球排行榜的第五位

2.教育投入

以往,日本和韓國曾在大學教育上大舉投資,以實現其經濟現代化,如今中國也在做同樣的事情。自2023年以來,中國大學生數量增長了逾3倍,達到1600萬人。美國每年培養13.

7萬名學士以上學位的工程師,中國培養出35.2萬名此類人才。據留學服務中心的統計顯示,截止2023年我國的各類留學回國人員達81.

84萬人,有72.02%的留學人員學成後選擇回國建設自己的國家。

3.改革教育體系

許多觀察人士認為,中國若想提高創新能力,需要改革的不僅僅是學術研究機構,還包括教育體系。大學教師們表示,大學過多地關注理論和機械式的學習,在解決問題和團隊合作方面關注不夠。班級的人數也過多:

一些博導需要指導50多名學生。

麥肯錫(mckinsey)的一份報告估計,在中國大學的工程類畢業生中,只有10%具備在跨國公司工作所需的實用技能和語言技能。該諮詢公司警告稱,中國即將出現人才短缺的局面。中國人甚至這樣稱呼此類學生——「填鴨式」,他們擅長記憶事實和通過考試,但非常缺乏主動精神。

在儒家傳統的薰陶下,中國對教育非常重視,但也極度尊重權威。僱主們經常抱怨稱,儘管他們僱用的大學畢業生似乎在理論上很出色,但很難讓他們說出自己的看法。必須克服年輕大學畢業生沉默寡言的毛病,中國**正努力解決某些問題。

中國在課程設定上做了一些變動,強調交流和團隊合作,同時建立了一批一流大學作為核心,它們將得到額外的資源。

4.企業

阻礙創新的最大障礙之一,可能不在實驗室或教室,而是**的命運。過去二十年來,小型私營企業一直是創新的主要動力之一,而中國的金融體系沒有為私營企業家提供足夠的支援。中國國有企業佔據了約75%的銀行貸款,並在1300家上市公司中佔據主導地位。

儘管研究型公司有時需要數年時間,數以百萬美元計的花費,才能將產品推向市場,但中國企業家往往不得不依靠家庭成員或非正規的貸款網路,來籌集初創資金。「在建立一個後院工廠方面,非正規網路確實相當有效,」麥肯錫大中華區總裁高安德(andrew grant)表示,「但如果你希望轉變為一個1000人的業務,它們就不起作用了。」

在日本和韓國,研究集中在那些有財力冒險的大公司身上,例如索尼(sony)和三星(samsung)。然而,在中國,大公司多為國有企業,經營企業的高管對於冒較高風險頗為敏感。「其中一個關鍵是金融體系,」里昂**經濟學家安迪·羅思曼(andy rothman)表示,「問題是,這個體系是否能夠真正將資金配置到私營企業,為它們的自主研究提供資金?

」 羅思曼編制了一份有關中國科學動力的報告。

途徑當然還有許多,在此不再累述,總而言之,只有我們每個人,每個團體,每個組織時時,處處,事事持有創新的意識和創新精神,中國創造就能夠實現國家的真正偉大復興,中華民族就一定會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口罩製造業的前景如何

隨著2020年新冠疫情的陸續結束,口罩的需求量正在陸續下降,很多口罩公司因沒有相關資格證無法出口,而且國內銷路又不寬泛,無奈之下只能退出了這個市場。但其實中國口罩行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年產值超百億的成熟產業,在醫院 食品加工廠 礦井 城市霧霾天裡等場景,都是需要口罩的,前景還是好的。預計在2021年又...

如何看待很多跨國公司選擇中國的製造業

傻的有點缺 一 現在的中國製造聞名世界,一些跨國公司也選擇中國的製造生產工廠,我認為原因有這些方面。例如,中國原材料成本低 中國運輸成本低 中國代加工人工費低,甚至開辦工廠 招聘工人的費用也很低 所以國際上一些企業會到中國來開廠或者是找代加工廠,這也是它們選擇中國製造的原因。二 中國人很多,所以勞動...

如何將中國製造業和全球價值鏈緊密的聯絡在一起

1979在北京 和世界上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製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明顯處於劣勢,長期以來我們的產業模式是來料加工,扮演著組合製作的角色,也只能在市場中獲得小小的一杯羹。一旦上游市場有變,企業便舉步維艱,直至倒閉,如果我們能掌握產品的核心技術,或者在原有的基礎上創新求變,那麼我們的企業就掌握了市場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