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橋樑遠景圖》中的「將來的橋」叫什麼

時間 2021-05-07 19:59:31

1樓:匿名使用者

將來的橋樑一定造得又快又好,像南京長江大橋那樣大的橋,幾個月就可以完成了。那時所有建橋的材料,都可在工廠裡通過自動化,預先製成「標準構件」;造橋時,在水裡把它們拼裝成為橋墩;在橋墩上把它們架設成為橋樑,一口氣作業,幾乎是才聽說造橋,就看見「一橋飛架」了!

將來的橋樑一定造得很便宜。現在用的各種「合金鋼」及高強度「混凝土」會由「高分子」新材料來代替,重量輕而強度高。橋樑構件的製造,一律自動化。

橋墩的水下工程,可用「機器人」操作,動作靈巧,由人在水上指揮。橋墩基礎,不必沉到那麼深,在輕鬆的土質中,可以加進「凝固劑」,把軟土變成硬土。架橋時,全用「電腦」控制的各種機具,差不多不需人的勞動力。

採用了這些新技術,當然橋的成本就低了。

將來的橋樑一定造得很美。一座橋的輪廓和組成部分,會安排得為大地生色,為江山添嬌。橋的「構件」不再是現在的直通通的棍子,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頭尾同樣粗細,而是全身肥瘦相間的。

各個構件都配搭成各種姿態,而且各有不同的色彩,把全橋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橋上的人行道上還有小巧玲瓏的亭臺樓閣,讓人們在這長廊中穿過時,「勝似閒庭信步」。

將來的橋一定造得很低。現在造橋的費用之所以大,往往不在橋長而在橋高。因為橋下要走船,如果水高船也高,水漲船高,橋就更要高了。

橋一高,兩岸的路面也要高起來,高的路面上又要造橋,這種橋的下面是陸地而不是水,名叫「引橋」,引橋的工程往往比水上「正橋」的工程還大。現在有一種「活動橋」,橋面很低,平常走車,等到有船過橋時,就把一個「橋孔」開開來,等船過去再關上。但是因為橋孔的開關很慢,對於走車過船都不方便,因而這種橋雖然便宜,卻用得很少。

將來的橋樑,可就大不同了。橋孔可以用極輕的材料如玻璃鋼製成,開動橋孔的機器,也比現在的靈活得多,因而開橋、關橋的時間可以大大縮短。而且橋上有自動遠距離控制的裝置,有船過橋時,它會自動開啟橋孔,並且預先對兩岸路上的車輛發出訊號,讓它們知道橋下正在過船。

等船一過去,橋孔立刻自動關好,車輛可以很快地過河,這樣對於水陸交通,兩不妨礙。

將來一定會有沒有水中橋墩的大橋。現在的鄭州黃河鐵路橋,長約三公里,河中有很多橋墩。但到將來,像這樣的長橋,或者更長的橋,如果有需要的話,只要一個橋孔,就可跨過江了。

江中沒有橋墩,對於過船、過水,當然好得多。這樣長「跨度」的橋,一定也是很高的,最適宜於跨海。

將來在很深的水裡造橋,不必把橋墩沉到江底,而把橋墩做成空心的箱子,讓它浮在水中。橋上無車時,它就浮得高些;橋上有車時,它就浮得低些。這高低當然不能相差過多,以免行車困難。

同時,還要把各孔橋樑,從橋的這一頭到橋的那一頭,牢固地聯絡在一起,使整個橋樑成為一體,車在上面走,不致顛簸不穩。

將來的橋不一定是直通通的,而是可以彎曲的,車子過橋就轉個大轉彎。這是因為橋兩頭的路都與河身平行,與橋身垂直,如用筆直的橋,橋兩頭的「引橋」就不易佈置了。現在公園裡有「七曲橋」、「九曲橋」等,一段曲向左,一段曲向右,為的是點綴風景,並非使橋轉彎。

將來的彎曲橋可就大不同了。問題在於橋孔的長度。每孔橋搭在兩頭橋墩上,如橋身彎曲過甚,橋墩就支援不住了。

可以設想,這種彎曲的橋身,不靠下面的橋墩的支援,而靠空中的纜索懸掛,纜索是固定在兩岸的石山裡的,這個彎曲的橋身,不就可以自由轉彎了嗎?

將來也會有很小很輕便的橋,可以隨身攜帶,遇到小河,隨時架起來,就可在上面走過河。這種「袖珍橋」也許是用一種極輕極軟、強度又極高的塑料,製成極薄的管子,用打氣筒打進空氣,這管子就成為一根非常堅硬的杆件。用一些這樣的塑料杆件,預先造成橋的形狀,把它們摺疊起來,放在身邊,如同帶雨衣一樣,在走到河邊時,打打氣就架起一座橋,豈不是不用「望洋興嘆」了嗎?

將來還會出現「無樑飛渡」。那時的車子裝有利用高壓空氣的「浮力」裝置,在高速度時,車子就會稍微離開地面,不靠地面支援而飛速前進,遇到小河,就能一躍而過。這種長了「翅膀」的車子,越來越多,將來在大河修橋時,只要在水裡造幾個橋墩,當車子跳上第一個橋墩,由於橋墩的反擊,再跳上第二個橋墩,不論河面多寬,多跳幾跳,也就跳過去了,這樣的「無樑橋」,該算是最進步的橋吧!

2樓:匿名使用者

在人為橋樑之前,自然界由於地殼運動或其他自然現象的影響 ,形成了不少天然的橋樑形式。如浙江天台山橫跨瀑布上的石樑橋,江西貴溪因自然侵蝕而成的石拱橋(仙人橋)以及小河邊因自然倒下的樹幹而形成的 「獨木橋」,或兩岸藤蘿糾結在一起而構成的天生「懸索橋」等等。人類從這些天然橋中得到啟示,便在生存過程中,不斷仿效自然。

開始時大概是利用一根木料在小河上,或氏族聚居群周圍的壕溝上搭起一些獨木橋(橋之所以始稱「樑」,也許便是因這種橫樑而過的原故),或在窄而淺的溪流中,用石塊墊起一個接一個略出水面的石蹬,構成一種簡陋的「跳墩子」石樑橋(後園林中多仿此原始橋式,稱「汀步橋」、「踏步橋」)。這些「獨木橋」「跳墩子橋」便是人類建築的最原始的橋樑,以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斷由低階演進為高階,才逐漸產生各種各樣的跨空橋樑。

我國的橋樑,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橋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樑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樑橋和浮橋兩種形式。

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樑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采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樑的建立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樑在原木構樑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

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石拱橋的建立,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

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樑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樑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的,包括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時期,這是古代橋樑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東晉以後,由於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經濟中心自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地區的經濟得到大發展,經濟和技術的大發展,又反過來刺激橋樑的大發展。

因此,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樑,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樑式木拱橋--虹橋,背誦建立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樑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這些橋在世界橋樑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樑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樑,都是此時建立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樑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樑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鉅工程。

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2023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樑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