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的成因

時間 2021-08-30 11:05:06

1樓:導航教研室

地貌的成因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貌形態是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共同結果。

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內部。是各種地質構造運動,包括褶皺、斷層、火山、**。

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太陽輻射。包括各種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等作用。

內、外力地質作用互有聯絡,共同作用。內力作用使地球內部和地殼的組成和結構複雜化,形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夷平地表的起伏,二者同時作用於地表。

2樓:匿名使用者

1構造運動

2氣候因素

3巖性4生物

5人類活動

3樓:哈利路姐姐妹妹

既有內力作用,又有外力作用。內力作用如板塊運動,岩漿運動,板塊的擠壓、碰撞、斷裂形成褶皺等地形,外力作用包括風化、流水的侵蝕、沉積等作用及生物。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地貌

4樓:匿名使用者

先有內力作用使地球變得高低不平 再是外力作用

5樓:匿名使用者

以下是我在別的問題裡的回答:

山地:中東部近南北走向山脈(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巫山、武夷山、羅霄山、武陵山、雪峰山、黎母嶺、臺灣山、黃山、天目山、雁蕩山等)為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西南部近東西向山脈(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唐古拉山)為印度板塊擠壓歐亞板塊形成,西北部東西向山脈(如天山—陰山—燕山、崑崙山系—秦嶺—大別山、阿爾泰山、祁連山、大巴山)為原低矮的山脈經印度板塊擠壓力刺激後再次抬升,西南部的近南北向山脈(如高黎貢山—龍門山組成的橫斷山系、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下延的滇南山系)是印度板塊側向剪下分力與太平洋板塊軸向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比較複雜。最特殊的是泰山,它是華北古陸核的一部分,最起碼已經形成了二十五億年。

高原:青藏高原是原柴達木、羌塘、松潘等古陸塊在拼合後與西南而來的**陸塊碰撞擠壓抬高形成;內蒙古高原是原西伯利亞—蒙古地塊的南緣部分,在新近紀末隨青藏高原一同崛起,但抬升高度低的多;黃土高原是第四紀的大風吹出來的;雲貴高原原是淺海,在新近紀末隨青藏高原一同崛起。

盆地:盆地在地質上就是連續斷層的圈閉,在地理上隨山脈而形成。西北三大盆地均為古陸塊,四川盆地亦屬於上揚子地塊,原為內陸湖,後隨青藏高原的崛起,古長江與下游地區落差增大,以致逐漸侵切巫山,古湖泊傾瀉。

吐魯番盆地與哈密盆地均為天山南側的大斷層形成。

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均為中朝板塊的古陸核部分,在該板塊早期拼合碰撞中形成;東南各丘陵現受太平洋—亞歐板塊碰撞控制,中間武夷山—黃山—天目山為老揚子板塊與華夏板塊碰撞拼合帶,亦為現長江與東南諸河流的分水嶺。

平原:東北平原為東北大地構造中的凹陷帶,與日本海對稱分佈於長白山兩側;華北平原連同渤海、南黃海盆地為太行山以東的連續沉降區,新近紀尚為淺海,後隨西部地區抬升,比降增大,逐漸被黃河「填」起來;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與鄱陽湖平原原均為內陸凹陷古湖,現該地區下伏的巨厚湖相沉積物即是明證,後受長江下切湖水排瀉形成平原。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臺西平原均為河流近海沉積形成。

********************==

至於世界各地的地貌,成因都是相似的。總之一句話,地質構造形成地貌,地表外力作用改造地貌。

至於你說的雅丹地貌啦、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等等這些,都是後期的地表外力作用產生的。其實也簡單。除了上面三個,主要還有冰川地貌、海浪地貌、黃土地貌、凍土地貌這幾個。

這七種地貌的成因分別是:風沙吹蝕;流水侵蝕(特指砂岩地區)、地下水侵蝕(必須是溫暖溼潤的碳酸鹽巖分佈區)、冰川侵蝕、海浪衝擊、黃土堆積、凍土反覆凍融。

地形地貌

6樓:中地數媒

一、地貌基本特徵

三江平原北界為黑龍江,西、南、東三面被小興安嶺、那丹哈達嶺及完達山所環抱。本區地勢低平,沼澤溼地發育,地形標高,西南部佳木斯一帶海拔80m,平原中部海拔50~60m,東北端的撫遠縣黑瞎子島(撫遠三角洲)最低處海拔34m,地面坡度在1/1萬左右。平原中有零星殘山、殘丘矗立其中。

總觀三江平原一般可見3級階梯狀地面,ⅰ、ⅱ級階地組成低平原,海拔50~60m,臺地海拔100m左右。黑龍江、烏蘇里江切過平原北部與東部,松花江斜穿平原中部,均形成河谷平原。此外,見有多處殘丘、殘山突立於平原之中,打破了單調的平原地貌景觀。

二、地貌形成因素

三江平原地貌格局主要受大地構造控制,尤其是晚侏羅世以來的地質演化,是形成三江平原地貌的主要因素。外營力在塑造各級成因和各級形態單元起了主導作用。內外營力是地質作用相互矛盾的兩個方面,但在不同的地質歷史時期,不同地質條件下,地貌成因的主導作用也是互相轉化的。

(一)內動力地質作用

1.大地構造

本區由兩個傳統的大地構造單元,即吉黑褶皺系的佳木斯隆起帶和那丹哈達嶺優地槽褶皺帶組成。在晚侏羅世以前,它們的時空規律是各不相同的。距今大約1.

9×108a,太平洋板塊生成,並逐漸向西北遷移,到晚侏羅世其作用明顯加強,併成為亞洲大陸東緣地質地貌發展的主宰。晚白堊世以後大陸裂谷逐漸形成,並發展成東北大陸裂谷系,它是以鬆遼-結雅地塹為主體,包括伊通-依蘭裂谷、敦化-密山裂谷、三江-阿穆爾地塹及其附近的斷陷盆地共同組成了山地和平原相間、隆起與凹陷相對應的複雜地質構造格局,由此奠定了本區地貌基本輪廓。

2.新構造運動

如果說東北大陸裂谷系的形成,完成了該區地貌基本輪廓,則新的構造運動與外動力因素的聯合作用,塑造了現今的地貌景觀。很顯然,新構造運動對本區地貌發育和地貌基本結構的形成具有顯著作用。其特點如下。

(1)形成多級階梯狀地形

山區多級階梯狀地形與河谷階地,平原內多級階梯狀地面及不同韻律的沉積物,是新構造運動與外動力聯合作用的直接產物。

山區相當於興安期夷平面,塑成於古近紀,新近紀開始分解。相當於布西期地面塑成於古近-新近紀末至第四紀早更新世,距今約在(300~120)×104a前,早更新世末期分解。

平原內階梯狀地面一般可分為3級,臺地形成於距今(40~20)×104a,ⅱ級階地形成於距今(20~7)×104a,ⅰ級階地形成於距今(7~1.1)×104a。

(2)繼承老構造帶而強烈活動

區內山體抬升,平原下沉,大體上沿裂谷系構造邊界而發生。平原周邊及內部的山體沿斷裂帶而隆起,平原則以周邊斷裂帶為界間歇性下沉。

(3)使地貌形態具有明顯差異

由於裂谷作用強度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不同,致使地貌形態具有明顯差異性。

本區山體隆升,多為拱狀抬升,中部山脊線抬升幅度最大,兩側幅度較小。

三江平原的沉降幅度與沉積厚度各地差異較大,臺地標高100m,ⅱ級階地60~80m,ⅰ級階地40~80m。最低處34m,第四系沉積厚度100~300m。

(二)外營力對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

形成本區地貌的外營力主要為流水作用和湖成作用。

1.流水作用

本區水系較為發育,大小河流共100餘條,這些河流的發育對本區地貌形成具有普遍意義。

低山丘陵區由於晚新生代以來,一直處在差異性抬升時期,故流水主要表現為侵蝕作用。廣大平原區第四紀以來,為間歇性沉積時期,因此流水主要表現為堆積作用,形成了河谷平原、扇形平原和低平原。

2.湖成作用

第四紀以來三江平原有過幾次湖泊興衰時期。早更新世晚期,三江平原有較大湖泊出現;中更新世湖泊發育極盛時期,三江平原南部及西部形成較大湖泊,大約距今(40~20)×104a前湖泊達到極盛時期,山麓邊緣被湖水淹沒,加積了湖相粘土層;晚更新世為湖泊消亡時期,距今(20~15)×104a左右,由於古氣候惡化,三江平原湖泊趨於消亡。距今(15~7)×104a前後,古氣候轉暖,湖泊復又擴大,同江—集賢—富錦以東的廣大低平原,經常被河水覆沒,形成了廣闊的河漫湖,沉積了厚3~17m粉質粘土層。

距今(7~1.1)×104a前,古氣候再度惡化,三江平原湖泊消亡。因此,三江平原部分地區形成了湖積低平原。

三、地貌分類及形態描述

(一)地貌分類

根據《中國地貌製圖規範》的地貌型別分類原則,結合本區特點,劃分為3大成因型別、6個形態亞類和7個巖性-形態單元(表2-1,圖2-1)。

表2-1 地貌分類表

(二)形態描述

ⅰ構造-流水地貌

ⅰ1花崗岩變質岩崗阜狀丘陵

零星分佈在三江平原之中,地形標高200~400m,比高60~100m,主要由花崗岩變質岩組成。地形呈崗阜狀起伏,坡面長而緩,一般在10°~15°,上覆殘坡積層與黑土層,丘頂300~350m高度處殘留布西期夷平面。

圖2-1 三江平原地貌圖

其地貌形成時代n—qh。

ⅰ2砂礫石扇形平原

位於小興安嶺東坡山前地帶,東臨松花江及黑龍江故道。由鴨蛋河、嘟嚕河、梧桐河、衝-洪積扇組成。自晚更新世以來堆積了冰水扇和衝洪積扇直至全新世繼續加積衝洪積物。

顯然這個扇形平原是一個多層疊扇。由含泥質礫石層組成,在扇前緣顆粒變細,扇頂一般覆蓋1~3m厚粉質砂土夾碎石層,沉積厚度15~25m,標高50~70m,比高小於5m,扇頂面微傾向下游。

其地貌形成時代qp3—qh。

ⅰ3-1砂礫石河谷平原

分佈在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及其主要支谷中,包括ⅰ級階地,高低漫灘。地形標高40~80m,比高5~10m。河谷平原寬度視河流大小而異,一般大河谷寬5~15km,較小河谷2~5km,由粉質粘土、砂礫石、礫卵石層構成。

較大河流中下游見有邊灘、心灘、叉流、河曲、天然堤、牛軛湖、岸後沼澤、大小湖泊十分普遍。

其地貌形成時代qp3—qh。

ⅰ3-2泥砂礫質低平原

分佈在松花江河谷平原中,地形標高60~80m。由黃土狀粉質砂土、粉質黏土細砂、砂礫石構成。地形極平坦,地面坡降一般小於1‰,可見沼澤溼地,地貌形成時代距今(7~1)×104a。

ⅱ火山-流水地貌

玄武岩丘陵:位於八五三農場一帶,分佈面積不大,地形標高300~400m,比高50~100m,由新近紀玄武岩構成,丘陵頂面平坦。由於後期流水作用,多形成陡壁、深谷。

其地貌形成時代為n—q。

ⅲ湖成地貌

ⅲ1砂粘土質臺地

分佈在平原周邊山麓前緣的臺地中,地形標高80~100m,比高10~20m,一般高出當地基面20m左右,以明顯的陡坎與低平原或扇形平原相接。表層巖性為濃江組粉質粘土層,其下為砂礫石層。由於後期的侵蝕、剝蝕作用,地形略有起伏。

其地貌形成時代為qp2。

ⅲ2粘土質低平原

位於同江、富錦、集賢連線以東廣大低平原地區。地勢低平,地形標高50~60m。由黃土狀粉質粘土、淤泥質粉質粘土構成。

其上古河道、沼澤溼地、湖泡廣佈,河網較密,水生植物繁茂。但由於近幾十年的大規模拓荒,許多地區被墾為農田,原生態系統受到破壞。

地貌形成時代距今(20~7)×104a。

四、微地貌

區內微地貌見有殘丘、沼澤溼地、冰丘湖、古河道、自然堤等。

(一)殘丘

在富錦、勤得利、蘿北、寶清、饒河部分地區均有分佈,高出平原地面80~200m,單個殘丘面積在1~3km2,丘頂略平,斜坡急陡,與平原地面多以陡坎相接。殘丘多由花崗岩和火山岩構成。區內殘丘最大個體屬富錦的烏爾虎力山,在泥砂質低平原中崛然拔起,相對高度超400m,由花崗岩組成。

據資料,花馬山延伸到平原地面之下,仍低陡,西坡為斷崖,第四系厚超200m,東坡稍緩,但第四系也超100m。地表殘丘形成與地質構造密切相關。

(二)沼澤溼地

三江平原是我國最大的沼澤植被分佈區,廣泛分佈在各類低窪地和低河漫灘上。但因近年來氣候逐年乾旱和隨著三江平原的全面開發,沼澤溼地面積日趨縮小,已有相當大的部分已墾為農田。根據2023年解譯成果及野外對遙感解譯成果驗證,目前沼澤溼地面積為4 489km2,主要分佈在洪河、三江、七星河等國家級溼地自然保護區及各個省縣級溼地自然保護區內。

(三)冰丘湖

主要分佈在測區東北部及黑龍江古河道中,常成對稱出現,當地稱「對湖」。最大者稱水城子冰丘湖,面積達2.5km2,測區東北部同江-撫遠一帶古河道中大小不等的冰丘湖有300多個,小的也有1 000m2。

在撓力河一帶的沼澤地中亦有冰丘湖分佈,不過面積不大,湖水較深,接近地下水補給。

這些冰丘,大都形成於末次冰期的盛冰期,約距今(2.2~1.5)×104a前。至全新世隨著氣候轉暖冰丘消融成湖,由於冰丘大都呈圓狀,故冰丘湖也呈圓形或魚眼狀。

(四)古河道

這裡所說的古河道,係指那些負地形明顯,而又具有典型古水文**徵的遺棄河道。區內較大古河道見黑龍江蘿北古河道,松花江富錦以北古河道以及測區東北部、鴨綠河、濃江一帶也都有古河道分佈。

蘿北古河道沿名山、蘿北、團結、蓮花呈北西南東向,在普陽農場以西入松花江,全長50km,寬6~12km。古河道低於兩岸ⅰ級階地約3~5m,均有明顯陡坎,河道中佈滿沼澤,併發育冰丘湖,在草炭、泥炭層之下發育多年凍土層。

松花江古河道,位於富錦以北,同江以東的蓮花河和青龍河一帶,寬5~15km,長約65km。古河道呈負地形,佈滿沼澤溼地,低於兩側ⅰ級階地約2~3m。

上述古河道的遺棄時間大體都在末次冰期盛冰期開始時,距今約2.2×104a前。

(五)自然堤

區內黑龍江、松花江及其主要支流的ⅰ級階地中,大都有自然堤分佈。松花江的同江-富錦江段東側,沿江環列數道自然堤。大榆樹砂崗自然堤長達10km以上。

同-富公路築於其上。黑龍江古自然堤沿蘿北古河道兩側分佈,長數十千米。此外沿嘟嚕河古河道另見5條自然堤。

古自然堤高出周圍地面5~10m不等,坐落在ⅰ級階地砂礫石層之上。頂平,橫截面呈梯形,寬約100~300m。由中粗砂、粉細砂組成,表層在土壤層之下有0.5m左右的黃土狀粉質砂土。

構造地貌的地貌分類,請問「地貌」 「構造地貌」 「地質構造地貌」這三者是一個概念嗎?

建靖之 構造地貌分為3個等級 第一級是大陸和洋盆 第二級是山地和平原 高原和盆地 第 是方山 單面山 背斜脊 斷裂谷等小地貌單元。第一級和第二級屬大地構造地貌,其基本輪廓直接由地球內力作用造就 第 是地質構造地貌,或稱狹義的構造地貌,除由現代構造運動直接形成的地貌 如斷層崖 火山錐 構造穹窿和凹地 ...

地貌形成原因,地貌是怎麼形成的?

造成現今地質地貌形成的原因可分為兩大類 動力地質作用和外動力地質作用。前者主要指的是地質作用的能量於地球部的作用,包括構造運動 作用 火山作用 變質作用等。後者主要指這些地質作用的能量主要於地球外部,如太陽,月球等。這類作用主要有海洋 地面流水 湖泊 冰川 風 冰川等的地質作用。動力作用主要使得地球...

塑造河流地貌的主要作用有哪些?形成的地貌型別及其特點,研究河

侵蝕作用和沉積作用。形成地貌型別1 侵蝕地貌 溝谷 窪地 溝谷上游是v形谷,下游是u形谷 2 沉積地貌 三角洲 河漫灘等。意義 1.河流的發育階段 2.河流的沉積過程等。上游以溯源侵蝕和下蝕 流水侵蝕 作用為主,主要形成峽谷和階地地形,河道較狹窄 下游以側蝕和堆積作用為主,主要形成沿岸平原和河口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