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喜歡地理問題
位置: 1.北迴歸線穿過,常年受副高控制。2.緊鄰亞歐大陸。(下面會詳細解釋)
氣壓: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乾熱的下沉氣流。永久性高壓中心:北大西洋副熱帶高壓,季節性高壓中心:北非陸地冬季強大的冷高壓。
副高的形成及其對氣候的影響:(畫圖)太陽長期照射下,赤道受熱最多,赤道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在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氣壓帶,在高空形成高氣壓,高空高氣壓向南北兩方高空低氣壓方向移動,在南北緯30度附近遇冷下沉,在近地面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此時,赤道低氣壓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之間產生氣壓差,氣流從「副高」流向「赤低」。
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北半球副熱帶高壓中的空氣向南執行時,空氣執行偏向於氣壓梯度力的右方,形成東北風,即東北信風。由於東北信風的源地是受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地區,且由於撒哈拉地區緊鄰西亞的乾燥區,所以入境的東北風也是乾燥的,雖然在經過紅海時也獲得了一些水汽,但是因為紅海海面狹窄,氣流越過時間短,所獲取的水汽有限,上陸以後氣溫升高,溼度降低,所以很難形成降水。
風:哈馬丹風——源地是炎熱乾燥的撒哈拉沙漠中心,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每年北半球冬季,在北非撒哈拉沙漠地區,形成高壓區。此時從幾內亞灣北岸形成了一個低壓區。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乾燥地區之一,從而在這裡形成了性質乾燥的熱帶大陸氣團(北非熱帶大陸氣團)。於是乾燥炎熱的熱帶大陸氣流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便由高壓區流向低壓區,這種氣流就是哈馬丹風。
地形:1.呈西南—東北走向的阿特拉斯山脈,地勢連綿,並且有足夠的高度,有效的阻礙了從大西洋吹來的溼潤西風氣流。
2.非洲東高西低的地形,尤其是衣索比亞高原的影響,又阻擋了溼潤的東南信風深入大陸內部。
洋流:加那利寒流,加那利寒流本身溫度只有15°c左右,水溫較低,蒸發較弱,所以沿岸地區空氣乾燥。此外,由於非洲北部盛行的東北信風,使它屬於離岸流的性質,引起沿岸底層溫度更低的海水上翻,從而加強了它對沿海地區氣候的影響,使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
輪廓: 1.海岸線平直,缺少深入內地的海灣,這就減小了海洋對氣候的影響,從而加強了氣候的乾燥性。2.非洲大陸北寬南窄。
2樓:
(1)北非位於北迴歸線兩側,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乾熱的下沉氣流,且非洲大陸南窄北寬,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的範圍大,乾熱面積廣。
(2)北非與亞洲大陸緊鄰,東北信風從東部陸地吹來,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非更加乾燥。
(3)北非海岸線平直,東側有衣索比亞高原,對溼潤氣流起阻擋作用,使廣大內陸地區受不到海洋的影響。
(4)北非西岸有加那利寒流經過,對西部沿海地區起到降溫減溼作用,使沙漠逼近西海岸。
(5)北非地形單一,地勢平坦,起伏不大,氣候單一,形成大面積的沙漠地區。
3樓:小鈴鐺動物屋
撒哈拉沙漠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又在沙漠裡發現了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太陽神阿菠蘿的兒子架太陽車經過,不幸墜落,所以當地植物,動物都被大量燒死,所有人都被燒黑了,但還是活了下來。原來的熱帶雨林被燒成了沙漠。這就是撒哈拉沙漠的形成原因。
5樓:聖奧邊凡雁
因為副高和信風交替控制
6樓:匿名使用者
位置處在迴歸線附近,常年受副熱帶高壓帶或東北信風控制,乾燥少雨,東北信風從陸地上吹來,是乾熱風,不會帶來降雨,再加上沿岸有寒流經過,降溫減溼,所以形成了荒漠環境
撒哈拉沙漠是怎樣形成的·
7樓:小小芝麻大大夢
一般認為撒哈拉沙漠的形成時代不會早於第四紀。大量的地質記錄顯示第四紀冰期開始的時候撒哈拉出現了顯著的乾旱。撒哈拉的乾旱程度主要受非洲夏季風的影響。
在第四紀之前,非洲夏季風的變化表現出明顯的歲差週期(大約2萬年週期);在第四紀冰期開始之後,冰期間冰期旋迴(大約4萬年或10萬年週期)開始影響非洲夏季風的強度。
中科院大氣所研究人員與國外科學家合作發現,晚中新世托爾頓階(大約700萬年到1100萬年前)是北非乾旱加劇撒哈拉沙漠形成的關鍵時段。科學家利用挪威地球系統模式和公用大氣模式揭示出,在托爾頓階特提斯海收縮導致非洲夏季風顯著減弱,乾旱的沙漠環境在北非大面積形成。
特提斯海收縮不僅導致了北非平均氣候態的變化,也加強了非洲夏季風對軌道變化的響應,隨後成為控制撒哈拉沙漠範圍變化的主要因素。
(1)北非位於北迴歸線兩側,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乾熱的下沉氣流,且非洲大陸南窄北寬,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的範圍大,乾熱面積廣。
(2)北非與亞洲大陸緊鄰,東北信風從東部陸地吹來,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非更加乾燥。
(3)北非海岸線平直,東側有衣索比亞高原,對溼潤氣流起阻擋作用,使廣大內陸地區受不到海洋的影響。
(4)北非西岸有加那利寒流經過,對西部沿海地區起到降溫減溼作用,使沙漠逼近西海岸。
(5)北非地形單一,地勢平坦,起伏不大,氣候單一,形成大面積的沙漠地區。
8樓:假面
撒哈拉沙漠形成原因:
1、北非位於北迴歸線兩側,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乾熱的下沉氣流,且非洲大陸南窄北寬,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的範圍大,乾熱面積廣。
2、北非與亞洲大陸緊鄰,東北信風從東部陸地吹來,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非更加乾燥。
3、北非海岸線平直,東側有衣索比亞高原,對溼潤氣流起阻擋作用,使廣大內陸地區受不到海洋的影響。
4、北非西岸有加那利寒流經過,對西部沿海地區起到降溫減溼作用,使沙漠逼近西海岸。
在上一個冰河時期,撒哈拉還不是一個沙漠,氣候類似於東非,在沙漠地帶發現了大約有3萬幅古代的巖畫,其中有一半左右在阿爾及利亞南部的恩阿杰爾高原,描繪的都是河流中的動物,如鱷魚等。
同時也發現過恐龍的化石。但撒哈拉自從公元前2023年起,除了尼羅河谷和分散在沙漠中的綠洲附近,已經幾乎沒有大面積的植被存在了。
9樓:斯帕狄
中科院大氣所研究人員與國外科學家合作發現,晚中新世托爾頓階(大約700萬年到1100萬年前)是北非乾旱加劇撒哈拉沙漠形成的關鍵時段。特提斯海收縮不僅導致了北非平均氣候態的變化,也加強了非洲夏季風對軌道變化的響應,隨後成為控制撒哈拉沙漠範圍變化的主要因素。
1、北非位於北迴歸線兩側,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乾熱的下沉氣流,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的範圍大,乾熱面積廣。
2、北非與亞洲大陸緊鄰,東北信風從東部陸地吹來,不易形成降水。
3、北非海岸線平直,東側有衣索比亞高原,對溼潤氣流起阻擋作用。
4、北非西岸有加那利寒流經過,對西部沿海地區起到降溫減溼作用。
5、北非地形單
一、地勢平坦、氣候單
一、形成大面積的沙漠地區。
擴充套件資料:
撒哈拉沙漠的主要自然資源:
1、植物
撒哈拉沙漠植被整體來說是稀少的,高地、綠洲窪地和幹河床四周散佈有成片的青草、灌木和樹。在含鹽窪地發現有鹽土植物(耐鹽植物)。在缺水的平原和撒哈拉沙漠的高原有某些耐熱耐旱的青草、草本植物、小灌木和樹。
撒哈拉沙漠高地殘遺木本植物中重要的有油橄欖、柏和瑪樹。高地和沙漠的其他地方還發現的木本植物有金合歡屬和蒿屬(artemisia)植物、埃及姜果棕、夾竹桃、海棗和百里香。
2、動物
撒哈拉沙漠北部的殘遺熱帶動物群有熱帶鯰和麗魚類,均發現於阿爾及利亞的比斯克拉(biskra)和撒哈拉沙漠中的孤立綠洲;眼鏡蛇和小鱷魚可能仍生存在遙遠的提貝斯提山脈的河流盆地中。
撒哈拉沙漠鳥類超過300種,包括不遷徙鳥和候鳥。
3、礦產
20世紀50年代以來,沙漠中陸續發現豐富的石油、天然氣、鈾、鐵、錳、磷酸鹽等礦。隨著礦產資源的大規模開採,改變了該地區一些國家的經濟面貌,如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已成為世界主要石油生產國,尼日成為著名產油國。沙漠中也出現了公路網、航空線和新的居民點。
10樓:喜歡地理問題
撒哈拉沙漠的形成原因
位置: 1.北迴歸線穿過,常年受副高控制。2.緊鄰亞歐大陸。(下面會詳細解釋)
氣壓: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乾熱的下沉氣流。永久性高壓中心:北大西洋副熱帶高壓,季節性高壓中心:北非陸地冬季強大的冷高壓。
副高的形成及其對氣候的影響:(畫圖)太陽長期照射下,赤道受熱最多,赤道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在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氣壓帶,在高空形成高氣壓,高空高氣壓向南北兩方高空低氣壓方向移動,在南北緯30度附近遇冷下沉,在近地面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此時,赤道低氣壓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之間產生氣壓差,氣流從「副高」流向「赤低」。
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北半球副熱帶高壓中的空氣向南執行時,空氣執行偏向於氣壓梯度力的右方,形成東北風,即東北信風。由於東北信風的源地是受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地區,且由於撒哈拉地區緊鄰西亞的乾燥區,所以入境的東北風也是乾燥的,雖然在經過紅海時也獲得了一些水汽,但是因為紅海海面狹窄,氣流越過時間短,所獲取的水汽有限,上陸以後氣溫升高,溼度降低,所以很難形成降水。
風:哈馬丹風——源地是炎熱乾燥的撒哈拉沙漠中心,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每年北半球冬季,在北非撒哈拉沙漠地區,形成高壓區。此時從幾內亞灣北岸形成了一個低壓區。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乾燥地區之一,從而在這裡形成了性質乾燥的熱帶大陸氣團(北非熱帶大陸氣團)。於是乾燥炎熱的熱帶大陸氣流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便由高壓區流向低壓區,這種氣流就是哈馬丹風。
地形:1.呈西南—東北走向的阿特拉斯山脈,地勢連綿,並且有足夠的高度,有效的阻礙了從大西洋吹來的溼潤西風氣流。
2.非洲東高西低的地形,尤其是衣索比亞高原的影響,又阻擋了溼潤的東南信風深入大陸內部。
洋流:加那利寒流,加那利寒流本身溫度只有15°c左右,水溫較低,蒸發較弱,所以沿岸地區空氣乾燥。此外,由於非洲北部盛行的東北信風,使它屬於離岸流的性質,引起沿岸底層溫度更低的海水上翻,從而加強了它對沿海地區氣候的影響,使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
輪廓: 1.海岸線平直,缺少深入內地的海灣,這就減小了海洋對氣候的影響,從而加強了氣候的乾燥性。2.非洲大陸北寬南窄。
11樓:匿名使用者
撒哈拉地區在大約2023年前經歷過一次劇烈的氣候變化,在隨後300多年的時間裡,那裡的氣候發生了巨大變化。
1萬年前,在如今成為世界最大沙漠的撒哈拉曾經遍地生長著野草和矮灌木林。但是後來,夏季的氣溫升高,幾乎沒有了降雨。這種氣候變化使很多古生物遭受滅頂之災,並迫使那些活下來的物種向其他地區遷徙。
研究人員說,撒哈拉沙漠另一次程度不太劇烈的氣候變化發生在6700至2023年前。
據波茨坦氣象研究所的這些科學家說,撒哈拉地區的沙漠化是1.1萬年以來最劇烈的氣候變化之一。這一氣象模型表明,人類使用土地對撒哈拉沙漠的形成並不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撒哈拉沙漠的,撒哈拉沙漠的資料
霅霅前溪白 1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僅次於南極洲的第2大荒漠,面積約906萬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沙質荒漠。阿拉伯語撒哈拉意即 大荒漠 位於阿特拉斯山脈和地中海以南,約北緯14 線以北,西起大西洋海岸,東到紅海之濱。橫貫非洲大陸北部,東西長達5600公里,南北寬約1600公里。2 撒哈拉沙漠乾旱地貌型別...
撒哈拉沙漠還是撒哈拉大沙漠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所以人們又叫他撒哈拉大沙漠 是撒哈拉沙漠,不是撒哈拉大沙漠。撒哈拉沙漠 英文名為 sahara desert 世界上陽光最多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大和自然條件最為嚴酷的沙漠。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幾乎佔滿非洲北部全部。東西約長4,800公里 3000裡 南北在130...
撒哈拉沙漠是哪個國家的領土
且看歷史那些事 撒哈拉沙漠並不完全屬於某一個國家,而是分散屬於多個國家,其中包括有阿爾及利亞 摩洛哥 西班牙 埃及 利比亞 尼日 茅利塔尼亞 蘇丹 查德 馬裡等幾個國家。其中佔地面積最大的莫過於阿爾及利亞了,基本上的國土都處在撒哈拉沙漠之中,而位於撒哈拉的一個好處就是不缺天然氣以及石油,也正是因此,...